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是怎么制备出来的?它是根据什么理论依据来制备的?难道是古医典籍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2收藏

中成药是怎么制备出来的?它是根据什么理论依据来制备的?难道是古医典籍么?,第1张

一、狭义的中成药,它主要指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 、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如中成药中的各种丸剂、散剂、冲剂、酒剂、酊剂、膏剂等等,这便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中成药,基本上就是历代中医精华中的一部分;

二、广义的中成药,它除包括狭义中成药的概念外,还包括一切经过炮制加工而成的草药药材,如板蓝根冲剂等。

二者各有利弊。

目录 1 拼音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 24 处方 25 制法 26 性状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二十五味阿魏散 1 拼音

èr shí wǔ wèi ā wèi sǎn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Ershiwuwei Awei San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

WS3BC014895

24 处方

阿魏      45g 野牛心 15g 肉豆蔻 15g 丁香 15g 肉桂 15g 山柰 15g 荜茇 15g 胡椒 15g 安息香 15g 乳香 15g 石榴子 15g 大蒜(炭) 15g 豆蔻 15g 诃子(去核) 15g 铁棒锤 15g 藏茴香 15g 沉香 15g 猴油 15g 木香 15g 藏木香 15g 宽筋藤 15g 紫草茸 15g 黑冰片(炭) 15g 藏菖蒲 15g 光明盐 15g

25 制法

以上二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26 性状

本品为灰褐色粉末;气腥,味微辛。

27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

28 功能与主治

祛风镇静。用于五脏六腑的龙病,肌肤,筋腱,骨头的隆病,维 命隆等内外一切隆病。

29 用法与用量

一次1 2g,一日2次。“四引”(白引、酸引、红引、蒜引)为引, 清晨和傍晚服用。

210 规格

每袋装 12g。

211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二十五味阿魏散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琥珀,忌生冷荤腥等物一月。贴膏神圣莫及。神效阿魏散天竺黄、芦荟、僵蚕各二钱,阿魏二钱二分,番木鳖

《杂病广要》:[内因类]骨蒸

治骨蒸劳热,四肢烦疼,大便秘涩,无问远近,宜服阿魏散方。阿魏(一分面裹煨面熟为度)川大黄(半两)槟

《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传尸劳

)沉香(锉)诃黎勒肉丁香木香莎草根白檀香乳香上一十五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温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七尸疰门]传尸复连(附论)

早。更将暖水洗面。停息少时。空心都为一服。神人阿魏散(出济生拔粹方)治骨蒸传尸等劳。寒热羸劣。困倦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六劳瘵门]骨蒸(附论)

补剂为方剂学名词,是指具有补益作用的方剂 。补剂系十剂之一,用补益药物组成,具有治疗阴阳气血诸虚证之功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本草纲目·序例》:“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子之酸补肺,苦柏之苦补肾。又如茯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人参之补脾气,白芍药之补脾血;黄芪之补肺气,阿胶之补肺血;杜仲之补肾气,熟地黄之补肾血;芎之补肝气,当归之补肝血之类,皆补剂。不特人参、羊肉为补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详见百科词条:补剂 [ 最后修订于2015/11/16 10:24:58 共35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葱白散处方川芎、苍术(米泔浸)、白术,各二两。甘草、石膏(煅)、干葛(焙),各一两。麻黄(去根节)三两。炮制上件为细末。功能主治解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不思饮食。又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山岚瘴气,时行疫疠,并皆治之。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葱白二寸,煎至七分,热服不拘时候。如要出汗,并煎三服,被盖,汗出为度。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局方》卷二(吴直阁增诸家名方):葱白散处方川芎2两,苍术(米泔浸)2两,白术2两,甘草(爁)1两,石膏(煅)1两,干葛(焙)1两,麻黄(去根节)3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四时伤寒,头痛壮热,项背拘急,骨节烦疼,憎寒恶风,肢体困倦,大便不调,小便赤涩,呕逆烦渴,不思饮食,又伤风感寒,头痛体热,鼻塞声重,咳嗽痰涎,及山岚瘴气,时行疫疠。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盏,加生姜3片,葱白2寸,煎至7分,稍热服,不拘时候。摘录《局方》卷二(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博济》卷二方名葱白散组成川芎1两,当归1两,枳壳(去白,麸炒)1两,厚朴(去白,姜汁炙)1两,官桂(去皮)1两,干姜(炮)1两,芍药1两,木香1两,青橘皮(去白)1两,神曲(炒)1两,麦糵(炒)1两,人参1两,蓬莪术(醋浸1宿,焙)1两,舶上茴香(炒)1两,荆三棱(炮)1两,苦楝子1两,茯苓(去皮)1两,干地黄1两,大黄半两,诃子半两(去核)(2味酌用)。功效温通调经。主治一切冷气不和,及本脏膀胱气攻冲疼痛;妇人产前产后腹痛,胎不安,或血刺者;兼能治血脏宿冷,百节倦疼,肌瘦怯弱,伤劳带癖。脾胃虚冷,攻筑心下,连胁肋刺痛,胸膈病闷,背膊连顶,拘急疼痛,不思饮食,或时呕逆,霍乱转筋,腹冷泄泻,膀胱小肠及外肾肿痛,食伤浮肿,心脾冷痛。用法用量每有患者3平钱,常

详见百科词条:葱白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0:27:17 共13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汤剂(decoction)为药物剂型之一。又称"煎剂"、汤液。是指将药材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服用的液体剂型。一般作内服用,亦可外用作洗浴、熏蒸及含漱。汤剂具有吸收快、作用强的优点,故临床上应用最广。还可根据临床具体病症灵活处方,汤剂是中医过去和现在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备急千金要方》序:“凡古方治疾,全用汤法,百十之中未有一用散者。……卒病贼邪,须汤以荡涤。”《圣济经》:“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最宜。伤寒之治,多先用汤者以此。”

汤剂的不足之处是量大,不便服用;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贮藏携带困难等。

详见百科词条:汤剂 [ 最后修订于2016/8/17 12:29:39 共15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国家基本药物 3 《元和纪用经》 31 组成 32 功效 33 主治 34 术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术散 术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ù sǎn

2 国家基本药物

与术散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395 33 参苓白术散 散剂 6g 袋 06 中成药部分 396 33 参苓白术散 散剂 15g 袋 017 中成药部分 397 33 参苓白术散 散剂 3g 袋 032 中成药部分 398 33 参苓白术散 散剂 9g 袋 087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3 《元和纪用经》 31 组成

术8两,桂4两,干地黄,泽泻3两,白茯苓3两。

32 功效

益肾补虚。

33 主治

五劳百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大病后不复常,行动喘惙,吸吸少气,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悸,咽干,饮食无味,虚乏瘦削。

34 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饮,随性调下,日3次。

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术散 《小儿痘疹方论》:论痘疹治法

之虚实。若属虚热者。虽欲水拒之而不饮。当用人参白术散。热渴自止。属实热者自甚。索水且喜而饮之。当以犀

《幼科发挥》:[卷之三脾所生病]泄泻

渴。小便短少。宜先清热后补脾。清热薷苓汤。补脾白术夏至后得之泻者。有寒有热。渴欲饮水者。热泻也。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中]论中风证候

金沸草散、来苏散、人参轻骨散、葱白散、和解散、神术散之类可服也。初得病一、二日,头痛发热,身体痛,恶

《杂病广要》:[脏腑类]泄泻

止。用温脾汤尤佳,若难取效,可佐以干姜丸,后服白术散。(《本事》)(白术散,出温中方四柱散下。)泻已

《慈幼便览》:泄泻

中成药是怎么制备出来的?它是根据什么理论依据来制备的?难道是古医典籍么?

一、狭义的中成药,它主要指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 、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如中成药中的各种丸剂、散剂、冲剂、酒剂、酊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