有关吕后的书籍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5收藏

有关吕后的书籍等,第1张

1平凡的吕后:

吕雉(音:zhì,ㄓˋ)(前241年-前180年),汉高祖刘邦皇后。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又称为汉高后,吕后,吕太后。

早年其父为避仇迁居沛县,将其嫁与刘邦。刘邦称帝后,被封为皇后。生子刘盈、女鲁元公主。刘邦驾崩后,立刘盈为帝。把持朝政。她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中第一个把持朝政的女性,也开了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雉位居皇后后,积极帮助刘邦铲除异己,杀掉韩信等朝中重臣。

刘邦死后,她积极扶植吕氏力量,打击刘姓皇族及势力。她将刘邦生前最宠爱的妃子戚氏杀死,斩去手脚,抛入茅厕,称为人彘(zhì,ㄓˋ),并叫汉惠帝看。汉惠帝受到惊吓,从此不问朝政,不久便死去。她又先后扶植了两位汉少帝(刘恭、刘弘)做傀儡,而将实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吕氏专权的时代,直到吕雉去世才告结束。

吕氏外戚专权,给西汉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教训,以致周勃等诛灭吕氏势力后,在刘姓皇族选择皇位继承人时,考虑的重中之重就是其母亲必不能有一个势力强大的娘家。这才引致了汉文帝刘恒的继位。

她很坚忍,在刘邦打天下时,与她的儿女和公公颠沛流离,甚至被项羽当作人质,但一直顽强的活着,周旋着,挣扎着;她很成熟,在刘邦得到天下后,宠爱戚夫人冷落自己时,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撒泼吃醋,她很好地隐藏了妒意,广交重臣,维护了自己与儿子的地位和利益;她很智慧,她设计为刘邦铲除了心腹大患,稳定了汉初政权.总之,她是一位生活的强者,勇敢地面对一切斗争与波澜,从容不迫,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2峥嵘的吕后

待刘邦平定天下后,吕后并没有做养尊处优的皇后,她杀功臣,其中有为刘邦打天下的两大功臣韩信和彭越,,那么吕后又为何要杀他们呢?

在刘邦围杀项羽的时候,到固陵两人却不来增援,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采取了张良的一个计策,就是和那两人共天下,两人才来增援,才有有了大汉王朝,但是刘邦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把大片的土地分给他们两人,但是刘邦想杀这两人却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正在他巧妙地步步为营地想法设法杀两人的时候,吕后却杀了他们

天下平定了,眼下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立 储君的问题,当时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就已经五十五岁了,他立了嫡长子刘盈为太子,而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女人使刘邦想改立太子,这个女人是、就是历史有名的戚夫人。

戚夫人年轻美貌而又多才多艺,并给刘邦生下一子,刘邦为其取名为如意,可见刘邦是多么喜欢这个儿子,刘邦和戚夫人甚好,除了她年轻美貌外,更重要的是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相比吕后来说,戚夫人更像是刘邦的情人,更适合做妻子,而吕后更适合做政治伙伴。

当吕后得知刘邦要废刘盈,立刘如意之时,很恐慌,改立太子意味着她的儿子不能做皇帝而她也不能做皇太后,但是在短暂的恐慌后,吕后想办法挽回局面,她采取两大行动:一是跪拜周昌说没有您的话太子这次就要废掉了,二是请张良出谋划策请来了商山四皓做刘盈的门客。

先说周昌是何许人也,他是西汉大臣,为人耿直,说话直率,不阿谀奉承,不过他结巴,一次刘邦和几个大臣商讨改立太子的事可问周昌怎么看?史记中记载: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注:邓艾也是结巴,周昌期期和邓艾艾艾,组成了今天的成语期期艾艾)。

再说商山四皓,他们是四个年国八十的四个隐居山林的老翁,他们四个人德高望重,不愿意出来做官,刘邦多次派人去请都都被拒绝,而为了刘盈把这四个人请来,并依照张良交代的商朝的时候让这四个人跟在太子之后。

刘邦举行了一次朝宴,文武白官都参加了,太子也参加了,当台子走近来的时候刘邦看到了跟在太子身后的四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便问,得知这四个人正是他多次请而被拒绝的商山四皓,又问为何我多次请不下山而做太子的门客呢?四翁行礼回答:皇上不喜欢读书人,张口就骂,而太子是仁义之人爱惜天下的人才,所以天下人愿意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四个来辅佐太子,刘邦就说那就请四位好好辅佐太子吧,待太子等走后,刘邦告诉戚夫人说那四个老翁正是他多次邀请被拒绝的商山四皓,并说已经大势已去,改立太子不可能了。

朝宴过后,戚夫人失声大哭,刘邦请戚夫人起来,唱了一首《鸿鹄歌》,并让戚夫人伴舞,歌词是这样的:鸿鹄高飞 / 一举千里 / 羽翩一就 / 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 / 当可奈何 / 虽有缯缴 / 尚安所施,刘邦在这商山四皓身上看到了一种舆论的力量,此后刘邦再也没有提起废立之事,可见吕后是个人物。

惠帝死后,吕后开始选择立谁为皇帝,惠帝没有儿子,她不愿意立刘邦的其他儿子,那么吕后为何要称制而不立刘邦的其他儿子为帝:从主观上来讲她的权利欲很强;二是她内心有深深的恐惧(残忍地杀戚夫人,杀刘如意)。

那么她为什么能够称制:从客观上讲:她有政治才能:例如在废立太子之事和与戚夫人的挑战上,设计诱杀韩信和彭越上等都显示了她的政治才能。另一方面就是她的政治资源:她作为刘邦的原配妻子,虽然自己的亲生儿子已经去世,但刘邦的其他儿子仍然叫她嫡母不敢公然和她对抗没,所以和刘姓族的关系基本上还能维持;再就是作为吕后坚强的后盾和核心力量的吕氏外戚,这个当然不用多说,肯定是站在吕后这边的,最后是吕后和功臣元老的关系,虽然吕后力排掌握兵权的诸将,但对于某臣很是比较看中,她和朝臣的关系也还可以。

吕后还做了一件我们今天看来很荒唐的事,她把自己的亲外甥女嫁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就是汉惠帝,这也就是说亲舅舅娶了自己的外甥女,这是违背伦理道德的,然而吕后就自己的经历认为嫁给皇帝才是好的,既然自己的女儿不能嫁给皇帝,那么就让外甥女嫁给皇帝,这一荒唐之举是造成汉回惠帝无子的直接原因,那么是汉惠帝生育能力的问题吗?汉惠帝和宫女生下了六个儿子,而且是专门生儿子,这样看来他的生育能力没问题,我们可以想一下,鲁元公主也就是吕后的女儿,汉惠帝的姐姐只比汉惠帝大三四岁,这样看来汉惠帝的妻子能有多大呢,她怎么生育?即使在有生育能力之后,汉惠帝是有感情的人,还要考虑的情感问题吧?所以说汉惠帝到死也没有和张皇后生过一个孩子。

在汉惠帝死后而又无子的情况下,吕后并没有让刘邦其他的五个儿子当皇帝,而是自己称制,从汉惠帝和宫女的六个儿子中选出来做傀皇帝,在选傀儡皇帝之前还做了一件残忍的事就是杀母存子,她把那六个宫女全部杀害了,然后把六个孩子交予张皇后教育。

吕后立的第一个是前少帝,然后自己掌握大权,但孩子渐渐长大一些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被吕后杀害的,口出长大要杀吕氏,让吕后知道后,就把前少帝想囚禁戚夫人一样囚禁起来,向外宣称前少帝有病不能上朝,然后又让后少帝做皇帝。她就这样称制八年。

那么吕后为什么不直接自己称帝呢?原因有二,第一是刘邦曾经有个白马盟誓说非刘氏不得称王,二是吕后迫于当然朝中还有许多和刘邦打天下的大臣,便不敢自己称帝。

虽没有自己称帝,却放开手脚一下子就封了很多王,封了很多侯,吕家的人封的差不多了,只要不是傻子,都封为王。吕后的分封毕竟和汉初刘邦定的国策是相矛盾的,也得罪了汉初的一批功臣元老。所以,在吕后八年的时候,吕后是称制八年,吕后八年的时候,据说有一次她外出,忽然看到一条狗,咬了她的腋下一下,咬没咬,也不知道。好像看到一条狗,结果回来以后,吕后就说她说一定是刘如意的鬼魂在作祟。后来呢,吕后就很快也就死了。她死了以后,反吕的势力很快就结成联盟,就把吕氏家族的人都消灭了,结束了汉初历史上具有风云突变的这样一幕。

3吕后:功过是非

高祖十二年,刘邦征讨黥布时再次受了箭伤。未回到长安已经病势沉重,吕后派人找来良医,打算为刘邦治疗箭伤。医生进来后,刘邦询问了自己的病情,医生说,可以治疗。刘邦骂道:我以一个布衣百姓之身,手提三尺剑夺取天下,这就是天命啊!今天即使让扁鹊来给我治病,又有何用?于是,他拒绝治疗,赏了医生一笔钱,打发医生回去了。

其实,刘邦已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将至。

吕后看到刘邦病成这个样子,而且拒绝治疗,这在刘邦一生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于是,吕后也预感到刘邦将不久于人世,她急忙向刘邦询问: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病故,谁可以替代他?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回答: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这个人稍有点粗直,认死理。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知谋有余,然而难以独担大任。周勃沉着厚道,不善花言巧语,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再问下面的继承人,刘邦说:这以后的事也不用你知道了。吕后有私心,而且有时私心极重;但是她没有篡夺刘姓江山的野心。她关心并任用刘邦选定的相国人选,证明她没有篡夺刘姓江山的野心。同时,也说明吕后此时关心政局的稳定。

除了重用刘邦遗言认可的丞相外,吕后在政治上还有什么作为呢?一个就是废除苛法,其次是除妖言令,这是她对社会的贡献。但吕后的民间形象如此恶劣,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牝鸡司晨;人性缺失;谈诛戚姬等。

吕后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上的第一位女主,她为巩固西汉政权,发展汉初经济,废除秦朝苛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值得肯定。但是,她的凶残、暴虐,留下了千古骂名,也同样值得人们深思。

4历代评论吕后的诗词或文章

抱歉历史上直接评论吕后的诗词凤毛麟角,只找到几个侧面描写吕后的,文章则多为原创,就不给你贴了

戚夫人《舂歌》赏析

子为王, 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当刘邦在沛宫击筑高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时,就已隐隐透露对汉家天下前途的担忧。但他毕竟没能料到:这隐忧在他驾崩不过数月就出现了,而且是以骇人听闻的囚戮戚夫人、毒杀赵王如意的后宫相残拉开序幕的.戚夫人的《舂歌》,正产生于这一非常时期。

“子为王,母为虏”。《舂歌》这两句平平的开头,实包含了吕后与戚夫人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作为刘邦的宠姬,戚夫人也曾有过一段昙花一现式的体面和风光:她在刘邦称王汉中以后,常侍左右、深得“爱幸”,竟使“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的原配吕后,也因此日见冷落和疏远;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因为颇有乃父“无赖”之性,不像吕后之子刘盈(后为惠帝)那般“仁弱”,更被刘邦赞为“类我”,几乎取代刘盈立为太子。因为有这样一段关涉帝位的争斗,吕后早就恨透了戚夫人。一当刘邦驾崩,吕后立即下令,将戚夫人囚禁“永巷”(别宫),“髡钳(剃去头发、颈戴铁圈),衣赭衣(罪犯所穿赤褐色衣服)”,罚她操杵舂作。戚夫人贵为高帝之妃、赵王之母,旦暮之间便成了吕后的阶下之囚,反映了汉廷后宫突起的风波何其险恶!《舂歌》开头两句,正以戚夫人母子地位的鲜明对比,唱出了这位贵夫人身陷“永巷”的怨愤和不平。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则紧承起句,进一步抒写戚夫人自朝至暮舂作不息的痛苦境遇。戚夫人当然明白:刘邦一死,刘盈继立为帝,身为“皇太后”的吕雉,是再也不会放过她的了。囚于“永巷”,罚以舂作,不过是为了羞辱她罢了;羞辱过后,还不要致她死命?她实在就是一位迟早待戮的死囚而已!“常与死为伍”一句,酸楚恻怛,使悲愤的唱叹,一下化作绝望的呼号,令人不堪卒听。

司马迁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对于绝望中的戚夫人来说,此刻她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儿子赵王。赵王远在邯郸,距长安不啻数千里。而今,他知道自己的母亲已身陷囹圄吗?他可有办法挽救苦难中的生身之母?惨毒的吕雉又将怎样处置他?戚夫人身在“永巷”,又能托谁向远方的爱儿报讯,让他预为防备而远身避祸?这正是《舂歌》结句“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汝)”所蕴含的复杂情思。它将戚夫人绝望中对爱儿的牵念和希冀、焦虑和担忧,表述得多么深切!

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舂歌》是戚夫人操杵舂作之时脱口而作的歌,运用的是三、五言句式的“俚歌俗曲”。歌辞朴实,明白如话,却哀怨感愤、摄人心魄。它的动人之处,正在于这是发自后宫之争中孤弱无依、惨遭祸殃的妇人心底的真情,不假掩饰地唱出了她操杵舂作、思远念子的酸辛、悲苦、绝望和幽怨。因为是弱者遭祸,故最能赢得人们的同情;因为不假掩饰,语浅而情长,故最能牵动读者的心弦。

不过,对于戚夫人来说,《舂歌》所带给她的,与其说是幽怨的宣泄,不如说是更加惨酷的横祸:吕太后听说她歌中提及了儿子赵王,竟勃然大怒曰:“乃欲倚女(汝)子邪!”当即施诡计召赵王进京,利用惠帝晨猎外出之机,以鸩药毒杀如意。接着又“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以药熏耳令聋)、饮瘖药(使哑),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戚夫人从此身无四肢、既聋又哑还盲,再也不能咏唱那悲怆的《舂歌》了。见到如此骇人的景象,连汉惠帝刘盈也禁不住“大哭”,直斥吕太后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最后郁郁而死,终于让吕后夺了汉家天下。这样看来,戚夫人的《舂歌》,就不是一首寻常的歌了,它简直与刘邦“慷慨伤怀”的《大风歌》相承,成了汉宫惊变、吕后篡政的第一声不祥悲鸣。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后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成也萧何败萧何 和书差不多了呵呵

邓艾口吃

《世说新语·言语篇》中有一则关于邓艾机敏的故事,记曰邓艾有口吃,每次说话提到自己时老是“艾、艾”连呼,司马昭故意戏弄他,便问:“你老是‘艾、艾’,究竟有几个‘艾’啊?”邓艾回答:“所谓‘凤兮凤兮’,还是只有一凤而已。”

吕布戏貂蝉故事的历史真相是什么?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古典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形象,始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小说演义。

据传貂蝉是汉献帝时司徒王允的歌妓并养女,天生丽质,能歌善舞,体态轻盈。

某日夜间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恰巧为王允瞧见。于是,王允便将貂蝉精心包装为闭月,让她先投怀董卓,再引诱吕布,从而留下一个吕布戏貂蝉的千古传说:

一日,吕布趁董卓上朝,到风仪亭与貂蝉相会。吕布恐被董卓撞见欲离去,貂蝉却不允,假意要投池自尽,吕布慌忙拦阻。其时董卓打道回府,恰巧撞个正着。董卓大怒,拔戟直刺吕布,其婿李儒赶来劝阻,吕布乘机夺路而去

这一故事传说伴随三国演义在民间广为流传,由此亦将貂蝉炒作成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实,这位在民间知名度颇高的貂蝉美女,只能算是一个疑似历史人物,吕布诛董卓原本跟貂蝉毫无瓜葛。

其一、貂蝉其人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

后汉书、三国志及资治通鉴等正史上都没有提到有貂蝉其人。

唐代开元年间的一本占星学书籍开元占经中曾记载有刁蝉其人,书中言明是引自汉书通志中的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

但汉书通志一书世上已无存。此刁蝉是否彼貂蝉?恐怕谁也无法下定论。

是故,貂蝉本身,只能算是一个疑似历史人物,而且极可能只是一个文学形象罢了。

其二、吕布曾与董卓一侍女关系暧昧。

据后汉书、资治通鉴等记载,当年的董卓知道自己树敌太多,害怕遭到暗算。因此,无论去哪里,都让吕布做贴身警卫。

董卓性情刚愎,曾为一件不合自己心意的小事,拔出手戟掷向吕布,幸亏吕布迅速躲避并陪笑道歉才逃过一劫。从此,吕布便暗中怨恨董卓。

吕布传则有载: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说的是董卓曾让吕布守卫自己的内寝,好色的吕布却乘机与董卓的一侍女私通,又生怕董卓察觉后再次掷出手戟,心中便惶恐不安。

那么,这貂蝉的原形是否就是董卓的这名侍女呢?

吕布戏貂婵,也许正是对吕布私通侍女的文学描写。若如此,则吕布诛董卓倒是跟貂蝉有所瓜葛。

其三、吕布诛董卓是受封官许愿的诱惑。

史书上说,王允早就认定吕布是诛杀董卓的最佳人选,所以一向厚待吕布。当听到吕布对董卓有怨气后,王允即向吕布摊牌,让其做内应除董卓。

吕布开始时很矛盾,认为跟董卓有父子之情,难以下手。经王允与仆射士孙瑞反复劝导,吕布终于答应做内应。

但这次密谋还是走漏风声,很快便有人在一块布上写上一个吕字,背着行走于街市,边走边喊着:布啊!用这种方式暗示吕布将对董卓不利。董卓的亲信禀报此事,董卓并未引起警觉与重视。

汉献帝初平三年四月,汉献帝患病刚痊愈,大会朝中百官。董卓登车时马惊了,他掉到泥地上弄脏朝服,回屋中换衣时,他的小妻觉得马惊不吉利,劝其不要上朝。董卓不听,执意上朝,一路命吕布等前后护卫。

至宫门前,马再次惊而不行,董卓觉察到有异常,便想返回。吕布劝他还是进宫吧,于是他进入事先布置好的埋伏圈。骑都尉李肃先一戟刺向董卓,但董卓内有铁甲未能刺入,只是胳膊受伤跌落车下。董卓回头大呼道:吕布安在!吕布大声答道:有诏书讨贼臣!便持矛将董卓刺死,令士兵砍下首级。

之后,吕布被封为奋威将军,温侯,假节,礼仪待遇与三公相等。

由此可见,吕布杀董卓,是出于对董卓的一种怨恨与后怕,尤其是受王允等事先封官许愿的诱惑,其间本无美女貂蝉的离间。

简言之,董卓曾拔手戟掷吕布、布与卓侍婢私通、吕布受封官许愿诱惑诛董卓,这三个史实,大抵是后世演绎吕布戏貂蝉故事的基本素材。

钟会生于其父钟繇七十四岁那年,母亲张菖蒲是钟繇的妾。张夫人温柔娴淑,又很有才学,因此很受钟繇宠爱。后来张菖蒲怀孕,钟繇的正妻孙氏很嫉恨,就往她的饭食里下毒。当然,张菖蒲没中招,但也因此称病不出。钟繇了解真实情况后就把孙氏休掉了,欲立张菖蒲为正妻。孙氏的靠山卞太后让曹丕下诏书让钟繇复妻。老头子死倔着不干,甚至闹自杀(……),反正钟家就这么折腾得鸡飞狗跳,最后是没把孙氏迎回来,但张菖蒲也受到了牵连,没能扶正;最后钟繇立了他的另一位小妾贾夫人为正妻。总之,钟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的。虽说他是幼子,母亲又很受宠,生活环境理应平顺。可是钟繇在钟会五岁那年便丢下这孤儿寡母驾鹤归西了,其人活了七十有九,到七十四岁体内的蝌蚪还活蹦乱跳,算是三国时期难得的善终。众所周知,颍川钟氏是大门阀大士族;庭院深深深几许,张菖蒲本身没什么特别厉害的靠山,又没了钟繇的宠爱,她除了幼子之外再无依靠。因此,她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会虽童稚,勤见规诲。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十四诵成侯《易记》,十五使入太学,问四方奇文异训。”——钟会《母夫人张氏传》按钟会自己的叙述,张夫人在他小时候对他要求颇为严格,而钟会本人也争气,从小就脑瓜好,记忆力超群,有名的神童。《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不少他小时候面对曹丕等大人物时面不改色,妙语连珠的事迹,就不一一搬来了,有兴致的人可以去翻翻看。 把钟会小时候的事情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强调一下,什么“因为是官二代所以飞扬跋扈爱谋反”这种逻辑安在钟会身上并不合适。以张菖蒲在钟家那点可怜的势力,钟会小时候恐怕没少受白眼和排挤,就是长大了,他和家里人关系也并不怎么好(他的哥哥钟毓还跑到司马昭那儿去打他小报告)。虽然这种成长环境跟邓艾比,在物质上肯定是好了不少,但在钟会出头之前,他是没什么资格去飞扬跋扈的。

“昔太尉王凌谋废齐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今大赦得还,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令祭祀不绝”一句翻译如下:

过去太尉王凌图谋废除齐王曹芳,而齐王终究不能保持帝位。征西将军邓艾,居功自夸失掉名节,实在应该处死。然而在接到诏书时,他遣散众多的部属,束手接受惩罚,比起那些为求生存就行凶作恶的人,确实又有不同。现在大赦让他的家属返回内地,如果没有子孙就听任他的家属确立后嗣,使他的祭祀不会断绝。”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

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中主李璟,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

南唐亡国后,其子李天和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九百一十万左右(截至2015),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7%左右,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在华北和东北地区,也有少量的邓氏族人分布。

邓姓名人

1、邓通

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2、邓禹

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3、邓艾

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4、邓世昌

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5、邓小平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扩展资料

邓姓资料

1、姓氏始祖

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2、主要源流

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称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属于以国名为氏。《贵姓何来》关于邓姓的解释:"邓氏出自曼姓,是以国名为氏的。

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

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楚灭邓后,楚公子被封到邓陵,后称邓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区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

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

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

参考资料-邓姓

有关吕后的书籍等

1平凡的吕后: 吕雉(音:zhì,ㄓˋ)(前241年-前180年),汉高祖刘邦皇后。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又称为汉高后,吕后,吕太后。 早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