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参苓白求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加减参苓白求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参苓白求散 1 拼音
jiā jiǎn shēn líng bái qiú sǎn
2 处方人参半两,砂仁半两,莲肉(去心)半两,白茯苓(去皮)8钱,土白术1两,甘草(炙)7钱,肉果(炮)4钱,诃子(炮,去皮)2钱,干姜(炒)2钱。
3 制法上为细末。
4 功能主治小儿吐泻。
5 加减参苓白求散的用法用量每服3分,清米饮汤调下。
6 摘录
《松崖医径》卷下
古籍中的加减参苓白求散 《活幼口议》:[卷之五]议自利
何泄利有作宜以参苓白术散加以车前瞿麦姜枣同煎更量虚实加减《活幼口议》元曾世荣公元12791368年
《针灸大成》:[卷六足太阴经穴主治]足太阴脾经穴歌附子。大抵物滞气伤,补益兼行乎消导,橘皮枳术丸,加减随宜;食多胃壅,推陈并贵乎和中,巴豆备急丸,荡涤
《医学正传》:[卷之二]内伤实导滞丸百余粒催之,其所伤之宿食即下,热退而愈。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泻利。其大病后
《血证论》:卷七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使火下交于肾。又佐参苓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枣仁以安心神。远志以宣其
《脉症治方》:[卷之四]医案目录 1 拼音 2 《活幼心书》卷下:补肾地黄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补肾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保命歌括》卷三十四:补肾地黄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补肾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三 41 组成 42 功效 43 主治 44 补肾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幼幼集成》卷三 51 组成 52 主治 53 补肾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补肾地黄丸 1 拼音
bǔ shèn dì huáng wán
2 《活幼心书》卷下:补肾地黄丸21 处方
干山药(去黑皮)山茱萸(酒浸润,蒸透,去核,取皮用)熟干地黄(酒洗,焙干)各15克 鹿茸(蜜或酒涂,炒)川牛膝(酒洗,焙)各12克 牡丹根皮(净洗)白茯苓(去皮)各9克 泽泻(去粗皮)6克
22 制法上药锉焙为末,炼蜜为丸,如麻仁大。
23 功能主治主禀赋不足,肾气虚弱,骨髓枯竭,囟大,头缝不合,语迟、行迟、齿迟者。
24 补肾地黄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25丸,空腹时用温盐汤或温酒送下。
25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3 《保命歌括》卷三十四:补肾地黄丸31 处方
熟地黄(酒洗)8两(再蒸,焙干,取末,忌铁),山药(刮去赤皮)4两,茱萸(去核,取肉,焙干)4两,白茯苓(去筋膜)4两,巴戟(去心取肉)4两,肉苁蓉(酒洗,去外鳞,破去内白膜,晒干)2两,杜仲(去粗皮,切,盐水炒丝尽,取末)3两,川牛膝(去芦,酒洗,焙干)3两,芡实(取肉)3两,甘枸杞(焙)2两,远志(去芦取肉)2两。
32 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男子服之壮阳益精补肾。女子服之则月事以时下,能令有子,小儿服之能治胎禀怯弱之病。主
34 补肾地黄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盐汤亦可。
35 摘录《保命歌括》卷三十四
4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三 41 组成
生地黄半斤,(酒浸2日,蒸烂研膏与柏拌,晒干),鼠苓1两(酒炒),白茯苓4两,黄柏1斤(锉,同地黄晒干),当归(酒洗)、枳壳(去瓤)、麦门冬(去心)1两,熟地黄(酒浸)2两,天门冬(去心)2两,拣参2两,甘菊花2两,生芩1两。
42 功效降心火,益肾水,除骨蒸,壮筋骨,明眼目。
43 主治消渴。
44 补肾地黄丸的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盐酒送下。
45 制备方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5 《幼幼集成》卷三 51 组成熟地黄1两,怀山药1两,山萸肉1两,嫩鹿茸2两,淮牛膝2两,粉丹皮1两,白云苓1两,宣泽泻1两,北五味1两,补骨脂1两。
52 主治小儿先天不足,肝肾虚喘。
53 补肾地黄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54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古籍中的补肾地黄丸 《幼科指南》:杂证门足,气血不充,故骨脉不强,筋肉痿弱而来。先以补肾地黄丸补其先天精气,再与扶元散补其后天羸弱,全在后
《医宗金鉴》:[卷五杂证门]解颅有损脑髓干,面色□白形瘦弱,二目多白若愁烦,补肾地黄丸堪服,补阳扶元散为先,更有封□散极效,临时摊
《幼科心法要诀》:[卷六杂证门]解颅天有损脑髓干,面色白形瘦弱,二目多白若愁烦。补肾地黄丸堪服,补阳扶元散为先,更有封囟散极效,临时摊
《幼幼集成》:[卷三痢疾证治]入方之,方以软帛托入。参苓白术散方见卷三疳证门。补肾地黄丸方见卷三哮喘门。此加虎胫、牛膝、鹿茸。补肾地
《幼科折衷》:[下卷]五淋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参苓白术散加减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参苓白术散加减 1 拼音
shēn líng bái zhú sàn jiā jiǎn
2 处方党参6克,白术6克,茯苓10克,淮山10克,泽泻6克,苡仁15克,苍耳子10克,黄芪6克,甘草3克。
3 功能主治补肺健脾利湿。主肺脾气虚。
4 参苓白术散加减的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5 摘录陈培方
古籍中的参苓白术散加减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预防
数日而痘随形焉,谓之石鼓无鸣。宜理脾补气,参苓白术散加减用之可也。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山药白扁豆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预防数日而痘随形焉,谓之石鼓无鸣。宜理脾补气,参苓白术散加减用之可也。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山药白扁豆
《类证治裁》:[卷之四泄泻论治]泄泻脉案子以理酒伤而泻稀,加黄芩、白芍而脉敛,后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而痊。曹脉左濡,右关尺弦大,腹鸣则痛坠泄泻
《慎柔五书》:[卷三虚损第三]损病汤药加减法。盖纵有杂症,火起不必去火,有痰不治痰,宜参苓白术散加减。腹痛,加干姜;腰痛,益智、吴茱萸少许;小
《周慎斋遗书》:[卷八]痿目录 1 拼音 2 国家基本药物 3 《元和纪用经》 31 组成 32 功效 33 主治 34 术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术散 术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ù sǎn
2 国家基本药物与术散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395 33 参苓白术散 散剂 6g 袋 06 中成药部分 396 33 参苓白术散 散剂 15g 袋 017 中成药部分 397 33 参苓白术散 散剂 3g 袋 032 中成药部分 398 33 参苓白术散 散剂 9g 袋 087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3 《元和纪用经》 31 组成术8两,桂4两,干地黄,泽泻3两,白茯苓3两。
32 功效益肾补虚。
33 主治五劳百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大病后不复常,行动喘惙,吸吸少气,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悸,咽干,饮食无味,虚乏瘦削。
34 术散的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饮,随性调下,日3次。
35 制备方法上为末。
古籍中的术散 《小儿痘疹方论》:论痘疹治法之虚实。若属虚热者。虽欲水拒之而不饮。当用人参白术散。热渴自止。属实热者自甚。索水且喜而饮之。当以犀
《幼科发挥》:[卷之三脾所生病]泄泻渴。小便短少。宜先清热后补脾。清热薷苓汤。补脾白术夏至后得之泻者。有寒有热。渴欲饮水者。热泻也。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中]论中风证候金沸草散、来苏散、人参轻骨散、葱白散、和解散、神术散之类可服也。初得病一、二日,头痛发热,身体痛,恶
《杂病广要》:[脏腑类]泄泻止。用温脾汤尤佳,若难取效,可佐以干姜丸,后服白术散。(《本事》)(白术散,出温中方四柱散下。)泻已
《慈幼便览》:泄泻参苓白术散
20201127 吴某,女,61岁,主诉:头晕,胃胀,睡眠差,舌淡胖 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黄老师诊断脾虚,气血不足。
用了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改为党参, 减去薏苡仁,加了天麻,木香。
参苓白术散是调理脾胃虚弱的传统中草药经典名方,出自宋代经典古籍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方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肉、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功效: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党参: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补中
白术: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山药: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
砂仁: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白扁豆: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目录 1 拼音 2 《景岳全书》卷六十二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太和饼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太和饼 1 拼音
tài hé bǐng
2 《景岳全书》卷六十二 21 组成人参5钱,白术5钱,白茯苓5钱,山药(炒)4钱,木香2钱,炙甘草2钱,肉果(面煨)4个,白豆蔻14个,砂仁14个,山楂肉1两,史君子肉60个。
22 主治小儿泄泻。
23 太和饼的用法用量量儿大小与服,或再对证加减药味用之。
24 制备方法炼蜜捣和为小饼。
古籍中的太和饼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小儿
气。白术散(八)方在和阵三十。治自汗盗汗极效。太和饼(九)人参白术白茯苓(各五钱)山药(炒,四钱)
《景岳全书》:[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脾胃]论外备用方夏汤(和十一痰饮)藿香安胃散(热七一脾虚气滞)太和饼(小九)参苓白术散(补五四)木香人参枳术丸(和
《中国医籍考》:[卷四十四]方论(二十二)手集方〕新唐志三卷注曰。兵部尚书李绛所传方。弘庆太和河中少尹。佚〔薛氏(景晦)古今集验方〕新唐志十卷
《古今名医汇粹》:[卷二脉要集]平人脉准十营,此以流行者占之也。五十动不一代,乃为生人之太和;不及是者,脏无气,命曰狂生。狂生者,反太和也。
《寿世保元》:[卷八]伤食本文2023-08-05 05:11: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