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蓝紫色火焰,而不是火星四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点燃=SO2。
硫在古代中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46种矿物药品中,就有石硫黄(即硫磺)。在这部著作里还指出:“石硫黄能化金银铜铁,奇物”。这说明当时已经知晓硫能与铜、铁等金属直接作用而生成金属硫化物。
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著作——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也记述了硫能和易挥发的汞化合成不易挥发的硫化汞。在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也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的记载。中国对火药的研究,大概始于公元七世纪。
当时的火药是黑火药,它是由硝酸钾、硫黄和木炭三者组成。火药的制造促进了硫磺的提取和精制技术的发展,《太清石壁记》有用升华法精制硫磺的记载。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对从黄铁矿石和含煤黄铁矿石制取硫磺的操作方法作了详细的叙述。
红色硫化汞有天然和人造的两种,天然产的就叫“丹砂”,人造的叫“银朱”或“灵砂”。人造红色硫化汞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这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由于金丹家从很早的时代起便研究水银的变化,他们对水银的其他化合物也是有研究的。唐人炼丹著作《太清石壁记》有“造水银霜法”:先把水银和锡以不同温度分别加热,使成锡汞齐,然后捣碎加盐,和以氯化镁、粗石膏或含铁粗石膏,用硫酸钠覆在上面,加热7昼夜。
1、隋朝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隋唐时期我国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药王孙思邈著《千金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300多个医方;
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实测出子午线的长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并且僧一行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比欧洲早1000多年;
5、唐政府组织编写的药典《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物学专著;
扩展资料:
1、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
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至开皇十九年(公元591年-599年)之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2、《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
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
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3、7世纪中叶,由于国家的统一,唐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更由于在这以前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初唐交通和贸易的发达,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断输入,使唐代的药品数目和种类不断增加,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
而当时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由于陶氏编著时存在的种种不足以及梁后一百多年来传抄改移所出现的错误,己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药物知识加以总结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
隋唐时期是中国金丹术的黄金时代。隋代最著名的金丹家是苏元明(朗)他自号青霞子,既是内丹师,又是外丹师,尝学道于茅山,自称得司命大茅君真秘,隋开皇时曾在罗浮山金丹。著有《旨道篇》一卷,《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一卷,《太清石壁记》三卷,《宝藏论》一卷。其中《太清石壁记》可能经唐人楚泽修订过,故《正统道藏》本题曰“唐楚泽先生编。”在《太清石壁记》中,苏元明记载了以硫磺和水银为原料升炼“太一小还丹”的配方,这是现存金丹术著作中关于人工合成红色硫化汞的最早明确记载。《太清石壁记》中还载有“造水银霜法”、“艮雪丹方”、及“五味丹方”,相当详尽地介绍了飞炼甘汞和升汞的要诀。苏元明的《宝藏论》记载了以雄黄、雌黄、砒霜点化砷白铜和砷黄铜的真秘,并说假金有15种,假银有12种。早期金丹家往往用晦涩的语言来隐藏他们的秘术,而苏元朋的著作却用明晰的文化来记述,与魏伯阳等人的风格迥然不同。此外,苏元明在其著作中还进一步解释当时金丹家所用的隐名。
硫的原子质量是:32065。
扩展资料:
硫(Sulfur)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化学符号S,原子序数16,硫是氧族元素(ⅥA族)之一,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
通常单质硫是**的晶体,又称作硫磺。硫单质的同素异形体有很多种,有斜方硫、单斜硫和弹性硫等。硫元素在自然界中通常以硫化物、硫酸盐或单质的形式存在。硫单质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二硫化碳。
硫是人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人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硫主要用于肥料、火药、润滑剂、杀虫剂和抗真菌剂生产。
硫及含硫矿石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在空气中与水结合形成亚硫酸,亚硫酸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硫酸,从而造成硫酸型酸雨。
对人体而言,单质硫通常是无毒无害的,而其他含硫化合物可能有一定毒性,如硫化物毒性一般比较大。
硫在古代中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46种矿物药品中,就有石硫黄(即硫磺)。在这部著作里还指出:“石硫黄能化金银铜铁,奇物”。
这说明当时已经知晓硫能与铜、铁等金属直接作用而生成金属硫化物。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著作——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也记述了硫能和易挥发的汞化合成不易挥发的硫化汞。在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也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的记载。
中国对火药的研究,大概始于公元七世纪。当时的火药是黑火药,它是由硝酸钾、硫磺和木炭三者组成。火药的制造促进了硫磺的提取和精制技术的发展,《太清石壁记》有用升华法精制硫磺的记载。
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对从黄铁矿石和含煤黄铁矿石制取硫磺的操作方法作了详细的叙述
亚洲最大的硫磺生产基地,世界上最大的3座天然气脱硫厂在达州。
用炉和灶加热。炉和灶是金丹家的加热工具,它们常安在丹台上,有多种不同的形状。隋代苏元明的《太清石壁记》记载:“又造丹炉法:其炉下须安铁镣,可十二三条,长一尺。四方厚四分,布其堑上,相去可二分,镣下悬虚,去地二寸,中开阔四寸半,前后通门,拟通风来去,其镣上着火,其火为风气所扇,极理快然,此法为要。”(隋·苏元明:《太清石壁记》,《道藏》总第582册)宋人张君房在公元1022年完成的《云笈七签》中说:“夫炉者,是鼎之城郭。如无城郭,为邪气所侵。高象有蓬壶,横象五岳,有三层,炉有八门。”(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72,《道藏》太玄部总第692册)元代陈致虚在《上阳子金丹大要图》中记载:“炉面周围约一尺二寸,明心横有一尺。立唇环匝二寸,唇厚二寸。炉口偃开锅釜,又如仰月状,故名偃月炉也。”
很多善信、居士初入玄门,不知道该读哪些经书,殊不知早在明初的张宇初天师就在《道门十规》里的“道门经箓”讲了许多关于道门的经典。
历代祖师特别重视道教经书,张宇初天师在《道门十规》里就说“凡习吾道者,必根据经书,探索源流,务归於正,勿为邪说*辞之所汩,遂乃递相鼓惑,深失祖风。”
经文分类侧重不同,张宇初天师将经典的内容区分为用于“内而修己”和“济世度幽”两种。
所谓“内而修己,则虚皇四十九章经、洞古、大通、生天、清静诸经最为捷要”。分别指的是《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太上赤文洞古真经》、《太上大通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生天经颂解》、《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等。
“外而济世度幽,则黄帝阴符经、玉枢、北斗、消灾、救苦、五厨、生神诸经,玉枢、朝天、九幽诸忏,是皆入道之梯航,修真之蹊径”。
分别指的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太上老君说消灾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太上说五厨经》、《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等。还有一部分是“忏”,包括《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等。
另外关于内丹修炼的经书则有“所究丹经,惟《石壁记》、《龙虎经》、《参同契》、《悟真篇》、《翠虚篇》、《还源篇》、《指玄篇》、《大道歌》、《崔公入药镜》、《金丹四百字》,并《诸仙语录》,皆诱人修真入圣之梯航,所宜潜心研究”。
这分别指的是楚泽先生编的《太清石壁记》、魏伯阳祖师著的《周易参同契》、紫阳真人张伯端著的《悟真篇》、陈楠祖师撰的《翠虚篇》、石泰祖师撰的《还源篇》、吕洞宾祖师著的《指玄篇》、崔希范祖师撰的《崔公入药镜》、张伯端祖师著的《金丹四百字》,其中《大道歌》有张继先天师和白玉蟾祖师所写的丹诗和女丹著作《灵源大道歌》等。《诸仙语录》则是历代祖师的语录。
对于斋醮科仪方面的书籍则提出“世传《三箓内文》、《金书》、《玉鉴》、《道门定制》、《立成仪》等书,已有定规,凡行持之士,必广参博究,务明性命根宗,累积真功实行。”
其中“三箓内文”应该是《太上赤文洞神三箓》(齐梁陶弘景集,唐李淳风注)、“金书”指《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玉鉴”可能指《灵宝玉鉴》,另有一种说法是“三箓内文”指古灵宝经里的《三箓简文经》,其中《金书》、《玉鉴》二卷已经亡佚。“立成仪”则有《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唐代张万福著)和《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
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方术。又称金丹术、炼金术、点金术、黄白术。其内容非常复杂,中心目标是用人工方法制作既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又能用点金的神丹点化铜、铁等普通金属以转变为黄金和白银。由于中国古时有“成仙”的说法,所以炼丹术最先在中国诞生。炼丹家认为,人的肉体可以借助于某种神奇的药物而获得永生。“丹”原来指丹砂(即硫化汞),后来泛指被认为是“长生药”或“点金药”的各种药物。
炼丹术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统治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奢望:第一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希望长生不死,使他们的统治一劳永逸。
中国炼丹活动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到了东汉,方士们的神仙思想发展成为道教,炼丹的风气便深入民间。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的理论著作,书中提到当时的炼丹家有《火记》600篇,可见当时火法炼丹已积累了大量经验性知识。晋代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对汉晋以来的炼丹术作了详细的记载和总结,他的炼丹术分为3个互相关联的部分:①炼制万应灵丹,以为“仙道之极”。②采集并加工制作长生药。这些药物包括矿物、动物性、植物性药物,认为它们能起到“令人身安命延”、“养性”和“除病”的作用。③点化金银。用铜、铁等普通金属点化为黄金和白银,实际上是使用化学方法制成各种与金、银外貌相似的合金。
除了中国发展炼丹术以外,8世纪,阿拉伯也出现了称为al-kimiya(据考证可能是由汉语“金液”两字的古音kim-ya演变而来)的炼丹术,追求一种叫做阿尔伊克西尔的万应灵丹,指望用它来使人长寿,其他内容包括炼金和制药。约12世纪,阿拉伯炼丹术随着伊斯兰教的势力传播到欧洲。
炼丹家的指导思想是唯心的,因此,他们的本来目的全然没有达到。但是炼丹的实践毕竟使炼丹家们接触到种种自然现象,从而提高了对自然界的认识,例如,他们日日夜夜地在实验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从而提出了一种可贵的思想:“物质之间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而唐朝末年出现的火药则是炼丹术实践的产物。最后,炼丹术成了欧洲近代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而由alchemia和alchimia等代表炼丹术的名词演变为代表化学的Chemie(德文)、chimie(法文)和chemistry(英文)。
中国炼丹术的发明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观念。如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到月宫,成为月中仙子。我们没有确切的纪录知道古代的服药者吃甚么丹药以求长生,但若根据晋人编纂的《列仙传》,他们所服食的包括丹砂、云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经制炼的矿物和植物。
"驺衍"此方术已于战国时萌芽,秦始皇、汉武帝亦好神仙和长生之说。诸方士如李少君、栾大等在朝廷服务,武帝时刘安也是著名的炼金丹人物,其著作《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雄黄等药物。至景帝炼金风气流行,西汉末的王莽也喜神仙思想和炼丹术。另外,道教亦与炼丹术扯上关系,道教创办者张陵亦被称精通此术。
东汉前炼丹术有两个不同传统:一是致力寻找长生不老药;二则试造黄金。东汉时两个传统汇合为一,炼丹术家尝制长生不老药,而促成两个传统结合的因素实与医药发展有关,因此许多著名炼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时是大医药家。葛洪对炼丹术和早期的化学贡献保留在《抱朴子内篇》内,纪录了许多长生不老药(如太清丹、金液)及它们的制炼方法。
以上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信仰,更指出凡人也能脱胎换骨成神仙,此变形可用阴阳五行的理论作解释
中国炼丹术的黄金时代
葛洪时代后长生不老药的故事继续吸引了许多皇帝,如此魏道武帝拓跋珪于京师设仙坊炼药,太武帝拓跋焘召韦文秀问方士金丹之事和命人入山访仙,徐謇采营炼丹为孝文帝制金丹,实现"延年法"等。右图为(丹房须知)所载火炉。
后晋末至晚唐期间中国炼丹术进入黄金时代。著名炼丹术家、医药家和药物学家贡献至极,他曾为梁武帝萧衍炼丹,传有《道藏》中《三十六水法》的书,对研究化学中以水为媒介的无机反应颇有帮助。与此同时,炼丹术家楚泽编订了苏元明的著作《太清石壁记》,记载了各种丹药的成份和炼制方法,如九鼎丹法,苏在"金英丹方"中也解释当时化学家所用的隐名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本文2023-10-29 22:31: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