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节的来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5收藏

关于七夕节的来历,第1张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

这个节日还有许多名字。

古代,它的一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由于节日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种生求子等各种习俗。还衍生出许多好玩的谜语,比如有一道谜语题目是“金簪划银河,隔岸对相望。不忍两分离,喜鹊把忙帮。”,其谜底就是“七夕节”。

关于七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在《搜神记》中,则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演绎成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

不过,这个传说发生在农历七月初七,也跟古代人们观察织女星与牛郎星(牵牛星)的行动有关,古人借此可以了解秋天到来。

据古籍记载,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此外,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形似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则可见“牛郎星”。

所以,综合种种资料来看,有人认为,七夕时会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也与时令与天文景象的观测有关系。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等。因为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七夕被认为是我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诗经·小雅·大东》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关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最早的记载。相传每年七夕之夜,飞鹊在银河上架起一道桥梁,让牛郎和织女得以相见。人们仰望星空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坐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相会时的绵绵情话。织女是天上的公主,心灵手巧,织出的衣裳如天边的云彩一般美丽。人间女子希冀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灵巧聪慧,因此每逢七夕,便在月下祭拜织女、穿针引线,乞巧祈福。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晋人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乞巧所穿的针,一般是七根,俗称“七孔针”,所用的线一般是五色缕,即用五种颜色的丝线合成一根线,谁穿得又准又快就为“得巧”。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晚上,源于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节日里有曝物、乞巧等俗。民间搭彩楼于庭院,谓之乞巧楼,妇女摆香案,设瓜果,穿针引线,乞求智巧。有的地方以此为“少女节”,年轻姑娘举行“慕仙盛会”。

江南一带,是日解孩子脖颈上的“五色彩丝”,甩于屋顶,谓之“送健绳”。广州一带甚重七夕,家家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妆用品,少女盛装,于月下祭拜七姐。广西等地在这一天储水,叫做“双七水”,传说用此水沐浴,可以避邪祛病。七夕节,也流行于一些少数民族中。

乞巧文化

在这一天,有穿针乞巧的活动。《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俞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在唐代,宫女们到了七月七日,将蜘蛛装在小金盒子里,第二天才打开盒子,以蛛丝的疏密,确定得巧的多少。慢慢的,这一种乞巧就变成游艺活动。

元代时,七夕穿针的针为九尾针,比普通的针多好几个孔,又称玄针,由于要全部穿上丝线,难度很大,因此就成了测验智巧。相反,也更能引起宫女的兴趣,竞相前去穿针,争强斗巧,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七夕节

关于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这个节日还有许多名字。古代,它的一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