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志里面有没有记载舜是上虞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上虞志里面有没有记载舜是上虞人,第1张

版本二:虞舜出生在上虞。不错,上虞有握登山,是舜母出生地,有历山,全国21个历山都同一个“舜耕历山,象耕鸟耘”的故事,舜母姓姚,因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交替之中,虞舜又姓姚;舜、禹在上虞经常召集百官参政议政的地方,后人称该地为“百官”;因禹是舜的女婿,又是舜的接班人,会稽绍兴吼山有大禹陵。余姚、上虞自古同属会稽郡,地缘文化相同,有不少舜的影子。

因古籍缺失、战乱后古籍毁坏等无法证实确凿的信息,引发各类争议。

籍贯

一说冀州人,一说东夷人

出生地

争论一:姚墟——相传为舜帝出生地,据唐《括地志》记载的方位故址在今万里母亲河北岸的河南濮阳。另一说法在余姚。还有说法在浙江上虞。当今姚墟说比较认可浙江余姚,当代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教授,特为余姚题写了“姚墟古迹”,刻石于东麓[1]。

争论二:诸冯——一说为山东诸城,据《炎黄氏族文化考》、孟子《离娄篇》、明朝《职方地图》、清乾隆《诸城县志 古迹考》、《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著)、《中国史稿》(郭沫若著)、《中国历代帝王录》(杨剑宇著)皆言诸城诸冯乃舜生地[2]。二说为山西临汾,据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三·平阳府》:“又 诸冯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孟子》云 舜 生 诸冯 ,盖即此。”当今诸冯说比较认可第一种,即山东诸城说[2]。[3]

治都

争论一:舜都蒲坂——即山西平阳,

唐·李泰《括地志·蒲州·河东县》: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

《宋永初历山记》亦云: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说:“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阳府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

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争论二:舜都潘城——即河北逐鹿

《水经注》曰:“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括地志》云:“舜都在怀戎县,县北三里有舜庙,外城有舜井。”《史记》也曰:“舜,冀州人,居妫汭。”[4]

耕作之山——历山

[5]

争论一:济南市千佛山

济南古称历下,因历山而得名,见于《春秋》,来源最早。另外,舜耕于济南的历山,历代盛传,多见于记载。北魏史学家魏收曾任齐州太守,赋《登齐州舜山》诗一首,今存。北魏郦(li)道元《水经注·济水》则记载说:"(历城)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北宋著名学者曾巩,熙宁五年(1072年)任齐州知州,作《齐州二堂记》一文,文中驳斥了郑玄的历山在山西的说法,指出历代地理图纪都说齐州的南山(千佛山)为历山,是舜耕作的地方。曾巩以为这是可信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历山虽在济南,但并非城南的千佛山。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记云:"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以北有泉,号舜井;东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绝,云是舜东家之井。"舜井原在一居民院中的东屋里,冲门大方桌下,有一口井,水面上露出一块不足一米的小山头。1976年济南市冶金局宿舍建设中,此古迹已湮 灭1976年,济南以舜字命名的地名、店名仍然很多,舜耕小学、舜耕中学、舜耕路、舜井街、舜井等皆可考究,可见他老人家的影响之深[6]

争论二:山西省永济市中条山

舜都蒲坂南之历山,在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南的中条山西端,舜所耕处,今历山村在(今划归芮城县,)。永济历山是古籍记载最早的历山,山北面有“二妃坛”,为祭祀娥皇、女英处,又称娥皇女英陵。

《史记·五帝本记》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东汉郑玄说,历山在河东。此河东即山西永济(古蒲州),汉为河东郡治,郑玄为东汉人,史学界多认为郑玄河东即此。永济历山见于史籍最早,《山海经·中山经》中记道:“薄山之首,曰其甘枣之山。……又东二十里,曰历儿山。”毕沅说:“此薄山即山西蒲州山。”历儿之山“即历山也,在今蒲州府南。经云历儿者,语之缓。郦道元《水经注》独云: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郦道元评其他地方历山云:“余案周处此志为不近情,传疑则可,证实非矣。安可假木异名,附山殊称,强引大舜,即比宁壤。”

争论三:山西省沁水县历山

《史记》记载:“舜生于蒲阪(今永济市),渔于获泽(今阳城县),耕于历山。”总面积为4000亩的绝顶平坦,天然绿色草地如毯,山巅有舜耕历山遗迹、古庙碑记、南天门、斩龙台等胜景。站在舜王坪最高峰——南天门,可朝观日出,暮看晚霞,遥望黄河。夜晚登坪,可观星辰,犹如亿万明珠笼罩大地。山道中,鸟语撩心,花香醉人,奇趣无穷。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加之新增建了野人山庄、蒙古包等景点,使游客登山览胜,留连忘归。清版《县志》曾记载:“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近,极目乱峰低。花开闻幽径,泉水过远溪。黄河遥入望,天际一红霓。”

争议四:安徽省池州市历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远古时期舜帝初耕于此,贤名远扬,尧帝前来拜访,请求舜下山辅佐朝政,舜始不肯,交愠怒而去。后尧帝再三恳请,舜感其诚,出山理政。后人为纪念尧舜二帝求贤、躬耕胜迹。命此山为“舜耕山”,命尧帝渡河处为“尧渡”(即尧渡镇)。“历山遗泽”自东流建县以来一直是该县八景之一,唐宋以后,道、佛两教徒来此建庙立祠,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幽访胜,吟诗作赋,写景抒怀,在千百首诗词中,北宋政治家、文学农范仲淹《舜祠》一诗写得好:“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洚水,舜载治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萧鼓谢年丰。”后人将导真观前的一口大雨不积滴水、常年干涸的石池命名为“舜池;随首千百年的物换星移,寻真观、草规庵及舜祠早已废圮,唯尧池、舜池却依旧是史料记载的风貌。

争议五: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历山

鄄城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素有“古鄄”之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五帝时期。《太平环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谷林、河滨、雷泽、历山均在菏泽境内。《左传》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商时天下分为九州。鄄城属古兖州之域。

争议六:浙江省永康市历山

山中建有舜池等有关“舜”的相关景观,暂未发现有历史资料相关

争论七:浙江省余姚市历山

余姚上虞两地为发行舜帝古迹最多的地区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三皇五帝”之一。舜为东夷族群的代表。

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竹书记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 ,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

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又称帝舜、虞舜、舜帝。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家境

虞舜有虞氏为东夷族。《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在山东诸城,与孟子所说的舜为“东夷之人”颇为吻合,舜的出生地、虞舜族的发祥地在今诸城。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五帝时的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渔,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而在这些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舜的德行不断感染他周围的人,于是凡是舜工作的地方都会很快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富庶且人民风气很好的地方。

唐尧是汉族传说中的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杰出,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生于高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镇)或伊祁山(今河北保定唐县)。有圣德,如天之涵养,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临天下。这位德化广大的尧深受人们的爱戴。传说他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尧实行上述措施,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友好交往,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尧选择舜为其继任人,死后由舜继位。这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推崇的禅让。

舜(shùn,约公元前2277- 约公元前2178),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建立虞国,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 ,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 (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 ,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 (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 ,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商汤为商国君主17年,作《汤誓》后自号武王 ,建立商朝后又在位12年。 百岁而崩, 庙号太祖,因其长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继位。葬处据传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后借指远古时代。

炎黄"是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黄被认为是华夏文明始祖,而汉族(汉朝前为华夏族)则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他们居住在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

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炎帝黄帝族联盟打败了蚩尤族,正式定居中原地区。而汉族为炎黄子孙。

1、婚鹿仙女

鹿仙女是个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潜伏在其仙洞沟附近的黑龙潭中的黑龙,并将它变为自己驾乘的坐骑。

一天,帝尧偶遇被称姑射神女的鹿仙女,并被鹿仙女击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后两人互相倾诉衷情,择期成婚。新婚夜,双方喜结连理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将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于是新婚夜也被称为“洞房花烛夜”。

两人婚后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儿子“朱”。天帝派天兵天将捉拿黑虎仙,并将其压在乎阳东南的山丘之下,是为卧虎山。同时,天帝罚鹿仙女与帝尧斩断尘缘,鹿仙女只能将幼年的朱儿送还帝尧,从此隐居深山。

帝尧派人四处查找鹿仙女无果后亲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寻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为妻。朱儿后被封于丹地,故称丹朱邑。后来人们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龙洞左旁的一个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2、尧王牧马坡

传说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带有尧王牧马坡。山头绿草如茵,山坡灌木丛生,沟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树木茂盛,山花烂漫,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

这里“树为尧王栽”,是尧王的放马山,那里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生马、二驹的村名都是尧王时留传下来的名称。《临汾县志》中以此地为临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边的东马栅、西马栅传为尧王的牧马场,鹿仙女与尧王婚后,还在这一带管理过马场哩。

3、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4、大禹斩龙

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千里寻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后有个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样。二妃死后。禹王打开石匣,拿出里面的遗书,上写着,三十年前,禹凿龙门之时,有一条蛟龙东逃,这条龙角尖直立,角上长有绿毛。舜曾等了三年没见它。这龙故而中毒死去。

激战过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罗地网,谁知绳子解不开了,那天河、北斗、游龙、狮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有金龙戏水、玉凤朝阳、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观,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条绿角龙头,龙口里倾泻出天河泉水。

据说,这就是跑到洞口被烧死的老蛟龙。那蛟龙死后,皮肉化成了肥土,肠子掉到紫霞洞底,弯弯曲曲,盘旋九转,变成了一条阴河,河水哗哗奔流,清而不浊,这是因为龙喝的是天湖池里的天河水,人称为“九曲黄河”。

那龙骨,碎成颗颗骨珠,被山风吹进洞底,滚进九曲黄河之中,被河水浸蚀打磨,变成了洁白晶莹、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灯笼一照,像颗颗红透了的杨梅,故谓之为杨梅石。

5、铸造九鼎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

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尧

——舜

——禹

唐指的是帝尧(或者叫唐尧),唐尧相传是帝喾的儿子,距黄帝五世。舜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禹是颛顼的孙子,距黄帝五世。传说中,尧号陶唐氏,都平阳(山西临汾县),居地在西方。

虞指的是虞舜号有虞氏。《孟子·离娄篇》说“舜生于诸冯(山东诸城县),……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之人也”,虞舜居地在东方。禹父鲧居地在崇,崇就是嵩。禹原住阳城(河南登封县),在河南西部。后都阳翟(河南禹县),也略偏西部。他们先都是部落酋长,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大酋长。

夏指的是夏禹,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大禹。《史记夏本纪》第一句话就是:“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扩展资料:

根据《史记》记载,尧舜禹三位上古帝王,却全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而所谓的“禅让”,其实也是黄帝家族的内部转让,似乎“父传子家天下”也不是大禹和夏启的首创。细看《史记》,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尧舜禹不但是一家子,而且他们之间谁的辈分更高,也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史记》开篇,就是《五帝本纪》,接下来就是《夏本纪》,这两本纪明确描绘了黄帝与尧舜禹之间的世系谱,为了不把读者诸君说糊涂,笔者就来替大家捋一捋他们跟黄帝的关系,咱们先来说帝尧。帝尧名字叫放勋,是帝挚的弟弟,帝喾的儿子,帝喾名叫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把皇帝的辈分设定为1,那么玄嚣为2,蟜极为3,帝喾高辛为4,帝尧放勋为5。

参考资料:

凤凰网—同为黄帝后裔的唐尧虞舜夏禹谁辈分大

  《河北学刊》2002年第一期刊发王树民同志的学术论文,《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虞朝”即史书上说的“虞舜”,指的就是舜帝姚重华。姚重华字为有虞氏,氏族公社的一个部落。为什么名字叫“重华”?传说舜的眼睛是双瞳仁,故为“重”。“华”字可能为华夏族的华族之意。

  虞--周代姬姓国。虞也同吴,史书记载虞有二。 一在南方,即春秋时代曾争霸中原的吴国,此略。 一是山西晋南的北虞。 舜之先封于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 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为今河南省虞城县

  有虞氏是上古时代的一个古国,也是夏以前的一个独立的朝代名。古史传说中著名的圣王舜,就是有虞部落的首领。夏以前的朝代是虞,春秋时人还言之凿凿。不幸的是春秋以后文献散失,有关虞代的史料大量湮没;战国以后文献中所述的虞史传说又大半经过了诸子的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近代辨伪思潮兴起以后,古史辨派的学者们索性从信史中将虞代一笔勾销,将夏以前的古史一古脑儿归于“神话传说时代”。现在通行的大中学校历史教科书以夏朝的建立作为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不但使虞非朝代说的影响空前扩大,而且促成了虞非朝代说与虞属原始社会说的合一。这样一来,我们在探讨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时就不得不回头对虞非朝代说的论据重新作一番验证了。

  春秋以前文献

  古史辨派的核心理论是“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层累造成的第一层意思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最初,顾颉刚先生认为孔子时已有尧、舜。后来,他的弟子们又对这个说法加以修正,说《论语》中提到尧舜的几章都不可信,春秋以前的文献中追述古史最早只到夏禹,周以前的朝代只有夏、殷二代,虞代是墨家为宣传禅让说而添加出来的,实际上尧、舜不过是“上帝”的分化,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

  战国以后著述

  据此,他们断定春秋以前人心目中只有夏商周的“三代”概念而绝无“虞夏商周”的四代概念或“虞夏商”的三代概念,古籍中凡是以虞为朝代名的记载都是战国以后的晚出之说。“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虽有合理成分,但以尧舜为上帝的分化却显然是混淆了历史传说与神说的界限。说虞代是战国人所造更属武断。

  《国语》:虞夏商周并称

  《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不胜枚举,而且多是转述春秋时人的对话,我们不能因为这两部书成书于战国时代便断定其中所记春秋时人的对话统统是战国时人的假论。况且,“三代”是一个随时代迁移而变动的概念,春秋时人基有西周已亡而东周仍存的事实,当谈话须要分辨周亡或周续的不同角时,就曾经分别使用“夏商周”和“虞夏商”两个不同的“三代”概念。

  左传记述

  最明显的例子是《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所证史墨的话:“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后”者,君也,天子也“庶”者,天子之异姓也。“于今为庶”者,谓此三后在周以前都曾贵为天子而其姓为嫡,今日却早已随着天子地位的丧失而沦为庶姓了。春秋时姬姓仍为嫡姓,“于今为庶”的三后非虞夏商三代而何“三后”中夏商二代均为独立朝代,何以虞代必须例外不仅如此,由于虞为朝代与夏商无别,所以西周建国后还对其后裔优予礼遇,“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与宋、杞合称“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礼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历史地位相埒的确证,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如若不然,周人何以不按后期儒家所谓周世“尊贤不过二代”的说法将陈排除在外而只备杞、宋二恪又何以不将封于祝的黄帝之后和封于蓟的尧后一并增入而合称“五恪”

  史记中的虞国

  因为吴国也叫做虞国,所以这个虞国叫做北虞。《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此谓山西平陆、夏县一带的虞国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国。然而,刘晓景等根据金文及相关资料论证,山西虞国乃陕西陇县一带西周矢国的后裔。前655 年,虞国君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也有人认为,虞国是陕西省陇县地区西周时期矢国的后代。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1]

  社会制度演变轨迹

  从中国上古社会制度演变轨迹看,中国阶级社会的形成不是在原始公有制彻底瓦解、土地转归氏族成员私有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是在土地公有制依然存在、但氏族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和氏族显贵与一般氏族成员的阶级对立的情形下完成的。与此相联,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也不是沿着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纽带、新建的公共权力机关逐步排除氏族部落组织的途径,而是沿着氏族部落组织蜕变为国家机关的途径完成的。因此,探讨中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应该着重考察氏族显贵阶层是否已经形成和氏族部落组织是否已蜕变为贵族阶级对内剥削压迫氏族成员和奴隶,对外控制和压迫异族的工具,而不应拘泥于土地私有制是否已经确立和地缘关系是否已完全取代血缘纽带。按上述观点考察虞史,我认为虞代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从颛顼到虞幕,后期从幕到舜。颛顼为“帝”的传说反映了有虞部落在东夷族中曾一度居于领先地位并进而成为黄、炎、夷三大部落集团的盟主,但有虞部落的真正强盛却是从幕开始。幕受有虞氏“报”祭说明他在虞代的历史地位与上甲微在商、高圉大王在周相当,而“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的记载则透露出幕的后裔世代占据部落首领职位、氏族显贵已上升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的信息。瞽叟的儿子舜被举为‘天子’,既是有虞部落势力强大的表现,又是氏族显贵积极推动的结果,其社会基础与商汤、武王一般无二。舜上升为天下共主以后,任命部落显贵人物担任各种官职,命皋陶制定刑法,国家机关已具有与商周相似的框架和职能。与此同时,有虞部落也随着其首领地位的上升而变为统治部落,其他部落则降到服从地位。所有这些,都表明虞代后期的社会制度在本质上不同于原始社会而近于夏商周三代。从原始社会转变为“三代”型的社会,关键性的一步是氏族显贵上升为社会的统治阶级,这一步最早是在虞幕时期迈出的。因此,我们假定中国阶级社会的开端在虞代的后半期,其相对年代可能要早于夏禹数百年以至上千年。

  编辑本段附录

  姓氏源流

  虞(Y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妫姓,以国名为氏,来自舜帝。远古舜帝有一个称号叫有虞氏,所以舜帝又被称为虞舜。虞舜就是虞氏的始祖。大禹治水有功,于是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大禹,大禹于是就把舜帝的儿子封在虞这个地方,并且建立了虞国,他的子孙于是就将虞作为自己的姓,称为虞姓。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武王执政以后封仲雍的庶孙于虞,建立了虞国。春秋时期被晋国消灭,虞国的人民于是以国为姓,是为虞姓。 得姓始祖:虞舜。姓姚,名重华,约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据《史记》记载,尧让位于舜,践帝位39年。舜,相传为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尧之后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当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故虞舜就是虞氏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虞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虞姓出自姚姓。远古氏族部落的时候,尧将部落首领的地位禅让给舜。舜有一个称号叫作虞,所以直到今天还被成为虞舜,这也是虞姓的最早起源。后来大禹治水有功,舜又将天下禅让给大禹,称夏禹。为了纪念虞舜,大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国(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一说现今河南省东部),商均的后代就称为虞氏。舜是东夷人,号有虞氏,是东夷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吴裔族邹虞氏之子。邹虞是邹屠与天吴氏族的联姻族,陶唐尧侯与后羿击杀朝阳天虞与东平台前村邹屠氏之后,邹虞联盟解体,邹氏南迁,虞氏留居豫东商丘的虞城。舜出生于此,及长迁菏泽,制陶为业。后来到了西周的时候,虞仲的后代在周文王的时候建立虞国,春秋时候为晋国所灭,但后代以虞为姓,保留至今。在古代,虞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会稽(略)[2]。

上虞志里面有没有记载舜是上虞人

版本二:虞舜出生在上虞。不错,上虞有握登山,是舜母出生地,有历山,全国21个历山都同一个“舜耕历山,象耕鸟耘”的故事,舜母姓姚,因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