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简单几个字组成的一句话,放到现实会有多残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1收藏

史书上简单几个字组成的一句话,放到现实会有多残酷,第1张

史书,即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许多年以前发生的事用文字记载下,归咎总和起来的一本书,也可称作“史书”。史书是人写出来,多多少少会带一点个人色彩,或者说是二次加工过的。史书上简单几个字组成的一句话,放到现实会有多残酷。

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皇莆嵩 东汉末年,许多穷苦百姓活不下去,参加了黄巾起义想混口饭吃,苟延残喘。皇莆嵩于曲阳城下屠杀黄巾兵十余万,在城南用他们的尸身筑成了京观。这些曾经的大汉子民,没有像曹操处事那般被收编为兵,而是全杀了。京观,一层一层尸身垒起来,变成金字塔状的小山。古时的炫耀武功。

春燕归,巢于林木。——《资治通鉴》 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拓跋魏的元嘉之役,北魏军队撤退时在经过地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扫荡处理,人杀光,房屋推倒或焚毁。春天燕子归来时,依旧没有房屋,没人住在这片地区,燕子不能像以前那般在百姓屋檐下筑巢,只得去树林。

讳莫如深。——《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 表面指的是鲁国宫廷的丑闻,实则影射东周年间的周携王与周平王。申伯借西戎军队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后面发生的事直接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西戎军队得到申伯帮助长驱直入,杀害周幽王和太子伯服,镐京附近的众多周室公卿和百姓全被杀光,周室都城镐京洗劫一空,宫殿被焚烧殆尽。周王朝遭到这样的毁灭性打击。周幽王的兄弟,莫国国君姬望被人拥立为周携王;而各强势诸侯王拥立周平王姬宜臼,自此,东周初年形成两王执政的对峙局面,两边都有法统。后来莫国周携王在二十年后被周平王武力征讨灭亡,这桩丑闻一直没被人记载,几百年后战国才出现零星记载。

金帛、子女皆归回纥。——《新唐书˙回纥上》 安史之乱爆发,本毫无胜算的安史叛军愣是打出“长安、洛阳两京均克”的优秀战绩,不知多少唐兵唐将死于此。之后唐代宗平叛借助了回纥胡兵收复洛阳,给出攻克洛阳城之日,土地、士庶(士子庶民百姓)归唐朝,金银珠宝、百姓子女归回纥。一个“归”字,把所有大唐子民当作货物一样交换给出,多少妻离子散、财货两空,试想这几天洛阳人是怎么过来的。

其夜,太子烝蔫。——《隋书·后妃传》 隋文帝杨坚死后,派使者前来给杨坚最宠爱最貌美的后妃宣华夫人陈氏(是南朝陈宣帝女、陈后主同父异母之妹)送来几枚同心结,观念十分保守的宣华夫人非常不高兴,拒不接受。但宫内的宫女都逼迫宣华夫人答谢屈服。当晚,杨广就和宣华夫人发生了关系。夫君新死尸骨未寒,自己就被儿子强逼 ,内心可想而知。烝蔫,即生米煮成熟饭之意。

轻描淡写、用笔曲折地叙述一个事实的写作手法,被称作“春秋笔法”,上文五句话都是用的春秋笔法。成千上万人的残酷遭遇和生死,寥寥几笔带过,这是因为史官不敢详写。

1太行(háng)之阳有盘谷, 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南、河北平原之间阳:山的南面○交代盘谷的地理位置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xiǎn)少 甘:甜鲜:少○说明盘谷环境幽美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有人,代词谓:通“为”,因为其:指盘谷,代词环:屈曲环绕两山之间:即山谷曰:名叫○解释命名原因之一:依谷中地势解释“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是:这个,代词宅幽:位置幽僻宅,位置势阻:地势险阴之:助词,不译所盘旋:代词“所”与动词“盘旋”组成名词性所字词组,可译“所流连的地方”盘旋,流连,逗留○解释命名原因之二:就隐者之所盘旋解释“盘”虽举两种说法,实际侧重后说,以启下文友人李愿居之○点明主人 第一自然段为文章第一部分,交代李愿所居盘谷的位置、环境和命名原因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之:助词,用在主谓句之中,变主谓句为词组,作主语者:的情况,代词○总起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利泽:利益、恩泽昭:显著○此段写得志的大丈夫先说功成名就 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坐于庙朝:指在朝廷做官,参与国家大事古代聘享、命官、议事常在宗庙进行,与朝廷出政并重,所以庙朝并举进退:指任免、升降佐:辅佐出令:发布政令、国家文告○在朝发号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máo),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奔驰 树旗旄:树起饰有旄牛尾的旗帜,指大官僚出行的仪仗旄,旗的一种,用旄牛尾系于旗竿上以为装饰罗弓矢:陈设弓箭罗,罗列武夫:指士卒呵:喝道供给之人:指服侍的仆役○在外显威风 喜有赏,怒有刑 ○凭喜怒刑赏 才畯(jùn)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通“俊”道古今:说古论今誉盛德:颂扬(他的)大德誉,赞美烦:烦躁,厌烦○听门客称颂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pián)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jū),翳(yì)长袖 曲眉:弯曲的眉毛丰颊:丰满的面颊清声:清脆的声音便体:轻盈的体态秀外:秀丽的外貌惠中:聪慧的内心惠,通“慧”飘轻裾,翳长袖:(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飘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裾,衣襟翳,遮掩这几句写家妓家妓是古代豪门贵族家中的歌舞女伎○看家妓歌舞 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粉白黛绿者: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姬亲粉白,用粉把脸搽白黛绿,用黛把眉画成青绿色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者,指代姬妾列屋:在排列的房屋中闲居:清闲地住着妒宠:妒忌别的姬妾得宠负恃:自负仗恃(自己的美貌)争妍:争着比美妍,美丽取怜:求取怜爱○养众多姬妾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遇知:宠遇赏识于:被,介词用力于当世:掌握了当代的权力所为:所作所为○铺写“遇知于天子”的大丈夫的威仪和荒*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恶此:讨厌这些幸而致:侥幸得到幸,侥幸致,得到○不愿为此种“大丈夫”,而说“是有命焉”,妙 第二自然段铺写高官权臣的显赫声威和穷奢极欲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zhuó)清泉以自洁 穷居:在荒僻之地居住野处:在山野之地居住处,居住濯清泉:用清泉洗涤濯,洗涤○此段写不得志的大丈夫,即隐居之士先写居处之幽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采于山:从山上采的水果茹:食○再写饮食之便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起居:作息无时:没有定时惟适之安:只求安于舒适的环境,这是动词宾语前置○再写起居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 与其……孰若……:固定格式,表示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前者不如后者,可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有誉于前:当面受到称赞无毁于其后:背后不受毁谤于,在,介词其,代词,指自己有乐于身:身体受到享乐无忧于心:心中没有忧虑○再写无毁无忧之乐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车服不维:不受官职约束车服,车辆和服饰古代以车服标志官阶高低,这里借以指官职维,约束刀锯不加:不受刑罚惩处刀锯,杀人的刑具,此指刑罚○再写刑赏不相及 理乱不知,黜(chù)陟(zhì)不闻 理乱:治乱,指朝政“理”是“治”的代用字,是为了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讳黜:贬官陟:升官○再写朝政不关心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不遇于时:不被时代赏识,指不被任用遇,遇合,赏识于,被,介词时,时代○铺写“不遇于时”的大丈夫的隐居生活 我则行之 ○结出本文旨意,并与上段“不可幸而致”相照应 第三自然段铺写隐居之士的洁身自好和无毁无忧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公卿:指达官显贵奔走于形势之途:在通往权势的路上奔走形势,意指权势○此段写趋炎附势的钻营之徒 足将进而趑趄(zījū),口将言而嗫嚅(nièrú), 趑趄:欲前不前的样子嗫嚅:欲言不言的样子○先写他在权贵面前卑躬屈膝的态度处秽污而不羞,秽污:指卑贱的地位○再写他处于卑贱地位而不知羞耻 触刑辟而诛戮, 辟:法○再写他仗势胡作非为,如触犯刑法就要被杀 侥幸于万一, 指获得权势的机会极少 老死而后止者, 止:罢休○再写他尽管得到权势的机会极少,但他至死方休 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是好还是不好呢不肖:不贤,不好○以问作结,语含讥讽 第四自然段铺写钻营之徒的趋炎附势,行为卑劣可鄙 以上三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借李愿之口描写了三种人:高官权臣、隐居之士和钻营之徒在描写中寓有褒贬,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昌黎:韩氏的郡望郡望,就是郡中的名门望族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标郡望壮之:以之为壮,认为他讲得有气魄○以“壮之”二字肯定,说明“愿之言”合作者之意 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 维:句首语气词,无义子:您宫:房屋○“中”“宫”押韵 盘之土,可以稼; 稼:种庄稼○照应一段的“土肥”“土”“稼”古音同韵,属鱼部,故可相押 盘之泉,可灌可沿; 沿:指沿泉散步○照应一段“泉甘”“泉”“沿”押韵 盘之阻,谁争子所 阻:险阻所:住所○照应一段“势阻”“阻”“所”押韵 窈而深,廓其有容; 窈而深:(盘谷)幽深曲折窈,幽深廓:空阔,广大其:助词,无义有容:有很大容量○“深”,古音侵部;“容”,古音东部,侵东通韵 缭而曲,如往而复 缭:缭绕,指回环曲折如往而复:好像往前走却又绕回来了○以上二句具体写“盘之阻”从“盘之中”至此,极写盘谷是隐居圣地“曲”“复”押韵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兮:语气词,用于诗赋中,相当现在的“啊”且:并且,连词无央:无穷无尽○提“乐”字,承上启下 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远迹:足迹远离遁藏:遁逃躲藏呵禁:呵斥禁止不祥:不祥之物,指虎豹蛟龙、魑魅魍魉之类 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寿而康:长寿而安康奚所望:还有什么奢望奚,什么,疑问代词望,旧有平(wáng)、去(wàng)两读,这里要读wáng以押韵○以上写隐居之乐 膏吾车兮秣(mò)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cháng yāng)” 膏吾车:给我的车轴加上润滑油膏,油脂,这里作动词用,加上油脂秣吾马:用饲料喂饱我的马徜徉:徘徊游荡○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夹、藏、祥、康、望(wáng)、徉”押韵 第四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以歌词极写盘谷之美和隐居之乐,并表达向往之情穷 穷,本义是“阻塞不通”,引申为“荒远偏僻”,如本文:“穷居而野处”又如成语“穷乡僻壤”再引申为“到尽头”,如《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再引申为“穷尽、完结”,如《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又如成语“无穷无尽” 穷,在古汉语中常指仕途坎坷不得志,与“得志、显贵”的“达”相对如《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申为“处境困难”,如《论语·卫灵公》:“君子亦有穷乎” 注意:在古代,特别是上古,“穷”和“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穷”指不得志、不显贵,“贫”指缺少衣食钱财“穷”的反义词是“达”,“贫”的反义词是“富”如《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这里“穷达”并举,“贫富”对举,可见“穷”与“贫”的意义是不同的 处 处,本义是“停止、停留”,如韩愈《答李翊书》:“处若忘,行若遗”引申为“居住”,如本文:“穷居而野处”再引申为“处于”,如本文:“处秽污而不羞”再引申为“居住的地方、处所”,作名词,读chù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处,还有“处理,安排”的意思,如《赤壁之战》:“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烦 烦,据《说文》,本义是“热头痛也”引申为“烦躁、烦闷”,如本文:“入耳而不烦”又如《史记·仓公传》:“病使人烦懑,食不下”再引申为“烦劳”,如《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再引申为“烦扰”,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猥不敢相烦”再引申为“麻烦”,如《孟子·滕文公上》:“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再引申为“烦琐”,如《淮南子·主术训》:“法省而不烦”2与元微之书作者: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竞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老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眨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材,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在特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且置是事这是书信结尾的敬辞,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 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侯,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3这是一篇讽刺性寓言小品,作于永州,确切时间不详文章借小虫蝜蝂言事,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文虽短小,却像一面明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文章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千载至今,仍能警戒世人 原文蝜蝂者,善负小虫也[2]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3]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4]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5]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6]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7]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8]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9]苟能起,又不艾[10]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11]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12]亦足哀夫[13]! 校勘[1] 蝜蝂:《尔雅》作负版[2] 昂其首负之:《唐宋名家丛集·柳宗元集》吴新鼎点校,“昂”亦作“仰”[3] 物积因不散:《唐宋名家丛集·柳宗元集》吴新鼎点校,“因”一作“固”[4] 观前之死亡:《唐宋名家丛集·柳宗元集》吴新鼎点校,一本有“曾”[5] 亦足哀夫:《唐宋名家丛集·柳宗元集》吴新鼎点校,“哀”一作“悲” 译文: 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非常困难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叫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4皮日休(约公元834—883年),襄阳人,字逸少,后改袭美自号鹿门子其貌不扬,爱喝酒,性傲慢,能写一手好文章诗文与陆龟蒙(今苏州人)齐名,两人有松陵唱和诗时称“皮陆”《原谤》原文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蓰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一国,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原谤》译文 上天为百姓造福利,它的仁心可以说达到极点了!没有一样炙味的东西百姓不知道,没有一样便于使用的东西百姓不利用,没有一样使生活充裕丰富的东西百姓不去追求即使这样,到了火热、阴雨的季节百姓就抱怨天,到了大寒时百姓也抱怨天,自己做了错事导致灾祸来临也抱怨天,自己不节俭导致贫穷也去怨恨天这样看来,百姓对待天,不讲究仁,也算是达到极点了!对天尚且是这样,何况对待君主呢!何况对待鬼神呢!这样看来,对君主、对鬼神的怨恨诽谤,比对天要多上好几倍!做天下的帝王,做一国的国君,能够不慎重吗所以有“不慈”的诽谤加在尧身上,有“不孝”的诽谤加在舜身这些人实在不知道,尧的仁慈之心覆盖整个天下,而不仅仅在于对待自己的儿子;舜的孝心润泽万代人,而不仅仅在于对待自己的父亲啊!尧、舜是伟大的圣人,百姓尚且要去诽谤他们;后世那些在天下称君称王的人,有谁不行尧、舜那样的政,那么百姓掐住他的喉咙,揪住他的脑袋,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一点儿也不过分搜集的

1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译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5、书到用时方恨少。——明·佚名《增广贤文》

译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译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其弟子《论语·雍也》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2 怎么写关于学习的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看有关文言文的注释~~~了解古词的意思~~很多字词是古今异义的,所以要了解透了 才能更精彩地写出文言文~~另外写文言文我觉得应该注重感觉~~

3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5篇,翻译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于事无补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因此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还会产生什么都记诵的坏处,就像《史记》130篇中,数《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几个片段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篇《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各种戏曲及打油诗。

也都过目不忘的话,那就像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其中,这品味的低俗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黄生借书说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翻译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

4 求几篇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急啊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①[原文]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⑤,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⑦。疵病⑧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释]①本文选自宋人苏轼《东坡志林》。②顷岁:年初 ③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文忠是其谥号,公是尊称 ④乘间:乘机 ⑤术:方法 ⑥工:擅长 ⑦至者:成功的事 ⑧疵病:毛病 ⑨指摘:指出过错。

[译文]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我认为)特别有意义。 [简析]勤读书,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质量,此外别无蹊径。文学大家苏东坡,才华绝世,饮誉古今,犹能这样重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引为良训,足见他治学的严谨、刻苦。由此,它给了我们—个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原文:陆友仁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译文:苏子美为人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5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5篇,翻译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译文 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于事无补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时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

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因此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还会产生什么都记诵的坏处,就像《史记》130篇中,数《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几个片段写得最好。

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篇《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各种戏曲及打油诗。

也都过目不忘的话,那就像破烂的厨房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其中,这品味的低俗实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的人不读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书多得搬运时使牛马累得出汗,堆满屋子,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像祖父和父亲积藏,而儿子和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来的,必定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忧惧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抚摸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藏着,说‘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

6 古人写有关读书的文言文,急需

您好!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文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緼[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走:跑。[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11]尝:曾经。

[12]趋:奔向。[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填,塞。

这里是拥挤的意思。[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

质,询问。[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

这里指女仆。[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3]容臭:香袋。[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8]县官:这里指。

7 写关于朋友的文言文

原文管宁与华歆,俱为东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见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根据《世说新语》改写)新编初中古诗文读本管宁与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翻译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又扔了金子离开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一、《木兰歌》

作者韦元甫 朝代唐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白话释义:

木兰抱着织机的梭子叹着气,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想要听她说所忧愁的事情,她感激地强颜述说:老父隶属于兵籍,必须服兵役,但是他体力已经逐日衰减,怎么经得起万里征程呢,虽然有儿子但是年纪尚小(不能够替父服役)。

北地的风沙足以淹没战马的马蹄,凛冽的北风足以撕裂人的皮肤。老父本来就有病了,身体虚弱,依赖什么来照顾自己呢?

木兰决定替代父亲去服役,喂饱了马后著上戎装踏上行程。换掉了华丽的闺阁衣裳,洗净了铅华的妆饰。纵马赶赴军营,豪壮地提携着宝剑。

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边。

夜晚三更突袭了燕地部族的胡虏,抓住了于滇的酋长。将军(应是木兰)得胜荣归,士卒返回故乡。

父母看到木兰归家,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木兰能够承接安慰父母,脱下戎装整理丝簧。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女子的容貌。

亲戚们举着酒杯来祝贺木兰的父母,(木兰的父母)到现在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一样。

门前都曾是木兰的旧部士兵,十年来一起出生入死。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誓死共同战斗终不改变。今天看到木兰,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

木兰的旧部士兵惊慌地不敢上前,他们徒自叹着气而已。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二、《元夕二首》

作者王守仁 朝代明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白话释义:

故园的今天正是元宵节,我却在荒村独坐寂寞冷清。

好在有剩下的经书可以作伴,也高兴没有车马经过相邀出游。

春天到来时草阁的梅花率先开放,月亮照着空旷的庭院积雪尚未消溶。

此时余姚家里的厅堂上灯火通明兄弟们都来了,父母也一定思念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地方。

三、《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後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炊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沈,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白话释义:

做儿子的能死节于孝,做臣子的能死节于忠,那就是死得其所。安史乱起,正气崩解,不见尽忠报国之士,反多无耻降敌之徒,士风不振,大义不存。张巡骂贼寇直到双眼出血,许远温文尔雅爱君能守死节,他们都留下万古芳名。后来的人已经没有他们那样的操守,那种如百炼精钢似的精诚。

人生短促,转眼生离死别。更应该轰轰烈烈做一番为国为民的事业。如果他们当时甘心投降卖国,则必受人唾骂,以至遗臭万年,又怎么能够流芳百世呢?双庙幽邃深沉,二公塑像庄严典雅。夕阳下寒鸦枯木示万物易衰,而古庙不改。邮亭下,如有奸雄经过,面对先烈,则当仔细思量、反躬自省。

扩展资料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写作背景:

宋代文学家文天祥的词作。此词借咏赞张巡、许远二人的品格来表达作者的人生观,通过咏史,表达了作者在南宋亡国前夕力挽狂澜、视死如归的豪迈情怀。

上片直抒胸臆,气势磅礴;下片转而论理,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全词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旨归,爱憎分明,大义凛然,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十一月,文天祥以少保右丞相、信国公兼枢密使驻兵潮阳(今属广东)。

潮阳有张许双庙,是纪念唐代张巡和许远两位爱国将领的。在唐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死拒叛兵,使江淮得一屏障,支援平叛战争;被俘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唐韩愈曾撰《张中丞传后叙》,表彰张许二人功烈。

韩愈贬潮州刺史,富有政绩,后来潮阳人为纪念韩愈,建书院、庙祀,皆以韩名,又以韩愈为张许之知己,并为张许建立双庙。

文天祥很敬仰张许二人,特意去潮阳东郊之东山山麓拜谒张许双庙,并赋此词抒发其为国献身的雄心壮志。

借咏赞张许二人的品格来表达作者的人生观,词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词中洋溢着爱国者的豪情与正气。此词与他的坚贞不屈的爱国业绩一样,可以与日月争光,其精神可以光照万代。同时这首词也立下了一面人生的“镜子”。

这面“镜子”的价值标准就是“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应当“留取声名万古香”,“好轰轰烈烈做一场”,这面“镜子”的具体稽模就是张巡、许远。

每个人在“镜子”面前都要作出自己的回答。当然,那些奸雄更需要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照照自己。

宋太宗说的。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农民由于失去土地而被迫迁移成为流民严重社会问题,为了改变此种现状北魏政权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确保了农民有地可耕,政治上整顿吏治以利于社会的安定,因此选B。

小时候,我总是觉得看书很无聊,读书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在一次意外的机会下,我领略了书中深刻的内涵,终于明白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书店里遇到了一名古董书店老板。在经过交流之后,他向我介绍了许多精美的古籍书。那些古籍都是两百年前的书,有的甚至还残留着一些历史人物的手迹,用一种古老的印刷技术印制而成,看上去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值得品味。

老板告诉我,当时印制书籍的技术还未那么发达,获得一本书可谓不易。而那些古籍不但代表着历史和文化,更能够给我们提供诸多有益的思考和指引。我虽然读过不少书,但是那些古籍的内容和内涵超出了我以前所了解的范围。

我逐渐领略到书籍中不同的知识和情感,我深刻体会到了阅读带给我的愉悦感受。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的文章,让我不断反思生活,了解我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技能不足和缺点。同时,我也学会了欣赏书籍,琢磨其中的奥秘,领略书中作者的幽默和思想。我逐渐地认为,书是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品。

在我不断探索之后,我逐渐发现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核心价值,比如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对智慧的感悟,对知识的渴求。阅读书籍在我的心灵中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的前进方向。

随着我不断读书和学习,我渐渐明白,这只是书籍之中的一个小小的角落,而其中的充满了奥秘和智慧,我需要不断努力去了解和领悟。阅读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情,我在那些书籍之中看到了很多人性的不足,也看到了不少的慷慨和伟大。因此,我坚信,书籍是我的精神依托,是求知的道路,是追求美好的流光岁月。

在我的人生中,书籍给了我无尽的智慧和灵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如那句话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后来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在最需要时,我才能领悟和探索到书籍中的人文和智慧,从而获得人生的指引和启示。因此,我会继续勤奋地读书,以便在未来的人生中更好地应对挑战,迎接更多更大的生活挑战。

人物生平 入木三分

主词条:入木三分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袒腹东床

主词条:东床快婿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一种祓

史书上简单几个字组成的一句话,放到现实会有多残酷

史书,即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许多年以前发生的事用文字记载下,归咎总和起来的一本书,也可称作“史书”。史书是人写出来,多多少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