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云”字的古诗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带有“云”字的古诗词,第1张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小时不识月, 呼做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云的笔画:称横、横、撇折、点。

云(拼音:yún),是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云气。本义是指悬浮在空中由大量水滴、冰晶或兼由两者组成可见的聚合体,后由此引申出盛、多的意义。后又假借为说等义。

字源演变:

象形字。甲骨文造字时描绘其形。上面的横代表天空,金文中的“云”下半部分变为向右卷曲。战国时期进行篆文规范时分为两字。一种加形符“雨”作“云”,从雨从云,云兼表声音,成为形声字,现又简化为“云”;一种保持原本字形不变。

隶书中沿用了篆书的写法,将卷曲的云变为横平竖直的笔画。

本义为云彩。《说文》:“云,山川气也。”《诗·小雅·白桦》:“英英白云,露彼菅茅。”用云比喻多。又贾宜《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古文中“云"假借作“曰",《论语·子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又假借为“如",作“如此”讲,《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古时云字的简体与繁体各有分工,简体“云”只用作假借义;繁体“云”用作本义。两者是古今字,在楷书中,又同简化为云。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王分切《韵会》《正韵》于分切,𠀤音云。《说文》山川气也。象回转形。後人加雨作云,而以云为云曰之云。《正字通》与曰音别义同。凡经史,曰通作云。

又运也。《管子·戒篇》天不动,四时云下,而万物化。《注》云:运动貌。

又狎昵往复也。《诗·小雅》昏姻孔云。《朱传》云:旋也。《左传·襄二十九年》晋不邻矣,其谁云之。《注》云:犹旋。旋归之也。

又语助。《诗·小雅》伊谁云憎。《史记·封禅书》秦文公获若石云于𨻰仓北坂。

又陆佃曰:云者,有应之言也。 《左传·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当御。三云:叔向不应。

又云云:众语也。《前汉·汲黯传》上曰,吾欲云云。《注》犹言如此如此也。

又云云:山名。《前汉·郊祀志》封大山禅云云:《注》云云:太山下小山。

又云为。《易·系辞》变化云为。

又姓。汉云敞。

又与芸同。《庄子·在宥篇》万物云云。《注》盛貌。老子作芸芸。

又纷云:兴作貌。《吕览·圜道篇》云气西行云云然。《前汉·司马相如传》威武纷云。俗作纭。

又《韵补》叶于先切,言也。《韩愈·剥啄行》我谢再拜,汝无复云。往追不及,来可待焉。

你好,淑云 凌云 秋云 云峰 云逸 云翔 紫云 琦云 云匀 泠云 云波 淑云 云栋 云云 云龙 海云 广云 治云 云飞 云虎 云禾 红云 建云 云杰 广云 克云 琦云 小云 艺云 云鹤 云峰 若云 琪云 夏云 开云 云峰 定云 云舰 云昕 云廷 紫云 麟云 天云 凌云 岳云 霁云诗分为了诗、词、歌、赋、风、雅、颂等文体,都可用于诗歌起名之中。常用的诗歌起名参考书有《唐诗宋词》、《诗经》、《楚辞》等古籍。历史著名的诗人众多,其写下的诗句也都多如繁星。选择一些带有赏析的书能够帮助我们用诗歌起名,因为诗歌起名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诗句本身的含义,有些字词单独拎出来是正面的意思,但放在诗里可能寓意就变了。诗歌取名还可以通过谐音、象形字的方式起名,达到字形字音都匹配的状态。

诗句起名的例子:

1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取名晓星,形容人的性情阳光、耀眼、出众,而且带给人一种充满朝气的感受。

2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取名柔疏,表示性格非常的温柔,给人带来温和柔美,温柔柔顺的感觉。仅供参考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襄邑道中》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此诗大约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是王维晚年的作品。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词作中大雁的惨死正象征着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礼赞,其中深深寄托了词人进步的爱情理想。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诗的风格平淡浑朴,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风”。“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带有“云”字的古诗词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