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哪本古籍文献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9浏览:2收藏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哪本古籍文献上?,第1张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中国的古籍版本浩如烟海,按照各种 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许多类型。按照制 作方式的不同,古籍版本可以分为写本与印本两大类。写本,又称“手写本”,是指用手写 成而非制版印刷的本子,包括稿本、抄本等。 人们习惯上将唐朝以前的本子称为“写本”, 唐朝以后的本子称为“抄本”。人们又习 称除稿本和抄本外用手写形式写成的本子 为“写本”。写本比经过加工整理的抄本 或印本更为真实具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概念及国族概念,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贤的话语中,渐渐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经由最初的强调满汉之辨和排满,到梁启超的主张“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再到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终于使“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我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

  但是,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还要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才最后完成(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三点原因导致:

  1、大规模抗战使大多数中国人有了共同的历史命运与集体记忆;

  2、国共联合与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主义深入人心;

  3、战争造成的人员迁徙打破了原来的地域隔绝)抗战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祖国,标志着中华民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由衰到兴的历史性转折

  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提出到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在现在文辞用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个概念,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概念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一辞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同时,现代概念上的中华民族,也是广义上的中国的一个代称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可以分别百度一下‘’中“”国‘’两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大致都是相同的

《典籍里的中国 》属于科普类行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的节目,这档节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典籍里的中华优秀典故经过重新编排展现出来,让大家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到中国的古典历史文化。这档节目由王嘉宁和大家非常喜欢的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撒贝宁共同担任节目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还是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的,而且最近几年也是接连推出了很多有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中央电视台的制作班底和组词班底都是非常优秀的,所以就算是弘扬传统文化这样非常古板的主题也能够让整个节目变得非常的华丽,非常有吸引人。《典籍里的中国》也请到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院长田沁鑫担任节目的艺术总监,同时她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导演、编剧,所以《典籍里的中国》还是非常值得大家期待的。

《典籍里的中国》分为很多小篇章的,每一个篇章由不同的演员进行全新的故事演绎,让大家对于典籍里的故事身临其境。在故事结束之后,主持人撒贝宁还会对演员进行采访和提问,让演员为观众解释故事里的剧情和人物感想,让大家对于角色和故事的理解更加的深刻,也让大家有一种穿越时空,对话古人的感觉。

《典籍里的中国》从四书五经里的《尚书》开始讲起,虽然同为四书五经但是《尚书》在年轻人当中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及《三字经》,《论语》等。但是《尚书》中对于历史和一些古代的风土人情记载是比较详细的,所以对于历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帮助是非常大的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哪本古籍文献上?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