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的“疏”与“钞”有何区别?还有“注”、“解”、“演义”又是指什么呢?谢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2收藏

佛经里的“疏”与“钞”有何区别?还有“注”、“解”、“演义”又是指什么呢?谢谢!,第1张

总的来说,佛教的经文都属于古文,现在保存得最好的是福建话,闽南语,也就是过去的河洛话。

善友做个参考

疏的意思是说的阐明,宣讲,也就是说过去的大师,对于佛经里面深厚的义理进行阐述,比如大乘百法明门论,经论言简意赅,总得有人去比较详细易懂的讲讲,他的话不是经论原文,他写的解释叫做疏,疏有先列举经文全文,然后在写疏的,也有分段先列举经,逐段的进行阐明,阐述意思的。

“钞”在这同“抄”,有选摘的意思。从文看,“文钞”应该可作“文选”解罢。比如说印光文钞,他是把他读过的经论也要,善书也罢,认为非常好的段落,非常的内容集中起来,这个叫文钞。

注是说的对于某一个词,某一个字,某一段话,这段话的来处进行说明,比如成唯识论,写到有义有义后来注释的人就在这里加个注,就是说这个有义是谁的意思,那个有义是谁的说法,方便大家考证,了解。

解是解释,他不单单是对某段话进行注释,还要阐述这段话的意思。

演义是一种小说体裁,在佛教经论中用得非常少,我到目前还没有看到,他是说的根据历史,传说,野史等通过艺术加工而成为长篇的小说。

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此书亡佚于南宋,清乾隆年间又由日本传入。

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袁可立)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别有传。”

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於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以毛诗正义为例:除了正文。 “传”  指的是毛传    “ 笺”  指的是郑玄    “疏” 后面的指的是孔颖达 “     ”音义“是陆德明做的

  这六张图是完整的 小雅 天保  的注疏

 

  天保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尔,俾尔戬谷。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徧为尔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我在这罗列一些相关资料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注解术语的作用 一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三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四犹,犹言 “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五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 ①释词;②通句;③疏释全章大意;④评说。一、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2)、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二、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释词、通句、疏释全章大意、评说。 三、古书注解的术语 曰,为,谓之 谓 貌,之貌 犹,犹言 之言,之为言 之犹言 读为,读曰 读若,读如

中国古代儒家典籍有"经"和"传"之分"经"指古书原文,"传"是后人作的,又叫"传注",是对经书的解释传注体指的是给古书所作的注释的体式一般随古书正文刊行,附于相应的原文之后

二、传注体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可以把传注体分为不同的类从注释对象划分,可以分为注和疏两类;从作者划分,可以分为自注和他注两类;从内容划分,可以分为释义类和叙事类两类;从注释内容之间的关系划分,可以分为原注,补注,集注三类教材按照作者划分为自注和他注两类

自注是作者给自己的作品加的注释还有的在注文中再加注释,称为"夹注"或"注中注"

他注是原书作者之外的人作的有一人注,集注,义疏等一人注体例最简单集注汇集多家学说,一般都注明资料来源义疏体例最复杂,疏的内容一般都包括多个层次

注疏是古籍的“注”(注文)和“疏”(解释注文和文字)的合称。旧时称解释古书意义的为“注”(注有传、笺、解、章句等名),疏通注文意义的为“疏”(疏有义疏、正义、疏义等名),宋人把古人关于经书的注本、疏本合为一编,因此有“注疏”这一合称。注疏学,本人理解就是针对注疏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其它就不太清楚了。 查了一下相关材料,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注疏学著名的文典有《十三经注疏》,共416卷,自南宋以后开始合刻,明嘉靖、万历年间曾刊行,清乾隆初有武英殿本,其后阮元据宋本重刊,并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书注解中“传”、“笺”、“正义”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含义不同:

1、“传”:是传述的意思,多指解释经文著作。侧重于对思想的引发,也解释字句

2、“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3、“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扩展资料

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口授传抄的错误,汉代人已不能完全读懂先秦古书,于是有人作注。汉注虽多是儒家的经书,注家思想也受儒家局限,但因时代距先秦较近,对字句的解释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

同理,唐人不易读懂汉注,于是出现了新的注解方法“疏”(又叫“正义”),既解正文,又解注文。宋人也沿用这种方法。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后人把注疏与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十三经注疏》。以《毛诗正义》为例,注疏的体例是: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开头没有“笺云”的是汉毛亨的“传”。

“笺云”是汉郑玄的“笺”,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后是唐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经文或注文的首尾各二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用“正义曰”再疏解。

--古书注解

佛经里的“疏”与“钞”有何区别?还有“注”、“解”、“演义”又是指什么呢?谢谢!

总的来说,佛教的经文都属于古文,现在保存得最好的是福建话,闽南语,也就是过去的河洛话。 善友做个参考 疏的意思是说的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