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诸伤的方剂 2 治疗诸伤的中成药 3 诸伤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诸伤 1 拼音
zhū shāng
2 注解
诸伤 病名。指人体因受金刃、竹木、跌打等所致的损伤。即跌打损伤。出《五十二病方》。详见该条。
治疗诸伤的方剂 骊珠散。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止血定痛。主刀刃、跌打诸伤。用法用量:胜灵丹(《外科医镜》)。摘录:《重庆
拯损膏独活1两,当归1两,白芷1两,牡丹皮3钱。主治:诸伤损。用法用量:热敷贴。加减:疼痛甚者,加乳香、没
双乌散
,生干地黄半两,红曲(炒)半两,麝香少许。主治:诸伤百损,如被打破伤折,久后时时疼痛;或虽新被伤,纵
骗马丹威灵仙(去苗)半两。主治:风湿相搏,手足疼痛,及诸伤百损。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温酒送下,病在
云南白药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用法与用量:刀、枪、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用温开水送服;瘀血肿痛与未流血
更多治疗诸伤的方剂治疗诸伤的中成药 云南白药
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用法与用量:刀、枪、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用温开水送服;瘀血肿痛与未流血
云南白药胶囊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用法与用量:刀、枪、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用温开水送服;瘀血肿痛与未流血
云南白药片出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用法与用量刀、枪、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用温开水送服,瘀血肿痛与未流血
更多治疗诸伤的中成药诸伤相关药物 岭南万应止痛膏
,蚊虫叮咬。规格每瓶装5毫升。用法用量治诸伤痛,先将痛处以温水洗净抹干,以少许本品涂于患处,
更多诸伤相关药物古籍中的诸伤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证治要诀类方卷之一·汤类
汤(和剂)以上方。散在各书内。小青龙汤(和剂)本诸伤门伤风寒。麻黄(去节)肉桂干姜(炮)细辛(去叶)
《普济方》:[卷三百十伤损止痛生肌(附论)]闪肭(附论)之使热。断间口封其疮上。冷易热者三五度。即愈。治诸伤损血气。并心不省。白芷(一两)大黄木通(各半两)
《普济方》:[卷三百十一折伤门]伤折腹中瘀血(附论)色不润泽。则变瘁血瘕之病。方泽兰丸(出圣惠方)治诸伤折。损蹉跌。筋骨疼痛。散瘀血。泽兰蒲黄(各一两)
《伤科汇纂》:[正文]损伤总论亡血瘀血之分,内因外因之别,已难混同;且外遇跌扑诸伤之异,内有七情兼损之殊,更宜体究。若不条分缕晰,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七十九金疮门(古名金镞科)]药方19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前,东印度公司的医生郭雷枢、李文斯敦等在广州、澳门一带向华人行医,将西医传入中国。1835年,伯驾在广州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医院。此后,教会医疗事业不断拓展。1876年,新教在华所办教会医院有16所、诊所24所,1905年分别达到166所和241所。同时,传教士还翻译出版西医书籍,创办一系列教会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洋务运动开始后,中国人也开始兴办近代医疗事业,但起步晚、进展慢。晚清时期,也有少数中国人因出国时受西方文化影响,或因接触通商口岸的外国私人医生而认识和接受了西医。相比之下,教会医疗事业是晚清影响最大的西医事业,它与其他因素一同影响了中国人西医观的演变。
晚清中国人接受西医的过程
关于晚清中国人对西医的接受,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指出:中国人接受西医经历了“疑忌-接触-试用-对比-信服”五个环节。这无疑是对晚清中国人接受西医的总体态势的精辟概括,但就不同地区不同的人群而言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首先是不同阶层在接受西医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一般而言,在接触西医之初,下层社会往往走在前列。由于西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下层社会生活贫穷,较少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进入教会医院时顾忌较少,较早接受了西医治疗。伯驾在第一季度的医院报告中就说,“除极少数之外,病人都表达了完全的信任。”中上层人士则不同,他们一般都有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可以聘请名中医治病,再加上文化上的优越感,促使他们对“夷人”的医学嗤之以鼻,有些人则是因“疑忌”而不接受西医。但是,下层社会求西医治疗的灵验,久而久之对中上层社会也产生影响,特别是在中医治疗同种疾病无效时,西医治疗就成为可能。1840年前后,在大量下层群众求伯驾治病的影响下,不少官绅也常请伯驾治病。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教会医疗事业在向其他地方推进时,并没有发生因中国人疑忌西医而发生的教案,这表明中国人一开始并不反对西医。1860年以后,教会医疗事业向内地拓展时,开始与频繁发生的教案发生联系。虽然西医在某些方面易引起中国人的猜疑,但反教者的恶意宣传往往是引发教案的主因。不过经过一段时间,西医很快为当地一般民众接受,接着中上层开始接受。可见,内地和沿海在接受西医时均表现出“下层社会在先,中上阶层在后”的情形。如在19世纪末的苏州,“中户以上不乐西医”。就个人而言,李鸿章可谓典型。他在19世纪60年代初就接触到西医;1879年,他的夫人生病,天津中医均束手无策,后经传教士马根济和郝维德治愈,至此他才接受西医。
其次是不同地区在接受西医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很明显,最早接受西医的地方是最先举办教会医院的通商口岸。接着,由于西医的灵验得到体现,加上人员往来、信息流通,周边地方一些对西医素无所知的人也主动前往接触西医。如雒魏林在上海行医之初,苏州、松江等周边城市都有人前去治病。
1860年后,教会医疗事业开始向内地渗透,影响不断增强。中国社会流动性也日趋增强,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超过以前。在此背景下,西医信息传播到了许多地方。在以排外著称的湖南,早在1879年就有人对西医感兴趣。据郭嵩焘日记载,当年长沙中医夏洛林向他索要西医书,他将《内科新说》、《西药略释》等四本医书送给夏氏。在封闭的四川,19世纪80年代成都的罗定昌就很想获得上海出版的西医书,1886年终于购得《全体新论》、《妇婴新说》,后据此撰著了《中西医粹》。可见,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地中国人通过信息传播对西医已有所认识和接受。
在内地已有人对西医感兴趣时,西医在沿海地区并未被普遍接受。据《教会新报》载:19世纪70年代初,在广州、上海、宁波、福州等地的西医院,有病接受治疗的人“实多佩服,惟不敢就医者亦很多”。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仁济医院、格致书院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中国人学西医,《格致汇编》答复杭州读者说:华人开设公病院还太早,因为中国人不明医理,“西医之法众人不信”。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通商口岸也只是在较大程度上接受了西医,而通商口岸的附近地区对西医的认识和接受还处在起步阶段。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西医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开放,通商口岸华人对西医的认识在实用和学理上均有很大的进步,这时西医也开始为当地人普遍接受。进入20世纪,西医逐渐为内地一些主要城市接受。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承认西医,西医在中国才算真正立足。
晚清中国人对西医认识的变化
接受西医并不等于说完全认识了西医,晚清中国人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正确地认识了西医。
起初,大多数中国人对西医缺乏深入的接触和了解,他们信奉西医的一个原因就是“喜西医之简便与西药之奇异”。在没有科学地认识西医之前,很多中国人在治病上自作主张。一些人根本不遵医嘱,有人经常把开的药一次吃完,有的人在病情好转后就不再继续治疗,很多人不敢接受西医麻醉手术。
在学理上,中国人起初对于西医的理解是相当片面的。较早从学理上对西医进行评判的是潘仕成。他在《全体新论·弁语》中说:《全体新论》有所创见,但与《灵枢》、《素问》有不同之处,只能是“一家之言”。他对西方的解剖学也存有怀疑,认为它是解剖死人而得出的,不能反映活人的真实情况。开始时,中国人往往从表象出发,认为西医长于外科,内科不精,对一些外科手术也感到奇异。至于西药,很多人认为它比中药“猛烈”。随着教会医疗事业的发展、医学著作的流传、医学教育的开展,中国人对于西医的认识逐渐加深。1884年《全体通考》出版时,中国人对西方解剖学的认识就与以往大不相同了。当时为之作序的有广寿、荣禄、陈兰彬、张斯桂等人。广寿评曰:“中国学医者,由此悟入,将见施针用药不爽毫厘。此书之功岂不大哉。”同时,中国人对西医内、外科的态度也发生变化。俞樾在《中西内症玄机·序》指出:“吾华之争羡西医也,莫不称其精于外科,而不知其内科尤精”;西医之所以精于内科就是因为它对生理解剖有准确的了解。中国人对西药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不仅认识到中、西药的不同,还认识到西医用药的内在差别。
可见,晚清中国人对西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片面粗浅到全面精到的过程。
晚清中国人的中西医观
在接受和认识西医的过程中,晚清中国人产生了四种不同的中西医观。
(一)信奉西医而排斥中医。晚清出身教会医学教育的西医大都持这种观点,转而信奉西医的人中也有持此观点者。如吴汝纶在信奉西医后对中医即大加排斥,说《灵枢》、《素问》、《本草纲目》等医书都不足据;西医解剖学相当准确,药品又多由化学家所定,所以“百用百效”。他认为中医远不如西医,宋以后的一些医书“尽可付之一炬”。吴氏的看法过分夸大西医,完全否定中医,是一种极端的看法。
(二)主张中西医会通。一些信奉西医的人比较中西医,认为西医可补中医之不足,形成以下两种中西医会通主张。一是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主张二者会通。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中说:中国医学和医药均有不足之处,西医的长处在于医学教育、医药、解剖学上。他还认为西医解剖学在某些方面同中国传统医书有相合之处。郑观应认为中西医各有短长,“弃短取长,中西合璧,必能打破中西界限,彼此发明,实于医学大有裨益。”此外,李经邦、陈炽、钟天纬、许克勤等人均持此种观点。朱沛文等近代名中医也持这种主张。另外,教会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医生也有人持这种主张,苏州医学传教士柏乐文的学生顾福如就是例证。二是认为中西医可以互补,但西医有许多不足,会通应以中医为主。这以唐宗海为代表,他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提出“集灵、素诸经,兼中西义解之,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但他又说,西医在药物、用药、解剖学、外科治疗等方面远不及中医。
(三)有限地肯定西医,实际上反对或不接受西医。这以朱一新和陈虬等人为代表。朱氏在《无邪堂答问》中说:“医学则中国针石之技,久而失传,西医擅长在此。其内科之学,远不如中国。”同时,他还从体质差异和医理不同来反对西医。陈虬虽承认西医的疫病来源于病菌之说,却又说“其实中国古籍皆已引而不发”,事实上他并没有接受西医。这种观点反映了对待西学上的“西学中源”。
(四)坚持中医排斥西医。在反对西医的中国人中,有的是从保存国粹出发来反对西医的,有的是出于利益考虑而反对西医。如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北、浙江的一些中医和官绅为了自身利益,制造谣言煽动群众来反对西医。叶德辉在《西医论》一文中则说基督教在利用医学传教上成效很大,要有所防备,并从生理解剖、华夷之辨、医理和医药不同等方面提出反对西医的五个理由,最后提出要振兴中医。
综上所述,晚清中国人西医观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西医的冲击之下,中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从而造成了近代中国人医药观的多元化格局。这对近代中国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问题其实我不想回答,因为这几年中西医之间互相争吵的帖子实在是太多了。
我说说我的理解吧
中医疗效慢副作用小,主要作用是调理
西医疗效快副作用大,主要作用是治病
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中医这种以调理为主的办法明显有点跟不上时代了,比如你得了感冒,最好是2~3天就治好,否则要耽误工作,但是如果你吃中药或许要拖个1~2周才能好,这样明显不如西医那样直接挂水打点滴要来的快,但是挂水打点滴毕竟对身体来说并不好对吧
这就是现在中医竞争不过西医的原因。但也不能说西医好而中医差。
你说中医的古代的医术是小说,粗略上来讲也没错,中医讲究看病是从病人的生活习惯、日常饮食着手,如果不了解这些医生是无法给你开药的。你看无论是小说**电视剧里,中医经常说的就是“给你开两服药回去补补身子”就是如此。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悬水的方剂 2 悬水相关药物 3 古籍中的悬水 悬水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uán shuǐ
2 注解
悬水 病名。即玄水。十水之一。《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悬水者,先从面肿至足,其根在胆。”参见玄水、十水条。
治疗悬水的方剂 神助丸翘(主黑水,从外肾肿起,根在肾)、芫花(醋炒。主玄水,从面肿起,根在外肾)、泽泻(主风水,从四肢肿起
十水丸根在肺;连翘主黑水,先从足肤肿,其根在肾;芫花主玄水,先从面肿至足,其根在胆;泽漆主风水,先从四肢起
更多治疗悬水的方剂
悬水相关药物 萘普生口服混悬液
3分子量:23026性状本品为细微颗粒的混悬水溶液,振摇后成均匀的白色混悬液,味酸甜。药理毒
阿奇霉素混悬剂2分子量:74900性状本品为细微颗粒的混悬水溶液,静置后细微颗粒沉淀,振摇后成均匀的白色混悬
更多悬水相关药物古籍中的悬水 《外台秘要》:[卷第二十]十水方三首
根在肾。(连翘主之)第六之水,先从面肿至足,名曰玄水,其根在胆。(芫花主之)第七之水,先从四肢起,腹
《普济方》:[卷一百十六诸风门]诸风杂治效。(出本草)菖蒲薄切。令日干三斤。以绢袋盛之。玄水一斛清者。(玄水者酒也)悬此菖蒲密封闭一百日。出
《华佗神方》:[卷一]一○四二·论水肿生死脉证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暴水,十曰气水。青水者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一水肿病诸候(凡二十二论)]四、十水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青水者,先从面目,肿遍一身,其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一水肿门]病机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含量测定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注意 211 规格 212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复方羊角胶囊 1 拼音
fù fāng yáng jiǎo jiāo náng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Fufang Yangjiao Jiaonang
22 标准编号WS3Bb005595
23 处方羊角 川芎 白芷 制川乌
24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黄棕色粉末;气腥,味苦、微有麻舌感。
25 鉴别
取本品内容物 2g,加乙醇5ml,研磨后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3ml, 点于滤纸上,分别照下述方法试验:
(1)滴加02%茚三酮的乙醇溶液1滴,在105℃干燥5分钟,显蓝紫色斑点。
(2)滴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显橙红色斑点。
(3)滴加2%间二硝基苯的乙醇溶液1滴与10%氢氧化钾的甲醇溶液1滴,显紫色至棕 红色斑点。
26 检查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6页)。
27 含量测定精密称取本品内容物0 4g,照氮测定法测定(附录45页一法),本品 含氮量不得少于40%。
28 功能与主治平肝驱风,活血止痛。用于肝旺风盛、血瘀络阻引起的偏正头痛, 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也可用于神经痛。
29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粒,一日2~3次。
210 注意孕妇禁用。
211 规格每粒装0 25g
212 贮藏密封。
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复方羊角胶囊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68.论痢证治法提丹者,是皆防其入胃即化出其苦味也,若以西药局中胶囊盛之吞服,虽破者亦可用。硫黄原禀火之精气,其挟有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一石部]墨酒,或韭汁送下,消痈用猪胆。或酽醋调涂,内有鹿角胶,非红不可用。《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
《本草撮要》:[卷九虫鱼鳞介部]龟板妇人发芎归治交骨不开。下死胎。得鹿胶阴阳并补。肾虚无热者忌。阴囊肿烂异常。先用苏梗煎汤洗净污垢。以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三大便秘塞(儿科)]葱蜜汤治婴孩虚秘,用葱白三茎,水煎去葱,入炒阿胶及生蜜溶化,食前服。《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
《冯氏锦囊秘录》:[外科大小合参卷十九胎毒诸疮]碧玉散古籍《扁鹊心书》记有用睡圣散作为麻醉药,它的主要药物就是曼陀罗花。最近几年,中国的外科医师和麻醉师合作,用曼陀罗花等作为手术的麻醉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证明,这种天然的麻醉药不仅效果可靠、使用安全,而且有抗休克、抗感染的优越性,这是其他现代西方的麻醉药所不能比的。
《本草纲目》为中药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6年。本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广泛地向药农、民间医生、猎人、渔人等劳动人民学习与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物学知识,并参考各类著作八百余种,经过长期的刻苦实践和鉆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卷1~2集录各家本草学序例。卷3~4以证候为主,分述所用药物。卷5以后,将药物分为天水类、地水类、火类、土类等62类,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374种),收载方剂一万多首,插图一千多幅。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李氏论述药物,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本书不仅是一部中药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至于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就。所以也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对科研、临床、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巨著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据考证,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曾提到过“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可能就包括《本草纲目》在内。此书在科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已被部分或全部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建国后有影印本和校勘排印本。现存数十种明清刻本及石印本。《本草纲目》([明·万历六年]李时珍)全文阅读:zhongyiguji21tcm/14/bencaogangmu/indexs《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全文阅读:zhongyiguji21tcm/24/bencaogangmushiyi/indexs《本草纲目别名录》([明]李时珍)全文阅读:zhongyiguji21tcm/31/bencaogang
详见百科词条:本草纲目 [ 最后修订于2015/12/12 20:41:17 共82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3 18:46: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