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学的图书信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工程水文学的图书信息,第1张

书名:高等学校教材--工程水文学(第三版)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定价:258

条形码:9787508402819

ISBN:ISBN 7-5084-0281-2

作者:叶守泽 詹道江

印刷日期:2005-9-12

出版日期:1987-6-1

精装平装_开本_页数:平装16开,330页

中图法:

中图法一级分类:

中图法二级分类:

书号:

简介: 本书阐述工程水文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水文信息采集,径流形成,产流汇流计算,水文预报,水文模型,水文统计,设计径流与径流随机模拟,设计洪水,古洪水与可能最大洪水,水污染及水质模型等内容。

本书为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国家级重点教材,也可供从事水利工程和市政工程的技术人员参考。

第三版前言

本书根据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轮教材规划及编写组拟定的编写大纲编写,并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立项,定为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

《工程水文学》是水利水电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课内讲授60学时,另习题作业

10学时,实习一周。其主要任务是讲述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

根据课程的任务,编写本书遵循的原则为:加强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充分反映90年代的水文科学水平,使其成为一部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和与国际学术接轨人才的,并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在此原则下,对本书第二版从体系到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扬弃更新:

⑴加强了气象和水文基础知识,增强了降水、蒸散发、下渗与地下水、径流形成等部分的内容。

⑵年径流分析计算,增加了随机模拟。

⑶水文计算,重点安排了设计洪水的内容,其中:水文统计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频率曲线线型和中国近来推荐的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参数估计方法。汇流计算增加了地貌单位线的应用,对产流计算的体系也作了相应的改变。为国内外所瞩目的、并已在中国大型工程中应用的古洪水研究,也在书中予以介绍。对PMP/PMF计算也作了全面更新,以便与国际接轨。

⑷水文信息的采集,增加了水文遥感、水文信息等先进量测手段的内容。

⑸水文预报,增加了洪水实时预报的具体方法。

⑹增加了一些新章节,如水文模型中增加了城市降雨径流模型和水污染及河流水质模型等。

本书由河海大学詹道江和武汉大学叶守泽主编。詹道江主持编写第一、二、三、四、八、十、十一章,叶守泽主持编写第五、六、七、九、十二、十三章。此外,还特约了一些有独到专长的教师和工程师参加编写。各章的编写人为:詹道江(第一、十一章),朱颖元(第二、四章),谢悦波(第三章),宋星原(第五章),夏军(第六章),叶守泽(第七、九、十二、十三章),王维第、孙汉贤、陈元芳(第八章),陈元芳(第十章)。

全书由詹道江统稿,沈晋主审。

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998年3月10日至12日,在南京河海大学为本书特别召开编审会议。参加人员除本书主编、主审和各编写人员外,还有各方面的专家及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共20余人,对本书初稿进行认真的评审,提出许多修改意见,使本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本书的编写工作及编审会议的召开,都得到了河海大学的大力支持和经费资助;各参编单位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编者谨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较前两版的内容增多,请各校斟酌选用。书中错误之处,请函告:210098,南京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系詹道江。

编 者

目录: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水文学 1

第二节 工程水文学的研究方法 4

第三节 水文学的发展 5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8

第一节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8

第二节 河流与流域 10

第三节 降水 13

第四节 土壤水、下渗与地下水 28

第五节 蒸散发 36

第六节 径流 42

第三章 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 47

第一节 测站与站网 47

第二节 水位观测 49

第三节 流量测验 50

第四节 泥沙测验与计算 56

第五节 水质监测 60

第六节 水文调查与水文遥感 63

第七节 水文数据处理 66

第四章 流域产汇流计算 72

第一节 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72

第二节 流域产流分析 78

第三节 产流计算 82

第四节 流域汇流计算 93

习题 112

第五章 水文预报 117

第一节 概述 117

第二节 短期洪水预报 118

第三节 洪水实时预报方法 126

第四节 水文预报精度评定 134

第五节 中长期水文预报简介 136

第六节 施工水文预报 139

习题 142

第六章 水文模型 143

第一节 概述 143

第二节 水文系统理论模型 144

第三节 水文概念性模型 153

第七章 水文统计 171

第一节 概述 171

第二节 概率的基本概念 171

第三节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173

第四节 水文频率曲线线型 180

第五节 频率曲线参数估计 183

第六节 水文频率计算适线法 189

第七节 相关分析 195

习题 204

第八章 设计年径流及径流随机模拟 205

第一节 概述 205

第二节 影响年径流的因素 208

第三节 具有长期实测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及年内分配的分析计算 210

第四节 具有短期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及年内分配的分析计算 216

第五节 缺乏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及年内分配的分析计算 220

第六节 流量历时曲线 224

第七节 设计枯水流量分析计算 225

第八节 径流随机模拟 226

习题 234

第九章 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236

第一节 概述 236

第二节 设计洪峰流量及设计洪量的推求 237

第三节 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 245

第四节 分期设计洪水 248

第五节 入库设计洪水 249

第六节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 252

习题 253

第十章 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254

第一节 概述 254

第二节 直接法推求设计面暴雨量 254

第三节 间接法推求设计面暴雨量 258

第四节 设计暴雨时空分配的计算 259

第五节 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261

第六节 小流域设计洪水的计算 264

习题 273

第十一章 古洪水与可能最大降水/可能最大洪水 274

第一节 洪水频率计算问题 274

第二节 古洪水水文学 275

第三节 古洪水流量 278

第四节 古洪水研究的应用 279

第五节 可能最大降水与可能最大洪水(PMP/PMF) 282

第六节 可能最大降水的估算方法 283

第七节 流域PMP计算 287

第八节 可能最大洪水 289

第九节 讨论 290

第十二章 水污染及水质模型 293

第一节 概述 293

第二节 河流水体的污染与自净 293

第三节 河流水质模型的基本方程 294

第四节 河流水质BOD-DO模型 296

第五节 模型参数的估计 300

第六节 河口水质数学模型 305

第七节 湖泊水质数学模型 306

习题 308

第十三章 河流泥沙计算 309

第一节 概述 309

第二节 多年平均输沙量的估算 309

第三节 输沙量的变化 312

第四节 悬移质的颗粒级配 314

附录 316

主要参考文献 329

喙读音:huì。

喙是指鸟类或某些昆虫嘴部的尖锐部分,主要用于啄食、啄木、啄米等行为。在鸟类中,喙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根据其特点可以判断其生活习性和食物来源。

喙的形状和大小还与鸟类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策略有关。例如,捕食鱼类和昆虫的鸟类通常拥有长而尖锐的喙,方便它们快速捕捉猎物;而捕食大型猎物的鸟类则拥有强壮而锋利的喙,可以轻易地撕开猎物的。

除了用于捕食,喙还具有其他功能。例如,有些鸟类的喙非常适合摘取花朵或夹住坚果进行进食,而有些鸟类的喙则适合钩住树枝进行攀爬。此外,有些鸟类的喙还具有装饰作用,例如一些雄性鸟类的喙会变得非常鲜艳,用来吸引配偶或警告其他雄性鸟类。

总之,喙是鸟类的重要的器官之一,不仅用于捕食和进食,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是鸟类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籍解释

《唐韵》《集韵》《韵会》𠀤许秽切,音顪。《说文》口也。《易·说卦传》艮为黔喙之属。《礼·少仪》羞首者,进喙祭耳。《左传·昭四年》深目而豭喙。《尔雅·释畜》白马黑喙,騧。《史记·匈奴传》跂行喙息蠕动之类。《注》以喙而息也。

又《诗·大雅》混夷駾矣,维其喙矣。《传》喙,困也。《音义》喙,许秽反,徐尺锐反。又《晋语》却献子伤曰:余病喙。《注》喙,短气貌。又星名。《前汉·天文志》柳为鸟喙。又草名。《尔雅·释草勃茢注》一名石芸。《疏》本草云:石芸一名顾喙。

两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

芍陂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初学者可以自学以下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材:

1《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以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为核心,以工程管理的应用理论为主线,重点突出了不同类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管理,详细介绍了水库调度管理、水工建筑物监测与管理、水电站运行管理、灌区运行和经营管理等内容,同时对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摘录了部分与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

2《水利工程识图》,《水利工程识图》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水利类专业规划教材,主要包括制图基本知识和技能、投影制图、专业图三部分;

3《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是2010年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功学;

4《水力学基础》,此书内容包括绪论、水压力及其计算、水流运动的基本原理、恒定明渠水流、泄水建筑物的过水能力及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街接与消能简介。

三通学·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是《通志》之后出现的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史书。全书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共二十四考,纵贯历代典章制度,从上古至唐宋,分门别类,考其源流沿革,使之判然分明。

作者马端临,《宋史》、《元史》,都没有给他立传。他的家乡饶州乐平县的《县志》卷八《儒林传》,有马端临一个小传,今迻录如下:

马端临字贵与,廷鸾仲子。年十九,以郊恩补承事郎,明年,漕试第一。而廷鸾与贾似道不合,去国,遂侍疾,不复与计谐。宋亡,元以留梦炎为吏部尚书,梦炎求端临出身文书,以亲疾力辞。廷鸾薨,稍起为学官,历慈湖书院、柯山书院山长,教授台州路学。三月,引年归老。初家居,门弟子甚众,有所论辨,吐言如涌泉,闻者必有得而返。虑记载缺逸,因唐杜佑《通典》增续之,名曰《文献通考》,考古君子及治世者赖之。又著有《大学集传》、《多识录》等书。祀乡贤。

恰在同书卷七《选举志》,在咸淳九年(1273)的释文中,列有马端临的名字,这样由此上推20年,我们便知道马端临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乐平县志》卷十三收有李谨恩写的一篇 《通考序》,说《文献通考》一书完成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该书在饶州路刊行。《文献通考》卷首所载饶州路的《抄白》说:“其书本儒,用心二十余年。”这样,我们从大德十一年上推20余年,便知道马端临在30岁左右就开始撰著《文献通考》了。

马端临是在研究了《通典》和《通志》之后,开始撰著《文献通考》的。马端临对《通志》提出了中肯而尖锐的批评,他在《通考·经籍考》著录郑夹漈《通志略》时,特加按语说:

按郑氏此书,名之曰《通志》,其该括甚大。卷首序论讥诋前人,高自称许,盖自以为无复遗憾矣。然夷考其书,则 《氏族》、《六书》、《七音》等略,考订详明,议论精到,所谓“出臣胸臆,非诸儒所得闻”者,诚是也。至于《天文》、《地理》、《器服》,则失之太简……若 《礼》及《职官》、《选举》、《刑罚》、《食货》五者,则古今经制甚繁,沿革不一,故杜岐公《通典》之书五者居十之八。然杜公生贞元间,故其所述止于唐天宝。今《通志》既自为一书,则天宝而后,宋中兴以前,皆合陆续铨次,如班固《汉书》续《史记》武帝以后可也。今《通志》此五略,天宝以前则尽写《通典》全文,略无增损,天宝以后则竟不复陆续,又以《通典》细注称为己意,附其旁而亦无所发明。疎略如此,乃自谓“虽本前人之典,而亦非诸史之文”,不亦诬乎!

对《通志》的这些批评,不言而喻,正是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所要极力避免的。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也是在杜佑《通典》的基础上增广而成。马端临对杜书认识极为清醒而深刻,他说:“有如杜书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固无以议为也。”(《通考·自序》)然而,他又认为: “时有古今,述有详略,则夫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不无遗憾焉。”(同上)马端临仔细分析了《通典》这些缺憾,并针对这些缺憾,制订了撰著《文献通考》的大体作法。在全书二十四考中,除《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外,其它十九考 “俱效 《通典》之成规。自天宝以前,则增益其事迹之所未备,离析其门类之所未详;自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则续而成之”。(同上)上列五考,是《通典》所没有的,属马端临独创,“采摭诸书以成之者也”。(同上)在取材方面,马端临亦规定得十分严格。他说: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通考·自序》)

在体例方面,全书二十四考,亦称二十四门,每门都有小序,述“著述之成规”和“考订之新意”(《文献通考·自序》)。而对于其所征引的文和献两方面的材料,“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则“研精覃思”,凡有所得,皆以按语的形式附于有关问题之后。

马端临继承了杜佑重视物质的优良传统,仍将属于“食货”类的项目放在全书之首。在《文献通考》 中,属于 “食货”类的项目共有八考,这就是《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它们在 《通典》 中大都是《食货典》下的子目。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将这些子目升了级,都作为门,而单独列为一考,同时还补充了不少《通典》所未备的资料,大大丰富了其所包含的内容。例如《文献通考》卷一即《田赋考》一,为《历代田赋之制》。两书对比就会清楚地看出,马端临在唐虞田制之后,补充了“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的记载。这是根据《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条补充的。按照朱熹的解释,夏代一个丁夫受田50亩,而每一个丁夫按照5亩的收入纳贡,即所谓“五十而贡”。而殷人则开始为井田的制度,即将630亩的土地画为九区,每区70亩,中间为公田,其外八家每家各受一区,借诸家之力以耕公田,因此就不再向私田征税。马端临还根据这一条,补充了“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的记载,并引述了朱熹对这两句的解释。这一补充,特别是对夏殷两代有关田赋的补充,虽然由于资料缺乏,所补有限,但却十分重要。因为正如马端临所说:

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殷因夏,周因殷,继周者之损益,百世可知……爰自秦汉以至唐宋,礼乐兵刑之制,赋敛选举之规,以至官名之更张,地理之沿革,虽其终不能以尽同,而其初亦不能以遽异。(《通考·自序》)

这就是说,历代的典制不论怎样变化,只要我们细加考察,其变化弛张的情况还是可以理清楚的。由于典制的代代相因,即所谓“殷因夏,周因殷”等等,故《通典》在唐虞之后不叙夏殷,在相因这个链环上就有所割裂,而马端临恰恰弥补了这割裂之处,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杜佑原书某些易生误解之处,马端临亦加了按语予以说明。如叙周的田赋之制,首云:“周文王在岐,用平土之法,以为治人之道”等等。马端临在这条材料之末加按语说:

按孟子言,文王之治岐,耕者九一,即司马法也。然自卿大夫采地,推而至于诸侯天子者,恐是商之末造,法制隳弛,故文王因而修明之,非谓在岐之时自立千里之畿,提封百万之井,奄有万乘之兵车也。(《通考》卷一)

这条按语显然有助于正确地理解原文,不致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仅从上列材料看,关于《孟子》一书,杜佑是应该看到并且应该是熟悉的,杜氏不加采录,或是嫌其所记较简略,或是偶或遗漏,属于马端临所说“未备”之列;而对于其书朱熹的注,则杜氏是绝然看不到的,马端临引征《孟子》一书的有关记载时,皆引录了朱熹的“集注”,可以看出,马端临的补充着眼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这些材料的确是杜氏所遗漏,另方面又十分注意前人对这些材料的研究成果,并及时把这些成果吸收和反映出来。

在《文献通考》中,马端临较大幅度地压缩和简化了《通典》的《礼典》部分。《通典》的《礼典》分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和《开元礼纂类》等,共一百卷,从卷数上说,占《通典》全书的一半。而马端临只在《文献通考》中保留了《郊社考》、《宗庙考》和 《王礼考》,共六十卷,从卷数上说,只占《通考》全书的1/58。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凡被《通考》保留下来的诸礼,仍贯彻了补其未备的原则,因此,在很多记载方面,都比《通典》更为详审。如《通典》卷四二为吉礼的《郊天》上,其中有云:“文帝即位,诏有司增雍五畤路车各一乘,驾被具(驾车被马之饰皆具)。”而《通考》卷六九《郊社》二则征引了文帝十三年的制书:

制曰,朕赖宗庙之灵、社稷之福,方内艾安,民人靡疾,间者比年登。朕之不德何以飨,此皆上帝诸神之赐也。盖闻古者飨其德必报其功,其增诸神祠。有司议,增雍五畤路车各一乘,驾被具……

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交待的十分清楚,它比《通典》显然加详了很多。

在《文献通考》中,《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是马端临独创新增的,这五考的增设,突破了《通典》经济、政治的固有范围,而拓展到了文化、国家组织形式以及有关自然变化的各个方面,认为它们的“变通张弛之故”都有关于治乱兴衰。在这里,不管理论上如何,但至少在实际上,马端临已看到了封建社会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经籍考》仅仅是著录了经史子集四部图书,但实际上,马端临是要以此证实“圣经贤传终古不朽”的事实(《文献通考·自序》)。他说:

昔秦燔经籍,而独存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然则秦所燔,除《书》之外,俱未尝亡也。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并无一卷流传至今者,以此见圣经贤传终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初不以世主之好恶为之兴废也。(同上)

这一段话清清楚楚地说明了马端临创立《经籍考》的深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端临撰《经籍考》,是“先以四代史志列其目”的。而所谓四代史志,除汉、隋、唐的正史艺文志外,宋代的就是指:

①《三朝国史》艺文志。按所谓三朝,即指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由吕夷简等撰修,共一百五十卷。

②《两朝国史》艺文志。按所谓两朝,即指宋仁宗、英宗两朝,由王珪等撰修,共一百二十卷。其中的艺文志由宋敏求等人撰。

③《四朝国史》艺文志。按所谓四朝,即指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由李焘等人撰修,共三百五十卷。

④《中兴四朝国史》艺文志。按所谓中兴四朝,即指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此书卷数不详,亦未详撰者。考 《宋史》卷四四《理宗纪》,宝祐二年八月 “癸巳,谢方叔等上《玉牒》、《日历》、《会要》及《七朝经武要略》、《中兴四朝志传》,诏方叔、徐清叟、董槐等各进秩”。或谢、徐、董即其撰者。

《经籍考》所著录的大量图书,多是宋朝的图书,即所谓“其存于近世而可考者”(自序)。宋在军事上是灭亡了,但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精神上并没有灭亡,而“小道异端”,则是“虽存必亡”的。这虽讲的是书的存亡,但是马端临作为宋的遗民,尤其是宋前宰相之子,其用意还是不言而喻的。

在《封建考》中,马端临以泰伯之为吴、鬻绎之为楚、箕子之为朝鲜为例,说当初封他们的用意,不过是将他们 “自屏于荒裔之地”,但他们后来却都“有国传世”。马端临深刻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他说:

窃意古之诸侯者,虽曰受封于天子,然亦由其行义德化足以孚信于一方,人心翕然归之,故其子孙因之遂君其地。或有灾否,则转徙他之,而人心归之不能释去,故随其所居皆成都邑。(《文献通考·自序》)

这里强调了诸侯立国与“行义德化”和人心所向的辩证关系。很清楚,如没有“行义德化”,也就不可能出现“人心翕然归之”的局面,而没有人心归向,诸侯就不可能长久立国。

马端临分析了秦汉之后诸侯的起灭,指出:

愚尝谓必有公天下之心,而后可以行封建。自其出于公心,则选贤与能,而大小相维之势足以绵千载。自其出于私心,则忌疏畏逼,而上下相猜之形不能以一朝居矣。(《文献通考·自序》)

这里提到了只有出于“公心”,才能够行封建的问题。因为只有出于公心,才能选贤任能,才能“行义德化”,才能“人心翕然归之”,这样,诸侯才能够长久立国。否则,封建就行不通。如果我们要在这个问题上找出“其变通张弛之故”的话,最高当权者的公、私心就是问题的关键,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物异考》。什么是“物异”呢马端临说:“物之反常者异也,其祥则为凤凰、麒麟、甘露、醴泉、庆云、芝草;其妖则山崩川竭、水涌地震、豕祸鱼孽。妖祥不同,然皆反常而罕见者,均谓之异可也。”(《自序》)但马端临既不相信妖,也不相信祥,但却承认物有反常的现象。他举例说:

治世则凤凰见,故有虞之时有来仪之祥;然汉桓帝元嘉之初,灵帝光和之际,凤凰亦屡见矣,而桓、灵非治安之时也。

诛杀过当,其应为恒寒,故秦始皇时有四月雨雪之异;然汉文帝之四年,亦以六月雨雪矣,而汉文帝非*刑之主也。

斩蛇夜哭,在秦则为妖,在汉则为祥。而概谓之龙蛇之孽可乎!

僵树虫文,在汉昭帝则为妖,在宣帝则为祥,而概谓之木不曲直可乎 (同上)

同样的物象,却有这样截然不同的结论,无论如何也是难以令人相信的。因此,马端临说妖祥不可信,是完全有道理的。但马端临又认为,某些自然物的反常现象显然也是存在的,他在《物异考》中列有水灾、水异、火灾、火异、岁凶、地震、山崩、地陷、恒雨、恒寒、木冰、冰花、雷震、蝗虫等等,都是不难见到的,因此否定这些物异的存在是不妥的。可以看出,马端临的看法极为客观,他既不否定天下万物有反常的罕见现象存在,又不赞成将这些现象附会为吉凶妖祥。质言之,马端临的《物异考》,只是客观记载了历史上自然万物出现的反常现象,它虽然“取历代史五行志所书,并旁搜诸史本纪及传记中所载祥瑞”(《文献通考·自序》),但却赋予了这些记载以全新的意义,它们不再是牵强附会的吉凶妖祥,而是对大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写照,它们已和记日月星辰运行的 《天文志》,有了不言而喻的异曲同工之妙。

《通典》中没记灾异或五行方面的内容,说明杜佑不太重视,或者根本就不相信这类内容,故全书摒而不取。而《通志·二十略》中,却有《灾祥略》。虽然郑樵慷慨激昂,奋笔陈辞,以为“人间祸福,冥不可知,奈何以一虫之妖、一气之戾,而一一质之祸福之应 其愚甚矣”! 然而他毕竟仍承认人间有 “灾祥”,这与马端临比起来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马端临有着深厚的史学根底,他的父亲马廷鸾很重视对子女有关历史方面的教育,曾亲自编写《读史旬编》以教育儿辈。所谓《读史旬编》,即是一部从上古到五代的一部编年史。这说明,马廷鸾亦主张编撰古今贯通的通史,马端临继承了他父亲的这一观点,对通史大加赞扬。他说:

《诗》、《书》、《春秋》之后,惟太史公号称良史,作为纪传、书、表。纪传以述理乱兴衰,八书以述典章经制。后之执笔操简牍者,卒不易其体。然自班孟坚而后,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道,读者病之。(《文献通考·自序》,重点号为引者所加)

而《文献通考》,恰恰在“会通因仍之道”上下了功夫,我们在前面已经列举,有关田赋,马端临在唐虞之后,补充了夏殷的有关记载,这样,再讲周的田赋制度,其因循之迹就较为明显。《通考》卷六中类似这样的实例还可举出很多,如关于水利田,《文献通考》卷六在“秦李冰开蜀渠”之后,引“公非刘氏”(按即刘攽) 《七门庙记》,补充了汉羹颉侯刘信修“七门三堰”事。这一水利工程,据当地人讲,可溉田二万顷。马端临特别加按语说:

按,此汉初之事,史所不载,然溉田二万顷,则其功岂下于李冰、文翁邪愚读公非集表而出之,以补遗轶。(《通考》卷六《水利田》)

按,此项水利工程,魏扬州刺史刘馥又予以重修,如刘信修堰事漏载,刘馥事亦便难得其实了。

再如《钱币考》,汉文帝五年更铸四铢钱,其文曰“半两”。其后,《通考》顺次记: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行三铢钱,五年(公元前136)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元狩四年(公元前119)造白金及皮币,元鼎二年(公元前115)令京师铸官赤仄钱(即用赤铜为钱郭)。(见《通考》卷八《钱币考》一)虽然,有些内容《通典》也略有涉及,但其它勿论,只讲《通考》对钱币使用和废罢时间的补充,使钱币流行的时序井然,已是《通典》所无法比拟的了。时间是各项制度因循之迹的关键,所以马端临对其特别重视,一丝不苟。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引述了不少宋代名臣的言论,还特别引述了不少其父亲的言论,其中有的解释典故,有的评论时政,有的则是文人轶事,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如卷二五《国用考》,其中讲到了“汉丞相诸葛亮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阁”事,即引用他父亲的话解释邸阁一词说:

先公曰:邸阁者,仓禀之异名欤,魏晋以来多称之。《晋史·景纪》言,蜀将姜维寇狄道,帝曰,姜维攻羌,收其质任,聚谷作邸阁讫,而复转行至此云云,是邸阁者仓禀之名耳。

这一解释娓娓道来,很像是平时对马端临的耳提面命。

再如卷三七《选举考》,记唐代宗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上奏:“凡别敕除文武六品以下官,乞令吏部、兵部无得检勘。”据史书记载,当时元载所奏,拟多不遵法度,恐为有司驳,故上了这一奏折。接着,马端临征引他父亲的话说:

先公曰: 史称载纳贿除吏,恐有司之驳正也。然近世庙堂除官,超资越格,惟意所为,有司亦曷尝敢问! 是唐之法令犹存耳。

这是由元载事所激发的感慨,对南宋时政提出的尖锐批评,也是马端临从亡国之痛中总结出来的教训,藉他父亲的言论加以发挥罢了。

马廷鸾熟悉两宋文人掌故,马端临引来,亦颇令人耳目一新。在《经籍考》所著录《资治通鉴》之后,马端临引用其父亲的话说:

先公曰:张新叟言,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黄鲁直阅数百卷,讫无一字草书(见《李巽岩集》),此温公所谓平生精力尽于此书也,如人之不能读何!公尝谓吾此书惟王胜之尝读一遍,余人不能数卷已倦睡矣。公此书历英宗、神宗二世,凡十九年而书成。

两屋子《资治通鉴》草稿,经黄庭坚读阅好几百卷,竟连一个草写的字都找不出来。司马光撰著《通鉴》那种认真精神跃然纸上,这为了解司马光的治学精神提供了绝好的材料。

由于马端临撰著《文献通考》,主要是摘引前人有关文献组织成文,因而他常常用按语的形式直接抒发自己的见解。例如关于古代的五行说,马端临征引了两个人的言论,一是苏老泉苏洵说,一是郑夹漈郑樵说。在这两说之后,马端临加按语说:

按古今言灾异者,始于五行传,而历代史氏所述灾异因之。然必曰某事召某灾,证合某应,如医师之脉诀、占书之繇辞,则其说大牵强而拘泥。老泉之论足以证其牵强之失,夹漈之论足以破其拘泥之见。然郑论一归之妖妄,而以为本无其事应,则矫枉而至于过正矣。是谓天变不足畏了,不如苏论之正大云。(《通考》卷二九五《物异考》)

这段按语中肯地评论了苏、郑二论的得失优劣,既表达了自己对五行说的看法,又对读者有指导意义。

马端临撰述《物异考》,主要是客观地整理旧文,有时是明知其非,也不得不姑存其旧。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前后多符瑞,本不可靠,但因编撰体例所限,仍予载录。马端临对这种情况加按语说:

按《三朝符瑞志》载天禧以前草木之瑞,史不绝书,而芝草尤多。然多出于大中祥符以后东封西祀之时,王钦若、丁谓之徒以此导谀,且动以万本计,则何足瑞哉! 姑存其略云。

所谓《三朝符瑞志》,即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国史》的《符瑞志》。马端临对真宗时的“物异”,表示了极大的怀疑,并认为这是时相王钦若、丁谓等人所为。

马端临的按语皆要言不烦,直舒胸襟;并且一箭中的,直指问题所在,对读者实在大有裨益。

《文献通考》博大精深,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的各种典章制度都有所涉及,它实际上已把我国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结构,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并井井有条地考溯了这一结构的源流、发展和形成。由于马端临采用了辑录前人文献的办法组织成文,故《通考》和《通典》一样,保存了大量的古籍佚文。如宋代著名私家藏书目《郡斋读书志》,向有袁本、衢本之分,而衢本却罕见流传。可喜的是,马端临的《经籍考》所引《郡斋读书志》,却正是二十卷的衢本,它不仅为衢本《郡斋读书志》的存在提供了佐证,而且为其校勘也提供了难得的依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端临引用前人文字,较少省改,其辑佚和校勘价值就更加明显。

《文献通考》的出现,使典制史这一专题史书的体例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唐杜佑《通典》的撰修目的是“将施有政”,即供时政参考利用。而马端临撰修《文献通考》的目的,则是采寻各种典制的“变通张弛之故”,即既要明了各种典制的变化,又要明了它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比“将施有政”的目的更加深刻而远大。在引述前人文字方面,马端临丁卯分明,绝无掠美之嫌,这又是《通志》不可与之同日而语的。可以说,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文献通考》都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它以前的同类性质的书。

鸟纲(Aves)全世界现有鸟类9000余种,我国有1329种。绝大多数营树栖生活。少数营地栖生活。水禽类在水中寻食,部分种类有迁徙的习性。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国内的种类多分布于西南、华南、中南、华东和华北地区。鸟类体表被羽毛覆盖,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并且具有角质喙。

折叠分类

现今已知鸟类分为多个亚纲,即古鸟亚纲、今鸟亚纲、反鸟亚纲(已灭绝)、蜥鸟亚纲(已灭绝)。

下面介绍最著名的两个亚纲:

古鸟亚纲:

以始祖鸟为代表,它是恐爪龙类,该亚纲将被废除。

今鸟亚纲:

包括白垩纪以来的一些化石鸟类以及现存鸟类。

化石鸟类:

以黄昏鸟目和鱼鸟目为代表,它们的骨骼近似现代鸟类但上、下颌具槽生齿。

现存今鸟亚纲鸟类可归为3个总目,即:

一、平胸总目

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体重大者达135kg,体高25m),适于奔走生活。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足趾适应奔走生活而趋于减少(2~3趾)。分布限在南半球(非洲、美洲和澳洲南部)。

平胸总目的著名代表为鸵鸟或称非洲鸵鸟,其他代表尚有美洲鸵鸟及鸸鹋(或称澳洲鸵鸟)。此外在新西兰尚有几维鸟。

二、企鹅总目

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具有一系列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宽,羽片狭窄),均匀分布于体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应游泳生活。在陆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在寒冷地区及水中保持体温。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这与前肢划水有关。游泳快速,有人称为“水下飞行”。分布限在南半球。

企鹅总目的代表为王企鹅。

三、突胸总目

突胸总目包括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分布遍及全球,总计约35个目,8500种以上。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翼发达,善于飞翔,胸骨具龙骨突起。最后4~6枚尾椎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具充气性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雄鸟绝大多数均不具交配器官。

折叠我国的种类

我国所产突胸总目鸟类,计有26目81科。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大致可分为6个生态类群,即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包括:

1潜鸟目

2鸊鷉目

3鹱形目

4鹈形目

5鹳形目

6雁形目

7隼形目

8鸡形目

9鹤形目

10鸻形目

11鸽形目

12鹦形目

13鹃形目

14鸮形目

15夜鹰目

16雨燕目

17鼠鸟目

18咬鹃目

19佛法僧目

20鴷形目

21雀形目

22鸥形目

鸟纲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脊椎动物亚门下的一个纲。

折叠古颚总目

鸵形目:

鸵鸟科:仅鸵鸟一种

美洲鸵目:

美洲鸵科:包括大美洲鸵和小美洲鸵两种

鹤鸵目:

鸸鹋科:仅鸸鹋一种

鹤鸵科:3种鹤鸵

无翼鸟目:

无翼鸟科:也叫几维、鹬鸵,4种

[共鸟]形目:

[共鸟]科:分布于中南美的走禽,47种

折叠楔翼总目

企鹅目:

企鹅科: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南部沿海和南极,18种企鹅

折叠今颚总目

潜鸟目:

潜鸟科:游禽,5种

鸊鷉目:

鸊鷉科:游禽,23种

鹱形目:

鹱科:大型海鸟,约70多种

信天翁科:大型海鸟,14种

海燕科:中型海鸟,21种

鹈燕科:中型海鸟,4种

鹈形目:

鹈鹕科:大型游禽,8种鹈鹕

鸬鹚科:游禽,39种

军舰鸟科:大型海鸟,5种

鲣鸟科:大型海鸟,9种

蛇鹈科:大型游禽,4种

鹲科:热带海鸟,3种

雁形目:

鸭科:种类最多一科游禽,包括鸭类、雁类和天鹅,约160种

叫鸭科:分布于南美的游禽,3种

鹳形目:(约115种)

鹭科:中型涉禽,包括鹭类和鳽,约60多种

鹳科:大型涉禽,17种

鲸头鹳科:仅鲸头鹳一种

锤头鹳科:仅锤头鹳一种

鹮科:包括鹮和琵鹭,约30多种

红鹳目:

红鹳科:即火烈鸟,介于鹳和鹤之间的一类涉禽,过去置于鹳形目,5种

鹤形目:(约204种)

鹤科:大型涉禽,15种

三趾鹑科:中型涉禽,16种

秧鸡科:中小型涉禽,135种

鸨科:是现存最大的能飞的鸟,25种

该目还包括鹭鹤科、喇叭鹤科、领鹑科、叫鹤科、日鷉科、日鳽科、秧鹤科等

鸻形目:(约350种)

鹬科:中小型涉禽,87种

反嘴鹬科:中小型涉禽,包括反嘴鹬和长脚鹬,11种

蛎鹬科:11种蛎鹬

鸻科:包括部分鸻类和麦鸡,中小型涉禽,65种

鸥科:中小型海鸟,约20种

燕鸥科:中小型海鸟,约20种

海雀科:中型海鸟,20多种

该目还包括:瓣蹼鹬科、彩鹬科、石鸻科、燕鸻科、雉鸻科、鞘嘴鸥科等

鸡形目:(约284种)

松鸡科:陆禽,包括雷鸟、松鸡、榛鸡等,17种

冢雉科:分布于东南亚、大洋洲的陆禽,20种

凤冠雉科:分布于中南美的大型陆禽,50种

珠鸡科:分布于非洲的陆禽,7种

雉科:包括雉类、鹧鸪、孔雀、鹑类等,约170余种

齿鹑科:分布于美洲的齿鹑类,31种

吐绶鸡科:2种吐绶鸡

麝雉目:

麝雉科:仅麝雉一种,分类有较多争议,过去置于鹃形目

沙鸡目:(约16种)

沙鸡科:中型陆禽,过去曾置于鸽形目 鸽形目:

鸠鸽科:陆禽中的一个大科,约309种

鸮形目:(约205种)

草鸮科:草鸮、苍鸮等,16种

鸱鸮科:鸱鸮类。夜行姓猛禽,189种

隼形目:(约311种)

隼科:小型猛禽,包括隼类和美洲的卡拉鹰等,63种

鹰科:多为大型猛禽

可分为10个亚科:

蜂鹰亚科:蜂鹰、鹃隼等,13种

齿鹰亚科:齿鹰、啸鸢等,12

鹰亚科:雀鹰、苍鹰等,61种

鹞亚科:鹞类,17种

鸢亚科:鸢类,9种

鵟亚科:鵟类,47种

雕亚科:金雕、海雕、鹰雕等,51种

蛇雕亚科:蛇雕、短趾雕等,14种

兀鹫亚科:大型食腐猛禽,15种

鹗亚科:仅一种,也叫渔鹰

美洲鹫科:分布于美洲的大型食腐猛禽,7种

蛇鹫科:仅一种,也叫秘书鸟、鹭鹰

夜鹰目:(约118种)

夜鹰科:夜行性凶猛的鸟类,归于攀禽。89种

该目还包括油鸱科、林鸱科、裸鼻鸱科、蟆口鸱科等

鹦形目:

鹦鹉科:全世界约350多种,色彩艳丽的攀禽。

雨燕目:

雨燕科:97种

凤头雨燕科:4种

蜂鸟目:过去曾置于雨燕目

蜂鸟科:分布于美洲的小型攀禽,约有320多种

鼠鸟目:

鼠鸟科:分布于非洲的一类攀禽,6种

咬鹃目:

咬鹃科:脚趾形状特殊的一类攀禽,有39种

鹃形目:(约159种)

蕉鹃科:分布于非洲的一类色彩艳丽的攀禽,23种

杜鹃科:巢寄生攀禽,136种

可分为杜鹃亚科、犀鹃亚科、地鹃亚科、鸡鹃亚科等

佛法僧目:(约152种)

翠鸟科:包括鱼狗、翠鸟、翡翠等,93种

蜂虎科:26种

佛法僧科:佛法僧、三宝鸟等,12种

该目还包括:鹃三宝鸟科、地三宝鸟科(也称鴗)等

戴胜目:(约10种,过去置于佛法僧目)

戴胜科:仅戴胜1种

林戴胜科:仅分布于非洲的攀禽,9种

犀鸟目:(约57种,过去置于佛法僧目)

犀鸟科:包括犀鸟、噪犀鸟、地犀鸟等

鴷形目:(约410多种)

鹟鴷科:分布于美洲的攀禽,18种

蓬头鴷科:包括蓬头鴷(也叫喷鴷)和尼鴷,分布于中南美,33种

鵎鵼科:即巨嘴鸟,41种

须鴷科:也叫拟啄木鸟,82种

响蜜鴷科:巢寄生鸟类,24种

啄木鸟科:该目最大一科,包括啄木鸟、扑翅鴷等,约216种

雀形目

鸟类最大的一目,即鸣禽,可分为100多个科,有5800多种。

雀形目

亚鸣禽: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

阔嘴鸟科(15种)、裸眉鸫科(4种)、灶鸟科(240种)、�雀科(51种)、蚁鵙科(206种)、

蚁鸫科(62种)、食蚊鸟科(8种)、窜鸟科(56种)、割草鸟科(3种)、伞鸟科(68种)、

娇鹟科(52种)、霸鹟科(426种)、尖喙鸟科(1种)、八色鸫科(32种)、薮鸟科(2种)、

琴鸟科(2种)、刺鹩科(3种)

鸣禽(燕雀亚目) 百灵科(91种)、燕科(90种)、鹡鸰科(62种)、山椒鸟科(82种)、鹎科(130种)、叶鹎科(8种)、

雀鹎科(4种)、丝鹟科(4种)、太平鸟科(3种)、连雀科(1种)、棕榈鹡科(1种)、河乌科(5种)、

鹪鹩科(79种)、嘲鸫科(35种)、岩鹨科(13种)、鸫科(335种)、扇尾莺科(111种)、

莺科(281种)、戴菊科(6种)、蚋莺科(35种)、鹟科(116种)、疣眼鹟科(31种)、

扇尾鹟科(43种)、王鹟科(98种)、鸲鹟科(40种)、啸鹟科(54种)、岩鹛科(2种)、

画眉科(263种)、弯嘴鹛科(5种)、鸦雀科(20种)、刺尾鸫科(2种)、鹑鸫科(15种)、

细尾鹩莺科(25种)、刺嘴莺科(68种)、澳鹡科(5种)、攀雀科(13种)、长尾山雀科(9种)、

山雀科(55种)、鳾科(24种)、澳鳾科(2种)、旋壁雀科(1种)、旋木雀科(7种)、

纹旋木雀科(3种)、短尾旋木雀科(7种)、花蜜鸟科(130种)、啄果鸟科(10种)、

冠啄果鸟科(2种)、啄花鸟科(44种)、斑食蜜鸟科(4种)、绣眼鸟科(94种)、

非洲食蜜鸟科(2种)、吸蜜鸟科(174种)、黄鹂科(29种)、和平鸟科(2种)、伯劳科(31种)、

丛鵙科(43种)、盔鵙科(11种)、钩嘴鵙科(14种)、卷尾科(23种)、垂耳鸦科(2种)、

鹊鹩科(2种)、澳鸦科(2种)、燕鵙科(11种)、棘头鵙科(1种)、钟鹊科(12种)、

极乐鸟科(44种)、园丁鸟科(20种)、鸦科(117种)、椋鸟科(114种)、雀科(35种)、

织雀科(114种)、梅花雀科(140种)、维达雀科(19种)、莺雀科(52种)、燕雀科(135种)、

管舌雀科(23种)、绿森莺科(1种)、森莺科(116种)、曲嘴森莺科(1种)、裸鼻雀科(256种)、

鹀科(320种)、美洲雀科(43种)、拟鹂科(97种)

《水利工程经济》施熙灿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陈希哲 清华大学出版社

《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于会泉 水利水电出版社 

《农田水力学》河海大学

《水力学》吴持恭

《水利工程定额与造价》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资格考试指定辅导教材)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辑古算经》、《缀术》。便是“算经十书”。

  《周髀算经》

  这十部算书,以《周髀算经》为最早,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据考证,它成书的年代当不晚于西汉后期(公元前一世纪)。《周髀算经》不仅是数学著作,更确切地说,它是讲述当时的一派天文学学说——“盖天说”的天文著作。就其中的数学内容来说,书中记载了用勾股定理来进行的天文计算,还有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当然不能说这两项算法都是到公元前一世纪才为人们所掌握,它仅仅说明在现在已经知道的资料中,《周髀算经》是比较早的记载。

  《九章算术》

  对古代数学的各个方面全面完整地进行叙述的是《九章算术》,它是十部算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它对以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正像古希腊欧几里得(约前330—前275)《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所产生的影响一样,是非常深刻的。在中国,它在一千几百年间被直接用作数学教育的教科书。它还影响到国外,朝鲜和日本也都曾拿它当作教科书。

  《九章算术》,也不知道确实的作者是谁,只知道西汉早期的著名数学家张苍(前201—前152)、耿寿昌等人都曾经对它进行过增订删补。《汉书·艺文志》中没有《九章算术》的书名,但是有许商、杜忠二人所著的《算术》,因此有人推断其中或者也含有许、杜二人的工作。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早期古墓出土《算数书》书简,推算成书当比《九章算术》早一个半世纪以上,内容和《九章算术》极相类似,有些算题和《九章算术》算题文句也基本相同,

  可见两书有某些继承关系。可以说《九章算术》是在长时期里经过多次修改逐渐形成的,虽然其中的某些算法可能早在西汉之前就已经有了。正如书名所反映的,全书共分九章,一共搜集了二百四十六个数学问题,连同每个问题的解法,分为九大类,每类算是一章。

  从数学成就上看,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书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书中还记载有解决各种面积和体积问题的算法以及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各种问题。《九章算术》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在代数方面,书中记载了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方法,并且在这基础上有了求解一般一元二次方程(首项系数不是负)的数值解法。还有整整一章是讲述联立一次方程解法的,这种解法实质上和现在中学里所讲的方法是一致的。这要比欧洲同类算法早出一千五百多年。在同一章中,还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九章算术》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影响还远及国外。在欧洲中世纪,《九章算术》中的某些算法,例如分数和比例,就有可能先传入印度再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再如“盈不足”(也可以算是一种一次内插法),在阿拉伯和欧洲早期的数学著作中,就被称作“中国算法”。现在,作为一部世界科学名著,《九章算术》已经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

  《孙子算经》

  约成书于四、五世纪,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代都不清楚。现在传本的《孙子算经》共三卷。卷上叙述算筹记数的纵横相间制度和筹算乘除法则,卷中举例说明筹算分数算法和筹算开平方法。

  《孙子算经》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的国家,春秋战国之际已普遍应用的筹算,即严格遵循了十进位值制。关于算筹记数法现在仅见的资料载于《孙子算经》。《孙子算经》三卷,成书年代约为公元4世纪,该书上卷是关于筹算法则的系统介绍,下卷则有著名的“物不知数”题,亦称“孙子问题”。 引  卷下第31题,可谓是后世“鸡兔同笼”题的始祖,后来传到日本,变成“鹤龟算”。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卷下第26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孙子算经》不但提供了答案,而且还给出了解法。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则进一步开创了对一次同余式理论的研究工作,推广“物不知数”的问题。德国数学家高斯﹝KF Gauss公元1777-1855年﹞于公元1801年出版的《算术探究》中明确地写出了上述定理。公元1852年,英国基督教士伟烈亚士﹝Alexander Wylie公元1815-1887年﹞将《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问题的解法传到欧洲,公元1874年马蒂生﹝LMathiesen﹞指出孙子的解法符合高斯的定理,从而在西方的数学史里将这一个定理称为“中国的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

  《五曹算经》

  《五曹算经》是一部为地方行政人员所写的应用算术书(作者不可详,有的认为其作者是甄鸾),全书分为田曹、兵曹、集曹、仓曹、金曹等五个项目,所以称为 “ 五曹 ” 算经。所讲问题的解法都浅显易懂,数字计算都尽可能地避免分数。 引全书共收67个问题。它的著者和年代都没有记载。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有:「甄鸾《五曹算经》五卷」其它各书也有类似的记载。甄鸾是公元535-566年前后的人。

  《五曹算经》此系南宋刊本《五曹算经》卷首书影,刻于南宋嘉定五年(一二一二年)。《五曹算经》是我国的一部数学古籍,作者是北周的甄鸾(字叔遵,河北无极人),他通晓天文历法,曾任司隶大夫、汉中郡守等职务。唐李淳风等曾为之作注。

  《夏侯阳算经》

  夏侯阳算经,算经十书之一。原书已失传无考。北宋元丰九年(1084年)所刻《夏侯阳算经》是唐中叶的一部算书。引用当时流传的乘除捷法,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保存了很多数学史料。

  《张丘建算经》

  《张邱建算经》的作者是张邱建,大约作于5世纪后期,里面有对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问题,不有竺差级数问题,最著名的是提出了不定方程组 —— 百鸡问题,但是没有具体说明其解灶。《夏侯阳算经》估计是北魏时代的作品。里面概括地叙述了乘除速算法则、分数法则,解释了 ” 法除 ” 、 “ 步除 ” 、 “ 约除 ” 、 “ 开平方 ” 、 “ 方立 ” 等法则,另外推广了十进小数的应用,全与现在的表示法不同,计算结果有奇零时借用分、厘、毫、丝等长度单位名称表示文以下的十进小数。 引  「百鸡问题」是《张邱建算经》中的一个著名数学问题,它给出了由三个未知量的两个方程组成的不定方程组的解。百鸡问题是:「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依题意即解 

  自张邱建以後,中国数学家对百鸡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百鸡问题也几乎成了不定方程的代名词,从宋代到清代围绕百鸡问题的数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海岛算经》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期刘徽(约225—约295)所作。这部书中讲述的都是利用标杆进行两次、三次、最复杂的是四次测量来解决各种测量数学的问题。这些测量数学,正是中国古代非常先进的地图学的数学基础。此外,刘徽对《九章算术》所作的注释工作也是很有名的。一般地说,可以把这些注释看成是《九章算术》中若干算法的数学证明。刘徽注中的“割圆术”开创了中国古代圆周率计算方面的重要方法(参见本书第98页),他还首次把极限概念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 

  《缉古算经》

  王孝通撰《缉古算经》。唐武德八年(625)五月,王孝通撰《缉古算经》在长安成书,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

  唐代立于学官的十部算经中,王孝通《缉古算经》是唯一的一部由唐代学者撰写的。王孝通主要活动于六世纪末和七世纪初。他出身于平民,少年时期便开始潜心钻研数学,隋朝时以历算入仕,入唐后被留用,唐朝初年做过算学博士(亦称算历博士),后升任通直郎、太史丞。毕生从事数学和天文工作。唐武德六年(623),因行用的傅仁均《戊寅元历》推算日月食与实际天象不合,与吏部郎中祖孝孙受命研究傅仁均历存在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又与大理卿崔善为奉诏校勘傅仁均历,驳正术错三十余处,并付太史施行。王孝通所著《缉古算术》,被用作国子监算学馆数学教材,奉为数学经典,故后人称为《缉古算经》。全书一卷(新、旧《唐书》称四卷,但由于一卷的题数与王孝通自述相符,因此可能在卷次分法上有所不同)共二十题。第一题为推求月球赤纬度数,属于天文历法方面的计算问题,第二题至十四题是修造观象台、修筑堤坝、开挖沟渠,以及建造仓廪和地窖等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的施工计算问题,第十五至二十题是勾股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当时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等土木和水利工程施工计算的实际需要。

  《五经算术》

  北周甄鸾所著,共二卷。书中对《易经》、 《诗经》、《尚书》、 《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左传》等儒家经典及其古注中与数字有关的地方详加注释,对研究经学的人或可有一定的帮助,但就数学的内容而论,其价值有限。现传本亦系抄自《永乐大典》。

  《数术记遗》

  徐岳(?——220)的《数术记遗》,《数术记遗》以与刘洪问答的形式,介绍了14种计算方法,“未满百言,而骨削质奥,思纬淹通,依然东京风骨。”也就是在这部书中,徐岳在中国也是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算盘的样式,并第一次珠算定名,在世界珠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其中著录了十四种古算法。第一种叫"积算",就是当时通用的筹算。还有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了知算、成数算、把头算、龟算、珠算、计数。"《数术记遗》仲介绍的一种心算方法。原文说:’既舍数术,宜从心计。’注中说:’言舍数术者,谓不用算筹,当以意计之。’这说明计算时不用珠、筹、针等工具,只用心算完成。但从注中所举各例来看,此处"计算",与现代对心算的理解,又有不同之处。现在的心算,指在数字运算时,不用计算工具,只用意念完成。而"计数"的范围颇广,在测量及其它方面,不但不用计算工具,而且想出巧妙办法,不通过数字运算,直接可得所要求的数字结果。"

  《缀术》

  《缀术》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著作。很可惜,这部书在唐宋之际公元十世纪前后失传了。宋人刊刻《算经十书》的时候就用当时找到的另一部算书《数术记遗》来充数。祖冲之的著名工作——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第七位小数),记载在《隋书·律历志》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