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相与色的区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5收藏

佛法中相与色的区别,第1张

佛学里面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什么是色呢?不仅仅是漂亮的容貌,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是色。我们看到豪华的住宅、华丽的服装、精致的工艺品以及漂亮的异性,就会产生欢喜心。

佛云:“六贼”,就是对“色”的准确诠释。

第一个就是“眼看喜”。人们往往被眼睛欺骗。

第二个是“耳听怒”。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悦耳动听的声音,比如音乐,比如别人对我们的恭维或赞美。如果是刺耳的声音呢?就会让人感到心烦意乱

第三个是“鼻嗅爱”。女人们都喜欢使用香水,因为那种让身体香气四溢的感觉非常好。好在何处呢?本来嘛,自己的身体,即使有臭气也闻不到,使用香水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让别人有好感。在办公室或家里,很多人也会使用空气清香剂。其实,香水和空气清香剂对人的健康都是有害的,可我们仍然情愿被鼻子欺骗。

第四个是“舌尝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自然会偏爱一些美味食品。殊不知,美味常常是健康的大敌。例如,牛羊肉在熏烤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可许多人仍然禁不住去享用。又比如,酒里面可能含有杂醇油、甲醛、乙醛、氰化物及铅等许多有毒成分,可人们仍然爱喝。不喜欢吃的东西,即使再有营养,也没人愿意吃。

第五个是“身本忧”,说的是触觉。一个相貌丑陋但皮肤细嫩的女人,盖着头脸让你抚摸,你也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可是,一旦揭了盖头,那种奇妙的感觉就没了,换成了另外一种感觉:晕。

第六个是“意见欲”,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直觉。一些女人总是相信自己的直觉,可是呢,被直觉欺骗的案例不胜枚举。

所以,这六贼,也就是我们的六种感官意识,它们像幽灵一样出没,让我们的心神不得安宁,使我们产生种种杂念,干扰着我们正确的见识、思考和行动

所谓空,就是要排除这六种杂念对我们作出正确判断的干扰。

佛教中讲到相比较多,如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等;有“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等。佛教中相的梵语为laks!an!a,是指物质的形相或状态之意,相是对于物质的性质、本体来说的,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佛教中的相有无、有区别。“无相”就是外离一切相意思,因为原始佛教是讲“无常”,“无我”,“无常”是说明世界上一起物质都是变化着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物质。“无我”是就是连我自己的身体,也是五蕴和合的暂时现象,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变化的,就不能执着个我字,要无我,无我等于无相。所以要外离一切法相。如能在起心动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并且不执着于一切法想而离相,这就是“无相”。“无相”也叫“实相般若”禅宗六祖慧能法师说:“外离一切相,是名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这就是法体的“实相般若”。《金刚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可见,无相即是实相。实相真如无相,佛性无相,自我本心也无相。只是你后天有个执着的我,才会生出种种烦恼、欢喜和痛苦。在智慧修养上离开了我才是“无相”,也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指人的生命结束,而是智慧修养上的升华,佛教讲是般若,即大智慧。所以在小乘佛教上讲就是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这就是“无相”的道理。 《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里这个相从文字解释是形状,从思想心理上讲是观念,形状上虽然有你、我、他,但是,佛教认为思想上观念上不要存在有你、我、他的区别,这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就是《金刚经》上讲到的10种众生,众生有外众生和内众生区别,外众生有胎、卵、生、化众生,叫胎因情有,男女有爱情才会十月怀胎;卵因想生,如母鸡孵蛋,是一天到晚想着出来的;化以离合,蚕变蝶,老鼠变蝙蝠,苍蝇变虫子等;湿以合惑,有湿热气候合成的生命,如鱼,青蛙等,必须在水里合成。除了这卵、胎、生、化众生以外还有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等。若有色,如萤火虫等。若无色,指旋风等,是没有形状的;若有想,指怪兽、精灵;若无想,精神化成的东西,如“望夫石”“观音跳”等;若非有想,这叫异质相成与相似,《诗经小雅小苑》有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螟蛉者,桑上小青虫也,其色青而细小,又叫青桑虫。蜾蠃,土蜂也,似蜂而小腰,也叫细腰蜂,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其子。”《诗经》所据的民间传说,是说蜾蠃——这种细腰蜂——有雄无雌无法生殖,所以就捕获“螟蛉”的幼虫,将它哺育长大,以此传宗接代。因此“螟蛉”在古代汉语里成为养子的代称。这就是异质相成,非想有想而成。非无想,这一类是怀怨、抱恨而来的,如猫头鹰是不吉利的鸟,又称不孝鸟,这就是十类外众生。内众生就是自己,叫自己不要执着自己,老是想着一个我,我的利益,我的喜、怒、哀、乐。也不要去执着其他的外众生,事物总是在变化的,佛教讲是无所住,寿者相就是众生的生、老、病、死的前后不同成为寿命,叫寿者相,生、老、病、死你也不值得人去执着,也要想得开,这叫无寿者相。“无相”就是一个人成佛的高度修养,你要成佛,首先要降服自心,做到明心见性,如何降服自心呢?就是没有我和一切私心杂念的平静和安定,不去迷惑自然界的一切,回到你本来我这个性情上来。就象婴儿的原始性情,没有主观的喜、怒、哀、乐。所以不着相才能够真正成佛。

两部经都非常圆满。都很好。

不同的地方在于,《金刚经》讲无相,破四相,讲六度,讲般若,所以比较深,对应的是大根性者。    而《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了因果,业力,地狱,较量布施,念佛名号,念菩萨名号,供养三宝……    

功德由心愿而广大,果报由心愿而速获。——印光大师《复丁福保居士论臂香书》

不修身而念佛亦有利益,与决定往生,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印光大师《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印光大师《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印光大师《复高邵麟书三》

彼终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报者,纵令精进,因其心愿尚恋此娑婆,何得有生极乐之望乎?——印光大师《复智圆居士书》

金刚等持诵,亦不必废。但以持经咒之功德,通用于回向往生,则六度万行,皆为往生助缘,是为圆修。——印光大师《复慧海居士书五》

末法学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圆修万行,回向往生。否则固当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横超三界,直登九莲也。——印光大师《无量寿经颂序》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印光大师《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我相

(术语)实我之相。四相之一。金刚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同刊定记四曰:‘我者谓自五蕴总相为我。’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我相

我相者,谓众生于涅盘之理,心有所证,而其有所证取之心,执着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我相。经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是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我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相。(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若即若离者,谓计即阴是我,离阴是我也。我、我所者,我即假名,我所即五阴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我相

The appearance of self, or self-aspect (a^tma-sam!jn~a^) In the Yuanjue jing (T 842, p 919b) this appearance of self is shown to be the primary hindrance to enlightenment, and is the first of the "four appearances" (四相) The appearance manifested by mistaken conceptualization that seems to be a self, which ordinary people attach to as being inherently existent The term 我相 (woxiang) also appears in the Diamond Sutra and the S/u^rangama-su^tra

FROM:《英汉-汉英-英英佛学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我相

(一)指我之相状,即由妄想所变现似我之相。凡夫误认为实我而执持之,此乃因我执而起。有世间所说之我相与圣教所说之我相二种,前者如有情、意生、生者、士夫、作者、受者、知者、见者等;后者如预流、一来、不还、无学、二十七贤圣、十三住等。

依唯识之意,由于凡夫之第六、第七之二识自无始以来即妄计分别我、法,熏习于第八识,故诸识生起时,第八识之见分与相分随之变现遍计妄情之似实我、似实法等相,凡夫即执著此“似我似法”以为“实我实法”。故我、法之相本无实体,但随分别妄计等缘,假设世间之我相;随断恶证道之施设等缘,假设圣教之我相。

又依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所载护法论师之说,由无始以来妄计我、法分别之心,熏习本识,遂产生见、相二分;愚夫不知此见、相二分实为内识,反依之而妄计有实在之我、法。虽实无我、法,但随彼妄情所执著之相,称之为我、法。安慧论师则谓见、相二分皆为遍计所执性(即遍计而有),亦皆虚妄而无实体,于此“总无”之见、相二分上假说我、法,而以我、法为“别无”。

(二)四相之一。谓于五蕴之中妄计有我、我所。((参见:四相)1732)p2942

FROM:《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我相

意指我的相状。即由妄熏习而变现的似我之相。凡夫以为似我之相为实相而执着之。此有世间所说的我相与圣教所说的我相二种。如有情、命者等为世间所说的我相;预流、一来等是出世间圣教所说的我相。

佛教主张,‘我’并非本来实存,而是随分别妄计等缘而假设世间的我相;又随断恶证道之施设等缘,而假设圣教的我相。故虽说我相,乃是假说。《成唯识论》卷一云(大正31·1b)∶‘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我法性,然似彼现,故说为假。’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人相

人相者,比前我相已进一步,虽不复认证为我,而犹存悟我之心,名为人相。经云:悟己超过一切证者,名为人相。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人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是名人相。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众生相

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证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众生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众生相

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寿者相

(术语)于假和合之体上认寿命而误解者。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寿者相

执著一期生命的长短。此相一立,则不了知缘生如幻的道理,焚香祈祷,妄图长命,永为三有之所束缚,而不得解脱。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寿者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寿命,或长或短,是名寿者相。(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寿者相

梵语 ji^vasajjn~a^。亦即抱存“具有生命的个体(ji^va)”之想法。盖一般认为,个体即灵魂或人格主体之意,然在佛教立场,尤其以般若思想之观点而言,则反对执著于此类个体、性命、灵魂等实存之观念。如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上):“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上引中之“相”,乃执著其实有,执著其必有具体之实体、实法可言之意。

又“寿者”一词之解释,除上记外,另如吉藏之金刚般若疏卷三亦谓(大三三·一○六中):“外道计有神我,死此生彼,经游六道,故名寿者也。”窥基之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大三三·一三一中):“见命根断灭过去后生六道,名寿者相。”此外,大品般若经卷二则以“寿者”一词为“我”十六异名之一。p5772

FROM:《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四相(二)

‘识境四相’金刚经论云:‘识境四相,谓众生于此四法,不了虚假,而于心识之境,妄生邪见,执着取相也。’

一、我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相。

二、人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是名人相。

三、众生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四、寿者相 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寿相,或长或短,是名寿者相。

‘智境四相’圆觉经疏略明智境四相:谓于所证取之心,迤逦浅深,有此四相之异。故后之三相,皆因我相根本而立。与金刚般若四相,所言不同。盖彼迷妄之心,执为四相故也。

一、我相 我相者,谓众生于涅盘之理。心有所证,而其有所证取之心,执着不忘,认之为我,名为我相。经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是也。’

二、人相 人相者,比前我相,已进一步。虽不复认证为我,而犹存悟我之心,名为人相。经云:‘悟已超过一切证者,名为人相是也。’

三、众生相 众生相者,比前人相,已进一步。谓虽已超过我人之相,犹存了证了悟之心,名众生相。经云:‘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是也。’

四、寿命相 寿命相者,比前众生相,已进一步。谓心照清净,于前众生相中所存了悟之心,虽已觉知超过,然犹存能觉之知。如彼命根,潜续于内,名寿命相。经云:‘觉所了者,不离尘垢故是也。’‘不离尘者,谓此觉了之心,不离妄尘故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四相

(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a^tma-sam!jn~a^,藏bdag-tu hdu-s/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m!jn~a^,藏gan%-zag-tuh!du-s/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m!jn~a^,藏sems-can-du h!du-s/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i^va-sam!jn~a^,藏srog-tu h!du-s/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着于证涅盘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m!jn~a^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i^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盘。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我人四相

(名数)一我相,于五蕴法中计有实我,有我之所有也。二人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为人,异于余道也。三众生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依五蕴而生也。四寿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一期之寿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见金刚经。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我人四相

一、我相,即在五蕴法中执著有一个实在的我,有我之所有;

二、人相,因为执著有实在的我,站在我的立场,就称他人为人;

三、众生相,与我对待的众生不止一个,所有人及非人的差别相,是为众生相;

四、寿者相,即在一期的生命中,执著寿命的长短。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我人四相

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

FROM:祖庭事苑

法是一切心、境、理、事的代名词,法就是我们知觉的对象。我们的身体内而五蕴,外而大千世界都是法相。佛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因其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故曰非法,名其虽现相而实无,如梦幻泡影。但恐人执着无,故又说非非法,意为非法亦非之。言非法者,即是遣有,遣有就是人我空。言非非法者,即是遣空,遣空就是空亦空。就是我们常讲的除二执,越三空。

佛法中相与色的区别

佛学里面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什么是色呢?不仅仅是漂亮的容貌,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是色。我们看到豪华的住宅、华丽的服装、精致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