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槽还阳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4收藏

卷槽还阳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用到中药卷槽还阳的方剂 2 古籍中的卷槽还阳 1 拼音

juàn cáo huán yáng

2 注解

卷槽还阳

此药为水龙骨科植物丝带蕨(Drymotaenium miyoshianum)的全草。因其叶片长条形,主脉下陷,叶边缘反曲形成纵沟,形如卷槽,故得此名。

丝带蕨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生长在地下,短而横向生长。叶为线形,长约50厘米.主脉在上面下陷,下面隆起,与向下反曲的叶边形成两条并行纵沟。纵沟内生有条形的孢子囊群。分布于大九湖、下谷坪、古水等地。生长于海拔700。1900米的沟边巖石或附生于老树干上。

该药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痨伤、腰痛、风湿痹痛、筋骨疼痛

用到中药卷槽还阳的方剂 寄生养荣汤

、草扶阴退火为臣,芎、归、苓、参大补气血为主,则筋得所养而瘈疭自除矣。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还阳汤

用量:煎水熏。摘录:《眼科临症笔记》《圣济总录》卷二十七:组成:不灰木1两,延胡索半两,太阴玄精石

更多用到中药卷槽还阳的方剂

古籍中的卷槽还阳 《滇南本草》:[第三卷]三叶还阳草

。子,能敷太阳,止年久偏正头风、赤眼,最效。──模板卷四《滇南本草》明兰茂公元13961476年

《滇南本草》:[第三卷]还阳参

肉、牛肉俱可,每次用参三钱。枝叶敷痈疽亦效。──丛本卷上《滇南本草》明兰茂公元13961476年

《脉经》:[卷七]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得汗,四日死。热病,身面尽黄而肿,心热,口干,舌卷,焦黄黑,身麻臭,伏毒伤肺。中脾者,死。热病,螈

《滇南本草》:[第一卷]拐枣

效如神。俗人不以此枣为然,而又不知用处。──务本卷一上拐枣,味甘、平,无毒。主治补中益气,痰火闭结

《滇南本草》:[第三卷]白云参

1、28种脉形

浮、沉、迟、数是把脉的常用词,脉形在《脉经》卷一里面有24种,详细总结的话为28种: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一作疾)。

2、脉形由来

人体内的情况,可以通过脉形反应,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脉形。中医里面主要面对的问题不是针对某一部位或者点出现症状进行治疗,而是通过平衡整个运作系统来实现身体本身的自己调节。

3、例子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寸关尺三部或者一部、两部。手指搭在上脉搏明显,但是稍微使劲向下按,就变的很弱,几乎感觉不到了。

这里要注意,手腕处的寸关尺三部脉,每一部代表的脏腑不一样,电视中的中医看病一般是三脂并拢使用同样的力气,实际上这种方法不对的。在医院有很多医生也在这样装逼。我初学时,为此困恼很久,实际上每一部脉都要使用不同的力,应该像但钢琴那样。每根手指都要用不同的力来回测试脉形。

其次男左女右的按发也是瞎扯的。左右手的寸关尺都配了不同的脏腑,只按一边知道个屁啊。

当然这里不涉及那种真正牛逼的人。望、闻、问、切中切脉是最低层次的!!!!!!!!!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寒滞肝脉 1 拼音

hán zhì gān mài

2 注解

寒滞肝脉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邪凝滞肝脉的病机。肝的经脉络于外 ,经过小腹,分布两胁,寒邪凝滞于肝脉,可使经脉挛急,症见下腹胀痛,牵引睾丸坠痛,并见肢冷畏寒,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等。治宜温肝散寒。

古籍中的寒滞肝脉 《诊脉三十二辨》:二十八·辨风食气脉

之。无过风食气三者。最宜辨晰。男女左关洪为感风。肝脉沉伏亦感风。以风邪外束。故沉伏也。亦有中气不清。

《女科指要》:[卷一经候门]经闭

肾脉微涩为不月,肝脉紧涩为经闭,滑数热壅,细涩寒疵。《女科指要》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九螈候]脉候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螈,其色白。《脉经》曰∶寒热螈,其脉代绝者,死。《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

《伤寒悬解》:[卷二脉法下编]脉法四十四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

《医宗金鉴》:[卷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一)浮 (阳)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乾,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太过则中坚旁虚,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脉诀》言:寻之如太过 ,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二)沉 (阴)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投水,必极其底。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谓之石,亦曰营。太过则如弹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数,去如数者,病在中也。《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有缓数及各部之沉,烂绵乃弱脉,非沉也。)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沉行筋间,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细无力。)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 (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 (三)迟 (阴)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三至为迟 ,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软为虚。黎氏曰: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真假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四)数 (阳) 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而薄疾(《素问》)。 (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脉诀》立七表、八里,而遗数脉,止謌于心脏,其妄甚矣。)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索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数而弦急为紧,流利为滑,数而有止为促,数甚为疾,数见关中为动。)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五)滑 (阳中阴)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 (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展转。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滑则如珠,数则六至。)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 淋看尺部。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 ,沉滑实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脉诀》言:关滑胃寒,尺滑脐似水。与《脉经》言关滑胃热,尺滑血蓄,妇人经病之旨相反,其谬如此。) (六)涩 (阴)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 滞,而肺宜之。《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子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杜光庭云:涩脉独见尺中,形散同代,为死脉。) (七)虚 (阴)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脉诀》言: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止言浮脉,不见虚状。杨仁斋言:状似柳絮,散漫而迟。滑氏言:散大而软,皆是散脉,非虚也。)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芤脉浮大,按之中空,芤为脱血。虚为血虚,浮散二脉见浮脉。)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经》曰:血虚脉虚。曰: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曰:久病脉虚者死。) (八)实 (阳) 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然(《脉经》)。(愊愊,坚实貌。《脉经》言:如绳应指来,乃紧脉,非实脉也。)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浮沉有力为实,弦急弹指为紧,沉而实大,微弦而长为牢。)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经》曰:血实脉实。曰:脉实者,水谷为病。曰:气来实强是谓太过。《脉诀》言尺实小便不禁,与《脉经》尺实小腹痛、小便难之说相反。洁古不知其谬,诀为虚寒,药用姜附,愈误矣。) (九)长 (阳)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长有三部之长,一部之长,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经》曰:长则气治,皆言平脉也。)体状相类诗过于本为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实、牢、弦、紧皆兼长脉。)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长主有余之病。) (十)短 (阴) 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戴同父云:短脉只见尺寸,若关中见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故关不诊短。黎居士云:长短未有定体,诸脉举按之,过于本位者为长,不及本位者为短。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肝肺,长短自见。短脉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乃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也。)体状相类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涩、微、动、结皆兼短脉。)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经》曰:短则气病,短主不及之病。) (十一)洪 (阳) 洪脉,指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素问》谓之大,亦曰钩。滑氏曰:来盛去衰,如钩之曲,上而复下。应血脉来去之象,象万物敷布下垂之状。詹炎举言如环珠者,非。《脉诀》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发汗通阳,俱非洪脉所宜,盖谬也。)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相类诗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洪而有力为实,实而无力为洪。)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阳虚泄痢可踌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泄痢、失血、久咳者忌之。《经》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曰:脉大则病进。) (十二)微 (阴)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素问》谓之小。又曰:气血微则脉微。)体状相类诗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轻诊即见,重按如欲绝者,微也。往来如线而常有者,细也。仲景曰:脉潎潎如羹上肥者,阳气微;萦萦如蚕丝细者,阳气衰;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恶寒,阴微发热。《脉诀》云:崩中日久肝阴竭,漏下多时骨髓枯。) (十三)紧 (阳)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箄线(丹溪)(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要有神气。《素问》谓之急。《脉诀》言:寥寥入尺来。崔氏言:如线,皆非紧状。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相类诗见弦、实。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沉紧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中恶腹紧,咳嗽沉紧,皆主死。) (十四)缓 (阴)缓脉,去来小快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微风轻飐柳梢(滑伯仁)(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平脉也。若非其时,即为有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五般土。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详《玉函经》。)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相类诗见迟脉。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脉诀》言:缓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诸病。出自杜撰,与缓无关。) (十五)芤 (阳中阴)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芤,慈葱也。《素问》无芤名。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行,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脉经》云:三部芤脉,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脉诀》言:两头有,中间无,是脉断截矣。又言:主淋沥、气入小肠。与失血之候相反,误世不小。)体状诗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十六)弦 (阳中阴) 弦脉 ,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刊误》)。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王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真假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十七)革 (阴)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相类诗 见芤、牢。 (十八)牢 (阴中阳) 牢脉,似沉似浮,实大而长,微弦(《脉经》)。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是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颓真假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十九)濡 (阴,即软字)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肉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二十)弱 (阴)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相类诗 见濡脉。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 ,恶寒发热胃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二十一)散 (阴)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 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二十二)细 (阴)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如丝线之应指(《脉经》)。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相类诗 见微、濡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 ,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是脱阴。 (二十三)伏 (阴)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体状诗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相类诗 见沉脉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二十四)动 (阳)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二十五)促 (阳)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相类诗 见代脉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二十六)结 (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经》)。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浊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相类诗 见代脉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假为殃病属阴。 (二十七)代 (阴)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主病诗 代脉之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 ,女子怀胎三月兮。

卷槽还阳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用到中药卷槽还阳的方剂 2 古籍中的卷槽还阳 1 拼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