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对周代出现的专门地图有哪些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古籍中对周代出现的专门地图有哪些记载?,第1张

《周礼•地官》载:“丱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人厉禁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图而授之。”有了专门的矿产分布图。《周礼•夏官•司马》载:“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路。”已有了专门的交通路线图。另外,墓冢分布图、城市图等专门图也都出现了。

我国古代元明阶段的地图勾勒,在《历代舆地图》中能够见到。舆地图,是体现中国及东亚我国古时候刻画我国领土的地图,针对科学研究那时候的地理、历史时间、文化艺术拥有 关键的功效。

中国地图发展趋势博大精深。古地图的发展趋势大致经历了初始地图、传统式地图和评测地图三个环节。初始地图是人类社会前期发生的简单地图,并未解决绘画和神话故事,传说故事中国最开始的初始地图是夏禹时的“九鼎图”。汉朝发生了制图学基础理论——裴秀的“制图六体”,随后进入了品牌形象怎么画和计里画方的传统式绘图环节。万历十年(1582)后,利玛窦等西方国家传道士陆续赴华,产生了地图投射和经纬精确测量等绘图方式 。清朝在全国各地机构了规模性的地理坐标精确测量和三角测量,使中国地图学拥有新发展。

《历代舆地图》是以《大清一统舆图》为背景图,与此同时参考多位学者作品中的地图,它把从春秋时期至明朝凡常见于《左传》《战国策》等秦汉时期汉中华民族经典著作及史书地理志的能考地名大全基本上列入地图,还用黑体字就历史大事件和地名大全的变化充注表明,对历代地理志的讹误开展撤销案件。地图用灰黑色表明古地名,用鲜红色表明今地名大全,古往今来对比,让人一目了然。直至21世纪70时代中后期《历代舆地图》仍是中国历史时间地图中最重要、最全方位、富有学术价值的一种。谭其骧称《历代舆地图》为历史时间地图制作有史以来的里程碑式。

《历代舆地图》由传统式历史沿革地理学的大成者、清朝专家学者杨守敬主编,制作了自秋春至明朝的历代领土政区,并加上山川局势,历代史书地理志中的县级以上地名大全基本上收尽,并制作了一级政区的界限,是历年来历史时间地图中最详备的一种。

本标准图集分总平面图和分固两一部分。总平面图即(历代舆地历史沿革保险的好处图),共71幅。分图则依时期和所据原材料多方面文章标题,自秋春至明朝共45幅,包含春秋列国图、东汉领土图、明地理志图等。本标准图集是以清朝评测的4大清国一统舆酚为定本制作的。古今地名以朱墨二色印刷。淡墨为古地名,朱色为今地名大全。解放初期,以前有构想按当代地图模版翻印《历代舆地图》但因为在其中不正确较多,最终决策再次编纂一部历史时间地图集,也就是之后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我国古代地图多数都是局部的,很少有关于整个国家的或者大范围的地图。军用地图更多数是临时做出来的,而沙盘也是古代的侦察兵斥候根据临时侦察出的地形制作的。

相传,黄帝曾与蚩尤发生战争,黄帝命他的一位大臣史皇,绘制地形物象之图。这幅地图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对黄帝战胜蚩尤起了很大作用,黄帝利用这个图将蚩尤擒杀于冀州之野。

原始时期,先民部落生存极为艰难,无论东讨西伐扩大领地范围,争夺更多资源,还是躲避洪水猛兽,风雷雨雪自然灾害的侵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根据天文、方位、地形情况,来决定部落是否出征、迁徙的占卜图形或标注河流、地貌的生活实用图形。

史皇绘制的原始地理图形,在实现占卜天地、祭祀神鬼等功能的同时,也便很容易成为黄帝应用于作战中的参考和采取不同战法的依据,成了黄帝的取胜法宝。

黄帝利用史皇图中显示的地理形貌情况排兵布阵,派出大将应龙在高处筑坝蓄水阻挡蚩尤,使用驯养的猛兽通过有利的地形直接冲入蚩尤阵营厮杀。

黄帝还利用天文情况的变化赢得战机。他根据蚩尤意欲借助大雾弥漫的天象乱中取胜的情况,巧借大雾之后的狂风大作、沙尘飞扬的气象变化,依靠指南车的指引乘胜追击,活捉蚩尤。

这些过程精彩绝妙之处,正是我国原始时期地图作用的凸显和对地理特征、气象变化为我所用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普遍用在军事上。《管子•地图篇》记载,凡主兵打仗,必须先看图,知地形,才不致失利。《孙子兵法•地形篇》也记载,没有地图、不知地形,必败。

这一时期的军事地图都刻在木板上,包括山脉、河川、城镇、道路等相关位置,具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广泛应用了指南针。

至秦代,应用军事沙盘研究作战的情况已经出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大海,相饥灌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据说,秦国在部署灭六国时,秦始皇亲自堆制沙盘研究各国地理形势,在李斯的辅佐下,派大将王翦进行统一战争。后来,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时,墓中堆塑了一个大型的地形模型,以地形模型作为殉葬品,这说明秦始皇从统一战争中认识到地图之重要。

秦始皇陵墓中的模型中不仅砌有高山、丘阜、城邑等,而且用水银模拟江河、大海,用机械装置使水银流动循环。可以说这是最早的沙盘雏形,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了3幅绘于绢帛上的地图,包括驻军图、地形图和城邑图。其中的驻军图反映当时军队守备作战的兵力部署。

驻军图具有专门军事用途的特点,突出显示了驻军名称、布防分布位置、城堡、要塞、烽火台、水池、防区界线等情况。是现在世界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彩绘军事地图,体现了当时精湛的地理地图知识水平。

驻军图把与驻军活动有关的内容,用鲜艳夺目的重色表示在主要层次之上。显眼的三角形城堡,表示大本营,红、黑两色套框则表示要塞。

而将一般的山脉、河流等地理基本要素用淡调的青色标出,放到了图面的底图次要层次之上。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这与现代专门地图的多层次平面表示法相类似。

驻军图中的山脉用“山”字形象形符号,山脊用单线表示走向。河流用青的淡色。这就减轻了非专门内容在图面上的载负量,达到突出专门内容、突出主题的实际效果。

驻军图中的居民点用红圆圈表示,其注明户数,无人居住也注明,有人的居民点最多户、最少户。道路多与主要居民点相连,用醒目的红色表示。

驻军图反映了驻军营地的地形情况。驻军营地选择有利地形条件。城堡多选择环水靠山之处,并分设岗楼控制地形。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复式兵力部署,重视利用地形的守备思想。

驻军图中清楚地标明了当时一线兵力、二线兵力、指挥部、预备队等构成的梯形军事部署。在防区的山脊上还标绘出烽火台,它们既是前沿观察哨所,也是当时的通讯设施。

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公元32年,光武帝征伐天水、武都一带地方豪强隗嚣时,大将马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使光武帝顿有“虏在吾目中”的感觉。这是我国战争史上运用沙盘研究战术的先例。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科学文化长足发展,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发展至成熟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军事测绘技术如军事地图制作、军事工程测量、军事地理调查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隋唐时在兵部下设职方司主管军事测绘,包括全国及周边地区地图的测绘与管理。《隋书•百官志》记载,兵部下设的职方司主管地图。

在唐代职方司掌握着东西南北中五方区域的军事地理的动态变化,如军事重镇、戍守地点或区域,以及烽火台和城防,这些军事地理要素在军事地图上历历在目。

隋唐时期,军事地图制作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当时保存的地理图籍有160部,1292卷,其中各类地图18种,489卷。这些地图中,著名的军事地图或具有军事用途的地图主要有:

隋代虞茂编撰的《区宇图志》128卷;朗茂编撰的《诸州图经集》100卷;负责西北军务的裴矩编制的《西域图志》3卷。

唐代则有贾耽主持编绘的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海内华夷图》、《贞元十道图》;李吉甫主持编绘的《十道图》10卷、《元和郡县图志》40卷,其中只有《元和郡县图志》部分流传下来。

此外,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区域性地图,如《河北险要图》、《淮西地图》等,这些地图成为军事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发展了沙盘制作方法,把大宋与契丹接壤的沿边地形制成木制地形模型。为方便起见,后来改为石面糊木屑做在木面板上,他所在的定州,冬天寒冷,容易脱落,又改用熔蜡制作。

报送皇上,宋神宗看后甚为嘉评,并下诏边疆州效法制作。因适用于军事,很快得到推广。

元代制图学家朱思本,以实地调查资料,参考前人著作,费时10年绘成的《舆地图》,取材广博,取舍慎重,采用计里画方制图方法,精确程度超过前人,是我国地图史上一幅很有影响的地图。可惜图幅太大,不便携带翻刻,现已失传。

朱思本系元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周游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10省。他继承了魏晋间裴秀和唐代贾耽的画方之法,即画图时打上方格,每格代表一定里程,绘制了《舆地图》,使他成为元代地理学及中国地图史上的划时代人物。

《舆地图》以我国为主体,外国作为衬映,内容较详细,图形轮廓较准确。此图系统地使用了图例符号,成为元明清各代初年绘制全国总图的范本。

明代罗洪先将朱思本《舆地图》加以改绘,取名为《广舆图》。这部图集是以明代版图为核心,按行政区划分幅的当时地理视野所及的世界地图集。另外,该图集又配以与国民经济关系切要的一些专门性地图。因此,构成明代一部体例完备的全国综合性地图集。这本图集在明清两代多次翻刻,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广舆图》由45幅地图组成图集,其中包括《九边图》、《海防图》、《江防图》等幅,具有明显军事性质。

《九边图》是明代朝廷为了防御北方瓦剌族骚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将所设的9个边防重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分别刻绘一幅地图。每镇均驻重兵把守,是一个相联系的北方防御体系。

每边图旁都有简略的图说,介绍驻军人数,下属各边镇兵马数目以及囤积粮草情况。

明代兵部职方主管地图的主事陈祖绥曾经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图做了详尽的研究,绘制出一幅体现重视军事要素的《皇明职方地图》。

该图出于陈祖绥任兵部本职工作的需要,侧重于军事要素的绘制。例如,在绘制边疆各地理要素上,改旧图详绘境内而疏境外的缺点。还把旧图明王朝失去的土地,也绘于图内,他说绝不可“弃而不问”,用来激发光复国土的信念。

《海防图》也是明代一种军事地图。海图内,不仅有倭寇入侵沿海的路线图,而且有《沿海沙山图》,该图绘有沿海城镇、岛屿、山、海、沙滩、海岸线以及屯兵营地等要素。

着重表示沿海一带山脉地形、河口海湾、小岛礁石、军营、指挥所、烽火台等。图的方位多以大陆为下端,海为上端。

《江防图》也是明代出现的一种军事地图。它同海防图如同一对孪生姐妹,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江防图是《郑开阻杂著》中的《江防图》。图内绘有长江两岸的地形、居民地、城镇和城墙、城楼、江中岛屿、江防兵要说明等。

明末清初,西方的测绘技术对我国的制图学影响很大,使我国的制图学进入近代制图学发展的新时期。康熙帝对测量地理和绘制地图很感兴趣,在其3次亲征噶尔丹及巡游东北时,都令人随时随地测量经纬,为制图作准备。

清代朝廷绘制地图,已经注意对边疆地区的历史沿革的考察和经纬度的测量。

比如雍正时期《皇舆图》除了反映我国当时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内地15省的地形和政治、军事情况,还包括西伯利亚、帕米尔以西地中海以东的中亚山川、河流、居民等地理内容,实为中外大地图。

清代在绘制地图时,十分明确地标出其对领土的主权范围和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范围。尤其注意西藏、新疆和东南海域的疆域。清代类似的地图,都具有明显军事性质。

清代绘制的国家地图不仅是国家疆域范围在18世纪的象征和有力证据,而且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没有这种类型的书,因为古今的地名往往是变换的,每一代都在变换,地名也变换好多。

你读世界历史的时候,你可以查一下简编版本的“世界历史地图册”,一般大一点的图书馆都有卖的。精度要是要求一般般的话,几十块钱也就可以买到。 重要的地名基本上都有。

如果你还要更详细的地名,那么就只能买 细分的图层 ,这种图册一般是给研究人员用的,图书馆不太容易买到。不过一般太精细的那种根本不需要,因为你又不搞历史研究,没必要。

买本简编的就行了。 不过你所说的世界历史这个范围比较大啊。 一般地图册都只有特定地区的历史地图册。 比如说 西欧洲历史地图册 按地域划分的历史地图册比较容易买到。(总之,图书馆里边一般都有,你找不到,可以问工作人员)

其实世界历史如果你只想了解个大概的话,实际上,你可以直接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来看,世界历史除了中国,主要就是发生在欧非交界的那些地方,也就是古巴比伦,古埃为发源地的,然后后来变迁基本都是围绕着地中海南北交集的那一块。

你看到地名,然后就上百度查,百度上都有古今的方位,然后你对照百度的方位看现在的世界地图就行,在网上下载一张大分辨率的世界地图就行了,其实这样甚至可以不用买地图册,也很方便,而且记忆的很牢固。

大致方位基本上都是集中在那一块,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第一篇 神秘的古地图

第一章《天下诸番识贡图》

2001年,作者偶然发现一幅1418年世界地图的摹本。此图显示出,早在哥伦布出生之前,中国人已经抵达美洲,并且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这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地图 它又引发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第二章 西方古代世界地图中的疑惑

数幅西方古地图揭示出,在欧洲航海家的“地理大发现”之前,那些“新大陆”早已被人绘在地图上。这些奇异的古地图使史学家们伤透了脑筋。他们无法解释,何人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已经完成了世界地理的勘测。

第三章 谁最先将北作为地图的上方

地图以北为上方,这是世界公认的地图绘制规范。可是,我们曾否想过,这种规范最初源于何处?为什么这一规范不以东、以西或者以南为上方?并且,这种规范形成的缘由又是什么呢?

第二篇 中国历史遗产

第四章 古墓中的美洲地图

一幅隐藏在11世纪古墓中的世界地图揭开了一些历史秘密。它显示出,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四百年之前,中国人已经测绘出美洲大陆的轮廓;在库克船长“发现”澳洲六百年之前,中国航海家已经航遍了澳洲大陆的海岸线。

第五章 12世纪横跨大西洋的商船

在古地图的启发之下,作者在古代典籍中查找到一些极其珍贵的记录。这些记录说明,古代海上国际贸易范围非常辽阔,中国古代航海家早在12世纪以前已经开辟出一条横跨大西洋的贸易航道。

第六章 中国古典地图投影术

传统史学观认为,地图投影术起源于欧洲,16世纪传入中国。然而,史料揭示出惊人的历史真相:中国古典地图投影术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中国古代地图学家裴秀曾对地图投影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七章 破解东、西半球世界地图的密码

史学界认为,东、西半球世界地图萌发于16世纪的欧洲。可是,解密后的史料证明,这种世界地图最早出现在14世纪,东、西半球世界地图的真正发明者是中国古代地图学家朱思本。

第八章 郑和下西洋的秘密使命

郑和下西洋的动因是一个历史谜团。作者根据史料揭开了这个历史秘密。中国传统文化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因。郑和是永乐皇帝派出的宗教信使,他出海的使命是参拜各种宗教神灵,以祈求上天保佑大明江山永远延续。

第九章 测绘世界与科技文明

16世纪以前,谁具备遨游全球、测绘世界的技术条件?古代中西方科技水平的对比解答了这一问题。11世纪,中国具备了测绘世界的所有技术条件。而欧洲在18世纪才全面完善了测绘地球所需的技能。

第三篇 东西方交流

第十章 中世纪东西方交流的遗产——马可·波罗的北美地图

马可·波罗在离开人世之前告诉他的亲友:“我仅仅说出了所见到的一半。”马可·波罗没有说出来的另一半究竟是什么呢?数幅源于马可·波罗的北美地图,解开这个历史疑案。

第十一章 西方古地图上的中国特色

马可·波罗的北美地图并不是唯一记载中国探险家足迹的地图。数幅西方古代世界地图也显现出中国古人的痕迹。这些痕迹说明,中国古人测绘的世界地图辗转流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指明了方向。

第十二章 波托兰航海图中的玄机

西方波托兰航海图是一种非常神秘的古地图。图上的指南针罗盘和地理测绘线隐藏了许多历史秘密。图中探秘揭示出,波托兰航海图源于中国古人的地理测绘图,这种地图最终促使西方地图学家接受了以北为上的绘图规范。

第十三章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古代地图

利玛窦是一位重要的中国历史人物,他的世界地图在中国地图史学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利玛窦世界地图中隐藏一个惊人的历史秘密:利玛窦曾经参考过中国古代航海家探险美洲的地图资料。

第四篇 历史之鉴

第十四章 李约瑟难题:中国近代科学何以落后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从15世纪开始停滞不前?史料分析解答这一问题。13世纪,曾经促进科技发展的道教理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道教哲学理念的转变是中国传统科技衰退的主要原因。

第十五章 以史为鉴

古图探秘引发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兴衰史中,现代人应该领悟到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呢?

山川、河流、大海……这丰富多彩的事物,如何更清晰地记下它们,让人们如临其境呢?靠口头的描述,显然其影响范围太小,更何况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靠文字的记录,无论其说的多么详细,也要大伤脑筋地去想象。那么,怎样才能直观、生动而又明白地让人们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状况呢?地图,也惟有地图,才可以让人们面对它,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平原、山脉、江河的清晰形象,不出家门,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地图。尚书上记下了一个使用地图的故事:周朝初年,成王命令周公旦占卜修建洛阳城。周公旦实地考察建城的选址以后,就将占卜选定的结果绘成地图,献给成王。当然,受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地图内容也仅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诗经里面也有些与地图有关的字句,按照后人的解说,也就是按照地图上所指示的山川,依次进行祭祀的意思。

后来不少典籍也记载了有关地图的事情,《史记》记载,刘邦攻到咸阳后,手下的将领们争先恐后地到有钱人家取金银财物,只有萧何先到秦国丞相和御史的家里寻找法令、地图、书籍,收藏起来。于是刘邦对天下的要塞、人口多少、地方的贫富、百姓的疾苦等,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确实绘制了不少地图。再结合《史记》的记载,不得不承认,正是秦始皇主持绘制的地图,让汉高祖大受其利,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不过秦代的地图传到晋代就大多数失散了。

晋朝的裴秀是绘制地图的高手,他能够根据统一标准,订下制图原则,绘出准确可靠的地图。裴秀还总结了绘图经验,订了《制图六法》,采用有系统的科学方法绘制地图。裴秀的“六法”是指: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将绘制地图所要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到里面去了。后来的学者考证后认为:裴秀的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学典范。裴秀本人,也可以称得上地图大师了。

历史在发展,包括绘制地图在内的科学技术也在进步。裴秀之后,又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地图绘制者,唐代贾耽、北宋沈括、元代朱思本,都在地图方面作了极有价值的贡献。宋代《华夷图》和《禹迹图》石刻,至今还保留在西安碑林中,苏州也保存着《平江图》这幅南宋地图,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地图。根据这些地图,可以知道,从六朝到元明时代,中国人编制地图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准。这些地图,传统上都采用了“计里画方”图法,或称为方格图法。这种传统的制图法,在13、14世纪之交传播到西方,影响传之阿位伯世界。随后,14、15世纪,欧洲地图学迅速发展,可能通过阿拉伯人而吸取了中国制图法的精华。

中国地图的发展,是古代有识之士多年思考、实践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不少西方人却说,中国地图的发展,是清初由西方传教士协助的,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发现了3幅古地图,就是对上述说法的最有力驳斥。这3幅地图是画在帛上的。马王堆汉墓下葬年代是汉文帝12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虽然绘于2000多年前,但内容丰富,绘制精确,具备现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地貌、水系、居民点、交通网。也遵循了基本的制图原则:对内容的分类分级,图例的统一设计,主区较详尽而邻区较简略等。这幅地形图所绘制的范围,大概是今天的广西的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和广东连县一线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图主区是当时诸侯国长沙南部,邻区是西江诸侯南越王赵佗辖地。地图比例大约在十七万分之一到十九万分之一之间。地图绘出了大小30多条河流,九条标有名称,其河流骨架、流向、主要弯曲等均与现代地形图大致相同。图上的山脉,以闭合的山形曲线来表示坐落、范围及延伸方向,并在曲线上加绘月牙形符号,表示山头和山嘴的位置。图上共绘出80多个居民点,县城以长方形表示,乡里用圆圈表示,并可以看见大部分县城和重要市镇之间有道路相连。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