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成语狐假虎威最早出自中国哪一部典籍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3收藏

你知道成语狐假虎威最早出自中国哪一部典籍吗?,第1张

你知道成语狐假虎威最早出自中国哪一部典籍吗?狐假虎威,中国古代成语,出自西汉刘向所著《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最早来源于《尹文子》,后来被很多文献引用,但最能表达“狐假虎威”意思的“狐假虎威”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

在密林中,有一只老虎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跑过了老虎。老虎扑向狐狸并抓住了它。

狐狸翻着白眼,声嘶力竭地问老虎:“你敢吃我吗?”

“为什么不呢?”老虎愣住了。

“上帝派我来管理你的野兽。如果你吃了我,你就违背了上帝的命令。我看你多勇敢!”

老虎被蒙住眼睛,松开了爪子。

狐狸摇着尾巴说:“我带你去找野兽,让你看看我的威望。”

老虎跟着狐狸到了森林深处。狐狸大摇大摆,摇着头和尾巴;老虎半信半疑地环顾四周。

森林里的野猪、鹿、兔子,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过来,和平时大不一样,都很不解。再看狐狸后面,啊,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害怕地逃跑了。

老虎相信这是真的。实际上,他被骗了。原来狐狸被老虎的威势吓跑了所有的动物。

狐假虎威来源于这个故事。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欺负别人。

《战国策》是民族风格史学,也叫《国策》。它记录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汉、燕、宋、魏、中山的事件。编年史始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距今已有约240年的历史。12种策略,33卷,共497篇,主要描述战国时期说客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以说是说客实用的练习手册。

该书还展示了东周和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和社会面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古籍。《战国策》这本书的思想倾向被历代学者所声讨,因为它违背了儒家的正统思想。

中国历史上属虎的重量级人物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

公元前259生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壬寅年出生,属虎

天文学家张衡 (公元78年--139年 他的生年是汉章帝建初三年,农历戊寅年出生,属虎

阮步兵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国魏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人。

庚寅年出生 属虎

医圣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明正德十三年,农历戊寅年出生 属虎

魏源(1794--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邰阳金滩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说这句话的就是清代学者、思想家、爱国主义者魏源。

出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 甲寅年出生 属虎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号明德,广东香山翠享村人。

丙寅年出生 属虎

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

—— 林逋

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

—— 王充

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虎”字,独具匠心。

他所书《裴将军诗》中的草书“虎”字,据传是一笔而就,随意天成,该字常悬于中堂,以镇灾避邪,其一笔连贯,比喻一生通达顺畅、平平安安。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相传外出行医时救活一只虎,那只被救的虎从此不愿离开,白天看守杏林,晚上守护孙家家门,民间“虎守杏林”的传说,正缘于此。

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笔下的“虎”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各种“老虎”出没于《水浒传》间,如武松打虎,扣人心弦;李逵杀虎,惊心动魄。

施耐庵描写的梁山泊头领的绰号中,有不少以“虎”取名的,如插翅虎、锦毛虎、矮脚虎、跳涧虎、花项虎、中箭虎、笑面虎、青眼虎等。

清末著名画家任伯年素享画虎之盛名。

一次,一位有钱人想戏弄他一番,想请任伯年画一幅虎图。

任伯年见来者态度傲慢,便说:“画虎可以,酬银十两。”来者见画家毫不示弱,计上心来,随手取出五两银子,扔在桌上,说:“一言为定,请高手画半只虎,这是酬金。”对于画半只虎,任伯年还是第一次碰到。

任伯年见来者如此有意刁难,稍思片刻,几笔在纸上画了个山洞,在洞口画了老虎的后半身,老虎尾巴竖起,两只后脚一提一落,原来是只正在进洞的老虎。

来者见状顿时语塞。

唐寅(yín),晋昌人。

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3月6日),死于嘉

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1月7日)。

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

自幼聪明伶俐。

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

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

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

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

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

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

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在中国历史上老虎相关的故事特别的多,在中国的古代四大名著当中就有不少,比如在《水浒传》中就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武松打虎,以及后来李逵为母报仇的怒杀四虎的故事都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其实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与虎有关的比喻也相关的脍炙人口,而且其中蕴含的含义也是发人深省的。下面就举两个例子:

一、三人成虎

相传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大街上怎么会无缘无故的出现老虎呢,这绝对不可能的。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真的吗,有道是无风不起浪,我现在心中存着一点怀疑,但是不能确定"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这回我信了,一二个人说谎有可能,但是这么多人不太可能说假话的,我当然会相信他们"

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远隔千里万里,两国的街道市井又何止千万,只怕我和我太子远离大王之后,议论我们的何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你说的道理我明白了,我心时有数,你们放心地去吧," 但是等太子一行走了之后,果然如庞葱料想的一样,诽谤太子和庞葱的人太多了。等到数年之后,当庞葱陪太子回赵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们。太子也彻底失宠,丧失了王位的继承权。

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谣言看似简单,经不起任何的推敲,但是经过人不断的重复,也很多程度个会迷惑一个人的正常思维。而且就算你再小心的防范,有时也难免中招。

二、虎落平阳被犬欺

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现在的不如意,但是这句话也是有出处的。相传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晋朝之后,他感觉之前曹家王朝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亲属子弟,所以他就大加封赏自己的亲朋,导致他们手中掌握了太多的权力,最终爆发了八国之乱,晋朝衰亡,最后被匈奴所灭。匈奴人抓到了晋朝最后一个皇帝司马邺。司马邺被押送到了平阳,也就是瑞的山西临汾,受尽了匈奴人的侮辱,他要身穿仆人的青衣给宴会上每个人的倒酒,宴会后还要负责清理碗碟等杂伇。之前晋朝的旧臣和子民看到自己过去的国君现在已经落魄到此,无不伤心流泪。但是匈奴人还是担心司马邺会以后组织人反抗他们,最终把年仅18岁的他杀掉了。

后来人们常用“龙游浅底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这句话来形容之前大富大贵的人由于一招不慎,而导致的时运不济,而备受小人们的欺凌。

关于虎的小古文有:

1、《虎与刺猬》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也。直至山中,困乏而眠。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醒,甚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

译文:

有一只老虎,想到野地里寻找食物,看见一只仰卧的刺猬,以为是一小块肉,准备咬它。忽然被刺猬卷住了鼻子,老虎吓得狂奔,都忘了休息。一直跑到山里,它又困又累,不知不觉睡着了。刺猬便放了老虎的鼻子跑了。

老虎醒来发现刺猬没了,非常高兴。就走到橡树下,低头看见橡树的果实,吓了一跳。于是,侧过身体对它说:"早上遇见了令尊大人,希望公子暂且给我让让路!

2、《驴遇虎》

驴蒙虎皮。群兽畏之,无敢近者。驴自喜得计,时时出行,以威群兽。一日,遇虎。虎以为同类也,就而与游。驴骇极,大鸣。弃皮而遁,数里不敢息。

译文:

有一头驴,披上了老虎的皮。所有的小动物都害怕它,没有敢靠近它的。驴子很高兴,自认为是个好计策,便每次出去都披着虎皮,用来吓唬别的小动物。有一天,它遇到了真正的老虎。老虎以为驴子是同类,便和它一起走。这个驴子害怕至极,被吓得大声嚎叫。它丢下虎皮逃跑,跑了好几里都不敢停歇。

3、《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抵(同抵。)触,庶几(也许可以。)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译文:

忠、万、云、安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

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吗?

4、《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zú)。视之,石也。因复更(gèng)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译文:

李广出门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石头吞没了箭头。于是,李广在原地多次重复射箭,但是箭没有能够再次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最终也射杀了它。

5、《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译文: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中遇到老虎,躲到山洞里,老虎也跟着进来了,山洞空隙狭窄而且曲折,打柴的人沿着迂回的缝隙往里躲,渐渐的山洞容不下老虎了,但是老虎一定要想捉住打柴的人,就奋力勉强前进。

打柴的人陷入窘境,发现旁边有一个小洞,只能容得下自己身体,于是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进去,没想到迂回了几步远,忽然看到了天空,竟然爬出了洞外,于是奋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了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都堆上木柴焚烧,老虎被烟熏火燎,吼声震动山谷,不一会就死了。

出处:《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清·纪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

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你知道成语狐假虎威最早出自中国哪一部典籍吗?

你知道成语狐假虎威最早出自中国哪一部典籍吗?狐假虎威,中国古代成语,出自西汉刘向所著《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最早来源于《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