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猪验尸的古籍简介
中国现存最早的案例选编。五代后晋和凝、和母子编著,共4卷 ,辑录了汉至五代的情节复杂 、争讼难决而最后获得了正确处理的案件,包括御史奏状、李崇还儿、丙吉辨影、黄霸戮乱、严遵壁听、赵和籍产、若水留狱、敏中密访等100例 。对各案例逐一进行分析 ,对司法检验方面的经验也作了详细介绍 。流行的刊本除收有原来的和氏4卷外 ,还收有明代张景所著《补疑狱集》6卷 ,清代金凤清又增辑疑案30例。
猪的笔画:
撇、弯钩、撇、横、竖、横、撇、竖、横折、横、横
猪,汉语一级字 ,最早出自于《说文》。《说文》“猪,豕而三毛丛居者。从豕,者声。”造字本义:名词,作为古代食物油重要来源的肥豚,一种家畜,短尾短足,鼻子短凹平直,耳大下垂,好睡多肉,其肉多脂。古籍多以“猪”代替“猪(繁体)” 。引申义:小猪、泛指猪、水停聚的地方。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巳集下犬字部猪 ·康熙笔画:13 ·部外笔画:9
《广韵》俗猪字。
(猪)《唐韵》陟鱼切《集韵》《韵会》张如切,
又山猪,卽豪猪也。详前豪字注。
又岭南有嬾妇猪。《桂海虞衡志》嬾妇似山猪而小,喜食禾。田夫以机轴织絍之器挂田所,则不复近。
又猫猪。《杨愼·丹铅录》毛犀卽彖也。善知吉凶,古人呼为猫猪,交广人谓之猪神。
又石猪。《蜀志》蜻蛉县有石猪,子母数千头,传言夷昔牧猪于此,一朝猪化为石。
又官名。《魏志·东夷传》夫馀国以六畜名官,一曰猪加。
又草名。《博雅》伏猪,木禾也。
又药名。《本草纲目》陶弘景曰:猪苓,其块黑似猪屎,故名。互详前豕豨二字注。
又山水名。《山海经》渠猪之山,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又湫名。《北梦琐言》邛州有湫,有牝豕出入,号猪龙湫。
又州名。《唐书·地理志》猪拔州,隶陇右道。
又《广韵》猪口,地名。亦作䐗。《晋书·甘卓传》军次猪口。
又《闵公承传》作䐗口。
又《韵会》通作潴,水所停也。《书·禹贡》大野旣猪。《孔传》大野,泽名。水所停曰猪。《蔡传》水蓄而复流者,谓之猪。《左传·襄二十五年》规偃猪。《注》下湿之地。
又孟猪,泽名。通作诸。《书·禹贡》被孟猪。《蔡传》地志,在梁国睢阳东北,今南京虞城县西北孟诸泽是也。《左传·僖二十八年》及《尔雅·释地》作孟诸。
又《字汇补》照迦切,音遮。《左传·定十四年》宋野人歌曰:旣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干宝读。 《广韵》俗作猪。
说文解字
豕而三毛丛居者。从豕者声。陟鱼切。
红山文化时期有玉雕玉猪龙,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
玉猪龙为岫岩软玉,通体呈牙白色,肥首大耳,吻部平齐,三角形切口不切透内圆,身体首尾相连,成团状卷曲,背部对钻圆孔,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整器似猪的胚胎。首尾衔接如环形的玉猪龙,较多地保留了猪的形象,属于早期的作品,很有可能是“猪乃龙象”这一古谚的最早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猪龙慢慢首尾分离,头上长出了鬣或角。而蜷体玉龙同样为岫岩软玉,呈墨绿色,短龙首,吻部前伸上噘,鼻端截平,双圆鼻孔,梭形目,长鬣扁薄,明显地具备猪首的特征。同时龙体卷曲呈“C”形,刚劲有力,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无疑又具备蛇的特征。有专家认为,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崇拜蛇。体现在玉器造型上,就把猪和蛇结合起来,出现了猪首蛇身龙的形象。至此,一条原始的龙被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了,蜷体玉龙也由此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焚猪验尸的古籍简介
本文2023-10-30 01:42: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