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药的起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中医方药的起源,第1张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三国魏嵇康《养生论》:“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晋张华《博物志》卷七:“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宋徐铉《题庙》诗:“常嗟多病嫌中药,拟问真经乞小还。”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石枣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性味 9 功能主治 10 石枣的用法用量 11 附方 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石枣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枣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枣 1 拼音

shí zǎo

2 出处

《陜西中草药》

3 拼音名

Shí Zǎo

4 石枣的别名

石豆、巖豆(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金枣、石米(《陜西中草药》),独叶巖珠、鸭舌兰(《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 来源

为兰科植物石豆兰的全草。夏、秋采收,除去泥土及杂质,阴干。

6 原形态

多年生常绿匍匐小草本。气生根须状,白色。根茎纤细,横生,具节,节上着生假鳞茎,绿色,小形,卵圆状,具棱。每个假鳞茎顶部生叶1片,狭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5~3厘米,先端微缺,中脉凹下,全缘。伞形花序由假鳞茎基部抽出,具细总梗,有花4~6朵;花淡**。蒴果卵形。花期6~8月。

7 生境分布

生于悬崖阴湿处,也附生于树干上。分布陜西、浙江、福建、四川等地。

8 性味

甘辛,凉。

①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甘辛,寒。"

②《陜西中草药》:"甘淡,凉。"

9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凉血活血。治高热惊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关节肿痛,痈肿,咽痛,跌打损伤。

①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滋阴降火,清热利湿。治高热惊风,白喉,口腔炎,牙痛,乳痈,背痈,风湿痹痛。"

②《陜西中草药》:"活血舒筋,补阴助阳。治半身木遂,四肢瘫痪,风湿麻木,刀伤,跌打损伤,汤、火烫伤,劳伤,小儿高烧抽风,遗精。"

10 石枣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

11 附方

①治小儿惊风,角弓反张:鲜石豆兰一两,水煎服。

②治风热咽痛,实火头痛:鲜石豆兰一至二两。水煎服。

③治关节肿痛:鲜石豆兰二至四两,金银花藤一两,猪蹄一个,黄酒四两。水炖服。

④治乳痈:鲜石豆兰捣烂敷患处,另用鲜全草二两,烧酒一至二两。隔汤炖,分二次服。(①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劳伤:石枣一至二两,泡入一斤白酒中,每早、晚各服药酒一至二酒盅;或石枣、石豇豆各五钱,泡酒服。(《陜西中草药》)

③治刀伤:石枣适量,研粉,开水调敷伤处。(《陜西中草药》)

12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石枣的方剂 仙授外伤见血主方

即化为黄水滚出;脑侧近耳边寒热作痛,加丹皮1钱,石枣、泽兰各2钱;目伤出血不止,用人乳饭内蒸过涂之;

明目壮水丸

)60克天门冬(去心)60克麦门冬(去心)60克石枣(酒蒸,去核)60克枸杞子(酒洗)48克五味子3

十宝丸

锉,泔浸1宿,焙干)1两,当归(去芦,焙)1两,石枣半两(去核),枸杞子(焙)半两,菟丝子(酒浸,焙

贴脐膏

钱,锁阳4钱,木鳖子4钱,蓖麻子4钱,龙骨4钱,石枣4钱,山药4钱,杏仁4钱。主治:男子遗精、白浊,

既济丸

黄柏(盐、酒炒)知母(盐、酒炒)各9克牡蛎(煅)石枣(酒蒸,去核)各9克五味子3克制法:上药研末,面

更多用到中药石枣的方剂

用到中药石枣的中成药 安肾丸

钱,胡芦巴5钱,杜仲(姜汁拌炒)5钱,远志5钱,石枣(酒蒸去核)5钱,破故纸5钱,赤石脂(煅)5钱,

精制猴散枣

ao标准编号:WS3B106091处方:猴枣400g天竺黄300g川贝母200g沉香100g

小儿肺闭宁片

995处方:石膏90g麻黄30g紫苏子45g大枣15g桔梗45g苦杏仁45g川贝母90g橘红60

解郁安神冲剂

3B085991处方:柴胡40g大枣30g石菖蒲40g半(制30g白术(炒)30g浮小麦

四神丸

,五味子9g,肉豆蔻7g,益智仁9g,肉桂2g,石菖蒲6g,乌药9g,猪脬1个。将以上中药装入猪脬

更多用到中药石枣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石枣 《轩岐救正论》:[卷之三药性微蕴]麋茸阿胶石枣麋胶龟胶枸杞肉苁蓉巴戟天松子仁怀山药杜仲覆盆龙眼萝子酥酪金樱子

乃生身之根蒂阴阳之橐也寒热偏胜。病斯睹矣。故麋茸石枣苁蓉诸品。虽能填补真阴。尚须君以熟地。又鹿茸肭脐

《目经大成》:[卷之三固阵]养阴清燥汤十三

生地玉竹百合百部石斛麦冬石枣淡竹叶当归人参五味子甘草山药漏睛,痼疾也,不治不变,治亦鲜愈。然无夜无明

《古今医鉴》:[卷之八]淋闭

地黄(各五钱)黄柏知母(各盐酒炒,三钱)牡蛎()石枣(酒蒸,去核,各三钱)五味子(一钱)上为末,面糊

《药症忌宜》:正文

咸温,甘热,酸敛。人参人胞肉苁蓉菟丝子枸杞子五味石枣鹿茸覆盆子巴戟天补骨脂附子仙茅阴痿属命门火衰,下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四枳]山茱萸

 摘要 中医美容源远流长,其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明清时期,在长期的发展沿革中,中医美容已经形成的自身独特的历史理论体系。

 关键词 中医美容 方剂 历史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同样,也是美容研究的渊源考察文物。可以看到我们先人在二千年前就已经能研制简单美容制剂。浩翰的古籍里,有关美容的论述丰富深刻,其实用方笺也屡见不鲜。自战国至清末的医籍、医著中,就有增白悦颜、祛斑莹面、毛发美饰、酒渣粉刺、灭斑除疣、除臭散香6大类1233首美容方剂,269味中草药。当然,这些多数是为当时朝廷贵族服务的。本文对古籍中的美容方药归纳如下。

  1 远古至先秦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起源时期。甲骨文已记有“疥”、“秓”、“癣”、“疣”等损美性疾病[1]。殷纣王时期,已研制有“涂脂擦粉”,使用的化妆品——“燕脂”,能收到“桃花妆”的美容效果[2]。战国时的《山海经》146种药物中,有12种与美容有关[1]。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战国至秦时期的医药方剂书《五十二病方》的内容十分丰富,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剂6个[3]。《养生方》中有3个长寿方,还有“令人面泽”和“去毛”、“黑发”的专方。

  2 秦汉三国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萌芽时期。《黄帝内经》虽为中医理论巨著,也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有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4]。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即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00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使人“头不白”的美容药物(上经54种,中经27种,下经19种),并提到了美容药品的独特剂型——面脂。

 另外,汉代2位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创立的当归芍药散治疗肝血瘀滞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疗燥热所致的皮肤粗糙,猪肤汤润肤悦颜去皱等方法,至今仍为后人所沿用[4];《华佗神医秘传》载美容外用复方10首,《华佗神方》有美容保健、治疗的内服、外用方共56首[5]。

  3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的形成时期,亦是中医美容方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31 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的葛洪《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2本书,前者是一本哲学名著,后者是一本医学名著[6]。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抱朴子外篇》50卷中,而《肘后备急方》 以其所刊载的美容方剂之早、之多、之专,以及所明显体现出的美学思想,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其中记载的美容方有66条,应用于美容的药物有95种[7]。南北朝时齐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所载730种药物中[8],有保健美容中药70余种,而且对《本经》有所发挥,如藁本,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可作沐药面脂”,这些都被后世广为应用。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也收载了一些美容方剂,共50首左右。

 32 隋唐时期

 初唐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合称《千金方》各30卷,其中较集中论述中医美容内容的章节有《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七窍病下,列方81首;《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列方56首;《千金翼方》卷五·妇人一·妇人面药第五,列1论,39方;《千金翼方》卷一·药录篡要·悦人面第六十三,列药9味,其余大量内容则散在各卷之中。其弟子孟诜撰《食疗本草》,载食药260味[9],其中有许多美容食物,如“荔枝,微温……健气与颜色”,“萝卜,性冷……服之令人白净肌细”,丰富了食膳美容的`内容。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其中三十二卷专论美容,有面部美容方97首,美眉发方87首,澡豆方9首,口脂方3首,美手方3首,香体熏衣方10首,另有其他美容制剂方法11首[10]。凡其他各卷方药主治和用法与美容相关,并确有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作用的方药有34首。其中美发方9首,香体方4首,美手方7首,去除面斑方11首,保健方3首。凡原文中指明对头面损容性相关疾病具有美容治疗作用,如治疗白癜风方14首,香口方9首,香体除臭方43首,除疣方19首,除瘢痕方17首。依此思路,共得美容方药两类356方,294种药物。 总之,两晋至唐间,中医美容可谓承上启下全面发展,不仅初步体系形成,也为宋元时期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宋金元明清时期

 此期是传统中医美容方剂学的拓展时期。此期的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涉及到了美容问题,清代宫廷美容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41 两宋时期

 在遗留至今的宋代出版了几部大型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均收载有很多美容方剂。《太平圣惠方》第四十卷以美容方为主,共列方187首;第四十一卷为须发专方,共列“治法白令黑方”、“治眉发须不生诸方”等120首;此外,在其他卷中,还有治羸瘦、白癜风、针眼、目不明、牙齿黄黑、牙齿脱落、揩齿令白净、口臭、唇疮、热疮、(各种)癣、漆疮、手足皴裂等损美疾病诸方440余首,以及各种补益驻颜方240余首[3]。全书共有美容方剂980余首。《圣济总录》中,仅面体、髭发两门,就有处方100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诸虚门”及其它各门中,也散在收载了许多具有增白驻颜、乌发固齿、延年润肤作用的美容方剂[4]。此外,《使辽录》中,还记载了以中药“瓜蒌”调敷于面部的“佛妆”配方,与现代所称之“倒模”美容术是类同的。除此之外,《苏沈良方》、《洪氏集验方》、《济生方》、《类证普济本事方》、《鸡峰普济方》、《是斋百一选方》、《魏氏家藏方》等等,都载有美容方或法[3]。

 42 金元时期

 元初许国祯撰《御药院方》,汇集了金元以前大量宫廷美容用方,如御前洗面药、皇后洗面药等,该书还列出多种牙药,如白牙珍珠散、麝香散等,共计180余首,丰富了美容范畴。

 43 明清时期

 至明代,出现了医药学巨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以说是对美容中药的一次大总结,其记载的美容中药近300种,功效涉及增白、护肤、祛皱、消斑、去雀斑、乌发、香体、洁齿、悦颜等方面。其方法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将中医美容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明初朱等编的《普济方》,美容方收载规模空前,按头面2大门分21类,列方747首,是集前代之大成者。明胡文焕校刊的《寿养丛书》,收有《香奁润色》一卷,这是专为妇女美饰而写的一本方书,辑录了大量美容方,美发、白面、玉容、驻颜、白牙、润唇、美手、香身等各种美饰用化妆品方应有尽有。明著名的外科专著《外科正宗》中,也记载了许多美容诊治方法,如治疗雀斑内服下容散,外敷玉肌散,面部黑子(痣)用“灰米膏”治疗等。 清代美容方剂主要汇萃于清宫档案之中。中国中医研究院清宫医案研究室1981年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就收录不少。如长发香发方、令发不落方、洗头沐浴方等都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5 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美容学萌芽于秦汉,形成于隋唐,丰富发展于宋明。中医美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美容方剂也是内容浩博的。今天,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影响身体健康的疾病需要有效的治疗,而且对影响人体外在美的因素也需要医学提供更多的保障,因此,深入研究、发掘祖国医学宝库中有关美容的瑰宝,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任 旭中国中医美容学发展源流[J]亚太传统医药,2005,(1):87-91

 [2]王明辉,王风雷中医古代有关美容养颜的认识[J]中国中医药,2005,3(3):58-59

 [3]高学敏,党毅中医美容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4]林俊华临床中医美容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7

 [5]黄霏莉医学美容学的重要分支——中医美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12(1):200-205

 [6]王红松《千金方》对中医美容的贡献[J]中国美容医学,2005,8(8):954-955

 [7]梅全喜,吴惠妃试论《肘后备急方》在医药学上的贡献[J]中医药学刊,2005,7(23):1194-1198

 [8]王雅丽略论晋唐之医学美容[J]吉林中医药,2005,25(4):1-2

 [9]柴玉花古代天然食物保健源流[J]药膳食疗,2005,2:4-7

 [10]杨晓航,李文彬,辛 宝《外台秘要方》美容方药学术特色经纬[J]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08-1809

中文名金钱草(《纲目拾遗》) 

类 别全草类 

异名遍地香(《祝穆试效方》),地钱几(《救荒野谱》),钹儿草(《救生苦海》),连钱草(《质问本草》),铜钱草(《慈航活人书》),白耳草、乳香藤、九里香、半池莲、千年冷、遍地金钱(《纲目拾遗》),金钱艾(《本草求取》),马蹄草、透骨消(《植物名实图考》),透骨风,过墙风、巡骨风(《分类草药性》),蛮子草(《天宝本草》),胡薄荷(《现代实用中药》),穿墙草(《经效实验单方》),团经药、风草(《贵州民间方药集》),肺风草、金钱薄荷、十八块草(《福建民间草药》),江苏金钱草(《中药通报》5(1):27,1959),透骨草、一串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四方雷公根、钱凿草、钱凿王(《陆川本草》),大叶金钱草、野薄荷(《江西民间草药》),马蹄筋骨草、破铜钱(《四川中药志》)。

功用主治-金钱草的功效清热,利尿,镇咳,消肿,解毒。

   治黄疸,水肿,膀胱结石,疟疾,肺痈,咳嗽,吐血,淋浊,带下,风湿痹痛,小儿疳积,惊痫,痈肿,疮癣,湿疹。

    ①《百草镜》:治跌打损伤,疟疾,产后惊风,肚痈,便毒,痔漏;擦鹅掌风;汁漱牙疼。

    ②王安卿《采药志》:发散头风风邪。

   治脑漏,白浊热淋,玉茎肿痛,捣汁冲酒吃。

    ③《纲目拾遗》:去风散毒。

   煎汤洗一切疮疥。

    ④《本草求原》:祛风湿,止骨痛。

   浸酒舒筋活络,止跌打闪伤(痛),取汁调酒更效。

    ⑤《植物名实图考》:治吐血、下血。

    ⑥《中国植物图鉴》:可作强壮剂。

   治慢性肺炎。

    ⑦《现代实用中药》:解热,镇咳,止渴,止血,利尿。

   治小儿痫热,疳病,瘰疬;研汁点暴赤眼;以盐揉贴肿毒并风癣。

    ⑧《安徽药材》:治膀胱结石。

    ⑨《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鲜草捣汁外敷撑耳寒(腮腺炎)。

    ⑩《陆川本草》:消肿止痛,破积。

   治妇人小腹痛。

    ⑾《贵阳民间药草》:治红崩带下,肺结核。

    ⑿《浙江民间草药》:治高血压。

    ⒀《四川中药志》:治风湿麻木,筋骨疼痛,黄疸,肺痈。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浸洒,捣汁。

   外用:捣敷或绞汁涂。

    

宜忌《福建民间草药》:凡阴疽诸毒,脾虚泄泻者,忌捣汁生服。

    

选方①治黄疸、臌胀:连钱草七至八钱,白茅根、车前草各四至五钱,荷包草五钱。

   共煎服。

   (《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肾炎水肿:连钱草、扁蓄草各一两,荠菜花五钱。

   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③利小便,治膀胱结石:连钱草、龙须草、车前草各五钱。

   煎服。

   (《浙江民间草药》) ④治疟疾:一疟发前用连钱草七叶为丸塞鼻中。

   (《质问本草》) 二连钱草一两五钱至三两。

   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一剂,连服三天。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⑤治伤风咳嗽:鲜连钱草五至八钱(干的三至五钱)(洗净),冰糖半两。

   酌加开水,炖一小时,日服二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胎咳、子肿:团经药、尖惊药、大苋菜、花蝴蝶各三至五钱。

   炖肉或鸡吃。

    ⑦治白带:团经药五钱,杜仲三钱,木通一钱五分。

   煎水加白糖服。

    ⑧治月经不调,小腹作胀:团经药、对叶莲各三钱,大叶艾二钱。

   泡酒吃。

    ⑨治风湿性关节炎:团经药,捶绒酒炒热,外敷。

   (⑥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⑩治小儿疳积:连钱草三钱,加动物肝脏适量,炖汁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⑾治疮疖、腮腺炎、皮肤撞伤青肿:鲜连钱草捣烂外敷。

   (《上海常用中草药》) ⑿治白虎丹:鲜车前草、遍地香。

   洗净捣烂,少加白酒,绞取汁,鹅毛蘸搽患处。

   (《祝穆试效方》) ⒀治湿疹、脓庖疮。

   稻田皮炎:鲜连钱草、野菊花各半斤。

   加水煮沸,乘热反复擦洗患处(有脓疱者必须挑破脓疱),再用痱子粉或牙粉撒布溃破处,每天一次。

   如三次见效不显,可加木槿皮或叶半斤同煎洗。

   (《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 ⒁治疮疥:钹儿草,加盐少许,搓熟频擦,全化,然后洗浴。

   若用煎冼,反不见效。

   (《救生苦海》) ⒂治蛇咬:连钱草生药鲜吃,并捣烂敷伤口。

   (《浙江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腮腺炎将连钱草洗净,加少量食盐捣烂,敷于肿处,不论一侧或两侧腮腺肿大,均须两侧同时敷药。

   治疗50例,全部治愈;腮腺肿大消退及体温下降平均为12小时。

    ②治疗烧伤新鲜连钱草1把,洗净,用较厚的黄草纸包2~3层,水中浸湿后置旺火中烤熟,约20~30分钟取出,去纸,乘热将药草揉烂绞汁,盛于杯中,用消毒鸭毛蘸药汁涂搽伤面,每天搽数次至数十次,以保持伤面湿润为度;伤势严重的,药汁中加入适量冰片或麝香(研成细粉),可加速痊愈(但加麝香每易遗留瘢痕);如创面感染化脓,须先经清洗消毒处理,然后搽药。

   治疗Ⅱ、Ⅲ度烧伤30例,烧伤面积1~30%不等,其中已感染化脓者17例,引起全身症状者3例。

   结果均治愈,且无功能障碍。

   制药时要注意掌握火候,药草既要充分烤熟,但亦不能烤焦,否则将无法绞汁。

   治疗时创面要暴露,不能覆盖,也不能和其它药物混合施治;涂药汁时最好用鸭毛,如用棉花,其纤维每易脱落,可能影响创面愈合。

   在治疗期间,忌食豆荚、丝瓜、鸡蛋、鱼类等食物。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中草药学 1 拼音

zhōng cǎo yào xué

2 英文参考

Chinese herbology

3 注解

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和中成药;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其中也有是本草记载的药物。中药和草药统称为“中草药”。研究中草药的科学,称为中草药学。中草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草药学的主要任务是:

(1)鉴定中草药的真伪优劣,保障用药准确、安全和有效;

(2)寻找和发掘新药源,保证医疗用药;

(3)整理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

古籍中的中草药学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兔耳酸

汪连仕草药方∶即穿地铃,治跌打损伤。《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玉净瓶

入药。味甘性平,和血行血有效,治劳伤跌扑。汪连仕草药方∶气杀郎中草,一名青背仙禽,又名疔见怕,山人呼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雨韭

汪连仕草药方云∶雨韭生水泽旁,即青慈菇花,去湿之功同茵陈。散一切疔肿,消痔漏,明目。《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猫舌仙桥

汪氏草药方∶猫舌仙桥叶面生刺,草本塌地,生花青紫,多产水泽旁。治疔疮∶理黄胆一切湿火(汪氏)。《本草

《鸡峰普济方》:[卷第八肝肾]七里香汤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