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细思极恐的细节有哪些?
《山海经》中记录了很多的上古神兽和妖兽。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
《山海经》特点:
《山海经》版本复杂,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清明上河图》——繁华中的危机,形同虚设的望火亭。北宋的开封城里,每一坊也就是每一个居民小区都有望火亭,亭上有人值班瞭望,一旦发现着火,马上组织灭火。通常,消防兵就住在望火亭下的两排平房里。可画中的望火亭不仅没人看守,下面的消防兵也不见了,两排兵营居然当做商用,开起了饭馆!据北宋史料记载,汴京城曾发生过数次大火,造成极大的损失,这些隐患的发生和城中形同虚设的消防不无关系。
一、冥冥中的800年一轮回
中国历史上有四个齐名的盛世: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以及明朝的“仁宣之治”。而令人称奇的是,几次太平盛世的时间间隔都约是800年。
首先是周朝的成康之治,公元前1020年-前996年。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然后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年-前141年。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成康之治的公元前996年算起,到文景之治的公元前180年,约是800年。
再然后是唐朝的贞观之治,627年-649年。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从文景之治的公元前141年算起,到贞观之治的627年,也约是800年。
最后是明朝的仁宣之治,1403年-1435年。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其与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并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盛世”。
而从贞观之治的649年算起,到仁宣之治1403年,也约是800年。
二、刘邦兴于蛇而亡于“蟒”
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刘邦在芒砀山起义,路遇白蛇,遂拔剑斩之。后来,这被史学家渲染为神话故事,说刘邦是赤帝之子,而白蛇是白帝之子。这一故事普遍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京剧里面的《白蟒台》、《萧何月下追韩信》、《大保国》对此均有描述。
起义后的刘邦,虽是一伙不起眼的草台班子,但却率先攻进咸阳城,从秦朝的子婴手中接过降表,并宽宥了子婴。后来,遂仍有波折,但终于还是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想不到的是,200年后出了个王莽,他是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驾崩后,王莽立汉宣帝两岁的玄孙广陵侯子婴为皇太子,并改命曰“孺子”,史称“孺子婴”,不久王莽就篡改国号,封子婴为安定公。
刘邦从秦朝的子婴处夺得了江山,王莽亦从西汉的子婴处夺得了江山,且两位子婴都得到了宽宥。可见冥冥中自有天意。
明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皇帝朱高炽于钦安殿猝死,终年47岁。这个一直在老爹朱棣的阴影及弟弟朱高煦的陷害下挣扎多年的老太子,在登基仅十个月后就撒手人寰,留下一个偌大的江山。
皇帝驾崩有人悲伤,自然就有人兴奋,比如在青州的朱高煦。夺嫡不成被强制就藩的他,本来已经决定好好过把造反的瘾。但这个消息让他兴奋异常,不用打仗那么麻烦了,太子朱瞻基在南京,他得到消息必然比我慢。只需要在路上设好埋伏,等这个便宜侄子路过的时候一支暗箭,天下还有谁比我更有资格做那个位置?
欢天喜地的朱高煦在必经之路上设好了埋伏,开始等着侄儿的身影。他左等不见人,右等不见人,最后却等来了朱瞻基已经于六月初三回到北京,定于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记继位的消息。再次错失良机的朱高煦只好悻悻而归,继续准备自己的谋反大业。直到宣德元年谋反失败被于谦一顿痛骂,后来又因为狱中恶作剧一样的绊倒侄儿皇帝,被硬生生做成了烤猪。
只是朱高煦单纯的大脑里从来没有想过一件事,为什么他没有伏击到朱瞻基?他在青州,朱瞻基在南京,无论如何他肯定得到消息比朱瞻基早,可是他得到消息就去伏击却没有等到人。朱高炽是五月二十九日猝死,朱瞻基六月初三就能赶到北京,五天时间赶路1000公里是否有可能?仔细想来不由让人倒吸一口冷气,能把这件事说通的方法只有一个,朱瞻基提前知道了父亲的死期,能提前知道一个人死期除了能掐会算外,最大的可能性是他制造了父亲的死亡。
所以这有一种说法,就是太子暗中把他的父亲给害死了,在顺利登机。
雍正王朝几个细思极恐的细节有:把有能力的大臣降官、邬思道事件、关于站队两位阿哥的问题、胤禛最狠的一句话等,具体的内容如下:
1、把有能力的大臣降官
第一件事就是在皇上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下的一个果断的决定,这个决定就是找各种理由把在位的有能力的大臣们降官。
相信到这里大家就已经不解了,既然需要新皇上位,为什么不好好培养一下和大臣们的感情呢?其实雍正的目的是想让皇子继位后,再把这些大臣恢复原位,或者再加官进爵,奖励财产。
第一件事就是这么的令人费解,但仔细想想都会觉得后怕,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能在皇宫中混的城府都深得可怕。
2、邬思道事件
第二件事是在皇帝下旨要把皇位传给老四的时候,四阿哥领旨之后就回宫了。皇上也明白四阿哥的心思,他想把父亲身边的有权势的大臣都除掉。
但毕竟像邬思道这样的跟了皇帝一辈子的老臣皇上是不想让老四杀了的。所以就主动找到邬思道,邬思道也是明白人,当即就说不想再在朝当官了。这样四阿哥才放过他。
还是那句话能在宫中混出名堂的都是明眼人。这虽是一件小事,但如果邬思道没能够理解四阿哥的意图,那他可能就把小命给弄丢了。
3、关于站队两位阿哥的问题
就在大家准备站边两位阿哥的时候,另一位与雍正出生入死的大臣就因为站错边而被雍正提醒,因为是出生入死的兄弟,皇上自然不想他们受到皇子们的欺负,所以皇上就送了一副老花镜给这位大臣,意思就是说他老眼昏花站错了局面,就也等于告诉了这位大臣要立谁为皇上了。
如果雍正明说于这位大臣,那么肯定会逼的另一位皇子对即将封皇上的四阿哥下死手。一点小心思就可以避免自己的儿子相残。在皇宫中会不会说话会不会做事就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决定自己的生死。想来也是细思极恐。
一件小事也许能让自己升职加薪,一件小事也可以让自己卷铺盖走人,所以,作为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就应该更加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了。
4、胤禛最狠的一句话
一开始老四胤禛就是以正面形象出场的,不管是下江南赈灾,还是追缴户部欠款,都是深得康熙帝圣心,也为他日后的成功上位奠定了基础。
老四胤禛在即位之前曾经说过最狠的一句话,这句话最终导致了七百多人的死亡。
那就是在江夏镇发生的事情,因为刘八女为难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让这二人在康熙帝御赐的牌匾下下马步行。从而怀恨在心,老十三胤祥想当场发怒,但是老四胤禛拦住了,并说了一句话:谁也不许再提江夏镇这三个字!
一开始根本没有感受到他说这句话的力道,直到后来年羹尧血洗了江夏镇之后,老四胤禛还对年羹尧说。由此可见,老四胤禛的报复心之强,难以想象,只不过在康熙帝的牌匾下步行了几步而已,却要了人家全镇七百多人的命!
5、雍正的野心
雍正作为康乾盛世的中间人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在位期间收拾了康熙末年的烂摊子,给乾隆留下了坚固的统治基础,他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登基之前的他就像一头捕猎的狮子,可以静静的等待时机的来临,时机来临时毫不犹豫的出手,成功捕到猎物——当上皇帝。
像他这样的人,若说他根本没想过当皇帝,没人会想信。可以这么说,雍正一开始虽然跟着太子办事,但是并非真心。因为狮子是不可能愿意给绵羊当跟班的。但是绵羊占据着太子之位,怎么办呢?
自己动手把太子拉下来吗?那不是告诉所有人,自己想当太子吗?不是让别人把矛头都对准自己吗?雍正那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做这种蠢事。所以雍正就希望老八动手。
这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把太子拉下来,给自己创造机会。第二,可以让所有人知道,自己是忠孝之人,忠于皇帝,忠于太子,完全听皇帝的话。第三,让所有人都知道老八有野心,让矛头对准老八,这样自己就安全了。
如果告发八爷党阻挠救灾,首先是证据不足,老八也不是傻瓜,不可能在信上写那么明显,授人以柄。万一干不掉老八,老八必然反扑,对自己不利。其次,即使干掉老八对自己也没有丝毫好处。因为对于想当皇帝的人来说,不支持他的都是敌人,八爷党是敌人,太子更是敌人。
让他们自相残杀,雍正自己坐收渔利才是最好的选择。试想一下,老八如果倒了,太子还在,雍正想当皇帝就得亲自动手把太子拉下来。他一直跟着太子办事,这么干岂不是背叛?叛徒的骂名他是不会背负的。
所以,在太子倒下之前,绝对不可以让老八倒下,否则对自己真是太不利了。没人愿意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地位,所以不管老八怎么闹腾,只要太子不倒,雍正就不会让老八彻底倒下。就是老八要倒了,也得拉上一把,美其名叫顾全兄弟情义。仔细一想,为了皇位,全是套路!
《山海经》细思极恐的细节有哪些?
本文2023-10-30 02:07: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