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还是时代的中国民族尊老爱幼的结晶。意义: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做人、立身以及处世的基本要求。
拓展:
孝,作为现代家庭伦理的根本性理念,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面都是对孝这个行为以及发出者的要求都是没有变化的,而且因为现代的社会更多的原因最终会导致孝文化的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大势所趋,而在历史的条件下,孝文化的内涵和传承都已经寄托于传统涵义之外了,这一定是会出现新发展和新变化的!
孝文化的核心意义就是从理论构建到现在时间的一种层面都是一直在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的基本涵义,孝道本身的意思就是善待父母,而这一点是从古至今到现在都是没有改变的,而孔子对于孝进行了基本的定义,而这一定义也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孝道文化基本内涵也穿成了传统文化中从生殖层面引申出来的家庭构建的功能,更像是一种升华。
现代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更加重视和责任旅行的德行层面,也是大家对于家庭观念的一种约束和纽带,家国一体这在中国历史演变中其实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而且因为孝文化的传递和积淀,让现在的孝文化内涵有着相当浓重的责任色彩,而且在中国当前的社会家庭中,孝道已经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基本准则。
1、孝文化影响下的“感恩”
孝与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让人们很容易就想到顺。可真正的孝要先知道感恩。儒家孝文化对古代人民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是懂得感恩,孝顺、赡养父母都是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而在敬爱自己父母的同时不忘敬爱其他的长辈,这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体现。
2、孝文化下的“敬业精神”
建功立业,忠君报国,是中国古代男儿不变的“传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少也。”父子之间体现了人类的天性,也体现了君臣关系。儒家孝文化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化,古代皇帝都是“孝治天下”。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文化,在古代中国具有独特地位,更是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尤其是儒家的孝文化。儒家孝文化在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事业的各个方面对古代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也在社会上形成了“感恩文化”。
在古代社会,看重儒家文化,更是以德治天下。守丧,是古代人民表达自己孝的重要途径。孔子主张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因此,古代对守丧制度极为重视。朝中官员遇到丧期,必须要告假回家守丧,称为丁忧。
儒家孝文化对古代人民影响深远,它让古代人民形成了“感恩文化”。孝,不只是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行动。“感恩文化”也让古代人民更加懂得孝的内涵。敬重、赡养,规劝、谏争,丧亲、祭亲,这些都是孝文化教给我们重要的一课。弘扬孝文化,心怀感恩情,是古代孝子一生所求。
古籍中孝和顺的定义是不同的,孝是指对父母尽孝,顺是指听从父母之命而不违背。
古人讲孝道,并没有说要孝顺。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则顺,不该顺时就一定不能顺。如果父母之命是错误的,你明知不对却又无条件服从,这就是不孝,是陷父母于不义。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字分开是老和子两个字,合起来为孝字,代表上一代和下一代,孝道是做人之根本。
《孝经》古代儒家的伦理学,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以孝为中心,孝是诸德之本。
《孝经》认为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
孝悌之至”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
孝顺父母祖宗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积累过多少阴德,只有积累过多的阴德。
孝敬父母祖宗是积累最大的阴德。相反的行为便是损伤最大的阴德。
1、在我们的意识里,孝就是尊敬父母、长辈,而且孝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传颂、赞扬的传统美
德。
2、《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②指居丧。如:守孝;戴孝;孝服。③保育。
3、《汉语大词典》中孝:①祭,祭祀。②孝顺,善事父母。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④居丧。⑤指孝服、丧服。《孝经》中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围炉夜话》:“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
4、《论语》对“孝”有这样的评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
思想的精华是仁,而孔子给予了孝“仁之本”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注重家庭的社会中,可
见“孝”的地位之高。
那么何谓“孝”呢一般来说,“孝”是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
《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日孝。”而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
而》)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以上的几句话是《论语》中直接提到“孝”的,总结起来是说:尽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恭敬
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得恭顺、自愿;遵循父亲的戒训,顺从父亲的志向也是
必须的;另外,“孝”还表现在不应让父母为子女担忧。所以遵循孔子的想法。“孝”的内涵
已经从奉养父母拓展到了不仅是奉养,还必须尊敬父母,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
其实,对于现代生活的我们来说,孝的理解很广泛,很口语化,有着多元化的色彩体现。
孝是成人后“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之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卧病后的悉
心照料。稚嫩天真的孝,是眼里闪烁的星光;年轻时的孝,是无暇的翡翠;成人之后的孝,是
钝真的铂金。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
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是做人的责任和根基,对我们的父母尽一片孝心,也是我们
做儿女的心愿。
在孔子的意识与言论之中,或许会有一点的差别,但不论怎样,论语却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感想
和智慧。
在他们看来,认为父母有小过错就埋怨是不对的,而对于父母有大过错不埋怨也是不对的,即
孝敬并不僵化、教条,而要随着内容的对错,程度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在这个物质纵横的时代,
不论我们做什么,或者说是我们是否成功了,孝都离不开我们,我们也不能离开它,它是我们
的在社会上立足之本,做人之基础。
孝就是出自内心的爱与敬、孝就是要每天微笑面对父母、孝顺就是做好自己。
孔子告诉子游,真正的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爱父母发自内心地敬父母。如果没有内心的真诚,我们抚养父母,和养小狗、小猫等宠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简介
孔子告诉子夏,真正的大孝,不是给父母吃好的,穿好的,而是要让他们内心高兴。如何高兴呢就是要每天给父母好心情好脸色。所以孔子说“色难”。孔子点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死穴。我们往往把最温暖的微笑给了陌生人,但对我们最亲近的人,却吝啬那一点微笑。
孟武伯是个官二代,或许还是一个顽劣的、整天做坏事的孩子。孔子告诉他,你们家什么也不缺,你要是孝顺,你就做最好的自己,让你的父母不担心你做坏事,而是担心你是否生了病。
做最好的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心你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不要让父母蒙羞丢脸,要让父母脸上有光,这才是最大的孝顺。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扩展资料: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亦不改变对父母的孝道,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
参考资料:
孝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本文2023-10-30 03:34: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