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古音古韵的关系有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4收藏

方言和古音古韵的关系有什么,第1张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1.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法是系联法。

  A 系联《诗经》入韵字。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B 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C 系联谐声系统。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2.研究上古声母的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是谐声字,并参照古籍异文,古籍注音和声训。

  A 谐声字。造字时代,谐声字的声符相同,其声母也相同,由此可以推知上古声母的大致情况。如:悲B,绯F;篷P,逢F等,有相同的声符,可以知道它们的声母是相同的。

  B 古籍异文,指同一语音,同一概念的字在古籍中的写法不同,如:

  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说之。

  陈骈贵齐。

  田骈就是陈骈,可见上古时代,田与陈同音。

  C 古籍注音。如〖说文〗中云:冲----读若动,表明两字同音,声母当然也相同。

  D 声训

  古人用同音字的近音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冬,终也,物终成也。

  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二、上古韵部研究

  自宋代就有人进行研究,如郑庠分为六部,但不够科学。清代顾炎武正式把古韵分为十部,奠定了古韵分部的基础。后来,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三、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它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如:

  异文:

  伏羲----庖羲

  扶服----匍匐

  封域----邦域

  汾水之阳,又作盆水之阳。

  谐声字:

  非 辈; 方 旁; 奉 棒。

  方言:

  蚊。负父之命,注作:“负音佩。”方言中多说“负债”为 “背债”。

  现代闽方言里就无唇齿音{F},厦门话里把“房”读为[ ]。

  2.古无舌上音

  《十驾斋养新录》有“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是从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如:直读为特,竹读为笃,陈读为田。又如:

  厦门话里,陈读为[TIN]

  3.娘日归泥说

  由章炳麟提出。认为中古的娘日两纽归入泥母。

  谐声字:而(日纽)---耐(泥纽)

  涅(日纽)---泥(泥纽)

  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周祖谟等人都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提出了古声母三十二个的说法。

  四、上古声调

  上古声调至今还无定论。顾炎武、江永等认为古四声一贯,实际上认为古无声调。黄侃认为上古有平、入两调。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认为有平上去三声,王念孙认为有平上去入四声。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A 清阴浊阳。

  清:帮方松精书-------阴平。

  浊:平崇船如狂------阳平。

  B 浊上归去。

  并奉象善旱-----去声。

  C 去声不变。

  D 入派三声。

  全浊:渤族集舌-----阳平。

  次浊:密袜纳-----去声。

  全清,次清----平上去。

  五、反切以前的标音法

  1.譬况

  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用的术语有“急气”“缓气”“长言”“短言”。

  2.读若

  用近音字来标音。如:

  莠读若酉(淮南子)

  3.直音。用同音字来注音。

  郦食其:服虔注:音历异基。

  直音虽好,但有时找不到同音的字,于是产生了反切。清人陈澧说:“古人音书,但曰读若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孙叔然始为反语,认二字为一字,而其用不穷,此古人所不及也。”

  4.反切

  六、古音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在古代的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就是通假。古音通假实际上就是写别字,由于 先秦时代对文字的使用没有规范,这种别字得到了社会的认承,就成了通假字。东汉训诂学家郑玄作了如下解释:“其始书之也,仑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这种情况和写别字类似,但又和写别字不同,因为它产生以后,别人跟着仿效,相沿成习,就成了合法的了。今天的别字则是不合法的。

  通假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通假:古音的声母和韵母相同。

  辩 辨(借字在前,本字在后)两字古音同属并母元部。辩字,本义在巧言,假为辨。

  言伪而辩。(礼记王制)本义

  两 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

  直 特 两字同属定母职部。直的本义为不弯曲,假借为特。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

  2.近音通假;有如下几种情况,声母相同,韵母相近;韵母相同,声母相近;声母,韵母都相近。

  声母相同,韵母相近;

  时,是。(时,禅母之部。是,禅母支部)时的本义是季,假借为“是”。

  韵母相同,声母相近;

  被,披。(被,并母歌部。披,滂母歌部)。被的本义为被子,假借为“披”。如:操吴戈兮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声母,韵母相近;

  阙,掘。(阙,溪母月部。掘,群母物部)。阙的本义为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阁楼。假为掘,如:“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不明古音通假,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古书的原意。如,八月剥枣。“剥”通“扑”,扑打的意义。“归孔子豚”,“归”通假借为“馈”,不是归还。

当然有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几乎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优秀的文化了,只不过由于近代政治原因及国外文化冲击等人为原因才没落了,学习传统文化对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广博知识都是非常有用的。

对你说的看书方法的问题,我想说,应该还是先把基础打好,由易入难,逐渐掌握一些古文基础,比如字的常见古义,句型结构,以及段落等问题。所以这个我建议你可以先看一些古代通史,因为史书里的古文是最简单易懂的古文了,而且还可以增加你的历史常识,读起来故事趣味性强,可以先从这方面入手,比如从《二十四史》(当然如果不是从网上阅读而是买书的话这个花费估计不小),《史记》(经典中的经典了),《资治通鉴》等看起来,再辅以唐宋的一些散文杂文以及历代的笔记体书如《世说新语》(这个我最喜欢读了,有味道)、《荣斋随笔》、《梦溪笔谈》这一类的,因为散文来说我觉得是唐宋的最为容易了,先秦及汉代的文字就跟《左传》《易》《论语》等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一样,精而简(读起来即使你查字典也很可能造成囫囵吞枣,难以深入进去的),所以对于新人来说这个困难不小,而到了明清的古文虽然有白话趋势,但我觉得相对于唐宋文反而变得晦涩了,所以优先推荐唐宋文,这个有本《古文观止》选得很好,它里面除了唐宋的部分外也都很不错,初学来说值得推荐。当然你有个习惯非常好,那就是喜欢自己查字典,这对于一个真心要学习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等到自己觉得小有成就了的时候,前面说的通史最起码完完整整看下一两本来,史记基本能翻一遍了这时就可以进阶一部,去阅读下先秦两汉的的典籍了,像《论语》《楚辞》诸子百家西汉文赋这些。

古诗词也是一部分,但相对来说比较独立,而且不难,可以凭个人喜好直接入手阅读学习就好了。

上面这些这是我自己的一些意见,下面这个总结的初高中古文学习方法,还不错,看看吧,尽量去按着这些做一定会有所收益的。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这个问题看来很好回答。可是有很多人并不懂。前些时候,《人民日报》上关于我的报道,说我是研究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误会。我没有研究古典文学,也不懂得古典文学,也没有教过古典文学;我只教过古代汉语,主编过一本书叫《古代汉语》。所以,我今天讲的是语言的问题,不是文学的问题。

什么是古代汉语呢?就是古代的汉语。中国古代的语言,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古代语言应该是分时代的。因为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经过一个一个时期的发展,有时代性,从《尚书》、《诗经》到《水浒》、《红楼梦》,都是古代汉语。这么看,范围就很大了。我们高等学校开的古代汉语课,要照顾那么大的面,就不好教了。所以,我们教的古代汉语没有那么大的范围,只是教的所谓“文言文”,又叫做“古文”,当然也有些古诗。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有一个道理。因为,尽管口语在历史上有很大发展,可是人们写下的的文章还是仿古的文章。由于古时候知识分子写文章需要模仿古文,所以即使在唐宋以后,还是模仿先秦两汉的文章。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讲的古代汉语范围就窄得多了。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一个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这就是我们讲的古代汉语。

二、学习古代汉语的必要性

我们要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就要读古书;念古书就要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代汉语。比如研究古代文学,当然要学习古代汉语。比方我们要研究文学史,有古代的诗歌、古代的散文……没有阅读古代古书的能力,我们便无从研究。这是很容易懂的道理。我们研究自然科学,要不要懂古代汉语呢?也要。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是有很大的成就的。比方说天文学、数学这一些学科,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取得过在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可以说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很大的成就。就天文学说,从东汉的张衡起,一直到南北朝的祖冲之、唐朝的僧一行、元朝的郭守敬,他们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比起西方来,要早得多,成就辉煌得多。这些我们应当知道,我们的天文学不是外来的。又比方说我们要研究医学,中国古代的医书,当然是用古代汉语写的了,我们不懂古代汉语,就看不懂。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的把脉,有四大类,有浮、沉、迟、数。“浮”、“沉”好懂,数(shuò朔)不好懂。这里“迟”是“慢”的意思。我们如果懂得古代汉语,知道“数”在这里是“快”的意思,就很好懂了。我们如果搞研究,不管文科、理科,要深入研究,就要读古书,就非懂古代汉语不可。从前我听说有个中学语文教师教杜甫的《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个老师怎么解释呢?他说:“打仗打了三个月了,杜甫家里很穷了,没有办法,把家里的书卖掉了,家里的书抵得一万块钱。”你看这个中学教师讲的可笑不可笑?不要笑中学老师,大学教授也有闹笑话的。一位教授引《韩非子·显学》:“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大意是说,尧舜之道是没有的事情;儒家一定要说有,就“非愚则诬”——不是愚昧无知,就是说谎话骗人。“愚”是愚蠢;“诬”是说谎。你如果不知道尧舜之道是没有的事,那你就是愚蠢;你如果知道尧舜之道是没有的事,还硬说有,就是说谎,骗人。这个教授怎么解释呢?他说“非愚则诬”就是“不是愚蠢就是诬蔑”。他不懂得先秦时代的“诬”没有“诬蔑”的意思,只当“说谎”讲,所以这一个大教授出了大笑话。后来他看到人家引文讲是“说谎”,他也就不再讲“诬蔑”了。

有些地方,看起来容易,往往也会弄错。例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看起来很好懂,很多人引用,其实不太好懂。“烈士”不是今天讲的“烈士”:——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人。“烈士”在古时有两种意义:一个是“重义轻生的人”,合乎正义的事就做,生命在所不顾;另一个意义是有志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曹操这首诗的“烈士”就是这后一种意思。“壮心”似乎好懂:雄壮的心嘛!但是我们知道,先秦两汉的“壮”,只是壮年的意思,跟年龄有关,“三十曰壮”,三十岁叫做壮、壮年是最能做大事的时候。曹操的意思是:我是胸怀大志的人,虽然老了,到了晚年,我壮年的心还在,我是人老心不老啊!我还要做一番大事业呢!很多人就不懂这个意思。又,“枥”字很深,现代很少用。查《辞源》、《辞海》都说是:“养马之所。”新《辞海》解作“马厩”。《辞源》修订稿“伏枥”:“马被关闭在马房里头。”又查《新华字典》,说“枥”是“马槽”。一说是“马厩”,一说是“马槽”,到底哪个对呢?不能两个都对。我们想想,“伏”当是靠、趴的意思,是“埋头伏案”的“伏”。“伏枥”,伏在马槽上吃草,还一面想到跑路,想到当千里马,比喻想做一番大事业。“枥”解释为“马槽”,是很顺畅的。“枥”若解作“马房”(马厩),马怎么伏在房子上呢?不好解了。韩愈有一篇文章(《杂说四》),正是讲的千里马,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秖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讲的很明显,“槽、枥”是同义词连用。《说文解字》说:“槽:畜兽之食器。”段玉裁注:“马枥曰槽。《方言》:‘枥:梁、宋、齐、楚北、燕之间谓之樎(suō缩,《玉篇》:养马器),皂’。皂与槽音义同也。”这就铁证如山了,槽就是枥,枥就是槽。因此,《新华字典》解释是对的,而《辞源》、《辞海》是错的。所以,字典、词典讲的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前些时候,有一些老科学家想为四个现代化做一些贡献,有人说:我们今天不是“伏枥”了,要“出枥”了。这个雄心壮志很好。但是按古代汉语讲,这话就不通了:怎么“出枥”呢?从马槽怎么出来呢?所以我们说,研究古代汉语是很必要的。毛主席指示我们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希望大家很好下点功夫,把古代汉语学好。

方言和古音古韵的关系有什么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1.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