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三国时期的真正历史应该看什么书?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要真正了解这段历史,最好的途径还是通过史书,而且还得是正史,虽然很多时候史官因为当权者的原因会抹除或者改变一些历史,但总体而言正史比起其他的野史杂记、道听途说等来着更准确一些,也往往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一个跳板(不绝对,但绝大部分如此)。
有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很多,《三国志》、《资治通鉴》、《英雄记》、《魏略》、《九州春秋》等等,如果要从中选一本最适合了解三国真相的史书的话,陈寿编著的《三国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相比《三国志》,其他史书或多或少有所不足。有的年代太过久远,难免失真,比如《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编著,隔了将近千年,虽然司马光能力一流,但这么久远的事情记载起来也不可能处处详尽;有的虽然是三国时期的史官所著,但政治性太强,片面不可靠,比如《魏略》就是魏国人自己编撰的,其中多有对曹操的褒奖而少了一些客观;有的虽然是三国时期的文人所著,政治性不强,却已失传,比如王粲的《英雄记》记载的都是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按理杜撰胡编的可能性不大,可惜原文已佚。
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则是陈寿这个人和《三国志》本身成书的年代。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历史上对陈寿的评价也多褒意。
司马衷: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
谯周: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时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裴松之: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
从这里透露出两个重要的信息,一个是陈寿这个人编著史书的才能很高,有良史之才,另一个则是陈寿这个人为人正派,严谨,所以他在编著的史书,基本上都是真实可靠的(当然肯定会有一些误处,这个是难免的,而且也很少)。再加上陈寿原本就是蜀国人,在三国归晋后才编著的史书,时代隔阂很小不说,他本身编著的时候也不存在什么魏蜀吴的政治立场,只有一个史学家的客观立场,所以也就显然《三国志》更加可信。
如果确定要看《三国志》,这里建议要看有裴松之注的版本,自古以来看三国就有“陈志裴注”的说话,陈志是陈寿的《三国志》,裴注则是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陈寿虽然严谨,导致《三国志》基本可信无误,但也正因为他的严谨,导致很多模棱两可不排除真实性可能的史料被他给摒弃了,而裴松之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基本上每一个可能的真相裴注都会罗列出来,供后人自己判断。所以看《三国志》加裴注,不仅能更接近历史真相,还能拓展我们的思维能力,对于历史真相有一个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著有《三国志》65卷,记载了汉代末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纷争的历史,内中有诸多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名人。后来,南宋时期史学家裴松之又为《三国志》作注,名为《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引用的史传杂记达210多种,资料极为丰富。其他的一些野史杂记也记载了许多三国人物和故事,如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记录了三国人物的许多轶事,其中有很多关于曹操的轶事,如乔玄评曹、曹劫新妇、祢衡遭谪、铜雀储妓、孔融被收、杨修恃才、望梅止渴、梦中杀人和借头止惑等。
三国演义
《献帝春秋》,原本十卷,今残一卷。作者不详。或说东汉时人撰,或说晋袁晔撰。袁晔,字思光,广陵(扬州)人。记述东汉献帝时期史事,久佚。今有元陶宗仪辑本一卷,见《说郛》。
《华阳国志》,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
《吴书》,是三国时期东吴官修的一部国史的名字。始撰于孙权末年,其间韦曜(又名韦昭)曾主其事,最后由薛莹“终其书”。已佚。今有清王仁俊辑《吴书钞》。
《九州春秋》,西晋司马彪撰。记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乱世史事。已佚。今有元陶宗仪辑本和清黄奭辑本。
《典略》,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著,是一部业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野史著作。内容上起周秦,下至三国,纪事颇广,体裁驳杂,系作者抄录诸史典故而成。清代名士纳兰容若辑有佚文。
《汉晋春秋》,是东晋习凿齿撰写的一部史书;记述三国史事,以蜀汉为正统;魏武虽复汉禅晋,尚为篡逆,遂以晋承汉;54卷,一作47卷(见《隋·志》)。该书记述史事起自东汉光武帝、止于西晋愍帝281年间,史料价值较高。
《魏氏春秋》,东晋史学家孙盛撰,记述三国曹魏政权事。原书二十卷,现已佚失。
《魏书》,是曹魏时王沈与荀顗、阮籍一同撰写的。“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三国时期的药书《吴普本草》。
《吴普本草》是一本药学著作,原书已佚,现在看到的内容是后人从其他医书中记载的内容整理出来,如清代焦理堂有辑本,系从《证类本草》、《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出。
据说,该书是由华陀的弟子吴普所写,故名《吴普本草》。该书集录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桐君、扁鹊、季氏、《一经》、医和等9家之论,是魏(三国之一)以前药性研究之汇总。所记药效,注重临床实际,很少有神仙方士之类的记录,是比较重药学实践的一本书。
想要了解三国时期的真正历史应该看什么书?
本文2023-10-30 04:23: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