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十大淫乐器具是什么东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5收藏

古代中国十大淫乐器具是什么东西,第1张

(一)先秦时期的器乐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的乐器已有鼓、鼗、鼛、贲鼓、应、田、县鼓、钟、镛、南、钲、磬、缶、编磐、铃、陶铃、雅、祝、敔、和、鸾、簧、哨(陶制、骨制等)、埙、籥、龢鼇、言、萧、管、篪、笙、琴、瑟、筑等多种。在原始社会里乐器的出现多与神话传说、求神祭祀、民间舞蹈、劳动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乐器除用于宗教、礼仪等场合外,主要是供统治者娱乐享受。在乐器制作上精美豪华,规模越来越大,如《吕氏春秋·侈乐》中所载:“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萧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思度量。”  (二)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器乐  当时出现的乐器主要有筝、琵琶(有秦汉子和阮咸两种不同的形制)、笛、方响、箜篌瑟(即卧箜篌)。筝、琵琶、笛均为《相和歌》的伴奏乐器。这一历史时期,吸收外来乐器数量不少,如随着鼓吹乐的引入,还使用了笳、角、中鸣、长鸣、羌笛等吹管乐器。由于与西域文化的交往,传人的乐器主要有竖箜篌、波斯琵琶(即曲项琵琶)、荜篥等。竖箜篌亦为波斯乐器,魏晋之际传人我国。曲项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通过印度和新疆,传人甘肃一带,据《梁书·简文帝本纪》所载,至少在公元551年(南北朗)已传人南方。  (三)隋唐时期的器乐  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乐器数量骤增。特别是鼓类乐器,这可能是由于歌舞音乐的发展所致。打击乐器有铜钹、拍板、节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齐鼓、担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等三十多种;弦乐器有独弦琴、三弦、匏琴、轧筝、风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种;吹管乐器有幢箫、义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荜篥等二十多种。这一时期在乐器上的重要变化是出现了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开辟了乐器演奏的一个新的领域。  (四)宋、元、明、清的器乐  这一时期弦乐器有突出的变化和发展,继奚琴之后,宋代已出现了马尾胡琴。见于记载的还有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芦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丹布拉、基他尔、喇巴卜、提琴、哈尔扎克、洋琴等五十多种(实际上存在于民间的弦乐器其类别还远不止于此)。吹管乐器金、元时期从北方传入唢呐(又称金口角、苏尔奈、唢c1),按鼓吹乐的演奏组合形式又一次产生重大的变革,从音色、音量和风格上进一步丰富了鼓吹乐的演奏。唢呐最初用于军乐。如明王磐所著《王西楼先生乐府》中之散曲《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您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办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据王圻所著《三才图会》的记载,明代唢呐已应用于民间。  『民间器乐曲地方风格的几个重要组成因素』  器乐作品地方风格特点的构成,从技术方面讲,它涉及到音乐的整个基本表现手段(曲调的音高关系、调式、调性、节奏、节拍、速度、音区、力度、音色、演奏法、织体等)和整体性的表现手段,它们是组成—首器乐作品风格特点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根据我国传统民间器乐曲表现的特点来看,一般地来讲,地方风格的重要的组成因素为演奏技巧、民间传统习用的旋律展开手法、乐队组合几个方面。 [编辑本段]独奏音乐  『笛、笙音乐』  ●笛的形制  笛,以竹制管身,管身上开有吹孔、膜孔、两个(或四个)出气孔以及六个按音孔。膜孔上蒙以芦膜或竹膜,吹孔左端堵以笛塞,横吹。  ●北方梆笛音乐  梆笛有冯子存演奏的《五梆子》 《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 《黄莺亮翅》;刘管乐演奏的《卖菜》 《荫中鸟》《冀南小开门》《和平鸽》《顶嘴》。  ●南方曲笛音乐  曲笛代表曲有:陆春龄演奏的《小放牛》《鹧鸪飞》《欢乐歌》《中花六板》;赵松庭演奏的《三五七》《早晨》以及江先谓演奏的《姑苏行》。  ●笙音乐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早在殷代(公元前1401年——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就有和(即小笙)的名称。古代《尚书·益稷》中已提到了“笙镛以间”,《诗经·小雅·鹿鸣》中也记载有“吹笙鼓簧”。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历史文献中,都多处记载了笙这件乐器。最早的实物,见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乐器,距今已有二干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一般把二十二簧、二十三簧、二十六簧型制的乐器叫竽;把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型制的乐器叫笙。  笙的形制:笙主要由笙簧、笙笛、笙斗三部分组成。笙簧古代用竹制,后改用响铜;笙笛为长短不一的竹管(多以紫竹制作),于近上端处开有长形音窗(即出音孔),近下端处开有圆形音孔,下端嵌接木质笙脚以装簧片,并插入笙斗内;笙斗用匏、木或铜制成,圆形平顶,顶上开有插苗孔,笙斗旁连有吹口。  笙独奏艺术的发展:笙独奏艺术的发展主要在北方。  『二胡、板胡音乐』  ●二胡概述  二胡、京胡、京二胡、软弓京胡、根卡、粤胡、四胡、坠琴、中胡、大胡等;板面类的如板胡、椰胡、二弦。  ●板胡音乐  板胡在民间有多种名称,如:秦胡、胡呼、梆子胡、瓢、大弦。  『筝音乐』  历史沿革:筝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各地区的传统筝曲全国有代表性的筝曲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江浙、闽南广东梅县与潮汕等地。  『琵琶音乐』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琵”和“琶”原是古代弹拨乐器两种演奏手法的名称,秦汉至唐代这一时期,琵琶二字成为多种弹拨乐器的混称。唐代以后,琵琶才作为一件独立乐器的专用名词而沿用到今天。 [编辑本段]合奏音乐  『丝竹乐』  “丝”、“竹”二字名称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属八音,系指乐器的类别。汉代,已有丝、竹为声乐作伴奏的历史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竹除用于伴奏声乐外,还常用于歌唱前的单独演奏,这种演奏形式在不少的歌舞音乐、说唱音乐中一直保留到现在。隋、唐时期的“清调”、“法曲”亦属我国古代丝竹乐的合奏形式。“清调”所用乐器有笙、笛、箎、节、琴、瑟、筝、琵琶八种。“法曲”所用乐器有琵琶、箜篌、五弦琴、筝、笙、觱篥、方响、拍板。宋代的细乐,丝竹音乐得到高度发展。元代的器乐合奏如大曲、小曲、回回曲等,所用乐器系“筝、秦琵琶、胡琴、浑不似”等,亦属于丝竹乐的形式。到了明清,随着戏曲音乐的发展,丝竹乐队除广泛用于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的伴奏外,独立的丝竹乐合奏形式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普遍的流传和发展。  ●江南丝竹  流行地域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建国后,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丝竹乐而称其为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最少二人(二胡、笛子);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弦乐器: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管乐器:笛、箫、笙;打击乐器:鼓、板、木鱼、铃等。  江南丝竹音乐风格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乐曲概括地表现了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性格,体现出山清水秀的江南风貌。  ●广东音乐  流行地域以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中心,湛江地区和广西白话地区也很盛行,以后又逐渐流传到上海及北方天津、北京等大城市。  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因当时多演奏戏曲中的小曲、曲牌及过场音乐,如粤剧中表现结婚拜堂时所奏的《一锭金》、洞房花烛时所奏的《柳青娘》、祭奠燃点香烛时所奏的《哭皇天》等,所以,当地人称其为“谱子”“小曲”“过场谱”。  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早期与戏曲音乐所用乐器相同,为二弦、提琴(与板胡形制同,但较大)、三弦、月琴、横箫五件,号称“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  ●潮州弦诗  潮州弦诗俗称弦诗乐,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闽南一带亦较流行,后随华侨又传至东南亚诸国。  ●福建南曲  南曲又称“南音”、“南乐”、“南管”或“管弦”,主要流传于闽南的泉州市、晋江地区,厦门、龙溪和台湾等地亦很流行。随着华侨的迁移,在琉球以及南洋群岛等地亦多演奏(唱),并被当地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亲切地称呼为“乡音”。  南曲分“指”、“谱”、“曲”三大类。  指:民间艺人称为“指谱”“指套”,它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琵琶演奏指法)的完整大型套曲(即散曲联缀),传统有三十六大套,后增至为四十八大套,每套均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白兔记》《刘智远》《胭脂记》《巫山十二峰》《十八学土》《趁赏花灯》等。曲目主要有《自来》《一纸》《趁堂》《心肝》《为君》五大套。  谱:亦称“大谱”,即器乐套曲。有琵琶指法,传统有十二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著名的套曲有《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四套,简称“四、梅、走、归”。其它套曲有《三不和》《四不应》《阳关三叠》《三面金钱经》《五操金钱经》《八面金钱经》《起手板》等。  曲:即散曲,又叫草曲,均有词演唱,其数量不下千首,流行地域很广。曲分长滚、中滚、短滚、序滚、大倍、中倍、小倍等多个“滚门”。各“滚门”均有特定的节拍、调和旋律;“滚门”下有若干牌名,各牌名下又包括许多小曲。  南曲曲谱(器乐部分),主要有三个版本。《文焕堂初刻指谱》《泉南指谱重编》《南音指谱》。  『鼓吹乐』  宋朝以前宫廷中鼓吹乐所使用的乐器,管乐多是角、笳、排箫、笛、筚篥、中鸣、长鸣;打击乐器主要有錞于、钲、铙、铎、鼓、节鼓、大鼓等。  鼓吹乐中琐呐类乐器的引入,约在金、元时期,当时用于军乐,仪仗。明朝以在内地人民中广泛流传。  鼓吹乐的演奏形式有三种,分别以唢呐、管子、笛三种类型乐器主奏。  ●冀中管乐  该乐种有擅长吹秦民歌、小调和群众歌曲的传统,因此,俗称“吹歌”。主要流行于河北省中部定县、徐水、安平、安国、博野等地区,尤以定县子位村吹歌会和徐水县迁民庄吹歌会的演奏最为著名。  ●山西八大套  山西“八大套”,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五台、定襄两县,忻县、原平、崞县次之。  ●鲁西南鼓吹乐  山东各地的鼓吹乐,按流行地域和演奏特点,可分为三个部分。流传于烟台、莱阳地区的鼓吹乐,演奏形式多以管子主奏;流传于昌潍、章丘地区的鼓吹乐,演奏形式多以笛子主奏,流传于菏泽、济宁、聊城地区的鼓吹乐,演奏形式多以琐呐、锡笛主奏。流行于山东西南部菏泽、济宁地区的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我国享有“唢呐之乡”的盛誉。  ●辽南鼓吹  辽南鼓吹曲目不少来源于元、明以来南北曲牌子,并吸收了流行于当地的民歌和器乐曲牌而组成。  (一)汉吹  用于丧事,以坐棚形式演奏,常演奏的曲目有《大骂玉郎》《小骂玉郎》《大欧天歌》《小欧天歌》《大朝阳》《小朝阳》《黄莺》《兰莺》《月儿高》《金字经》《南正宫》等。  (二)大牌子曲  用于婚、丧事,以坐棚形式演奏。常演奏的曲目有《四来》《雁儿落》 [编辑本段]体鸣乐器  (1)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铜鼓,等等。  (2)互击体鸣乐器:棒棒、铜镜、竹梆、竹杠、钹、布哉、乳钹、头钹、二钹、小钹、铙、大铙、司涅、镲、小镲、碰盅、碰铃、腰铃、阔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击体鸣乐器:乐杵、竹捣筒、竹筒、瑶族竹筒、阿嘎、,等等。  (4)摇击体鸣乐器:连厢棍、萨巴依、热巴铃、盘铃、金刚铃、瑶铃、萨满铃、晃铃、串铃、  铜铃、八宝铜铃、师刀,等等。  (5)综合奏体鸣乐器:竹簧、蹈到、铁簧、锡伯族铁簧,等等。 [编辑本段]膜鸣乐器  (1)棰击膜鸣乐器:大鼓、壮族的种劳、瑶族大鼓、水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拢、赠疆、瑶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猪嘴鼓、姜鼓、战鼓、扁鼓、八音鼓、书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环鼓、抬鼓、达玛、纳格拉、达玛如、建鼓、神鼓、那额、达布尔、竹鼓,等等。  (2)拍击膜鸣乐器:夏尔巴鼓、八角鼓、铃鼓、达卜、黄泥鼓、长鼓、光亚、光吞,等等。  (3)混合击膜鸣乐器:手鼓、圆鼓、边鼓、双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等等。 [编辑本段]气鸣乐器  (1)唇振气鸣乐器:牛角、铜角、刚洞、海螺、鹿笛、长号、筒钦、铓筒、布巴,等等。  (2)嗓振气鸣乐器:合欢箫,等等。  (3)边棱气鸣乐器:胡笳、壮笛、乃依、横笛、横笛、短箫、筒箫、鼻箫、斯布斯额、鹰笛、  骨笛、吐任、直通箫、布利亚、巴葛丢冬、列都、笛朽篥、库洛、双管鼻笛、扎令、阿乌、笛老挪、泥哇呜、狍哨,等等。  (4)吹口气鸣乐器:夜箫、侗笛、塞箫、奖、瓦格洛、雄林、苏奈依、嘟噜、低音嘟噜、太平箫、嘎嗦、五月箫、筚箫、筚笋、勒绒、姊妹箫、双管侗笛、波晓呼、决篥杰,等等。  (5)单簧气鸣乐器:巴乌、筚、筚相、苗笛、芒筒、竹叶笛、马布、筚鲁、寸笛、咚咚亏、笔管、大嘀珑、筚多喝、波芦、筚建、利列、利罗、笛列、筚尔、筚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双管巴乌、双管筚朗叨、筚总、决列、双管竹叶笛、双管马布、菲察克、筚达、葫芦笙、芦笙、排笙、木叶,等等。  (6)双簧气鸣乐器:巴拉曼、波伯、细筚篥、小闷笛、苏尔奈、长唢呐、嘉令、波列、苗族唢呐、白族唢呐、彝族唢呐、拜、勒尤·勒浪、洞巴、阔诗乃依、双筚篥、长积、双管闷笛、咪咪、双勒浪,等等。 [编辑本段]弦鸣乐器  (1)打击弦鸣乐器:竹筒琴、竹琴、锵,等等。  (2)弹拨弦鸣乐器: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独弦琴、五弦琵琶、纳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兹、苏古笃、扎木年、弹布尔、赛依吐尔、碧约牛腿琴、独它尔、喀什热瓦普、多朗热瓦普、热瓦普、巴朗孜库木、库木日依、阿肯东布拉、乐队东布拉、月琴、贵州咸宁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龙头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傈僳三弦、赛玎、壮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竖箜篌、凤首箜篌、双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转调箜篌、卡龙、弓琴、达比亚、傣玎、托甫秀尔、东布尔、菲特克呐、三线琴,等等。  (3)弓拉弦鸣乐器:琤尼、牙筝、塔吉克艾捷克、胡琴、萨它尔、胡西它尔、椰胡、葫芦胡、土胡、根卡、多朗艾捷克、艾捷克、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独弦胡琴、适争、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铁琴、藏京胡、马骨胡、竹筒胡、纳西胡琴、二黄、朗多依、西玎、多洛、扎尼、彝族三胡、四胡、蒙古族四  一、体鸣乐器  (1)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锣、铜鼓、三角铁、木鱼、广东版、木琴、铝板琴,等等。  (2)互击体鸣乐器:棒棒、铜镜、竹梆、竹杠、钹、布哉、乳钹、头钹、二钹、小钹、铙、大铙、钗、司涅、镲、小镲、碰盅、碰铃、腰铃、阔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击体鸣乐器:乐杵、竹捣筒、竹筒、瑶族竹筒、阿嘎、,等等。  (4)摇击体鸣乐器:连厢棍、萨巴依、热巴铃、盘铃、金刚铃、瑶铃、萨满铃、晃铃、串铃、铜铃、八宝铜铃、师刀,等等。  (5)综合奏体鸣乐器:竹簧、蹈到、铁簧、锡伯族铁簧,等等。  二、膜鸣乐器  (1)棰击膜鸣乐器:大鼓、排鼓、壮族的种劳、瑶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拢、赠疆、瑶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猪嘴鼓、姜鼓、战鼓、扁鼓、八音鼓、书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环鼓、抬鼓、达玛、纳格拉、达玛如、建鼓、神鼓、那额、达布尔、竹鼓,等等。  (2)拍击膜鸣乐器:夏尔巴鼓、八角鼓、铃鼓、达卜、黄泥鼓、长鼓、光亚、光吞,等等。  (3)混合击膜鸣乐器:手鼓(俗称蛇皮鼓)、圆鼓、边鼓、双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等等。  三、气鸣乐器  (1)唇振气鸣乐器:牛角、铜角、刚洞、海螺、鹿笛、长号、筒钦、铓筒、布巴,等等。  (2)嗓振气鸣乐器:合欢箫,等等。  (3)边棱气鸣乐器:胡笳、壮笛、乃依、横笛、排萧、短箫、筒箫、鼻箫、斯布斯额、鹰笛、  骨笛、吐任、直通箫、布利亚、巴葛丢冬、列都、笛朽篥、库洛、双管鼻笛、扎令、阿乌、笛老挪、泥哇呜、狍哨、口笛、埙,等等。  (4)吹口气鸣乐器:夜箫、侗笛、塞箫、奖、瓦格洛、雄林、苏奈依、嘟噜、低音嘟噜、太平箫、嘎嗦、五月箫、筚箫、筚笋、勒绒、姊妹箫、双管侗笛、波晓呼、决篥杰,等等。  (5)单簧气鸣乐器:巴乌、筚、筚相、苗笛、芒筒、竹叶笛、马布、筚鲁、寸笛、咚咚亏、笔管、大嘀珑、筚多喝、波芦、筚建、利列、利罗、笛列、筚尔、筚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双管巴乌、双管筚朗叨、筚总、决列、双管竹叶笛、双管马布、菲察克、筚达、葫芦丝、芦笙、排笙、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木叶,等等。  (6)双簧气鸣乐器:巴拉曼、波伯、细筚篥、小闷笛、苏尔奈、长唢呐、嘉令、波列、苗族唢呐、白族唢呐、彝族唢呐、拜、勒尤·勒浪、洞巴、阔诗乃依、双筚篥、长积、双管闷笛、咪咪、双勒浪,等等。  四、弦鸣乐器  (1)打击弦鸣乐器:扬琴、竹筒琴、竹琴、锵,等等。  (2)弹拨弦鸣乐器:古筝、柳琴、阮(大阮、中阮、小阮)、古琴、蝶筝、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独弦琴、五弦琵琶、纳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兹、苏古笃、扎木年、弹布尔、赛依吐尔、碧约牛腿琴、独它尔、喀什热瓦普、多朗热瓦普、热瓦普、巴朗孜库木、库木日依、阿肯东布拉、乐队东布拉、月琴、贵州咸宁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龙头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傈僳三弦、赛玎、壮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竖箜篌、凤首箜篌、双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转调箜篌、卡龙、弓琴、达比亚、傣玎、托甫秀尔、东布尔、菲特克呐、三线琴,等等。  (3)弓拉弦鸣乐器:二胡、曲胡 中胡、老胡、高胡、京胡、板胡、马头琴、琤尼、牙筝、塔吉克艾捷克、胡琴、萨它尔、胡西它尔、椰胡、葫芦胡、土胡、根卡、多朗艾捷克、艾捷克、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独弦胡琴、适争、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铁琴、藏京胡、马骨胡、竹筒胡、纳西胡琴、二黄、朗多依、西玎、多洛、扎尼、彝族三胡、四胡、蒙古族四胡、四弦胡、彝族四胡、布依四胡、马头琴、克亚克、呃吱、牛腿琴、库布孜、朝尔,等等。

”将军未挂封侯印 腰下常悬带血刀”意思是将军还没有封侯挂印时,腰下常常悬带着带染血的刀刃。形容的是军人气质与形象。

典出原文:《白兔记》(节选):

梁州序(外扮岳节使上)掌握三军胆气雄,有千里威风。朝廷敕命守山东,咱不免行吾军令。马跨征鞍将挂袍,柳梢枝上月儿高。将军未挂封侯印,腰下常悬带血刀。自家姓岳名勋,官拜节度使之职。如今四方离乱,民遭涂炭,士民荒凉。朝廷有旨,着俺招军买马,积草聚粮。正是"君王有难思良将,人到中年忆子孙。"左右的,与我扯起招军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

《白兔记》又称《刘智远白兔记》,元代南戏作品,永嘉书会才人编,写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与《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四大南戏“。

扩展资料:

“将军未挂封侯印,腰上常悬带血刀”中“腰下常悬带血刀”不免显得血腥残酷暴力,但此“血”字意为军人之血性倒也绝妙,不论古之兵将或现代军人常要胸怀血性,利如钢刀,锐如锋刃。

如《张学良传》书中有一幕:东北军阀张作霖之子学良,在清政府垮台之后,励精图治,整军顿纪,改革旧治,编制新军,其间以其父为首的老派代表张作相、杨宇霆等大为阻拦,与郭松龄巡视工防时,二人志同道合,大呼“将军未挂封侯印,腰下常悬带血刀”,喊出了一代将士的觉悟。

参考资料:

——白兔记

摘要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一、简要描述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

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

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

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

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

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十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荔镜记》中扮演的安人;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

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

二、发展历史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

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三、艺术特点

1、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

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

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

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

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

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

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

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粤东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

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3、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

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

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

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

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

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四、传统剧目及代表人物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传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

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潮剧的著名编剧有谢吟,代表作有《秦凤兰》、《赵少卿》、《大义灭亲》等;还有吴师吾、林先玉、洪逊、陈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传世。

著名艺人有李德意、蔡龙汉、洪妙等。

五、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目标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不但深受广东、福建潮语区人民的喜爱,也流行和影响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到国家非常重视的保护。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潮剧的艺术魅力,潮剧的文化品位,是潮汕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为弘扬潮汕文化,让潮剧这朵艺术奇葩绽放得更加鲜艳,让大家在网上欣赏到家乡文化,这是我们在所不辞的。

衡阳湘剧,民间称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戏班子”,亦称为“衡阳汉调”,是我省特色浓郁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流行地区甚广,涉及到整个湘南东部,包括衡阳市、郴州市和衡阳、衡山、衡东、耒阳、常宁、安仁、炎陵、茶陵、攸县、永兴、桂东、宜章、汝城、桂阳、郴县等县市,还曾流行于江西永新和广东乐昌等地。

衡阳的戏剧演出活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274年,文天祥路经衡阳,为其时歌舞戏曲之盛所感,写有《衡州上元记》,详细记载了那年他所见到的正月十五,衡阳人民“为百戏之舞”的盛况。具体说到衡阳湘剧的源起,则传说不一。有人说,是当时在衡阳经商的江西商人从家乡邀来戏班演出,将衡阳湘剧最初演唱的高腔带到了衡阳,一些出自弋阳诸腔的剧目,至今仍保留在衡阳湘剧的传统剧目中。衡阳湘剧昆腔的传入,有人说是源自桂端王府的昆腔班,1579 年,明神宗第7子桂端王朱常瀛就藩衡阳,带来了一个唱昆腔的戏班,在府中还建了一座戏台,将昆腔传入了衡阳。也有人说,在清咸丰年间,一些湖北汉班艺人来到衡阳,组班或搭班演出,给衡阳带来许多皮簧腔剧目,再加上本省湘剧祁剧声的融入,形成了衡阳湘剧的弹腔。

从目前衡阳湘剧的声腔构成来看,正是包含了高腔,昆腔,弹腔三种主要声腔。上述几说也是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衡阳湘剧源流的一脉。根据清人杨恩寿、王凯运在《坦园日记》和《湘绮楼日记》中的记载,他们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在衡阳看到的那些衡阳戏班演出的剧目,基本上显示出了衡阳湘剧初步定型的剧种形态。

衡阳湘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衍变和消长,至今记录在册的仍有613出。从不同剧目所用的不同声腔来划分,有昆腔戏41个,高腔戏97个,高昆腔间唱戏47 个,弹腔戏418个,杂腔小调戏10个。从剧目的长短来划分,则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113个,散折戏465个。

连台本戏是多在酬神活动频繁的秋冬之时连台演出,每天演一本,演唱时用大鼓大锣伴奏,因而又称“大鼓戏”,主要有《目连传》、《封神传》、《岳飞传》、《西游记》、《混元盒》等。

整本戏,或称正本戏。每本演出时间多在5小时左右,故事内容独立完整。的有五大本高昆混合演唱的剧目“青、红、绿、白、黄”。青,即《青梅会》,表现刘备、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红,即《红梅阁》,演李慧娘的故事。绿,即《绿袍相》,演刘湛与徐月娘的故事。白,即《白兔记》,演刘智远的故事。黄,即《黄金印》,演苏秦六国封相的故事。另外,《天意图》、《麒麟阁》、《古城会》、《衣带诏》、《置田庄》、《雁门关》、《祭风台》、《莲花山》、《双奇配》、《一捧雪》、《双连帕》、《三节义》等,也是衡阳湘剧戏班必演的看家戏。

散折戏,或称单折戏,为戏班常演的精彩折子戏。演出时间每折一小时左右。盛演不衰的散折戏主要有《醉打山门》、《打碑杀庙》、《昭君和番》、《佳期拷红》、《游街坠马》、《思凡》、《描容上京》、《八戒闹庄》、《打鼓骂曹》、《杨滚教枪》、《骂府生祭》、《打龙棚》、《雁门提潘》、《高旺进表》、《攀良起解》等。

衡阳湘剧的音乐分为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包括昆腔、高腔、弹腔、杂腔小调等四种声腔和过场曲牌、 打击乐曲。唱腔今以弹腔和高腔为主,尚保存一部分昆腔剧目。舞台语言以衡州官话为基础,结合中州韵规范而成。

衡阳湘剧的昆腔,格律同于昆曲,但咬字颇具地方特色,上声字依湘南上声字调高唱, 使唱腔悠扬清亮。传统曲牌有“粗牌子”、“细牌子”之分,前者古朴粗犷,腔简字多,演唱速度稍快,用唢呐和笛子伴奏;后者细柔婉转,腔繁字疏,演唱速度较慢, 以曲笛伴奏。

衡阳湘剧的高腔曲牌,可分为《驻云飞》、《四朝元》、《锦堂月》、《桂枝香》、《香罗带》、《八声甘州歌》、《锁南枝》、《一枝花》、《驻马听》、 《汉腔》等类,分“腔”与“放流”两个部分。腔尾由人声帮腔,打击乐伴奏;放流字多腔少,曲调为朗诵体,由鼓板击拍。高腔由一个人清唱,众人帮腔,不要音乐伴奏,地方特色十分浓郁。

衡阳湘剧的弹腔也分南、北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南路唱腔无行当之分,但各行当的演唱风格有所区别。北路生旦分腔,小生与旦行同,净行与生行同。旦腔比生腔高五度。旋律低且深沉,声调凄凉、哀苦。

衡阳湘剧现行的脚色行当分为生、花、旦三大行。其中生行又分老生、正生、小生,花行又分大花、二花、三花(即丑),旦行又分正旦、老旦、小旦,共九个行当故称“九人头”。老生偏重靠把戏和拐杖戏。靠把戏多扮演年高位重人物, 重功架气度,以扎靠和把子功见长;拐杖戏表现年老体衰、老态龙钟的人物,戴白胡子,拄拐杖,唱做并兼,尤重白口。正生戏路较广,偏重唱功做功。小生行多扮演儒生及青年文官武将等人物,演唱时本嗓和假嗓交替运用,唱,做,念、打,缺一不可。大花行多扮演忠臣良将、草莽英雄、臣、小人,唱念运用霸音、虎音、炸音。二花行多饰演性格豪爽、勇猛、憨直、机趣或凶残的人物,重武功身法,以配戏为主。三花行道白以衡阳方言为主,还有苏白、山西白、京白和湖北话等多种地方语言。正旦多扮演贞妇、烈女, 表演端庄稳重,小旦戏路较宽,角色身分、年龄不一,要求唱、做、念、打俱全。老旦以配戏为主,角色有贫富之分。这些行当虽然严谨规范,但历代的衡阳湘剧艺术家,却可以利用行当的表演程式,表现不同人物的情感,刻划不同人物的个性。

衡阳湘剧的表演艺术主要有三种表演风格。一是昆腔戏动作细腻、舞蹈性强的风格。二是高腔戏动作古朴,泥土气息浓,唱、念多的风格。三是弹腔戏动作规范化程度高,多用程式、大段板式变化的唱腔或整段念白手段刻划人物的风格。

衡阳湘剧艺人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社会地位卑微,生活贫苦。1949年,仅存零散戏班5个,艺人不足200,演出日见萧条,衡阳湘剧艺术频临绝境。新中国建立之后,衡阳湘剧艺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批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培养了一批学有所长的演员、乐师,充实剧团演出阵营,整理、改编、 创作了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历史故事戏。其中《醉打山门》被评为湖南省和中南区的优秀剧目,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 《雁门提潘》和《芦花荡》两剧,也曾到北京汇报演出。谭保成、谭松月、谭贵昌、罗金城、王桂枝等一批艺术家,受到党和政府的奖励,衡阳湘剧这一古老的剧种,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正焕发出新的青春风采。

不知道你喜欢什么剧种,我比较喜欢沪剧和越剧,这些是我比较喜欢并觉得好听的唱段,不知对你是否有用。

沪剧:

罗汉钱-回忆

黄浦怒潮-写遗书

芦荡火种-开方

为奴隶的母亲-补衣裳

星星之火-启发杨桂英

大雷雨-你说我不肯原谅你

星星之火-控诉

桃李颂-临别勉励

白兔记-刘智远敲更

芦荡火种-颂伤员

雷雨-四凤独叹

叛逆的女性-抱不平

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淑英告状

庵堂相会-搀桥

苗家儿女-话别

芦荡火种-办喜事

借黄糠-李俊明自叹

为奴隶的母亲-回家路上

庵堂相会-看龙舟

罗汉钱-五婶说媒

星星之火-隔墙三重唱

红灯记-壮志凌云

鸡毛飞上天-教育虎荣

一片春色染五洲(开篇)

叛逆的女性-花园会

芦荡火种-智斗

红灯记-母子同心

雷雨-花园相问

庵堂相会-春二三月草青青

卖红菱

芦荡火种-军民鱼水情

雷雨-飞向我们的新世界

庵堂相会-搀桥

铁汉娇娃-罗杰哭灵

孤岛血泪-千里寻子到北平

越剧:

梁山伯与褶英台》选段

1.我家有个小九妹(祝英台唱段)

2.祝家庄上访英台(梁山伯唱段)

3.那一日钱塘道上送你归(梁山伯唱段)

4.你在长亭自做媒(梁山伯、祝英台唱段)

5.记得草桥两结拜(祝英台唱段)

6.英台说出心头话(梁山伯唱段)

7.母亲带回英台信(梁山伯唱段)

8.一见坟台魂魄消(祝英台唱段)

《西丽记》选段

9.一更后万籁寂无声(张生唱段)

10.一炷香愿亡父早升天堂(莺莺唱段)

11.吟诗:月色溶溶夜(张生唱段)

12.若不是张解元他识人多(莺莺唱段)

13.望晴空冰轮乍涌(莺莺唱段)

14.夜坐时停了针线(红娘唱段)

15.碧云天,黄花地(幕后伴唱)

16.伯劳东去燕西飞(莺莺、张生唱段)

《祥林嫂》选段

17.青青柳叶蓝蓝天(祥林嫂唱段)

18.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贺老六唱段)

19.听他一番心酸话(祥林嫂唱段)

20.千悔恨,万悔恨(祥林嫂唱段)

21.抬头问苍天(祥林嫂唱段)

《红楼梦》选段

22.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宝玉与黛玉联唱)

23.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黛玉唱段)

24.想当初妹妹从江南初来到(宝玉唱段)

25.我一生与诗书作了闺中伴(黛玉唱段)

26.多承你伴我月夕与花朝(黛玉唱段)

27.我合不拢笑口将喜讯接(宝玉唱段)

28.金玉良缘将我骗(宝玉唱段)

29.问紫娟,妹妹的诗稿今何在(宝玉、紫娟唱段)

《何文秀》选段

30.路遇大姐得音讯(何文秀唱段)

31.耳边忽听有人声(何文秀唱段)

32.见娘子痛哭伤心(何文秀、王兰英唱段)

33.清早起来出了城(何文秀、王兰英唱段)

34.时辰八字排分明(何文秀唱段)

35.左造男命二十一(何文秀唱段)

36.耳听娘子哭悲声(何文秀唱段)

37.幸亏又逢贵人星(何文秀唱段)

邮编:421000

回雁峰前声断处,青杉翠竹是衡州。

雁峰区,衡阳市中心城区,雁城雅称的发祥地。下辖五个街道、一个乡、一个镇、一个农场,面积94平方公里,人口23万,是在原衡阳市城南区基础上并入原郊区和衡南县部分乡镇村组成的。

雁峰区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城区街道纵横交错,商业网点密集,店铺毗连,行人熙攘,车水马龙,一派繁荣。

雁峰区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境内坐落国有大中型企业近200家,涉及冶炼、机械、化工、纺织、医药等众多行业,对衡阳的工业振兴、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雁峰区是恬人的旅游胜地。以境内的南岳第一峰——回雁峰为龙头,将岳屏公园、东洲岛、奇罡山、黄巢岭等旅游景点有机地融入南岳大旅游圈。

雁峰区是居家置业的乐园。交通发达,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湘江河水依区而行,千吨级码头、先锋码头是湘江衡阳段水运中心。社会服务完善,通信便捷畅通,金融职能齐全,社区服务等配套体系完备。

雁峰区更有优越的投资环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政策优惠,投资环境优良。如今,区委、区政府致力于衡阳中央商务区的打造,以形成湘南地区信息流、人才流、物资流的“洼地”。

一个融金融、商贸、管理、信息、服务、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即将崛起。

自然地理

雁峰区地处衡阳盆地,衡阳市中心城区。雁峰区以红岩丘陵地貌为主,丘陵地形。雁峰区地貌类型以岗丘为主。

资料:

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的起伏不大,坡度和缓,顶部浑圆,连续分布的圆丘状地貌集群。丘陵是山地久经侵蚀的结果。在地貌演化过程中,丘陵是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中间阶段。从构造上看丘陵所在地区一般地壳抬升缓慢,从气候条件上看,一般在温暖湿润地区丘陵分布较多。根据起伏高度,相对高度小于100米者为低丘陵,100-200米者为高丘陵。从发展经济、建设开发山区的角度上看,山地、丘陵及部分高原具有共性。山区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多种经济。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整个地形像一个大盆。盆地的四周一般有高原或山地围绕, 中部是平原或丘陵。 盆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盆地,称为构造 盆地。另一种是由冰川、流水、风和岩溶侵蚀形成的盆地,称为侵蚀盆地,主要由澜沧江及其支流侵蚀扩展而成。

衡山又称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山县,衡山方圆800里,共有72峰,据说每座峰的峰名各有来历,它对游人开放的游览面积有85平方公里,它最南端的就是著名的回雁峰,古人一直认为南迁的大雁飞到回雁峰后就不再往南飞了;它的北端则是起始于长沙境内的岳麓山。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放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清人魏源在<<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岱(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这是对衡山的赞美。

回雁峰位于衡阳市南区雁峰,为南岳72峰之首,海拔968米。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名回雁峰。回雁峰之名来源有二:一曰北雁南飞越冬,至此气暖,不再南飞而北归;一曰山形似雁,张翼回翔。回雁峰海拔968米,山虽不高,因历史名人的诗文以它为典故者甚多,文因景成,景借文传,故名扬天下。

发源于广西兴安的湘江干流,自祁东归阳镇入境,依次流经祁东县、衡南县、常宁市、市区、衡阳县、衡山县和衡东县,衡阳境内长226公里。衡阳境内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湘江一级支流有舂陵水,蒸水,耒水、_水。

雁峰区全年平均气温182℃,极端最低气温-13℃,极端最高气温为377℃,降水量明显偏多,日照偏少,冬暖夏凉明显,汛期多雨,雨季结束不明显,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历史沿革

回雁峰是南岳第一峰,坐落于市区,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市区又名雁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将原楚国南部分为黔中、长沙两郡,长沙郡包括衡阳地域。

公元220年,孙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在今酃县;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郡治设在今湘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

公元589年,隋灭陈,改郡为州,废湘东、衡阳郡,设衡州,将临蒸改为衡阳县,州城、县城均在今江东岸。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衡阳县。

2001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34号):撤销衡阳市江东区、城南区、城北区、郊区,设立衡阳市珠晖区、雁峰区、石鼓区、蒸湘区。雁峰区辖原城南区的雁峰、白沙洲、黄茶岭、天马山、先锋路5个街道和原郊区的湘江乡(不含杨柳村)、岳屏乡(不含联合、岳屏、北塘3个村)以及衡南县的文昌乡。区人民政府驻湘江南路。

风土人情

衡阳群众喜欢看戏、听说唱,因而地方剧曲种类繁多,流传也广。主要有花鼓戏、湘剧、祁剧、地花鼓、木偶戏、皮影戏、鬼脸戏、渔鼓、丝弦、小调、莲花剧、打连厢、打钱鞭、布围戏、独角戏以及瑶族谈笑等。衡阳花鼓戏以小旦、小生、小丑“三小”见长,是群众最喜欢的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清顺治年间,由原衡山的“采茶调”和衡阳的“车马灯”等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因声腔语言相近,流传地方相通,故统称“衡阳花鼓戏”。以后,逐步流入全省其他地区。1983年编修的《中国戏剧湖南卷》中,将流行在湘南各地的花鼓戏统称为“衡州花鼓戏”。湘剧属湖南地方剧的一种,于三百年前由邻近县流入我市,因受地方方言的影响,逐步演变成为具有衡阳特色的衡阳湘剧。祁剧因发祥于祁东、祁阳(原属一县)而得名,明朝中叶由“弋阳腔”传入祁东、祁阳,与本地民歌小调相结合,从而诞生了这一种新剧——祁剧。

这些戏曲中运用地方方言,有唱有做,配以乐器,亲切动听,妙趣横生,很受群众欢迎。花鼓戏《打铁》曾被灌成唱片播放全国;湘剧《醉打山门》在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汇演中,主演获一等奖,“一曲《醉打》,誉满京华”!

衡阳湘剧,民间称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戏班子”,亦称为“衡阳汉调”,是我省特色浓郁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流行地区甚广,涉及到整个湘南东部,包括衡阳市、郴州市和衡阳、衡山、衡东、耒阳、常宁、安仁、炎陵、茶陵、攸县、永兴、桂东、宜章、汝城、桂阳、郴县等县市,还曾流行于江西永新和广东乐昌等地。

衡阳的戏剧演出活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274年,文天祥路经衡阳,为其时歌舞戏曲之盛所感,写有《衡州上元记》,详细记载了那年他所见到的正月十五,衡阳人民“为百戏之舞”的盛况。具体说到衡阳湘剧的源起,则传说不一。有人说,是当时在衡阳经商的江西商人从家乡邀来戏班演出,将衡阳湘剧最初演唱的高腔带到了衡阳,一些出自弋阳诸腔的剧目,至今仍保留在衡阳湘剧的传统剧目中。衡阳湘剧昆腔的传入,有人说是源自桂端王府的昆腔班,1579年,明神宗第7子桂端王朱常瀛就藩衡阳,带来了一个唱昆腔的戏班,在府中还建了一座戏台,将昆腔传入了衡阳。也有人说,在清咸丰年间,一些湖北汉班艺人来到衡阳,组班或搭班演出,给衡阳带来许多皮簧腔剧目,再加上本省湘剧祁剧声的融入,形成了衡阳湘剧的弹腔。

从目前衡阳湘剧的声腔构成来看,正是包含了高腔,昆腔,弹腔三种主要声腔。上述几说也是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衡阳湘剧源流的一脉。根据清人杨恩寿、王凯运在《坦园日记》和《湘绮楼日记》中的记载,他们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在衡阳看到的那些衡阳戏班演出的剧目,基本上显示出了衡阳湘剧初步定型的剧种形态。

衡阳湘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衍变和消长,至今记录在册的仍有613出。从不同剧目所用的不同声腔来划分,有昆腔戏41个,高腔戏97个,高昆腔间唱戏47个,弹腔戏418个,杂腔小调戏10个。从剧目的长短来划分,则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113个,散折戏465个。

连台本戏是多在酬神活动频繁的秋冬之时连台演出,每天演一本,演唱时用大鼓大锣伴奏,因而又称“大鼓戏”,主要有《目连传》、《封神传》、《岳飞传》、《西游记》、《混元盒》等。

整本戏,或称正本戏。每本演出时间多在5小时左右,故事内容独立完整。著名的有五大本高昆混合演唱的剧目“青、红、绿、白、黄”。青,即《青梅会》,表现刘备、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红,即《红梅阁》,演李慧娘的故事。绿,即《绿袍相》,演刘湛与徐月娘的故事。白,即《白兔记》,演刘智远的故事。黄,即《黄金印》,演苏秦六国封相的故事。另外,《天意图》、《麒麟阁》、《古城会》、《衣带诏》、《置田庄》、《雁门关》、《祭风台》、《莲花山》、《双奇配》、《一捧雪》、《双连帕》、《三节义》等,也是衡阳湘剧戏班必演的看家戏。

散折戏,或称单折戏,为戏班常演的精彩折子戏。演出时间每折一小时左右。盛演不衰的散折戏主要有《醉打山门》、《打碑杀庙》、《昭君和番》、《佳期拷红》、《游街坠马》、《思凡》、《描容上京》、《八戒闹庄》、《打鼓骂曹》、《杨滚教枪》、《骂府生祭》、《打龙棚》、《雁门提潘》、《高旺进表》、《攀良起解》等。

衡阳湘剧的音乐分为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包括昆腔、高腔、弹腔、杂腔小调等四种声腔和过场曲牌、 打击乐曲。唱腔今以弹腔和高腔为主,尚保存一部分昆腔剧目。舞台语言以衡州官话为基础,结合中州韵规范而成。

衡阳湘剧的昆腔,格律同于昆曲,但咬字颇具地方特色,上声字依湘南上声字调高唱, 使唱腔悠扬清亮。传统曲牌有“粗牌子”、“细牌子”之分,前者古朴粗犷,腔简字多,演唱速度稍快,用唢呐和笛子伴奏;后者细柔婉转,腔繁字疏,演唱速度较慢, 以曲笛伴奏。

衡阳湘剧的高腔曲牌,可分为《驻云飞》、《四朝元》、《锦堂月》、《桂枝香》、《香罗带》、《八声甘州歌》、《锁南枝》、《一枝花》、《驻马听》、 《汉腔》等类,分“腔”与“放流”两个部分。腔尾由人声帮腔,打击乐伴奏;放流字多腔少,曲调为朗诵体,由鼓板击拍。高腔由一个人清唱,众人帮腔,不要音乐伴奏,地方特色十分浓郁。

衡阳湘剧的弹腔也分南、北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南路唱腔无行当之分,但各行当的演唱风格有所区别。北路生旦分腔,小生与旦行同,净行与生行同。旦腔比生腔高五度。旋律低且深沉,声调凄凉、哀苦。

衡阳湘剧现行的脚色行当分为生、花、旦三大行。其中生行又分老生、正生、小生,花行又分大花、二花、三花(即丑),旦行又分正旦、老旦、小旦,共九个行当故称“九人头”。老生偏重靠把戏和拐杖戏。靠把戏多扮演年高位重人物, 重功架气度,以扎靠和把子功见长;拐杖戏表现年老体衰、老态龙钟的人物,戴白胡子,拄拐杖,唱做并兼,尤重白口。正生戏路较广,偏重唱功做功。小生行多扮演儒生及青年文官武将等人物,演唱时本嗓和假嗓交替运用,唱,做,念、打,缺一不可。大花行多扮演忠臣良将、草莽英雄、奸臣、小人,唱念运用霸音、虎音、炸音。二花行多饰演性格豪爽、勇猛、憨直、机趣或凶残的人物,重武功身法,以配戏为主。三花行道白以衡阳方言为主,还有苏白、山西白、京白和湖北话等多种地方语言。正旦多扮演贞妇、烈女, 表演端庄稳重,小旦戏路较宽,角色身份、年龄不一,要求唱、做、念、打俱全。老旦以配戏为主,角色有贫富之分。这些行当虽然严谨规范,但历代的衡阳湘剧艺术家,却可以利用行当的表演程式,表现不同人物的情感,刻划不同人物的个性。

衡阳湘剧的表演艺术主要有三种表演风格。一是昆腔戏动作细腻、舞蹈性强的风格。二是高腔戏动作古朴,泥土气息浓,唱、念多的风格。三是弹腔戏动作规范化程度高,多用程式、大段板式变化的唱腔或整段念白手段刻划人物的风格。

衡阳湘剧艺人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社会地位卑微,生活贫苦。1949年,仅存零散戏班5个,艺人不足200,演出日见萧条,衡阳湘剧艺术濒临绝境。新中国建立之后,衡阳湘剧艺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批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培养了一批学有所长的演员、乐师,充实剧团演出阵营,整理、改编、 创作了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历史故事戏。其中《醉打山门》被评为湖南省和中南区的优秀剧目,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 《雁门提潘》和《芦花荡》两剧,也曾到北京汇报演出。谭保成、谭松月、谭贵昌、罗金城、王桂枝等一批艺术家,受到党和政府的奖励,衡阳湘剧这一古老的剧种,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正焕发出新的青春风采。

经济概况

雁峰区内交通发达,通讯快捷。湘桂铁路,衡枣高速公路,西外环线贯穿其间,湘江依区而行,水运畅通,城区道路纵横交错。程控电话可直拨世界各地,国际国内图文传真方便迅捷。分布在境内的国、省、市大型工业企业基础雄厚,是全市的机械、化工、纺织、医药等工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雁峰区商贸、金融、服务业繁荣。中山南路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流如潮,已成为全国文明的繁华商业街;先锋路电脑一条街充满着E时代的气息;环城南路饮食街处处体现出中华美食文化。区内的工、农集贸市场已成为全市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区内拥有全市最高档的宾馆、商厦,金融机构星罗棋布。

区内农村经济活跃,农业资源丰富,全区林地面积26万亩,森林覆盖率20%。适宜的气候, 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基础。

行政区划

Yanfeng Qu

430406

421001

湘江南路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雁峰区辖5个街道、1个镇、1个乡。

先锋街道

辖:沿江南路、中山南路、光辉、左家台、爱民路、先锋、黄青巷7个社区居委会。

雁峰街道

辖:打线坪、接龙村、余德塘、雨花亭、巷荫岭、雁峰路、厉家冲、新家村、当家村9个社区居委会;岳东村委会。

天马山街道

辖:岳屏、洪家塘、苏眼井、胜利山、天马山、荣誉路口6个社区居委会。

黄茶岭街道

辖:黄茶岭、珠江桥、茶叶塘、营盘村、衡常村、黄 茶路、小塘村、雷公塘、丁家牌楼9个社区居委会;红旗村委会。

白沙洲街道

辖:新矿村、铜桥港、园林、欧水岭、纺织新村、联盟山、白沙洲、白竹皂、塑田村、金龙村10个社区居委会。

岳屏镇

辖:三0一、芝麻塘2个居委会;文昌、斯林、山田寺、复龙、公益、东风、水东、前进、金桥、兴隆、隆桥11个村委会;岳屏农场、跃进农场。

湘江乡

辖:东洲、湘江、五星、高兴、茶园、奇峰、茅叶、长塘、白沙9个村委会。

湘江农场

辖:农业村委会。

2016年2月16日,雁峰区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

第一函:

性天风月通玄记一卷,明兰茂撰,清乾隆钞本

《重订出像注释裴淑女断发记题评》无序跋,据日本神田喜一郎藏明万历丙戌春月世德堂刊本景印。

葛衣记二卷,明顾大典撰,旧钞本,无序跋,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藏旧钞本景印。

锦西厢二卷,明周公鲁(?)撰,旧钞本,无序跋,据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

李丹记二卷,明刘还初撰,明刊本

芙蓉记二卷,明江楫撰,清康熙刊本

凌云记二卷,明韩上桂撰,传钞本

一合相二卷,明沈君谟撰,旧钞本

第二函

风云会二卷,清李玉撰,旧钞本,无序跋,据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二十七出。

五高风二卷,清李玉撰,传钞本,无序跋,据首图藏传钞本景印。三十一出。

一品爵二卷,清李玉撰,旧钞本,无序跋,据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旧钞本景印。二十八出。

莲花筏二卷,清朱佐朝撰,旧钞本,据

古代中国十大淫乐器具是什么东西

(一)先秦时期的器乐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的乐器已有鼓、鼗、鼛、贲鼓、应、田、县鼓、钟、镛、南、钲、磬、缶、编磐、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