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手抄报内容文字稿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1收藏

历史故事手抄报内容文字稿本,第1张

历史 故事 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部分,故事化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历史故事 手抄报 内容文字稿本。

历史故事手抄报内容文字稿本1:孔子少年时期的艰辛生活

他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教育 家;他是我国私学的最早创办者、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死后被历代统治者(秦除外)所尊崇,他就是一代圣人——孔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影响千古的圣人,其少年时期却也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生活。

在讲孔子少年时期生活之前,我们有必要交待一下孔子的家世:孔子的祖先为商王朝的后裔,周朝时期被分封在了宋国。孔子的先人们便一直在宋国做国君,直到宋厉公时期,其先人‘弗父何’才舍弃君位,禅让给了宋厉公。但就是这样,他的先辈们依然在宋国位及高官,数次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这种状况直到孔子的第六世祖孔父嘉那儿才发生了变故。乱臣华督发动叛乱,杀死了孔父嘉,孔父嘉的几个亲信携带着他的唯一子嗣——木金父逃难到了鲁国。这也就是孔子家族为何由宋国来到鲁国的原因。

来到鲁国之后,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他们终于才在鲁国扎下了根。到孔子老爸叔梁纥那会儿的时候,混得还相当的不错。曾经在陬邑这个地方担任过大夫一职,虽说陬邑这个地方并不是很大,但毕竟也混了个中层领导来当当。

后来,由于在攻打宋国的战役中立有大功,叔梁纥的名声还曾传遍了各个诸侯国。但是,爵位也罢、名声也罢,都不能弥补叔梁纥内心深处那块阴影——年近六旬的老汉,至今没有一个健康的儿子,一个自己家业的继承人。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叔梁纥为了得到一个儿子,为此也没少想了办法。他先是娶施氏之女为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施氏先后为他生下了九个女儿;眼看施氏没有生儿子的本事,他又娶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先是给了他一个惊喜——生了个儿子,但紧接着又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儿子腿脚不灵便,天生残疾。

一个立有赫赫军功的大夫,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残疾人,尤其是腿脚不好的残疾人。到时候别说是上战场打仗了,自己能够走路就已经不错了。

于是,叔梁纥再次向别人求婚。这次找到了不远处的颜氏家族。颜家只有十六七岁的的小女儿颜征在,是个非常喜欢英雄人物的少女,自愿嫁给了比自己大几十岁叔梁纥。这一年,叔梁纥六十六岁。

或许是上天眷顾了一下叔梁纥,在二人祈祷于尼丘山不久后,颜征在就怀孕了。她腹中孕育的正是那后世鼎鼎大名的孔子(当然,这一点此时她是不知道的)。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在孔子出生三年之后,叔梁纥就生了重病。此时,他最不舍的就是自己的的小儿子——孔子。因为在他心中,肯定有这样一个计划:我要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自己的这个儿子,包括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格斗技巧。但是,这一切都已经变成了一个梦想,一个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带着无限的遗憾,叔梁纥离开了。留在世间的,是他那九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一人残疾)和三个寡妇。

既然丈夫都已经离开了,那我们也就分开吧。为了更好地照顾孔子,他的母亲颜征在离开了先前的那个大家庭,离开了陬邑,带着孔子一块搬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在这里,孔母一边给人家做些简单的家务(缝洗衣服),一边照顾年幼的孔子。

由于颜征在自己在母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她把自己懂得的道理全部教授给了孔子。当然,这里面绝大多数都和礼节有关系。

孔子五六岁之后,由于自己是单亲家庭,所以玩伴并不是太多(其中原因大家都明白)。于是,小时候的孔子一般都是自己一个人玩。当其他孩子都在玩简单的群体游戏的时候,年幼的孔子却在做着那些相对来说有些高级的游戏——演习祭祀(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祭祀,这是一个很隆重也很繁琐的礼仪过程。年幼的孔子竟然玩起了这种高级别的游戏,这在一般人的眼里可是大为震惊的——小小的一个孩童,居然会搞这些东西,真是太不简单啦!

由此看来,孔子的智商要比一般的孩童要高,理解能力要比他们也要强。

之后,懂事的孔子在学习、游玩之际,也常常去帮自己的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当看到母亲回家之时的疲惫身影,孔子总会很是懂事地帮母亲去做按摩、倒点水……

慢慢的,孔子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他开始瞒着母亲去外面做事,争取替母亲分些负担。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又能做些什么呢然而,在孔子眼里,只要能挣钱、只要自己能够干得动的,他从来都不挑活儿。肮脏和辛苦,这不是我这个穷苦家庭出身的孩子所应该顾虑的。

于是,年幼的孔子干起了其他孩子所不想干的脏活和累活。每当其他孩子吃完饭外出玩耍嬉笑的时候,孔子正在别处忙碌着。当然,为了让母亲放心,他总会比母亲早些回家。

所以,孔子在后来给自己的弟子讲自己年少时期事情的时候,每每感叹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就这样,孔子和母亲在曲阜生活了十四年。年幼的孔子从母亲那儿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基本的礼节、如何做人、如何节俭等等。当然,自己从多年的“打工”历练之中,也学到了很多:如何为人处世、平等、仁爱等等。

但是,就在孔子正感受着伟大的母爱的时候,病魔悄悄地找到了他的母亲。孔子十七岁那年,母亲颜氏不幸离世,留下了年少的孔子,孤独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

母亲死后,孔子又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怎么埋葬母亲

有人说了,到埋葬他父亲的地方把两人合葬不就完了吗

是啊,孔子也知道,这些礼节方面的事情对孔子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但问题是,孔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父亲埋葬的地方。其实,孔子之前也曾问过自己的母亲这方面的问题,但就连他的母亲也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下葬的具体地点。

或许有些人不会相信,认为这不可能,身为妻子的颜征在怎么会不知道自己丈夫的埋葬地呢。但现实告诉我们,她确实是不知道,因为当地有一种风俗:年轻的妻子,在丈夫死后是不能参加丈夫的出殡仪式的。

于是,这就导致了孔子一直到母亲去世前,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埋葬在哪儿。

年轻的孔子,依照他所知道的礼仪,在家中给母亲置办了一个灵堂。三天之后,他把母亲安放在了自己用所有积蓄买来的一口棺材里。

随即,那个棘手的问题让孔子煞是苦恼:询问当地人,没人知道,因为你是在父亲死后才搬过来的,我们不可能知道;想去询问陬邑人,可是自己当时搬出来的时候才三岁,不可能记得小时侯住哪儿,到处打听又不太现实。

于是,无奈的孔子把母亲的灵柩停放在了一个大路口——五付之衢,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所有过路人的身上:希望有知情的好心人来帮助一下自己。

还好,没多长时间,陬人挽父的母亲听说了孔子的感人 事迹 ,便亲自赶来告诉孔子他父亲当初的埋葬之地。原来,当时她的儿子挽父,曾经参加了孔子之父叔梁纥的葬礼,知道他的埋葬之所。

于是,孔子才得以把父母合葬在一起。

这里需要特意说明的是,整个这个过程,都是孔子一个人在操办,帮忙的人其实并不多。

埋葬完母亲,孔子就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守孝。然而,就是在守孝刚刚开始不久,孔子又受到了他为人以来的第一次大的侮辱,但他对此事却相当的无助,没有任何说法。

就在孔子母亲去世不久,鲁国的执政大臣季武子,在自己家中举办了一个特殊人才茶话会。这次宴会,邀请的都是鲁国的“士”。咱们先来看看当时各国的统治阶层:诸侯——卿——大夫——士。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士”,就在这个国家拥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虽说它在统治阶层的最下面,但它也有自己特殊的待遇:不用交税、不用服杂役,还可以按月领工资等等。而且“士”还是统治阶层的后备人员、储备干部,一旦国家需要招募一批新的管理人员,那么他们将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咱们再来回看一下孔子的家世:先人是宋国国君,就后来不当国君了,那也都是卿大夫,位居统治地位的高层。就是拿孔子的老爸叔梁纥来说吧,那也是陬邑大夫,好歹那也是个大夫。而且按照当时子承父业的继承法则来说,孔子长大后也应该是个大夫,最起码也应该是个“士”。

但是,就连孔子这个“士”的身份,居然也有人提出了怀疑,给与了否认。当孔子听说季武子要招待国内的“士”的时候,很是高兴,自己还从来都没有参加过如此重要的社交活动。一旦自己参与其中,那就意味着人们承认了我孔丘的地位,而且在此还有可能结交很多名流,更甚者到时候还有可能成为储备干部,进而走向仕途。

于是,孔子穿着丧服,披麻戴孝的就来到了季武子家门前。令他没想有到的是,他竟然遇到了一只“拦路虎”——阳虎。阳虎此时是季武子的家臣,说白了也就是个大管家。当他看到披麻戴孝的孔子像个愣头青一般,二话不说就往门里走,当即便伸手拦住了孔子。然后就对孔子的身份进行了询问,最后的出了结论:这是“陬人之子”。

“陬人之子”,这是当时很多人对孔子的称呼。因为孔子之父叔梁纥曾任陬邑大夫,时人都称其为“陬人”。又因为孔子此时还没有一星半点儿的名气,所以人们都像现在称某某家的小孩为“某某人之子”那样,称呼孔子为“陬人之子”。

这一称呼让孔子很是愤慨:自己的身上还贴着父亲的标签,他们还在拿自己当小孩来看待,根本就没把自己当成一回事。

于是,不管孔子怎么说,阳虎就是不放孔子进去。

于是,孔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了自己为人以来的第一次大辱。

然而,无权无势的孔子只能把这股恶火咽在肚子里。回去之后,除了为了生存做些小工之外,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之上。而此时,孔子已经苦学了将近三年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此后,孔子抓住一切可以的利用的时间用来学习。孔子的所学范围极其广阔,包括:礼仪、音乐、 射箭 、驾车(没错,这也是当时一项不错的谋生手段)、书法、数学、诗歌、尚书、周易、历史等等。

很快,孔子博学以及知礼的名声便传遍了整个曲阜地区。不久之后,孔子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学生,也是他一生之中唯一的高级贵族学生——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宫敬叔……

历史故事手抄报内容文字稿本2:__甘守清贫的故事

__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在他伟大而又短暂的一生中,严于律己,甘守清贫。正如他在《清贫》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既是__的座右铭,更是他一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

__经常到基层去,但从来不准迎来送往,不许搞招待,谁搞招待就批评谁。他从不接受礼品,也不允许别人和红军部队、苏维埃机关接受任何礼品。为了节约每一个铜板,他作 报告 、开会、讲话,甚至从不喝茶,只喝白开水。有一次老百姓送来一些茶叶,警卫员泡好了茶,端给他。__严肃地说:“以后不准收老乡送来的东西,他们也很困难,让他们留着卖几个钱吧。”然后拿出几个铜板,让警卫员送给老乡。而这几个铜板,就是__一个月的津贴费。

__担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闽浙赣军区司令员时,有一匹枣红马,却很少骑,到各地巡视工作或到下面了解情况,通常都是步行。行军时,他常常把马让给伤病员,或者用来驮物资。1933年,赣东北根据地把打土豪和缴获得来的一批银洋送往中央苏区,这批货数量很大,有黄金2箱,每箱500两;白银48箱,每箱400元。那时候,红军没有汽车,只能靠肩膀挑;银洋很重,一个人挑不了多少,__就把自己的马让出来驮银洋。

“大家吃什么,我吃什么”

__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很严格,经常教育他们:“工农红军是人民的武装,是革命的队伍,我们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是血和肉的关系。红军指战员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群众纪律,不准做侵害老百姓的事情,不然战争就不能胜利,军队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成功。我们一定要执行毛委员在中央苏区给中央红军提出来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当时红军官兵的伙食很差,一年到头都是红米饭南瓜汤,很少有其他菜。__坚持和战士吃一样的伙食,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有一次,__发现自己吃的是白米粥而战士们吃的是米糠和野菜煮的粥,就叫警卫员告诉伙房:“大家吃什么,我吃什么,不能特殊。”

一位老管理员听了警卫员的转达后,对警卫员说:“什么特殊要讲特殊也行!方主席操心又劳累,肺痨痔疮病痛常常发作,哪个要为这事提意见,我来担当!”__感激这位老同志,但仍坚持把粥端回了,和大家一起吃糠咽菜。

__喜欢吃辣椒,他曾说:“吃辣椒不但下饭,而且吃了身上发热,出点汗有好处。”有一次,为了让首长多吃点饭,警卫员就向老乡要了一点腌辣椒,悄悄地搁在__的碗里。__看见了,就问:“是哪里来的”当得知是老乡送的,他就不吃了,一定要警卫员送回去,还告诫说,任何人不准违反群众纪律。

“衣服旧不要紧,但必须整齐、干净”

__与普通战士一样,除了身上穿的,只有若干换洗衣服。由于津贴很少,__的头发经常长得很长才理一次;胡子长了,就自己用剪刀剪一剪。__平时非常注意军容军纪。他经常穿着那套黑灰布的中山装,破了,就自己补一补;有时扣子掉了,就自己钉上。衣服虽旧,但总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不仅如此,__还要求战士们把衣服洗干净,破了就补好,尽量搞整齐一些。他说:“正规部队要有个正规部队的样子,衣服旧不要紧,但必须整齐、干净。游击队军容差一些问题不大,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发军装。当然,至于 其它 方面的纪律,任何部队都不能有一点含糊。”

一年冬天,__从弋阳去参加贵溪苏维埃代表大会。当时,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是当地最大的喜事,而__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旧棉袄。代表们要给他换件新的,__不同意。代表将新棉袄送来,__执意不收,还反复给来人讲“要节省,要减轻群众负担”的道理。警卫员实在看不过去,就劝道:“一个苏维埃主席,穿件透风的破棉袄,未免太寒酸了人家好心好意地送来了,就收下吧。”__回答说:“我是苏维埃主席,更得事事在意。如果一不留意,就会影响苏维埃政府的形象,那可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历史故事手抄报内容文字稿本3:陈寅恪的语言天赋

文学大师陈寅恪在国外 留学 18年,是罕见的语言天才。他曾在美国哈佛大学随兰曼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两年,后来又回到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及其他东方古文字学四年。回国之后,他又在北京和汉学家钢和泰教授继续研究梵文四五年。

陈寅恪一生中通晓的语言有二三十种之多。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自不必说,他还精通梵文、巴利文、满文、蒙文、突厥文、西夏文、中古波斯文,还有拉丁文、马扎尔文等等。这些语言能帮助他解决别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发现别人所未能发现的历史真相。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给研究生讲佛学典籍校勘时,曾说唐人译佛经采用音译,出了很多错误。他举例说,“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在梵文中‘维’是降伏之意,‘摩诘’则是指恶魔,如此说来,王维便是名降伏,字恶魔了。”陈寅恪的话引得同学一阵大笑。

俄国学者曾在蒙古境内发掘到3个突厥碑文。各国学者纷纷研究,但莫衷一是,不懂不通。后来有人请来陈寅恪翻译解释,使得各国学者同声叹服。

唐德宗与吐蕃会盟碑,法国的沙畹、伯希和等众多学者均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陈寅恪翻译完毕,国际上的学者们很是满意。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应英国牛津大学之请,主持东方学和汉学。欧洲各国学者云集牛津,以聆听陈寅恪讲学为快。但除了伯希和、斯文·赫定、沙畹等极少数人之外,能听懂陈寅恪先生演讲的寥寥无几。因为他在演讲中广征博引各种文献,只语言这一关就将一般学者挡在了门外。

看过历史故事手抄报内容文字稿本的人还看过:

1 寓言故事朗诵文字稿本

2 幼儿寓言故事表演文字稿本

3 讲成语故事文字稿本

4 童话故事诵读文字稿本

5 讲成语故事大赛文字稿本

 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是每年的六月第二个星期六,那关于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手抄报该怎么画比较好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手抄报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简介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2022年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中国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意义

 文化遗产教育青年

 强调它的精神意义,设法使公众成为这一天的主人,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使国家文化遗产日成为全民的文化遗产日,使国家举措转化为每一个公民自觉的文化行为。

 遗产日是一个纯文化的主题日,所有活动都应是公益活动。

 文物和文化机构的工作要在遗产日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进行遗产内涵与保护意识的普及工作。教育界利用这一天,培养下一代人的中华文化的情怀。

  产生背景

 1政府倡议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就提出:希望中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会上,冯骥才又提出这一建议,并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

 2005年7月,郑孝燮等11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倡议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标志解释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上方采用简体中文“中国文化遗产”;下方采用汉语拼音“ZHONG GUO WEN HUAYICHAN”,各民族自治地方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CULTURALHERITAGE”或其他国家文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标准色彩为金色,可根据不同需要使用其他颜色,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核心的金饰文物图案,除配合文字使用外也可单独使用。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采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饰图案。有专家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或“四鸟绕日”。

  开展原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少有。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中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所以应当视其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并光大下去。

  民间艺术文化遗产

 1福建两岸闽南文化保护研讨

 2009年“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将举办各类活动,包括第三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讨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专题展览;涉台文物保护展等,同时,还将举办纪念林则徐系列活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讨会将围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海峡两岸文化生态的共同特征、生态保护、文化多样性、资源利用、生态文化村落等10多个议题展开讨论。

 2江苏古琴四大流派传人音乐会

 2009年遗产日期间,将举办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江苏古琴艺术四大流派传人音乐会,江苏织绣艺术精品展和江苏民间乐舞展演等活动也都在紧锣密鼓酝酿之中。6月13、14、15日晚,古琴艺术进校园——“国乐·琴韵雅集”古琴专场音乐会和古琴音乐鉴赏会上,四大流派传人将走进南大、东大和南师大,演出代表性曲目。6月13日至18日,通过图文展示和现场演示,苏州平绣、发绣、乱针绣、云锦、宋锦、缂丝、雕花天鹅绒等江苏织绣艺术精品将在南博与观众见面。

 3陕西秦腔传承人交流展演

 在全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为加深秦腔传承人的社会影响,激发青年秦腔演员对秦腔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对秦腔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意识,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省振兴秦腔办公室承办,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协办的“陕西省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活动,将于6月13至16日在西安人民剧院举行。届时11名传承人将携弟子同台演出三场折子戏、一场清唱,展示继承发展秦腔的艺术成果,互动交流传习经验,再现他们独特的秦腔流派风格。演出过程中还将举行拜师仪式,为秦腔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培养造就更多的秦腔人才,促进秦腔传承发展。

 4湖北非遗展览走进高校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即将拉开大幕。2009年6月13日当晚,“荆楚记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月启动仪式文艺晚会将在湖北剧院举行。同时首义广场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和民间文艺系列展示。整台晚会和场外展示,将集中全省800多名专业演员与民间文艺展演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览将走进高校,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也将设坛开讲。全省各地还将陆续开展群众签名、专题讲座、大型展示、文艺演出周等活动,集中展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和巨大魅力。

 5“BMW中国文化之旅”再启程

 作为2009年“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之一,以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BMW(宝马)中国文化之旅”车队将于6月10日从四川成都出发,深入走访绵竹、都江堰等地震重灾城市和汶川、茂县等羌族聚集区,而后进入甘肃省,最后北上青海到达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沿途BMW将对亟待保护和传承的部分非遗项目进行捐助。

 这是BMW第三年启动文化之旅,进一步实践“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作为学术支持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继续对“BMW中国文化之旅”的项目遴选、资料编纂、实物收集、专家咨询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6山东济宁

 2011年继杭州、苏州之后,山东济宁成为第三个主场城市,也成为第一个承办本次活动的北方城市,被认为彰显了山东历史文化地位以及齐鲁文化影响力。

 7京津冀非遗展精彩亮相

 2017年6月9日,由文化部非遗司为指导单位,河北省文化厅、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广局、廊坊市人民政府主办,京津冀三地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此次活动是继2016年本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京津冀非遗联展之后的又一次三地优秀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也为三地非遗工作者、实践者、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天津共有16个非遗项目参与生活区、美食区和传习体验区的展示,包括天津风筝魏、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4个国家级项目。

  历年活动主题

 2006年: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2007年: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2008年: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2009年: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

 2010年: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2011年: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

 2012年: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2013年: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

 2014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5年: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2016年: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2017年: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

 2018年:多彩非遗,美好生活

 2019年: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

 2020年:文物赋彩全面小康

 2021年: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2022年: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联合国在1972年提出保护世界遗产,就是为了保护人类文明精华中的精华,在保护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合理地为人类所利用。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五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因为其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对旅游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往往成为旅游热点。下面,就一起来感受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神奇魅力。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被命名为“丝绸之路”。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

 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曹娥江、钱塘江、海河六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红河哈尼梯田

 作为哈尼族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梯田规模宏大,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红河哈尼梯田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疆天山

 新疆天山属全球七大山系之一,是世界温带干旱地区最大的山脉链,也是全球最大的东西走向的独立山脉。长达1760公里,占天山总长度的3/4以上,横亘新疆全境,跨越了喀什、阿克苏、伊犁、博尔塔拉、巴音郭楞、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9个地州市,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天然地理分界,也是新疆地理的独特标志。2013年6月21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新疆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澄江生物群

 澄江生物群位于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她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元上都遗址

 元代都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闪电河北岸。由我国北方骑马民族创建的这座草原都城,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2012年6月29日,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总面积为332288公顷。该景观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区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丹霞

 丹霞地貌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它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一个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中国丹霞”于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天地之中,包括少林寺建筑群、东汉三阙和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8处11项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2010年8月1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素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同时它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2009年6月26日,被作为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江西三清山

 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质学家一致认为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2008年7月8日,三清山作为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作为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2008年7月6日,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开平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在国内乃至在国际的乡土建筑中实属罕见。2007年6月28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南方喀斯特

 喀斯特即岩溶地貌,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中国喀斯特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并获得全票通过。

 中国安阳殷墟

 作为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2006年7月13日,在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由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等7处自然保护区和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等9处风景名胜区组成,涵盖成都、阿坝、雅安和甘孜4市州的12个县,面积9245平方公里。它保存的野生大熊猫占全世界30%以上,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所有温带区域(除热带雨林以外)中植物最丰富的区域。2006年7月12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获准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历史城区是由22座位于澳门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所组成,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作为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领地,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2005年7月15日,中国“澳门历史城区”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2004 年 7 月,被获准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手抄报文字内容

2 2015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手抄报素材

3 我国的世界遗产手抄报文字资料

4 中国的世界遗产手抄报内容资料

5 中国的世界遗产手抄报文字内容

6 中国的世界遗产手抄报内容

7 关于世界遗产手抄报的文字资料

8 关于世界遗产手抄报的内容素材

9 2015年关于世界遗产的手抄报内容

世界文化遗产手抄报内容资料

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战国时期归纳创作而成。

《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汉族文化史之宝库。

产生背景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舜还任命夔为典乐,“教稚子”,“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但是,作为华夏文明的初创期,五帝时代还属于礼乐文化的萌芽时期,或者说属于华夏文明发展的神守时期,即巫祝文化期。而夏、商、周三代,特别是西周才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形成时期。

周朝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

《史记·周本纪》载:“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废黜殷祀,袭击淮夷以后,回到西周首都丰京,写下了《周官》。《周官》即《周礼》,是西汉景、武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的先秦古籍,是记录周代礼制的集大成者。

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各种典礼所用的音乐主要是“雅乐”——宗周丰镐京畿之乐,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成书年代

《周礼》原名《周官》,是西汉景、武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的先秦古书之一。

贾公彦《周礼正义序》载:“《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11]

《周官》直到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献才发现,并加以著录。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更名为《周礼》。东汉初,刘歆门人杜子春传授《周礼》之学,一时注家蜂起,郑玄序云:“世祖以来,通人达士大中大夫郑少赣名兴,及子大司农仲师名众,故议郎卫次仲,侍中贾君景伯,南郡太守马季长,皆作《周礼解诂》。”(《周礼注疏序》)到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之作注,《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

关于《周礼》的作者及其年代,历代学者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如《四库提要》所说:“(《周礼》)于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古代名家大儒,近代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穆、钱玄同、郭沫若、徐复观、杜国庠、杨向奎等著名学者,都介入这场大讨论,大致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所有先秦文献都没有提到《周礼》一书。在先秦文献中,较为集中地记载先秦官制的文献是《尚书》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

但《尚书·周官》已亡佚,今有《古文尚书·周官》仅数百字而已。曾有人认为,《周礼》原名《周官》,应当就是《尚书》的《周官》篇。但可以肯定,《周礼》并非《尚书序》所提到的《周官》。贾公彦《周礼注疏序》引《汉书·马融传》载:郑众“独以《书序》言‘成王既黜殷命,还归在丰,作《周官》’,有此《周官》也”,此说“失之矣”;又引郑玄序,也说“是言盖失之矣”。郑玄进而指出:《尚书》“《盘庚》《康诰》《说命》《泰誓》之属”,“今多者不过三千言”,而“《周礼》乃六篇,文异数万”;“又《书》之所作,据时事为辞,君臣相诰命之语”,而《周礼》“终始辞句,非《书》之类,难以属之时有”。《周礼注疏序》又引汉儒之说:“然则《周礼》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玄,附离之者大半。故林孝存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这些材料其实已证明了《周礼》实非《尚书·周官》。

《荀子·王制》所记官制,大体可以反映战国后期列国官制的发达程度,但其总共只有七十多个官名,约为《周礼》的五分之一,而且没有《周礼》那样的六官体系。

此外,《春秋左传》、《国语》中有不少职官记载,但没有任何一国的官制与《周礼》相同。尽管从西周到西汉的每一个时期,都可以找到若干与《周礼》相同的官名,但谁也无法指认出与《周礼》职官体系一致的王朝或者诸侯国。另外还有《礼记》《仪礼》《孟子》等书也有许多关于官制的记载,但也都往往与《周礼》官制不同。故《四库提要》引孙楚之说:《周礼》所载,“建都之制不与《召诰》《洛诰》合,封国之制不与《武成》《孟子》合,设官之制不与《周官》合,九畿之制不与《禹贡》合”;且进一步指出:“《左传》所云‘礼经’皆不见于《周礼》”;“《仪礼·聘礼》宾行雍饩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簠簋之实、鉶壶鼎甕之列,与《掌客》之文不同;又《大射礼》天子诸侯侯数侯制,与《司射》之文不同;《礼记·杂记》记载子男执圭,与《典瑞》之文不同;《礼器》天子诸侯席数,与《司几筵》之文不同”;“如斯之类,与二《礼》多相矛盾”。[12]

但《四库提要》对此种种矛盾的解释是:“夫《周礼》作于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过春秋以后,其东迁以前三百余年官制之沿革、政典之损益,除旧布新,不知凡几。其初去成康未远,不过因其旧章,稍为改易,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于是以后世之法窜入之,其书遂杂。其后去之愈远,时移势变,不可行者渐多,其书遂废。”并引张载《横渠语录》:“《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直至晚清孙诒让著《周礼正义》,仍然坚持《周礼》乃是周公所作:“粤昔周公,缵文武之志,光辅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宪,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备。”(《周礼正义序》)但这个结论遭到近代以来众多学人的质疑。其实,孙诒让《序》自己也说:“此经上承百王,集其善而革其弊”,“非徒周一代之典也”,“是岂皆周公所肊定而手刱之哉!”今天多数学者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乃至于汉初)。

 

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我为大家汇总了一些关于手抄报的资料和相关内容,大家可作为参考,希望大家能够获得帮助:

-琴

琴棋书画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色彩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琴棋书画均起源于文献所称的“三皇五帝”时期

琴瑟,据文献记载,伏羲发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数可知瑟的体积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琴用于在贵宾面前弹拨,客人不说话,全神贯注地看弹琴和听琴声。这是正式的音乐会场合。瑟用于背景音乐的弹奏。瑟被置于屏风后面,客人围着桌案坐,在音乐声中边闲谈、边吃喝。这是社交性场合。

当然,琴与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台后;琴离客人近;瑟离客人远;琴师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师则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开弹前,先有鼓点声,以示引导。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所以琴瑟的发明地点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阳市。

-棋

围棋,据文献记载,尧舜发明围棋。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称“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围棋反映的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开发鲁西豫东地区的历史。今日富饶广阔、人口密集的黄淮海平原,在以前,是一片大沼泽区,即《山海经》所称的“大荒”,基本上无人居住。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欣赏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1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2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3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4

传统文化的手抄报5

从2600 BC开始,大汶口文化居民从东边进入此区,原红山文化居民从北边进入此区,仰韶文化居民从西边进入此区,良渚文化居民从南边进入此区。各地移民涌入无人区之初,因为空地很多,基本上都在埋头圈地,相互之间没有冲突。这就像围棋开局之初,双方各自抢占实地。随着移民的增加,无主的空地越来越少,各族群的居地也开始相互接壤,甚至交错,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局面,为了巩固地盘和扩大生存空间,各族群之间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吞并与反吞并的实力对实力、智力对智力的长期较量,较量的基本原则是以多胜胜少,靠区域性的人数优势,靠围殴来决定人地的归属现代农村两个村庄间的土地纠纷,也是靠械斗解决,人数多的大村有较多胜算。这正是围棋的基本博弈方法。围棋有别于象棋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棋子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这正是移民世界的特征。在当今的移民国家美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各国移民涌入,这些移民原来的身份各不相同,到了美国以后就都一样了,将军会和小贩在一个餐馆洗盘子,因为他们都是移民。所以,围棋是对鲁西豫东地区初期历史的模拟,是中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是用娱乐形式重温当年的智力、实力的激烈较量过程。古文献称尧舜发明围棋的目的是要安抚他们各自的嫡长子丹朱和商均,因为实行禅让制度的缘故,他们不能登上帝位、亲演国家历史,故用围棋来模拟演化国家历史,以满足他们心中的欲望。若以尧舜居住的地点作为围棋诞生的地点,那么这个地点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市。

-书

书法是汉字文化圈里独有的艺术形态。书法产生于汉字发明之后。据文献记载,汉字是由黄帝2337 BC-2307 BC的史官仓颉发明的。汉字发明的可能地点有三个:山东日照两城镇、曲阜、新郑,最有可能是曲阜。因此,汉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出现在2300 BC以后,地点是在中原地区。

-画

绘画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也可能和书法同时出现古人说“书画同源”。文献最早提到的专业画家是帝舜2162 BC-2110 BC的妹妹“伙首”。如果以“伙首”作为绘画艺术产生的标志,那么她生活的时代可能晚了一些,晚于汉字的发明200年。且其生活的地点难以确定。

历史故事手抄报内容文字稿本

历史 故事 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部分,故事化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