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医入门基础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求中医入门基础书!,第1张

中医学基础    张登本主编

是现在中医药大学比较推广的一本书。

主要是讲基础的,去书店看看。

这是目录

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概念

二、辩证论治

第三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中医学的基础》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学的基础》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人体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经络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经络的循行分布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体质

第五节 生命活动整体联系

第四章 病因

第五章 病机

第六章 诊法

第七章 辩证

第八章 养生·防治·康复

附:主要参考资料

01、神经性牙痛(包括过敏性):黑胡椒10粒,白酒一两,浸二日后喝一口含住,3分钟即止痛,5~6分钟吐掉,一日2次,两次可愈。此方百试百灵,而且不发。

02、风火牙痛(包括蛀牙痛):小苏打(或食碱)2克,加蜂蜜调成糊状,用棉球蘸后咬在痛处,立止,一日二次,一天可治愈。特效。

03、牙周炎、牙龈炎:用一只鸡蛋清加等量白酒搅匀,喝一口,含口中,5分钟吐掉,一日二次(一日一只蛋),2~3天消火止痛,并痊愈。

04、牙出血:每次用藕节半两,花生红衣1钱,煎一碗汤,漱口并咽下,一日二次,连用3天有特效。

05、电光性红眼病:用人乳或鲜牛乳滴入眼内,闭眼10分钟,一日两次,一次两滴,连用2天,有特效,忌辣。

06、结膜炎(细菌性红眼病):用绿茶水,每日洗眼3~5次,一般2~3天有消炎抗菌之功效,忌吃酒、辣物。

07、流泪眼、沙眼:猪肝一两,胡萝卜三两,切碎加一碗水,少加些油盐煮烂,一次吃完,一日3次,连用一星期痊愈。忌韭菜、洋葱、大蒜、辣椒。

08、视力衰退(老光、老花、视物不清):白菊花3克,干桑叶2克,每日用开水泡饮(可泡三遍),连用1~3月,可补肝明目,使视力恢复,并可预防老光眼的形成。忌吃葱、姜、蒜、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

09、偷针眼:用缝衣针的针鼻部反复摩擦患处并稍用力,每日2~3次,2日即可治愈,也可用线扎患病那边的中指节半小时,一天可消。

10、白内障(晶体混浊、使视力下降):蛇壳1克,蝉衣3只,白菊花5克,煎一碗汤一次服下,一日3次,连用20天可退翳明目,如能同时用早晨露水滴眼,效果更佳。忌吃酒、羊肉、狗肉。

11、青光眼(眼球内压力太高,角膜水肿或呈雾状,视力下降):猪眼1只切碎,加桂元肉7只,煮熟,再加油、盐适量,每日吃一剂,连吃半月,能使眼内轻松,眼睛明亮,忌吃鹅肉、动物血。

12、中耳炎(耳内长期流水、流脓、胀痛):鲜韭菜汁5钱,加入明矾半钱,溶化后滴入耳内,一次1~2滴,一日2次,连用5天。

13、耳鸣、耳聋:用乌龟尿滴入耳内,一次二滴,一日一次,连用7~10天。(取乌龟尿法:用一只镜子,对乌照,即撒尿,最好用荷叶接)。又方:口含铁片,耳处放一磁铁,听5分钟,每日2次,连用20天,此方对先天性耳聋无效。

14、虫入耳:用猫尿二滴,滴入耳中,虫子会自动出来。(提取猫尿法:用一瓣大蒜头去皮,擦猫鼻子,猫即撒尿)。

15、口疮(即口腔溃疡):取冰片约1克,蒸气水半两调匀,每日涂患处5次,2天即愈。同时,每次用一个石榴皮烧半碗水服,一日二次,连用3天,以后不复发。忌辣物。(注蒸气水可用电饭锅盖下面的水代替或用鸡蛋黄熬油涂。

16、音哑、咽喉炎(咽部干燥疼痛、有异物感,急、慢性均可):胖大海2个,蝉衣3只加一茶杯开水泡好后加半两蜂蜜搅匀,每日分几次漱喉并慢咽下,每日一剂,连用15天,忌吃烟酒、一切辣物和有刺激性食物。

17、扁桃体炎(嗓子两侧红肿、疼痛、一般多发于着凉后):黑木耳一两,炒干磨成细粉,每次用半汤匙与蜂蜜一汤匙调匀口服,一日2次,连服5天永不再发(此方在发病时用)。忌吃辣物。

18、口臭:芦苇根(鲜、干均可)一两,煎汤一碗,加冰糖适量内服,早晨空服,连服一星期。清火解毒,治内热胃火。

19、鱼刺卡喉:用陈醋喝一口即可,如果不行,可用鸭口水半汤匙喝下,鱼刺可自动化掉(取鸭口水法:用一片去皮老姜,放入鸭嘴内,再将鸭倒吊,鸭即流口水)。

20、鼻炎(包括过敏性、痿缩性和鼻窦炎):先用大蒜3~5瓣,去皮浸在一瓶陈醋内,过二日后,再用新红砖一块,放火上烧烫取下,将两汤匙醋倒在热砖上,此时有大股热气上冒,患者用鼻吸其热气,一日两次,连用7天,清热消炎,解毒通窍,治各类鼻炎,有特效。

21、止鼻流血:左鼻流血向右耳内吹一口气,右鼻流血向左耳内吹一口气,可立止,

22、治鼻流血:每次用头发烧灰2克,白开水适量冲服(并可用少许头发灰吹入鼻孔),一日二次,连用5天可愈,并不会再发。

人们常说的“五官”,指的就是“眉、眼、耳、鼻、口”五种影响容貌面部特征。

眼、口、耳、鼻、喉, 这是以为西医也有五官概念, 尤其是计较五官科诊治对象及分支名称的结果。 事实上,五官科诊治对象历来不局限于五官, 分支名称一直不与五官完全对应 (传统上有诊治口腔、咽腔和喉的喉科, 现代有口腔科和耳鼻喉科), 这些并不违背常理。

额头宽大饱满的,长寿者居多,因为这样的额头除了先天富于思考外,还包含有后天的聪明才智,能够学习后天知识,解读感悟人生,心胸开阔且能化解情志,所以属于长寿的额头面相;相反额头低窄塌陷,发际线很低的,这样的人心胸狭窄,遇事容易解不开,久之影响健康。

眉毛在面相学称作“保寿宫”,因为眉毛是肝气的外现,看眉毛面相可以直接读出肝气的旺弱。神相全编中说道“眉毛长垂,高寿无疑”。就是说眉毛高长而眉尾下垂的人高寿无疑。而眉毛短促的,需要后天学习与调理。

1、以中医学理论而言,指耳、目、鼻、唇、舌。

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主要汇集了春秋至战国时的医疗理论和临床经验)之《素问》中有云“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肾主耳”,《黄帝内经》之《灵枢》中更明确记载“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此理论流传至今。 

2、以内心感知外界事物之途径而言,指耳、目、鼻、口、身。          

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荀况)在《天论》中提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今人或谓之耳、目、鼻、舌、肤,分别是听、视、嗅、味、体(触、压、冷、热)等五种感觉。 

3、五官为病理学名词,指青、黑、黄、赤、白等五色所呈的一般病证。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所谓的“五官”,指的就是“耳、舌、眼、鼻、口”等五种人体器官。而且在相学上,分别被赋予一种名词如下:

(1)耳:名为“采听官”。

(2)舌:名为“品味官”。

(3)眼:名为“监察官”。

(4)鼻:名为“审辨官”。

(5)口:名为“出纳官”。

透过“五官”的分析,能对一个人做一些相学的基本分析,并进而判断一个人的运势吉凶。通常“舌头”关系到健康、“眼睛”关系一个人的意志力、心地良善;“鼻子”关系到一个人的财富与健康;“嘴巴”关系一个人的幸福、食禄与贵人运;耳朵关系到一个人的长寿与否。

2、工具书上的说法

新华字典上面的说法是:五官包括眼、耳、口、鼻、身。辞海上面的解释是:眼、耳、口、鼻、心。亦多用以指脸上的器官。 清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不维气候回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回异。”

3、汉 皇帝 侍妾 称号。元帝定妾媵位号,从昭仪起,分十四等。五官位于第十二等,禄秩相当于三百石官。《孔子家语·辩政》:“ 齐君 为国,奢乎台榭,*于苑囿,五官伎乐,不解於时。”《汉书·元后传》:“公聘取故掖庭女乐五官殷严 、王飞君等,置酒歌舞。” 唐 罗虬《比红儿》诗:“ 应缘 近似红儿貌,始得深宫奉五官。”

4、中医上的五官指的是:目,舌,口,鼻,耳。分别与人的五脏相对应。其中,目对应肝,舌对应心,口对应胃,鼻对应肺,耳对应肾。察五官而知病情。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灵枢经·五阅五使》:“五官,歧伯 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5、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 ,火正曰祝融 ,金正曰蓐收 ,水正曰玄冥 ,土正曰后土 。”

6、分管天地幽明之官。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韦昭注:“类物,谓别善恶、利器用之官。”

7、殷 周 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 郑玄注:“此亦殷时制也。”《周礼·春官·小宗伯》:“毛六牲,辨其名物,而颁之于五官,使共奉之。”按:此指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商君书·君臣》:“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

8、泛指百官。《急就篇》卷一:“诸物尽讫五官出。”

9、指五官中郎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 宋 王千秋 《贺新郎·石城吊古》词:“遂但见 蜀 吴 烽举,致使五官伸脚睡,唤诸儿画取长陵土。”按,此指曹丕 。 丕 建安间曾任五官中郎将。参见“ 五官郎 ”。

10、司历之官。《旧唐书·职官志二》:“ 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新唐书·百官志二》:“ 武后长安二年,置挈壶正。 乾元元年与灵台郎、保章正、司历、司辰,皆加五官之名。”历代至清,皆设此官。

舌头

品味

分为酸甜苦辣咸五区,各尝百味

英文名称:

ear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因此耳又叫位听器。也有人将外耳和中耳列为位听器的附属器。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两部分。另有一种分法,外耳还包括鼓膜。

英文名称:

eye

眼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也是最能让人感受到其不适或病变的感觉器官。

人眼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附属器。

人眼的外形接近球形,称为眼球。

眼球壁是包围眼球的一层组织,由巩膜、脉络膜和网膜组成。

眼球壁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层:纤维膜、色素膜、视网膜。

纤维膜由纤维组织构成,较硬,坚韧而有弹性,对眼球有保护作用,并能维持眼球的形状,似鸡蛋壳一样。

纤维膜又可分为角膜、巩膜、角巩膜缘。

英文名称:

mouth

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下连气管、食道。口是饮食物摄入的门户,为脾之外窍,脾胃功能调和,则口食知味,唾液分泌正常。《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口唇、舌与喉咙、会厌等协调动作而发出声音。口也是气体出入的门户之一,亦有助肺行呼吸的作用。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故临床上常观察口唇之变化,以诊察脾之病变。

拼音:bí

英文名称:

nose

部首:鼻,部外笔画:0,总笔画:14

基本字义

● 鼻

◎ 嗅觉器官,亦是呼吸的孔道:~子。~窦。~孔。~腔。~涕。~音。~烟(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仰人~息。嗤之以~。

呼吸兼嗅觉器官。属于高度分化的感受化学刺激的器官,对于动物接受外界化学信息、 识别环境、 辨认敌我 、归巢、捕猎、避敌、寻偶和觅食有重要作用。

扁鹊的资料50字: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扁鹊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并且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据说是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宋以前:三经 《内经》《难经》《甲乙经》

针灸学早期的经典理论比较驳杂和粗略,但有很多实用的经验疗法。此时期著作理论层面影响力大。

宋以后:《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资生经》

明清针灸学著作,理论方面较为成熟和成系统。尤其是手法方面,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此时期著作临床层面影响力大。现在传统针灸临床实际上是在沿用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另外在  秘籍网   或者  医书网    里收藏了很多针灸书籍,对针灸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

中医灸法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一本通(超清版)

中医针灸健康指南(超清版)

中医针灸证治诀(超清版)

中华奇穴大成-看医学网

中华现代针灸验方荟萃(杜立宽)

中华艺术针灸集(超清版)

中华针灸学(赵尔康)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超清版)

中国刺血疗法大全(超清版)

中国头皮针(朱明清)

中国实用刺血疗法(谭德福)

中国实用芒针治疗(杨兆钢)

中国微针疗法(郭长青)

中国手针疗法(王富春)

中国新针灸学汇编(张中和)

中国最新针灸疗法--百病神针

中国梅花针 第二版 钟梅泉

中国特种针法临症全书(尹远平)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冯春祥)

中国特种针法(孙启凤)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全书(超清版)

中国足针疗法(李家康)

中国针术临床实践(陈积祥)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臧郁文)

中国针灸全图 使用指南(周立群)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

针法灸法图解(蔺云桂)

针灸七字经(黄荣活)

针灸三法的应用——刺血、燔针、发泡灸(南正九)

针灸三绝(高维滨)

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贺普仁)

针灸与按摩(辽宁中医学院)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北京中医学院编)

针灸临床处方速记口袋书(超清版)

针灸临床妙用

针灸临床妙用(郑其伟)

针灸临床学(孙申田)

针灸临床治疗学(胡武光)

针灸临床治疗歌诀(郭效宗)

针灸临床特色疗法(超清版)

针灸临床笔记(超清版)

针灸临床经验汇集

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焦国瑞)

针灸临床选要(陈全新)

针灸临床配方手册(于致顺)

针灸临床问答(张学全)

针灸临证精要(阎润茗)

针灸五输穴应用(杨维杰)

针灸从神论治精神疾病(超清版)

针灸保健学(何树槐)

针灸保健防病(张仁)

针灸健身术

针灸健身术(梁保义)

针灸六绝——针灸治疗神经疑难病(高维滨)

针灸减肥速成手册(超清版)

针灸助学歌诀(超清版)

针灸医学宝典(王启才)

针灸医学文摘(林昭庚)

针灸医家治病妙法(一)钟起哲

针灸医案选读(超清版)

针灸医桉与临症备急(张济民)

针灸医籍选译(王顺)

针灸医经选(张吉)

针灸十四经治病概要(熊修五)

针灸十绝招(彭敏)

针灸取穴图解(汉英对照超清版)

针灸取穴纲要(耿恩广)

针灸名医经典医桉(赵寿毛)

针灸名家医案精选导读(赵建新)

针灸名家:陆瘦燕学术经验集(陆焱垚)

针灸名着集成(黄龙祥)

针灸器械应用百问(杨华元)

针灸图说(高清彩图版)

针灸基础理论及方法(王炫燊)

针灸处方学(王岱)

针灸处方指南(朱玉祥)

针灸处方集(阎洪臣)

针灸大全(1958年版)

针灸大成新编(杨继洲)

针灸大成(明)杨继洲

针灸奇法治病术(符文彬)

针灸妇科学研究进展(李复峰)

针灸妙方治百病(王云凯)

针灸子午流注选摘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池澄清)

针灸学(谷世喆)

针灸学七字歌诀(超清版)

针灸学基础(超清版)

针灸学新论(林昭庚)

针灸学新论(超清版)

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 (上册)郭长青

针灸学笔记图解(超清版)

针灸学表解(李瑞)

针灸学释难(增订本)李鼎

针灸学(刘冠军)

针灸实验录(申倬彬)

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吕景山)

针灸康复学(唐赤蓉)

针灸心传(高立山)

针灸心悟(高立山)

针灸心扉(高立山)

针灸心语(高立山)

针灸意外桉例选析(伦新)

针灸手册(靳瑞)

针灸探微(谢文志)

针灸推拿全书(李学武)

针灸推拿医籍选(李继福)

针灸推拿及经络实用技术(詹文涛)

针灸推拿基础与临床(张立德)

针灸推拿学(严洁)

针灸推拿学(超清版)

针灸推拿应用解剖与临床(严振国)

针灸推拿技术(超清版)

针灸推拿概要(刘茜)

针灸推拿治疗学(周文新)

针灸推拿疗法(张登部)

针灸撷英(高希言)

针灸数据挖掘与临床决策(超清版)

针灸断病法则

针灸新义(祁越)

针灸新医疗法(遵义医学院)

针灸新穴精选(李红阳)

针灸时间治疗学(李磊)

针灸明理与临证(刘冠军)

针灸易学新法(张崇一)

针灸易学(清)李守先

针灸有效点图解(郭效宗)

针灸有效点理论与临床(郭效宗)

针灸有效病症(方幼安)

针灸枢要(陈克勤)

针灸歌诀800首(董明强)

针灸歌诀歌赋259首(蔡文)

针灸歌诀配彩色图谱(高清彩图版)

针灸歌赋处方集解(施震)

针灸歌赋校释(施土生)

针灸歌赋选读(李磊)

针灸歌赋选(宫艳华)

针灸歌赋集成(张应泰)

针灸歌赋集注(王森)

针灸治法与处方歌诀(文碧玲)

针灸治法与处方(超清版)

针灸治疗五官科常见病(超清版)

针灸治疗失眠(超清版)

针灸治疗学(超清版)

针灸治疗学(高清版)

求中医入门基础书!

中医学基础    张登本主编是现在中医药大学比较推广的一本书。主要是讲基础的,去书店看看。这是目录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第一节 中医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