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阙剑和湛卢剑真的存在吗?是谁铸的?历史上还有什么名剑?
网上找的,仅供参考:
http://www3320net/blib/c/read/4/1802/578htm
《越绝书》卷十一《越绝外传记宝剑》篇中记载了一段有关〔巨阙剑〕的文献。
昔者,越王句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有能相剑者,名薛烛。
王召而问之,曰:“吾有宝剑五,请以示之。”
薛烛对曰:“愚理不足以言大,王请,不得已。”
王曰:“取巨阙。”
薛烛曰:“非宝剑也。宝剑者,金锡和铜而不离,今巨阙已离矣,非宝剑也。”
王曰:“然巨阙初成之时,吾坐于露坛之上,宫人有四驾白鹿而过者,
车奔鹿惊,吾引剑指之,四驾上飞扬,不知其绝也。
穿铜釜,绝铁锅,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技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
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翻译过来就是:
〔巨阙剑〕刃长三尺有三,柄长七寸,刃宽约五寸,重约五斤,挥动时剑气纵横,乃越国名匠欧冶子所铸,须非上好的宝剑,亦是旷世利器。
传说〔巨阙剑〕初成时,越王句践坐于露坛上,忽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奔,惊吓了宫中的伺养的白鹿。
于是越王句践拔出欧治子刚铸成的一剑,指向暴走中的马车,欲命勇士上前制止。
但却在这拔剑一指时,手中的剑气却将马车砍为两节。
当抛上了半空的车厢,滖落在地上时,越王句践拔才发觉手中宝剑的剑气已砍断了马车。
于是越王句践拔又命人取来一个大铁锅,用此剑一刺,便将铁锅刺出了一大个缺口来。
这一剑毫不费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样轻易。
因此越王句践拔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
湛卢剑是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首。有人说此剑略逊于胜邪。
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 越王允常肯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已铸剑。欧冶子奉命之后,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莫邪,从闽侯出发,沿闽江溯流而上,来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卢山,这里发现了铸剑所需的神铁(铁母)和圣水(冰冷的泉水)。欧冶子在这里住下后,辟地设炉,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炼成了。
“……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 锋芒盖世的宝剑。欧冶子它献给越王。越王爱抚之下,命名“湛卢”。从此,欧冶子就同他的湛卢剑一起名扬天下。故以剑名山。因此,湛卢山素有“闽山第一”、“天下第一剑山”、“剑山”等美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上悠悠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湛卢山不仅具有秀丽多姿的自然奇景,更有着灿烂丰富的人文景观。
湛卢剑铸成后,历代都对它推崇备至。关于湛卢剑的神奇传说,汉袁康的《越绝书》、东晋的《拾遗记》以及明末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等古籍均有记载。而在民间,则流传着欧冶子试剑的传说。元代湛卢书院山长杨缨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绘了湛卢剑炼成时的生动景象:“……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
这是位于湛卢山剑峰脚下的试剑石。传说欧冶子炼成宝剑后,为测其性能,挥起宝剑朝巨石砍去,巨石轰然裂开,就成了今天这付模样。
“一剑挥落巨石分”,这虽然只是个传说,但湛卢宝剑的锋利无比,却是有史料可查的。据《吴越春秋》记载,欧冶子一共炼了湛卢、纯钧、巨阙、豪曹、鱼肠五名剑,而湛卢就列在五名剑之首。唐代大诗人杜甫有“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的诗句,在这里,"湛卢"已成为锐利武器的代名词了。
然而,就是这把“出之有神,服之有威”的湛卢宝剑也终究无法永驻人间。据说湛卢剑屡易其主后,到晋代为名将周处所得,后由其子孙转赠给抗金英雄岳飞,自岳飞风波亭遇害后,湛卢宝剑就失传了。
曹操的名剑是倚天(亲自佩戴)和青釭(夏侯恩佩戴,长坂坡被赵云夺取)
《长空铸剑》 《干将镆铘》《倩女幽魂》
中国名剑:中国古代名剑简介
万仞:古代名剑。郭于章《剑记》:“西晋寮有旌阳令许逊者,得道于豫章山,江中有蛟为患,旌阳没水投剑斩之,后不知所在,项渔人网得一石匣,鸣击之声数十里,唐朝道王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剑一双,视其铭,一有许旌阳字,一有万仞字。”
龙剑:古代名剑。刘禹锡《武陵观火》:“晋库走龙剑,吴室荡燕雏。”柳宗元《闻歌》诗曰:“翠帷双卷出顷城,龙剑破匣双月明。”
照胆:古代剑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金剑:古剑的一种。《刀剑录》:“章帝建初八年,铸金剑令投于伊水中,以压人膝之怪。”
王氏剑:古代名剑。《五代史.冯晖传》:“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也。”
大剑:古代剑名。《五代史.史弘肇传》:“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议带枢密以行,苏逢吉场邻以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会饮窦贞固第,弘肇曰:‘安朝庭定祸乱,直须长剑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
大梁氏剑: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剑13口,称大梁氏剑。《剑记》:“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剑十三口,以象闰月。”又引《水经注》:“梁国多沼,时池中出神剑,至令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剑。”
隋刃:亦名浪剑。剑身用毒药炼铸,伤人即死。《新唐书.南诏传》:“隋刃,铸时以毒药并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浪人所铸故亦名浪剑。”(注:浪人,指行踪不定之人)。
浪人剑:古代名剑。为浪人(行踪无定者)所铸。《会要》:“贞观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诏献锋槊、浪人剑。”亦名“浪剑”。
玉柄龙:古代名剑。《事物异名录.武器.剑》:“汾阳王(郭子仪)诞日,裨将以父所宝玉柄龙奉之。”
青龙剑:唐代名剑。唐.殷成式《酉阳杂俎》:“唐开元中,河西骑将宋青春每阵,常运剑大呼,……吐蕃曰:‘尝见青龙突阵而来,兵刃所及,若叩铜铁,谓为神助将军也。”
疥痨宾:古代剑名。《唐书.顾彦辉传》:“养子瑶,尤亲信,彦辉以所佩剑号疥痨宾佩之。”
青霜:古代名剑。此剑之剑光青凛若霜雪,故名。唐.王勃《腾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鸦九剑:唐代铸剑师张鸦九所造之剑。唐.白居易《鸦九剑》诗:“欧治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
灵宝剑:古代名剑。宋.沈括《梦溪笔谈》:“钱塘闻人绍,一剑削十大钉皆截,剑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锵有声,复直如弦。古之所谓灵宝剑也。”
裴旻剑:古代利剑。宋.文同:“交柯挥电裴旻剑,乱蔓漓张晓笑。”
鞘剑:古代剑名。《元史.何实传》:“实来归,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帝大悦,赐鞘剑。命从木华黎选弃前锋。”
破山剑:古代剑。《珊瑚钩诗话》:“有农夫耕地得剑,磨洗适市,值贾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万,约来日取之。夜归语妻子,此何异而价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剑指之,立碎。诘旦,胡人载镪呈,则叹叱曰:剑光已尽,不复买。农夫苦问之。曰:是破山剑,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宝山耳。”
青蛇:古代剑名。《万花谷》载:“龟文、龙藻、白虹、青蛇……皆剑名也。”
火精:古代名剑。《杜阳杂编》:“火精剑,建中二年大林国所贡。云其国有山,方数百里,出神铁。其山有瘅毒,不可轻为采取。若中国之君有道,神铁则自流炼之为剑,必多灵异。其剑之光如电,切金如泥。以朽磨之,则生烟焰;以金石击之,则火光流起。唐德宗时,上将幸奉天,自携火精剑出内殿,研槛上铁狻猊,应手而碎,乃乘舆夜,待从皆见上仗数尺光明,即剑光也。”
折铁宝剑:古代名剑。状似刀,仅一侧有刃,另一侧是背,上有一窄凹槽。剑身中间印有宽凹槽,长3尺4寸3分,重仅1斤4两。《拳剑指南》谓:“状极古雅,有刚柔力,能弯曲自如。单双手持之,无往不利。此是古大将所用折铁宝剑。”
干将:古代名剑名。干将,本人名,相传他与其妻莫邪铸有名剑二枚,因以名其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请干将作名剑二枝。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金铁之精不流,于是干将夫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一说干将、莫邪铸剑,铁汁不流,莫邪投身于炉而成剑。参见“莫邪”。
吴干:指春秋时期吴国名剑“干将”。《战国策.赵策》:“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金试则截盘义。”《吕氏春秋.疑似》高诱注:“吴干,吴之干将者也。”参见“干将”条
干胜:古代名剑。《广雅.释器》:“断蛇、鱼肠、纯钩、燕支、蔡愉、属镂、干胜、墨阳,并称名剑。”
雌雄剑:
①古代名剑。晋.王嘉《拾遗记》载:昔吴国武库之中,兵刃铁器,俱被物食尽,而封署依然。王令检其库穴,猎得双兔,一白一黄。杀之,开其腹,而有铁胆肾,方知兵之铁为兔所食。王乃召其剑工,令铸其胆肾为剑,一雌一雄。号‘干将‘者雄,号;‘莫邪’者雌。其剑可以切玉断犀,王深宝之,遂霸其国。”
②指插于一鞘之双剑,二剑把扁平,剑身一边平,另一边有脊,相合成一剑之形。
莫邪:古代宝剑名。或作“镆邪”、“镆铘”、“莫铘”。唐.陆广微《吴地记.院门》载: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铁汁不流。干将妻莫邪问该如何办,干将说:从前先师欧冶子铸剑时,曾以女子配炉神,即得。莫邪闻言即投身炉中,铁汁出,铸成二剑。雄剑叫“干将”,雌剑叫“莫邪”。一说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而后剑成。参见“干将”。
墨阳:古代名剑。参见“干胜”条。
龙渊:古代宝剑名。相传春秋时楚王令欧冶子、干将师徒铸铁剑。欧冶子、干将作成铁剑三支:一名龙渊、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献给楚王。楚王见后非常高兴,问道:“何谓龙渊、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太阿,观其(纹),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纹)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见《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纹)”即刃上碎锦式花纹。唐人为避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因称“龙泉。”又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使人于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见《晋书.张华传》)。
龙泉:古代名剑。亦称“龙渊剑”。出自河南西平县。取当地龙泉水淬剑而得名。《东观汉记》:“章帝赐尚书剑,韩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泉剑”。又,浙江龙泉县所铸之剑,亦称“龙泉剑”。
丰城剑:古代名剑。即龙泉、太阿剑。《晋书.张华传》;“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外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伟象,乃要焕宿,因登楼仰观。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大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焕遣使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
太阿: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欧冶子、干将所铸。也作“泰阿”。《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史记.李斯列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参见“龙渊”。 太哥:“太阿剑”之异名。敦煌遗书《王陵变文》:“不可别物,请大王腰间太哥宝剑。”泰阿:春秋时期名剑之一。这作宝剑的通称。为铸剑名师欧冶子、干将所铸。见《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史记.李斯列传》:“今陛十……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一作“太阿”。参见“太阿剑”条。
胜邪: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一。参见“湛卢”条。
工布:古代名剑。《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汇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参见“龙渊”
磐郢:古代名剑。《吴越春秋》:“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一曰鱼肠,二曰磐郢,三曰湛泸。”一作“豪曹”。
湛卢: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吴王阖庐之时,得其胜邪、鱼肠、湛卢。”杜甫《大历三年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另: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一。晋.左太冲《吴都赋》:“吴钩越棘,纯钧湛泸。”相传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为三大二小。其大者有湛卢、纯钧、胜邪;其小者有鱼肠、世阙。湛泸宝剑因通体“湛湛然黑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而得名。一作“冗卢”。
鱼肠: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剑之一。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阖闾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参见“湛卢”条。蟠钢:“鱼肠”剑之别名。宋.沈括《梦溪笔谈》:“鱼肠即蟠钢剑也。”亦称松纹剑。参见“鱼肠”条。 松纹:古代名剑“鱼肠”之别称。《梦溪笔谈》:“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经纬度。”
巨阙: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荀子.性恶》:“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皆古之良剑也。”参见“湛卢”。
纯钧: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客有能相剑者名薛烛,王召而问之,(客曰)……扬其华,(揪)如芙蓉始出,观其(纹)(花纹〉,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钩耶。”参见“湛卢”。
纯钩:古代宝剑。“纯钧”之异名。《淮南子.修务》:“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鄂,则水断龙舟,陆团犀甲。”参阅“纯钧”条
淳钧剑:古代名剑。相传为欧冶子所炼。《淮南子》:“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欧治子而淳钧之剑成。”亦名纯钧剑。
燕支:古代名剑。《广雅.释器》:“断蛇、鱼肠、纯钩、燕支、蔡愉、属镂、干胜、墨阳,并称名剑。”
蔡愉:古代名剑。参见“干胜”条。 画影: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颛顼所用的宝剑。《名剑记》曰:“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
腾空:传说中古代部族道领颛顼所用的宝剑。《名剑记》曰:“瑞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剑。”参见“画影剑”条。
轩辕剑:古代名剑。《名剑记》:“轩辕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之古字题名。”
启剑:古代名剑。相传为夏禹之了启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夏禹子帝启在位十年,对庚戍八年铸一铜剑,长三尺九寸,后藏之秦塑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为星辰,背记山月日月。”
夹剑:古代名剑。传说殷帝孔甲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岁次甲辰,采牛首山铁,铸一剑,铭名曰‘夹’,古文篆书,长四尺一雨。
太康:古代名剑。以此剑造于殷帝太康在位时,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启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岁在三月辛卯春,铸一铜剑,上有八方面,长三尺三寸头,头方。”
定光:古代剑名。传说殷帝太甲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岁次甲子铸一剑,长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书。”
含光:古代名剑。春秋时卫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来的三把宝剑:含光、承影、宵练。《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一曰含光,视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所触,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
承影:古代名剑:为春秋时卫人孔周所藏。《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际,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状。其触物也,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见’。”《文苑英华.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铭》:“蛟分承影,雁落忘归。”
宵练:古代名剑。为春秋时期卫人孔周所藏。《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不见光,方夜则见方而不见形。其触物也,骜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一作“霄练”。
夏禹剑:古代名剑。传说为夏朝大禹时所铸。《名剑录》:“夏禹铸一剑,藏会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为日月星辰,背记山川。”
铜剑:古代剑名。以铜铸成。《刀剑录》:“夏君在位,以庚茂八铸一铜剑。
锟铻:古代名剑。《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之剑,……切玉如泥。亦作昆吾。”注:“昆吾,龙剑也。”
轻吕:古代名剑。《逸周书.克殷》:“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施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典钺。”
镇岳尚方剑:古代名剑。相传为西周时期昭王瑕在位时所铸的宝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岁次壬午,铸五剑,名五岳,铭曰:‘镇岳尚书’,古文篆书,长五尺。”
掩日: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一。
断水: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二。
转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三。
悬翦: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造的八把长剑之四。
惊鲵: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五。
灭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六。
却邪:春秋时期越王勾战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七。
真刚: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八。
光剑:古代名剑。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用之物,长约一尺五寸,茎为圆柱形,有两道箍棱。剑身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文“攻玉王光自(乍)用剑以战茂人。”为安徽省南陵县出土文物。
吴王剑:古代名剑。《项奎虎丘山诗》:“当时吴王剑,砺光裂岩幽。”
吴王夫差剑:古剑名。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辉县出土文物。剑通体长591厘米,剑身宽厘米。剑身上有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
吴王光剑:古剑名。为春秋时期吴国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县出土文物。剑通体长50厘米,茎为圆柱形,有二道环棱形箍。剑身有脊,近腊处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剑以战戍人。”
吴越剑:古代名剑。《周礼.冬官》:“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手其他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永用剑:古代名剑。《拳剑指南》:“永用剑是铜质铸,为古吴季子之子逞之佩剑。……此剑式样颇小,度为古代佩持之手剑。”此刻全长一尺五寸六分,重为一斤六两,剑柄较短。
伍子胥剑: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所带宝剑。清.俞越《茶香室三钞.伍子胥剑》:“伍子剑,在澹台潮中,长五尺许,有伍子胥,时浮水面,人取之必病,弃之好安。”
必卢:古代名剑。《吴越春秋》:“越王赐文种属卢之剑。”一作“属镂”。参见“属镂”条。
属镂:古代名剑。《左传.鲁哀公十一年》载有:“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属镂自刎”事。《吴越春秋》作“属卢”;《广雅.释器》作“属鹿”;扬雄《太玄赋》作“属娄”;《荀子.成相》作“独鹿”。参见“干胜”条
独鹿:古代剑名。《荀子.成相》:“恐为子胥身离凶,进谏不听,刭而独鹿弃之江。”《注》:“独鹿与属镂同”。“属镂”系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剑名。
越王勾践剑:古剑名。为春秋越国君主勾践所用。湖北江陵县望北一号墓出土。剑通体557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上有铭文,曰:“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鸠浅即勾践。
越州勾剑:指春秋时越王朱勾之宝剑。湖北省荆门市子陵岗发掘出五百多件东周至东汉时期的重要文物。其中越王州勾剑尤为珍贵,是继越王勾践剑之后出土的又一件兵器国宝。这把剑通体长562厘米,以篆文铸成的铭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剑”清晰而精美,可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媲美。
步光:春秒时期越国名剑。《史记》:“越使大夫种言于吴王,曰:“闻大王将兴丈义,因奉屈虏之矛,步光之剑。”
扁诸:古代剑名。《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吴败齐师于艾陵之上,还师临晋与定公争长。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注:“阖闾既铸成干将、莫邪二剑,余铸得三千,并号扁诸之剑。”
时耗:古代名剑。《越绝书.越绝外传.吴地记》:“扁诸之剑三斤,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
长扬剑:春秋时代晚期的钢剑。因1976年4月考古者发掘长沙“长扬六十五号”墓时出土,故得名。为我国被发现的第一柄古代钢剑。此剑茎长78厘米,身长306厘米,宽2-26厘米,脊厚07厘米。
长铗:古代宝剑名。较-般剑为长。《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王逸注:“长挟,剑名,其所带长剑,楚人名为长铗也。王夫之通释:“长铗,剑也。”《战同策.齐策四》:“居有倾,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兮’。”
阳剑:古代名剑。《文选.匕命》:“楚之阳剑,欧治所营。”
鹿卢:古代名剑。《宋书.符瑞志》:“宋太宗为徐州刺史,出镇彭城,昭太后赐以大珠,鹿卢剑,此剑是御服,占者以为嘉祥。” 定秦:古代名剑。相传为秦始皇所铸之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岁,以三年岁次丁已,采北祗铜铸二剑,名曰‘定秦’,小篆书。李斯书,长三尺六十。”
诫剑:古代剑名。传说为秦昭王稷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岁次丙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诫’,大篆书。”
水心:古代名剑。《晋书.束哲传》:“又秦昭王以三月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
赤霄:汉高祖刘邦斩蛇所用之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 斩蛇剑:一名“斩蛇”。汉高祖刘邦白蛇之宝剑。《西京杂记》:“高祖斩白蛇剑,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参见“断蛇”条。 断蛇:古代剑名。《广雅.释器》:“断蛇,剑也。”王念孙《疏证》:“《西京杂记》云:‘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盖即《广雅》所谓断蛇也’。”参见“干胜” 条。
秀霸:汉光武帝刘秀所佩之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光武)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一剑,文曰‘秀霸’,小篆刻,帝常服之。。”
分景:古代名剑。《汉武帝内传》:“王母腰佩分景之剑。”
崩剑:古代名剑。汉平帝所用的宝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汉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掘得一剑,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书。”
神龟:古代名剑。汉文帝剂恒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文帝恒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岁次庚午铸二剑,长三尺六寸,铭曰‘神龟’。多刻龟形以应大横之兆。”
随侯剑:古代剑名。《汉书.郊祀记》:“又以方土言,为随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
飞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一。曹丕《曹论》:“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浃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飞景。”一作“蜚景”。元仓子曰:“蜚景之剑,威夺百日,气成紫霞。”
流采: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二。参见“飞景”条。 华铤: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三。曹丕《典论》:“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以为三剑:一曰飞景,二曰流彩,三曰华铤。俱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励以,饰以文玉,表以通犀。”
孟德剑:三国时曹操所用之玉剑。因曹操字孟德,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
曹操对锋利刃:刀式古剑。剑背贴护手处有篆文“曹操对锋利刃”,故名。剑身长三尺二寸四分,宽约一寸二分,重一斤七两,贴护手处铸有三朵小花。剑镦与护手皆嵌银精铸,其柄与护手均似刀形。1918年,山东济宁西关古墓中出土。
一、《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如下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
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
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
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
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
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
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
,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
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
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
,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
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
、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
,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
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
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
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
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一、 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
生其形式上之特征。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
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
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
,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
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
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第1一4图)。
第1图
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材,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梁可数层重叠
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槫,直至
最上为脊槫,故可有五槫,七槫至十一槫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每两槫之间,密
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间之位置称'
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
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
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隔断墙'(Curtain Wall),非负重之部分。
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欧洲建筑中
,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所异者材料
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
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
(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 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
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
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后世斗拱之制日趋
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比例遂以横拱quot;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
(Order),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第2图)。
第2图
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辞汇,中国建筑则灾睢⒍饭啊
⒘骸ぁ⑼摺五芪quot;辞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槫等之法式为其'文法'。
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组织与比
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
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 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
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今分别言之如下:
1翼展之屋顶部分 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
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殚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
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
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且收
'上尊而字卑,则吐水疾而霤远'之实效。而其最可注意者,尤在屋顶结构之合理与自
然。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
2崇厚阶基之衬托 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周秦西
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至近世台基阶险遂渐趋扁平,
仅成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但宋辽以后之'台
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显著之轮廓。
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 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
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
。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厚墙开辟窗洞之法,除箭楼仓廒等特殊
建筑外,不常见于殿堂,与垒石之建筑状貌大异。
4院落之组织 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
、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
。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单
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
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
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其故殆亦为此耶。
5彩色之施用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
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
,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
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
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
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犹欧洲石造建筑之雕刻部分约束于墙额(Frieze)及柱顶(Capital
),而保留素面于其它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盖木构之髤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
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
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故中国建筑物虽
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较繁缛者,亦可
免淆杂俚俗之弊焉。
6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 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
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
。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
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Formal)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
婚丧喜庆之属。反之如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
之变化。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此两种传
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
7用石方法之失败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
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究其原因有二:
(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
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
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
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2)垫灰之恶劣。中国石匠既未
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
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
,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
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
,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
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
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
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
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二、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它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
:
(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
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
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
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
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
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
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
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此种见解习惯之深,乃有以下之结果:1满足于木
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2修
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
创建年代而已。唯坟墓工程,则古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念,然隐于地底之砖券
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其原则互异,墓室间或以砖石模仿地面结构之若干部分
,地面之殿堂结构,则除少数之例外,并未因砖券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
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
(二)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 古代统治阶级崇向俭德,而其建置,皆征发民
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
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
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非礼';其记述非
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此种尚俭德,诎巧丽营建之风,加以阶级等第严格之规
定,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崇伟新巧之作,既受限制,匠作之活跃进展,乃
受若干影响。古代建筑记载之简缺亦有此特殊原因;史书各志,有舆服食货等,建筑
仅附载而已。
(三)着重布置之规制 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故先秦两
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嗣后建筑之见于史
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
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
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它单位构成之因素也。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
之感人处,则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中国诗画之意境,与建筑艺术显有密切之关
系,但此艺术之旨趣,固未尝如规制部署等第等之为史家所重也。
(四)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盖
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为
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
重书籍。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此类术书编篡之动
机,盖因各家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无准则,故制为皇室官府营造标准。然术
书专偏,士人不解,匠人又困于文字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为
后世之谜。对于营造之学作艺术或历史之全盘记述,如画学之《历代名画记》或《宣
和画谱》之作,则未有也。至如欧西、文艺复兴后之重视建筑工程及艺术,视为地方
时代文化之表现而加以研究者,尚属近二三十年来之崭新观点,最初有赖于西方学者
先开考察研究之风,继而社会对建筑之态度渐改,愈增其了解焉。
本篇之作,乃本中国营造学社十余年来对于文献术书及实物遗迹互相参证之研究
,将中国历朝建筑之表现,试作简略之叙述,对其蜕变沿革及时代特征稍加检讨,试
作分析比较,以明此结构系统之源流而已。中国建筑历史之研究尚有待于将来建筑考
古方面发掘调查种种之努力。
《全国中草药汇编》:扁豆花拼音名BiǎnDòuHuā来源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DolichoslablabL的花。7~8月间采摘未完全开发的花,迅速晒干或烘干,晒时要经常翻动,至干足为止。鲜用时随用随采。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解暑化湿,止泻,止带。用于中暑发热,呕吐泻泄,白带。用法用量1~3钱,鲜者加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扁豆花出处出自《本草图经》拼音名BiǎnDòuHuā英文名FlowerofHyacinthDolichos别名南豆花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olichoslablabL采收和储藏:78月间采收未完全开放的花,晒干或阴干。原形态扁豆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达6m。茎常呈淡紫色或淡绿色,无毛或疏被柔毛。三出复叶;叶柄长414cm;托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柄长1535cm,两侧小叶柄较短,长23mm,均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510cm,宽约与长相等,先端尖,基部广楔形或截形,全线,两面均被短柔毛,沿叶脉处较多,基出3主脉,侧卧羽状;侧生小叶斜卵形,两边不均等。总状花序腋生,长1525cm,直立,花序轴较粗壮;24花或多花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小苞片舌状,2枚,早落;花萼宽钟状,先端5齿,上部2齿几乎完全合生,其余3齿近相等,边缘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长约2cm,旗瓣广椭圆形,先端向内微凹,翼瓣斜椭圆形,近基部处一侧有耳状突起,龙骨瓣舟状,弯曲几成直角;雄蕊10,1枚单生,其余9枚的花丝部分连合成管状,将雌蕊包被;子房线形,有绢毛,基部有腺体,花柱近先端有白色髯毛,柱头头状。荚果镰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扁平,长58cm,宽13cm,先端较宽,顶上具一向下弯曲的喙,边缘粗糙。种子25颗,扁椭圆形,白色、红褐色或近黑色,长813mm,宽69
详见百科词条:扁豆花 [ 最后修订于2009/12/7 23:51:41 共246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皮拼音名BáiPí别名牛千斤来源卫矛科白皮EuonymustengyuehensisWWSmith,以皮入药。生境分布贵州。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止血,生肌。主治刀伤。用法用量适量水磨浓汁搽患处。或研末撒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白皮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BáiPí英文名TengyuehSpindletree别名牛千斤。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腾冲卫矛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tengyuehensisWWSmith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腾冲卫矛灌木,枝条灰白色,粗糙,具纵纹。小枝上有叶柄着生的痕迹。单叶对生;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285cm,宽0832cm,基部圆形,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急尖或渐尖,上面绿色,略具光泽,下面具疏细行。聚伞花序腋生,花两性,细小,4数,花丝极短,着生于花盘上,花盘扁平而肥厚;花药紫红色;雌蕊1,子房4室,藏于花盘内。蒴果。种子具红色假种皮。花、果期68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谷疏林下。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性味涩;平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止血生肌。主刀伤出血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水磨汁涂。摘录《中华本草》
详见百科词条:白皮 [ 最后修订于2009/12/7 23:49:47 共54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5 05:13: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