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失传的是什么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山海经失传的是什么什么,第1张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山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明朝王崇庆的《山海经释义》、杨慎的《山海经补注》、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清朝吴承志的《山海经地理今释》、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民国以后以袁珂的《山海经校注》最流行,研究《山海经》者必读袁书。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山经"中保存大量祭祀神只的祭礼,原本都与《周礼》所载纪录对照研究,现在才发现可与新出土的战国简帛《包山楚简》、《望山楚简》及《新蔡楚简》中的祭祷纪录对比研究。

女娲古代中国神话的基本来源就是《山海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九日、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从而引发大洪水、鲧偷息壤治水成功、天帝取回息壤杀死鲧以及最后大禹治水成功的故事。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这种南西北东的顺序与后代从东开始,东南西北的顺序习惯不同,据研究与古代帝王座北朝南以及天南地北的空间观念有关。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鲁迅还专门写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记叙了家中仆人长妈妈为他买来一本《山海经》,给他带来的那份惊喜,还两次特别提到“九头的蛇”。

在2200年前,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还非常的原始,文明非常的落后,甚至有些位置根本就不存在文明。但是这个时候的我国已经是进入到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所说我国历史上的秦朝国运非常的短暂,但是却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迹。就不如说秦长城、灵渠等等。根据这么多年的考古研究,似乎关于秦朝的以及多半都处于陕西一带。可事实真的如此吗?2002年湖南的一次考古挖掘使得世人改变了这个想法。

在大家的印象里,提到秦朝,就能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暴政,暴虐成性,还有人会认为秦朝的历史文物都应该在陕西附近,因为陕西的咸阳是秦朝的都城。可是在湖南的一个古井中却出土了36万枚竹简,它改变了史记的秦朝三十六县制,可能是三十七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002年,湖南省龙山县发现了文物,正好当地也要修建水库,正好请了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当考古的工作人员实地勘测后,初步认定为,当地存在着一座战国末到汉代早期的古墓,随着研究工作的进行,专家们惊喜的发现,这座古墓居然是一座秦代古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让研究人员们欣喜如狂,这座古墓可能会揭开秦朝历史的部分神秘的面纱。

果不其然,在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又一批的珍贵的竹简,共计36万多枚,文字多达20多万。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竹简上记载的,是一个名叫洞庭的郡县,这是在《史记》的秦朝三十六郡中不曾记载的。而里面记载的内容大多是秦代时期的失传古籍。,多记载都与史书中记载的不一致,毫不夸张的说,这些竹简很有可能揭开许多历史之谜,很多史书中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也要改写,甚至还会颠覆人们对秦始皇的印象。

最今世界感到惊讶的是这竹简竟然记载了九九乘法口诀。这在西方学术界可是抛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在此之前,西方学者们一直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由中东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我们国家的研究学者则坚持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我们的古人发明的,双方的学者也因此争论不休。这次竹简的出土,这些清清楚楚的黑字竹简证实了中国的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熟悉掌握了九九乘法口诀,让西方学者在这样的铁证面前无法抵赖。

焚书绝对不是说说而已,始皇帝的确烧了绝大多数除了法家之外,各派的书籍,尤其是儒家的,包括你说的《春秋》、《左传》等等。没有被烧的类目有占卜、农业、医学之类。因为秦帝国提倡法家学派,所以为了统一便利,更为了预防其他学派发展成气候,所以大规模焚书。大多经典保存下来,是因为当时的文人有的冒生命之险藏书、抄书、背书。况且秦帝国如此短命,等到汉朝时根据一些长者的回忆,又修复了部分书。

个人觉得焚书肯定对文化传承是灾难性的,但是最宝贵的几本经典还是被流传下来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1] ,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

《永乐大典》修书过程中,对收录书籍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书籍原始内容。但据专家表示,《永乐大典》有不少错漏,并非如人所誉不曾擅减片语,谢保成即指出《永乐大典》卷一九六三七目字韵下医目条引《林唐语》,原文出自《因话录》卷六《羽部》,《永乐大典》随意删改此文的情况非常严重,连善医者沈师象也讹作喜医者沉大师象。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查找验方。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写了一部。隆庆初告成,原本归还南京。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这套书到乾隆年间存有8,000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未抄完。对于原书的去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历史学界有多种猜测。顾炎武《日知录》断定大典全部皆佚。另一个猜测是,原书已给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有人认为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若果真如此,嘉靖入葬的永陵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已经无法再让后人看到了。

《永乐大典》在明代即有佚失。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已遗失缺失2,422卷,约千余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佚书,其中有385种收入《四库全书》,以为菁华已载,糟粕可捐,原(书)可置不复道了。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大典》不足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永乐大典》。[11]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800册,现今尚存约400册,810卷,不到原书的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三百余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馆交回《大典》330册。不久又遭到监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161册,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英国各地包括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亦有搜集, 立故宫博物院则存有62册。

  1;新华社福州10月12日专电 福建永安大腔戏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一福建省内山区的小剧种面临着失传的命运。

  大腔戏有戏剧“活化石”的美誉。专家认为,大腔戏的遭遇其实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大腔戏的保护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保护力度,尽快起草和施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立法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华网呼和浩特3月22日电(记者 李惠子)中国声乐专家22日说,被称为“天籁之音”、“蒙古族民间音乐活化石”的“呼麦”演唱艺术正面临人亡艺绝,拯救行动“时间紧迫”。

  “目前,中国能唱呼麦的大约只有100多人,其中包括处在初级阶段的学生。”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男低音歌唱家、著名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对记者说。“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纯粹利用人的发声器官,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特“喉音艺术”。

  2005年底,中国文化部已将呼麦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录。 3;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传,可是到了现在,那些古老的文化却即将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的甚至失传,面对这种情况,令国人反省。

  胶片**取代了皮影戏,机械化生产取代了零散工匠,闹钟取代了敲钟人时代的更迭,给生活换了新容颜,最接近自然的手工操作被进步抢走了接力棒。只有在偏远的乡村里,还有人续写这些古老的生活。

  皮影戏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传说汉武帝时,皮影戏最先流传于河北、陕西等地,皮影的造型各异、风格多变,曲目也很多。清乾隆时,法国神父将皮影戏带到了法国,称“中国皮影”。后来传至欧洲其它国家,曾轰动一时。

  皮影戏里表演者操纵的皮质人形,即皮影,是用羊皮或驴皮制作的。操作时,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上油,最后通过灯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

  修船匠

  船,起源于何时,很难考证。从原始人的独木舟到今天漂洋过海的万吨巨轮,人们在水上的行走历程,漫长又伟大,承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木船,带着曾经的辉煌,披着昔日的荣耀,在不断更新的制船材料与工艺中,在日益发达的陆上与航空交通里,逐渐退隐江湖,淡出人们的生活。

  修船匠,原本四海为家,做点锯木、出料、钉边、车眼、调浆、修缝这类的活计。现在,已近乎失业。

  做杆秤

  杆秤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据古籍记载,远古时期有个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横杆启发,发明了十六两制杆秤。杆秤有骨杆、木杆、金属杆;秤砣有石砣、金属砣;提绳有二提绳、三提绳。计量单位,由夏商时期使用铢和两,发展到周朝时期铢、两、金、均、石。直到解放后,改为十两一斤。

  制作杆秤工序繁琐,大小程序加起来估计有三四十道。杆秤的杆,一般用硬木晾放一年左右,出杆成型,刨光打磨,才能弹线、定星位、安提绳。如今,电子秤已经大行其道,偶尔才能撞见杆称略显黯淡的身影。

  打花带

  男耕女织的年代,纺线、织布、绣花、缝衣、打花带等针线活是妇女的必修课。针线活的优劣,似乎成了评判女孩是否勤劳与贤惠的重要标准。东南的苗族妇女,几乎人人会打花带。花带是她们服饰的点缀,更是背孩子的重要工具,送情人的重要信物。

  打花带既可用一把椅子、一双手、几根花线的轻装操作,也可以自制简陋工具,专业打造。

  铜匠

  人类使用铜器的历史达六千年,从前居家过日子的生活用品,用的大多是铜器。铜盆、铜勺、铜铲、铜锁是最常见的,大门的吊环也是铜的,箱子、橱子的柜门都要用铜的拉手,殷实的大户人家,还要在柜门钉上圆形的铜皮,在四角包上角铜,刻上吉祥的图案。

  铜匠,挑着一担子铜器、铜皿,和着铮铮琮琮悦耳的金属声,翻山越岭,吃着百家饭,走街串巷,干着手艺活。做铜活,修铜器,风光体面。现在,随着材料种类的丰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手工铜匠少了用武之地,逐渐被人们淡忘。

  修算盘

  算盘,又称“中国的计算机”,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古人用小木棍进行计算,称“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的计算叫“筹算”。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器——算盘。算盘后来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今天由于电子计算器盛行,算盘逐渐退出实用领域。

  画年画

  在我国,春节贴年画由来已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张贴鲜艳悦目的年画,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唐以前,年画多为手绘门神;隋代后期,有了木版年画;到了宋代,木刻取代了画像。清代,由于绘制技术和雕刻技术都有很大发展,木刻年画进入了颠峰时期。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等地的木版年画名满天下。

  编草鞋

  草鞋,是由稻草编织而成的。编织草鞋在很多地方不叫编,而叫“打”。打草鞋的工具有鞋耙(一种打草鞋的工具)、围腰和木槌。

  编草鞋时,打草鞋的老人腰间系上草绳,坐于鞋耙的一端,将事先挫好的草绳结成四股,一头栓在腰间,一头扣在鞋耙上,边编织,边用榨子、木棰把它敲落实。鞋底板两头椭圆,前宽后窄,恰好合脚。草鞋前后还各安有两排耳纽,一根细绳将耳纽贯穿起来,套在脚上。如今,草鞋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多为人们旅游纪念和怀旧悦耳之用。

  画糖画

  卖糖画的小摊贩,挑着糖担子,内有一炉一锅一石板,一铲一凳一转盘。他们的转盘上画了一圈小动物,你转到什么,他就会用糖给你画个什么动物,所以糖画又叫转糖。师傅在制作糖画时,将炼制后的红糖(或白糖)置于铜瓢内加热熔化,然后以铜勺为笔,以糖液作墨,凝神运腕,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收,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下,诸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神话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呈现在你的眼前。

  3

山海经失传的是什么什么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