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先秦古籍有哪些
孔丘把当时所能见到的商书周书等,涉及从传说中的唐尧到孔丘的一千六百年间的大事选集到百篇,称《书经》,汉以后称《尚书》。孔丘从西周到春秋末期五百余年间的诗——包括官方的民间的,共三千余篇,筛选、精编成《诗经》。《礼经》孔丘追迹三代之礼,对残存篇什悉心整理以传弟子,又称《礼记》。孔丘编定了《诗经》以后,把其中的诗篇,加以重新配乐,称《乐经》。《周易》。《春秋》。
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扩展资料:
《山海经》的价值:
1、历史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
2、地理
《山海经》有自然地理记述。这包括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山,如“堂庭之山”、“杻阳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
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据山的地貌而定的,这些山也体现了山系的走势;以及极其丰富的水文记载,河流大都记明了源头和注入之处,河流的发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处却远离此山。
记述者对于水文记载时也注意到河流干流的全貌,河流的经由虽不见记载,但是若干干流如黄河、渭水可以及许多支流流入其干道的情况了解到它们的大致流经区域。
——山海经
我国先秦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叫什么?
1《海国图志》
2《山海经》
正确答案:《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尚书学·最早在先秦时的《尚书》·《尚书》在先秦时的流传情况
既然“君举必书”,则夏、商、周三个王朝一千几百年中他们君主们的举动是很多很多的,被史臣“书”下来的也应该很多,汉代纬书说传至春秋时还有三千几百篇,被孔子删去几千篇,只留一百篇。这是妄说,但说原来书有几千篇是合情理的,但孔子删书则不是事实,因为他慨叹文献不足,传到他那个时候很难找到书篇,他尽量搜集,也不过几十篇,作为儒家经典传至汉代。同时期的墨子也努力搜集书篇,似比儒家搜集得还要多一点,但墨家的《书》篇课本没有传下来,所完整传下的只一篇《甘誓》,其余大都是《墨子》书中零散引用的一些文句。我曾综核先秦文献二十种引用《书》篇情况,得到关于《尚书》在先秦时流传情况的一些认识,现举要如下:
①先秦文献中引《书》达三百三十多次,所出篇名达五十多,其中传至汉代者二十六篇(内有十五篇在汉伏生今文中),不见于汉代者三十二篇,余则以其它称法(如“书曰”“某书曰”“先王之教”或“某人曰”等)称引者百数千次(其中自有不知篇名之篇,也有在今所知篇名中者)。篇名传至汉代见于“《书序》百篇”中而不为先秦称引者六十余篇。另有传至汉代《逸周书》数十篇中可靠为西周者约七篇,七篇外尚有二十余篇为春秋战国时加工撰成而不见先秦称引。
②秦博士伏生从秦带至汉代的今文二十八篇,在先秦被称引次数最多,可知这是当时广泛传习之本。而且他在秦时掌握的《书》篇显然主要就是这二十几篇,成了当时共习之本,所以引用也就集中在二十几篇上。
③此今文二十八篇中,《康诰》被称引次数最多,达30余次,其次《太誓》20余次,《洪范》19次,《吕刑》16次,《尧典》14次,其余皆十次以下,少至一、二次。《康诰》、《洪范》、《吕刑》都是刑政法制专篇,统治之术所在,《太誓》是武王伐纣开国宝典,《尧典》为儒家专门编造以倡“二帝”圣道王功,自然都予重视而乐于称引。
④凡所称引,大都选用一些平易好懂的句子,如《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太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洪范》“三人占,从二人”,和后代文句差不了多少,而《尚书》中大量典型的“佶屈聱牙”的句子,他们都避不引用。其实重要篇章在周初诸诰,由于它们用周初岐周方言,至春秋战国时已经不通用,已无法在一般宣传论辩中引用了。
⑤先秦诸子引用《书》篇,彼此纷歧也很大。例如儒家墨家都有《甘誓》,二者中心内容核心文句都相同,但全文文句有很大不同。即使墨子一家引用同一篇书,文句也有差异,如《非命上、中、下》三篇都引《太誓》,文句各有差异。与儒家《孟子》、《左传》所引《太誓》差别更大。这是彼此据竹简传抄以及传习中的变异造成的。
⑥当时引《书》,以《左传》次数最多,达80余次,引篇名共达十三篇。其次《墨子》达47次,二十二篇。其余以次递降。《左传》记政治人物言行,引《书》 自然最多,而诸子中独墨家与儒家竞相称引《书》篇 (儒书《礼记》引43次,《孟子》引38次,《荀子》《国语》各20余次,《论语》8次)。此外法家 《管子》6次,《韩非子》7次,道家只《庄子》2次。就看出当时的显学儒墨两家的重视《书》篇,儒家且与《诗》成为本学派两种主要课本,终于引起了法家的焚禁。
⑦各家引用书篇都为自己的学说服务,作为自己学说古已有之的凭据,如果文献不和自己学说一致或没有可利用文献时,就干脆自己编造古文献。当时儒墨两家就干得最出色,纷纷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先王尧、舜、禹等,故《韩非子·显学篇》揭露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儒家所塑造的尧、舜、禹,在他们所编造的 《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中,以及《论语》、《孟子》中来称誉。他们尽量运用了古史遗存,凡远古各种神话和传说资料,远古天文历象资料,社会部落联盟活动中的遗迹资料等等,借了尧、舜、禹、稷、契、皋陶、伯夷等许多古代不同时期和不同氏族传说中的祖先或神话人物,集中安排到一个朝廷里,成为同时存在的君臣和兄弟,又都是理想的圣人,做出很多美政,使人感到美好的黄金时代尧舜盛世早已存在于远古,大家一心向往就行。《禹贡》则是当时地学家的一篇名作,儒家把它加了头尾,作为大禹治水分州的作品,配合《皋陶谟》,遂成继尧舜后的一个圣王。我国上古史体系就由这几篇经典的威力确定下来。司马迁撰 《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就全抄《尧典》加上战国末编造的 《帝系姓》、《五帝德》二文构成; 第二篇《夏本纪》,则全抄《禹贡》《皋陶谟》两篇再加上《甘誓》及《世本》中的世系构成。儒家这三篇创作就构成为我国最早的古代史了。这几篇近于纪事体,与《尚书》全书之“记言”体裁不一致,到宋时已有人据此怀疑其真实性,递经明清及近人疑辨,最后由顾颉刚先生考定大都成于战国之世。按,最早也不过春秋之世据一些旧史料撰成,然后知此古史体系是儒家运用此三篇建立的。
在秦王朝“焚书坑儒”政策下,《书》与《诗》被作为主要焚禁的两部书被禁毁,不得流传,唯博士官所掌者获保存。
史记,左传,道德经,山海经,尚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史记》、《尔雅注疏》、《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语》、《水经注》、《战国策》、《本草纲目》、《茶经》,九章算术 ,烈女传,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乐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事业也有所发展,而这些考古学者在先秦的研究也大大提高,出土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也会随之有所增长,同时地球地壳运动的过程中,也使先秦中的典籍逐渐被发现,特别是山凹地陷这一运动过程,为考古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避通辟,避谷,即自然辟谷,就是不吃五谷,是古时候方士道家当做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根据诸多书籍记载归纳起来,辟谷大致分为“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两大类。
一、服气辟谷
“服气辟谷”即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的目的。
1有的主张服气之初,即行辟谷,饥时饮一两盏胡麻汤或酥汤,或一两杯酒,渴时唯饮清水。
2有的主张服气之初渐减食物,每日减食一口,递减至十日而全断。
3有的主张不强行辟谷,待服气功深,至三年后,便会自然断谷。
二、服药辟谷
“服药辟谷”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
1药方甚多,有取高营养而消化慢的豆、枣、胡麻(芝麻)、栗、酥、及茯苓、黄精、天门冬、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成丸膏,于断谷后口服一二丸,以代谷食。
2有取高营养而难消化之物配方,一顿饱餐后即绝谷,可辟谷很长时间。又有作美食饱餐一顿,再服药以养所食之物,据说可辟谷三年。
3还有用草木药熬煮特定的石子,以石当饭者。
辟谷的由来及典籍中的记载
由来
《山海经》载有“食气”之民,后有“食气者神明而寿”的传说,类似观念被庄子改造成神人之功,《庄子·逍遥游》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藐姑射之神人,无须五谷等食物,只须饮食风露。
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集秦汉前礼仪的论著《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是为食气术最早的理论根据。《淮南子·地形训》也有类似的记载。道教创立后,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西汉有《去(却)谷食气篇》云:“去(却)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则昫(呴)炊(吹)之,视利止。”意谓初行辟谷时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须用“吹呴”食气法加以克服。这里将辟谷与行气联在一起,和《庄子·刻意》将行气与导引联在一起一样,似皆表明此三术在先秦时最初存在的状态,即表明它们大体是同时出现的。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两件举世瞩目的气功文物:导引图和《却谷食气篇》。前者是绘有各种导引姿势的彩色帛画;后者是记载辟谷食气具体方法的帛书,为我国第一部辟谷疗法专著。据考证,帛书是汉初的写本,大约在高祖惠帝时期(前206—188),详其内容,可能是先秦时流传下来的古逸书。
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史记·留侯世家》记述留侯张良禀体多病,采用导引、辟谷等术疗疾并习练轻身之功。《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后汉书·方术传》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曹植《辩道论》载郗俭善辟谷事,谓曾“躬与之寝处”以试之,“绝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达、鲁女生等皆行辟谷术。东晋道士葛洪反对单行辟谷可致仙的观点,但并不怀疑辟谷术的健身延年效果。他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并举出具体例子以证之。《北齐书》中记载一个隐居于琅琊山的修行者,练辟谷之术,服用松子、白术、茯苓等生药,以求长生不老。《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旧唐书·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其徒司马承祯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旧唐书》记载一个叫王远知的人,修习吐纳导引之术,服食灵芝和白术等,活到百岁以上,且头发乌黑、步履轻捷。《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
1、《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山海经》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2、《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扩展资料
《山海经》全书18篇,《山经》五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海经》中的《海外经》五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
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先秦古籍有哪些
本文2023-10-29 23:06: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1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