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籍中对于龙凤的记载是怎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5收藏

我国古籍中对于龙凤的记载是怎样的?,第1张

古文献中关于龙凤的记载很多,如《说文》中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又有:“凤,神鸟也,鸿前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于四海之外……。见,则天下大安宁。”可见龙和凤都是一些力量无边的神物,能给人解除忧患,能使风调雨顺,能给人带来安宁和幸福。

龙是非常神奇的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数千年来,龙的影响延伸到中国文化的多个领域,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龙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目前,我国内蒙、河南、山西、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曾出土一些与龙有关的文物,诸如龙纹彩陶罐、彩绘龙纹陶盘等。不过,当时龙的形象同秦汉以后龙的形象相距甚远。有的身躯粗壮,长吻平鼻,有如猪形;有的昂首弓背,眼眶和鼻端向上突起,取象于鳄;有的身躯弯曲细长,无足无爪,近似蛇形。在龙的发展历程中,这些龙属于“前龙”阶段,也就是说龙的形象正处于起源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内龙的形象都有较大差异。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龙的形象得到初步规范。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地描绘了人们观念中龙的形象,而青铜器、玉器上的龙纹也同甲骨文中的“龙”字相似。像安徽阜南出土的一件商代盛酒器“龙虎铜尊”上,龙的形象已不同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而是从鸟兽鱼虫各类动物中选择某一部分重新组合,融成一个有机整体。当时,龙的形象主要包括头、冠饰、角、目、耳、鼻、嘴、眉、足、鳞(羽毛)、尾和躯体等部分。我们称之为“真龙”。

通过龙的形象的变化,我们去追寻龙起源的原因,可以看出重要的一点,即龙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早在1万年前,中国就有了原始农业。湖南道县玉蟾岩曾出土有距今1万年的稻粒。大家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原始农业时期没有灌溉工程,必须依赖雨水,更怕河水泛滥,于是我们的先民渴望有一种控制水的能力。但当时,他们实在难以具有这种能力,便将希望寄托于他们所创造的龙这种神话形象上。前龙阶段的蛇、鳄、蜥蜴等爬行动物均与水有关,甚至有的就生活在水中。在陆地生活的人看到能潜于水中的鳄、快速在水中游动的水蛇、无脚而能自由运动的蛇,无不产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进入真龙时期,人们干脆给龙在水中安了家。人们让龙生活在水中,为的是使其统领水域,以便农业上需要水时,敬请龙王兴云降雨。在先民的心目中,龙既然是神物,当然也就在观念上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一起了。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与物,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语言文字中,在各类物品上,都不乏龙的形象。在“食”的领域中更是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食品中有龙虾、龙眼、龙荔、龙须菜、龙虎斗、龙井茶、龙须面等。这些食品名称,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则是寓意吉祥。又如在节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为表达对丰收的祈望,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面食,这天做的面条叫龙须面,烙饼叫龙鳞,饺子叫龙牙。清代时,人们在“龙抬头”这一天还要用白灰从门外蜿蜒撒入厨房,并绕水缸一周,名为引龙回。北京的市民要用黍面、枣糕、麦米等油煎成食品,称为薰虫。此外,在元宵节人们要舞龙灯,端阳节要赛龙舟,这些都属于与龙相关的饮食文化活动。

“龙的传人”说法形成:

在远古图腾时代最早的传说是女娲氏和伏羲氏为人类祖先,而他们都是人头蛇身。历史的发展,部落的联合,特别是炎、黄二帝在保定以北联合后,各部落纷纷加入到这个大家族中。

当马图腾部落加入进来,就在蛇头上加马头,鹿图腾部落合并进来,就在马头上添鹿角,鱼部落进来,就在蛇身上增鱼鳞。

于是,龙身上综合体现了多种动物的特征如兽足,鸟尾,山羊胡子。龙的形成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主,部落不分大小合并进来就亲如一家,至此各族人民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与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上有不少民族消亡了,其中不乏有为人类作过杰出贡献的民族。

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虽然经历了和自然及敌人的严酷斗争而不解体,并日益繁荣,就是因为她有一个光辉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龙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

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大地上,到处可以看见“龙”。

从划龙舟,舞龙灯,到龙的绘画,龙的雕刻,龙的旗帜等。龙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的传人

您所举的《西游记》这个例子不能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龙的负面描写是主导性的,因为个人认为《西游记》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部“反传统”的作品,当然,这里的“传统”指的是皇权。

附一个本人对《西游记》的介绍吧。

——————————————————————————————————

引言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双百方针”重新被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重新迸发出勃勃生机。以“奇幻文学”、“YY文学”为先锋的各类文艺流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科幻领域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作为一篇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西游记》为我们描绘了中国人民争取个性自由的、野性未泯的、反压迫、争取阶级斗争的象征形象。尽管其中还有着不规范、不科学、无明晰目标的流氓无赖意识,但通过阅读这篇作品,文学的浪漫、理想、批判、战斗的品格能够得到深刻的体现。在阅读该文的过程当中,革命群众常常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并为主人翁的战斗所感染和鼓舞。

主角人物孙悟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追求传统的个性的高超、自由、尊严,然而终于被压抑和扭曲的一生,这是自古以来大多数被压迫阶级的人生历程,还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缩影。

郭沫若同志指出:“今天是人民的革命势力与反人民的反革命势力作短兵相接的时候,衡定是非善恶的标准非常鲜明。凡是有利于人民解放的革命战争的,便是善,便是正动;反之,便是恶,便是非,便是对革命的反动。我们今天来衡论文艺也就是立在这个标准上的… …”

因此,在如今的时代,为了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可能所面临的问题,对这部作品作出合理的立场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最后补充一下,幽默感是必要的。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溯本求源,中华龙最早源于我国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图腾徽号。 论及华夏文明,其渊源又上溯到三皇五帝。而三皇五帝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伏羲皇。并且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被尊为中华祖龙。 相传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足迹"而孕生的。因为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闪电为龙之形,雷声为龙之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当然是龙。于是,伏羲便生就一副"龙颜"。古籍里称其"龟齿龙唇"、"鼻龙状"、"牛首龙身"。他"受龙图,画八卦","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然后结网罟、造甲历、作乐章。 以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等功绩而著名的女娲氏,也是一条龙,一条女龙。古人言女娲氏"蛇身人首","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说女娲"蛇身"、"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形"。难怪人们常把汉代画像石上、唐代绢画上的长尾交缠状的伏羲女娲图,既称"蛇身像",也称"龙身像"。 龙的原始图形是什么?最早记载龙的书籍《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鰕"。据《尔雅》:"鲵之大者谓之鰕"。现在天水东南部林区曲溪,尚有成群生长俗称娃娃鱼的鲵,正是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族的图腾神。鲵,古人视之神圣。《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据称鲵鱼脂肪,所做之烛,能将空气中氧耗尽,以保尸身不腐。 随着强大的伏羲部族由黄土高原向中原大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流动迁徙,黄河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的许多部落被征服。征服部落的马牛狗鹿鱼鸟等图腾,也就融入了伏羲部落的图腾中。鲵鱼形的原始龙,由此兼并各民族图腾,形成综合的龙图腾,构成华夏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猪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这些天,中央电视台用动画短片形式,力推这首充满童趣和年味过年民谣。

这是北方民谣《过年》的其中一段。

完整的北方民谣《过年》是这样念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碗,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爷,

灶爷好高兴,

祈福好话说上天!

小孩小孩你别馋,

爸妈忙把年货办。

又买糖,又买糕,

年糕发糕萝卜糕。

做香肠,做腊肉,

腌凤鸡,腌板鸭,

包你看了口水流!

小孩小孩你别馋,

三十就吃年夜饭。

切腊肉,烧黄鱼,

年年有鱼年年余。

包饺子,做火锅,

阖家团圆乐呵呵!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碗,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猪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因为是口口相传的民谣,又因为流传范围广泛,各地版本略有差异。

一至三段,差别不大。

第四段,开头也差不多;后半段,重在介绍各地民俗,就有些差别了。

比如,也有这样念的: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贴年画;

二十九,枣花酒;

年三十,包饺子;

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

……

对比多个版本的《过年》民谣,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过年民俗,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民谣本身的含义。

比如,念到“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一句,我就明白“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含义了。

那不就是叩头拜岁嘛。

叩头拜岁,多半有压岁钱,有大小红包。

小孩当然乐意撅屁股、乱作揖了。

而在《过年》民谣中,加进贴年画的情节,又多了一种文化韵味。

过年贴年画,本来就是千古流传的文化民俗。

贴年画,还包括贴对联、贴窗花、贴门神、贴阿福等。

有一首《贴年画》的民谣,就记录了这一文化民俗。

过年啦,贴花啦,

满窗子,都红啦。

贴个猫,贴个狗,

贴个小孩打滴溜,

贴个老猴抽烟斗,

贴对呒牙佬满窗走。

这首《贴年画》民谣,其他都好理解,有两句曾跟许多朋友探讨。

一句是“贴个小孩打滴溜”,我猜想是窗花或年画中,有小孩在打陀螺。

冬日打陀螺,好玩不说,还健身、暖和,深得男孩喜爱。

女孩也未必不乐意,我就玩过打陀螺。

年画或窗花中的小孩,想是打陀螺高手,玩得很娴熟。

你看,不倒翁似的陀螺滴溜溜转。

贴小孩打滴溜的年画或窗花,或许是象征圆满和欢乐吧。

第二句“满窗走的呒牙佬”,我猜想是贴了慈祥、喜庆的大阿福窗花。

窗花中的大阿福,应该源于笑盈盈,胖墩墩的惠山泥人大阿福。

在我国民间,惠山泥人大阿福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至于这一可爱形象的来历,据说源于一则感人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荒草丛生的惠山经常有豺狼出没,时时危害人类。

人们祈求天地,速遣神灵,降伏妖魔,为民除害。

果然,上天派来一对巨人。

这对巨人很特别,看上去满脸孩子气,活像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

但是,智勇双全,力大无比。

无论什么奇禽猛兽,一见这对童男童女的巨人,就俯首帖耳,改邪归正,再不作恶。

从此,惠山境内,四野安宁,百姓乐业。

人们感念这对童男童女巨人带来的幸福安康,便称他们为大阿福。

不想,有一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场特大冰雪,压到大片山林树木。

其中一棵大树,把童男大阿福压死了。

童女大阿福伤心不已,日夜啼哭。最终,哭死在这棵大树下。

人们怀着崇敬而又悲痛的心情,掩埋了这对童男童女大阿福。

同时,人们又根据这对童男童女大阿福的形象,创造了惠山泥人大阿福。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把童趣、微笑的惠山泥人大阿福,奉为消灾辟邪的吉祥物。

民间艺人又根据惠山泥人大阿福形象,创造了年画大阿福,窗花大阿福,门神大阿福。

人们希望大阿福的童心和微笑长留人间,光照环宇,并以此寄托以正怯邪的美好愿望。

大阿福,既像天真的孩子,又像慈祥的老人,民间也称呒牙佬。

……

唱民谣,盼过年。多有意思。

可是,并非所有人都盼过年呵。

早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

大人为什么怕过年?

一是过年添岁,怕衰老随之而来吧。

二是在时世艰难、生活窘迫的年代,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年关到了,讨债的,催租的,逼命的……躲避还来不及呢,哪有好心情盼过年。

所以说,大人怕过年。

有一首流传在浙江沿海的《过年》民谣,形象反映了艰难时世,大人怕过年的穷迫情境。

年关近了,辛劳一年的渔民还是不能休息,他们依然顶着风雪去捕鱼。

结果怎样呢?

四处撒网,偏是不见鱼虾进网。

这是天灾,更是人祸。

因此,渔民用民谣喊出悲愤的控诉:

一橹摇到东,

东海龙王怎介凶,

不让鱼虾进网中。

一橹摇到西,

西母娘娘发脾气,

刮风打雷淹田地。

一橹摇到北,

北极仙翁也作恶,

渔民喝点番薯粥。

一橹摇到南,

南海观音顶慈善,

烧香拜佛解苦难。

……

幸亏还有宗教信仰,可以寄托理想的希望。

幸亏还有南海观音,可以逃避现实的险恶。

这也是沿海渔民特别信奉观音菩萨、妈祖天后和水尾娘娘的真实原因。

……

未经世事的小孩可不知道大人的艰难与痛苦。

而且,天下大人谁不疼爱儿女子孙,又有谁会让小孩过早分担艰难与痛苦呢。

就是家徒四壁、山穷水尽,也要求亲告友、东挪西借,为小孩添件新衣,包顿饺子。还要装出笑脸,陪着小孩走亲访友,吃粽拜岁,追赶庙会。

因此,对小孩来说,过年就是过节。

过年了,有好吃的,有好看的,有好玩的。

自然,天下小孩都盼过年,巴不得天天过年才好呢。

过年,又是一年之中最喜庆、最热闹的绵长节日,往往从年前的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正月十八吃过落灯扁食为止,有一个多月哩。

这期间,大人忙些什么,想些什么,愁些什么,小孩是一概不顾不问。

不懂成事的小孩,哪有这份闲心。

小孩的心思只在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

然而,正是小孩的贪吃、贪玩,过年的亲情才得以千家传递、人人相因,过年的民俗才得以千古流传、代代相承。

在我的家乡,也有不少关于过年的民谣,同样传递亲情,传承民俗。

腊月小年,

廿三祭灶,

廿四掸尘,

廿五看牛细佬送还人,

廿六打冻,

廿七扼粽,

廿八磨豆腐,

廿九包食饼,

三十夜守岁,

初一拜岁,

初二拜座,

初三吃粽,

初八上灯,

十四张灯,

十八落灯。

……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溯本求源,中华龙最早源于我国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图腾徽号。 论及华夏文明,其渊源又上溯到三皇五帝。而三皇五帝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伏羲皇。并且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被尊为中华祖龙。 相传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足迹"而孕生的。因为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闪电为龙之形,雷声为龙之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当然是龙。于是,伏羲便生就一副"龙颜"。古籍里称其"龟齿龙唇"、"鼻龙状"、"牛首龙身"。他"受龙图,画八卦","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然后结网罟、造甲历、作乐章。 以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等功绩而著名的女娲氏,也是一条龙,一条女龙。古人言女娲氏"蛇身人首","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说女娲"蛇身"、"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形"。难怪人们常把汉代画像石上、唐代绢画上的长尾交缠状的伏羲女娲图,既称"蛇身像",也称"龙身像"。 龙的原始图形是什么?最早记载龙的书籍《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鰕"。据《尔雅》:"鲵之大者谓之鰕"。现在天水东南部林区曲溪,尚有成群生长俗称娃娃鱼的鲵,正是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族的图腾神。鲵,古人视之神圣。《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据称鲵鱼脂肪,所做之烛,能将空气中氧耗尽,以保尸身不腐。 随着强大的伏羲部族由黄土高原向中原大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流动迁徙,黄河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的许多部落被征服。征服部落的马牛狗鹿鱼鸟等图腾,也就融入了伏羲部落的图腾中。鲵鱼形的原始龙,由此兼并各民族图腾,形成综合的龙图腾,构成华夏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和地位,中国人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在很多历史古籍中都有龙的记载,《左传》中曾记载“伏羲氏时,有龙呈祥,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在《易坤》中曾记载“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礼记》中曾记载“鳞凤鱼龙,谓之四灵”。

关于龙是否存在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争辩不休。在很多人看来,这么多“坠龙”事件的发生说明龙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动物,但其实并不是这样,龙的存在缺乏科学性,“坠龙”事件的发生只是因为世界上存在很多与传说中的龙相似的动物。

龙只不过是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崇拜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图腾,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这只是原始社会中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具体体现。

十二生肖说存在漏洞

很多人认为龙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根据这个规律人们推断龙也是真实存在的。这个观点可谓是大错特错。

十二生肖在诞生之初,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十二生肖的,据睡虎地秦代墓葬,中所出土的竹简《日书》记载,当时的十二生肖中“辰”对应的神兽并不是龙,也不是其他动物,而是“盗者男子”。除此以外,其他动物的对应和我们现在也有着极大的不同,“午马”变成了“午鹿”,“未羊”变成了“未马”等。

整理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在汉朝以前十二生肖“辰”对应大多是“虫”,这种虫指的是长满鳞片的“鳞虫”也就是鱼类和爬行类的动物。到了东汉才有了龙这一说法,或许是因为在传说中龙是“鳞虫之长”。

由此可见,龙这种动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十二生肖当中的,十二生肖也不是一下就形成的,通过十二生肖来推断龙这种动物的存在是十分不科学的。

各时代记载存在差异

关于龙的形态能力,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记载,这是虚拟事物记载的典型特征,这些虚拟事物中的各路神仙就是这样,在不同的文化当中,这些神仙的法力、关系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在出土的文物以及流传下来的文献图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差异,从出土的商朝龙形玉佩我们可以看出商代人们认为龙是一个半圆形,没有脚身有花纹的形态。到了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变成了蛇和蜥蜴的混合。直到明清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龙形象。

龙的形象演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远古社会的人来说,河流是生命的源泉,河流本身蕴含着神秘的力量,因此河里的鳄鱼或者是其他大型爬行动物是很容易受到崇拜的,因为很难到水底探知究竟,所以先民们往往会对水底的动物产生各种联想。

之后随着各部落之间的征战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与高山文明相互融合,人们对于爬行动物的形象也有了进一步的融合在这一阶段,人们对龙形象的认知是趋于一致的,大多都是大蛇的形象。后来龙被赋予了皇帝的意义,就开始被官方进行创造加工,慢慢的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龙的样子。

龙的存在缺乏生物合理性

在古代传说中龙可以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这种生物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在古代人们对于动物的认知并不像我们如今这样完善,很容易将其他动物误认为是传说中的龙。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传说中的龙角长得像鹿,眼睛长得又像兔,脖子长得像蛇,爪长得像鹰,掌长得像老虎,耳朵长得像牛这种动物实在是存在太多不合理的生物结构和搭配了,在自然界是很难存活的。

那么古代的“遇龙”事件又该如何解释呢?这应该都是古人的主观想象了,就像郑和下西洋时碰见长颈鹿误认为麒麟一样。人们在陆地上碰见的龙,应该是蟒蛇一类的动物。海上遇到的龙,很可能是鳄鱼或者是帝王鱼之类的大型鱼类。至于天上看到的龙,很可能是某种气候原因造成的气候现象。

神龙只是古代鲜明的一个美好想象,是先民们在无法战胜自然灾害的环境中的一个美好寄托。虽然神龙蕴含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想象,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神龙这种动物显然是不存在的。

十二生肖中出现了很多动物,这些动物在现实世界中都是很常见的。那么在十二生肖中,仅仅一样动物是不存在的,这个动物就是龙。时至今日,人们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这一点并不否认,在历朝历代中,皇帝都象征龙的化身。

那么为什么十二生肖中仅仅龙在世界上不存在呢?这个问题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历朝历代的史籍资料中,几乎都出现了龙的记载,甚至是包括“坠龙”,在古代的时候,“坠龙”是很常见的。可以说是经常见到。

古籍资料中对“坠龙”的记载很多,同时对人们见到龙也是有很多记载的。现如今看来,至少可以认为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至少现如今的人们是没有见到过的。即使是近代史上,仍然出现了很多见到龙的记载,同时也出现了“坠龙”事件。

不过这些事件都没有得到证实,甚至很多人编撰了这些“坠龙”事件。那么古代的时候,为何史籍资料中会出现很多“坠龙”记载呢?这明显是有用意的。古代的皇帝自称是龙的化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真龙天子。

现如今看来,皇帝肯定是人,绝不是什么龙的化身,更不可能是龙变成的。龙这个汉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这就说明早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对龙的记载就出现了,否则也不会有这个汉字。在古代的时候,还有一种动物是后人没见过的。

这种动物就是凤凰,在古籍《礼记·礼运》中记载“麟、凤、龙、龟,谓之四灵。”在这四种动物中,只有龟是后人见到过的。经过不断的演化,龙成为皇帝的象征。那么为什么古代会出现很多“坠龙”记载呢?这就与古代的文化有关了。

根基现如今的记载来看,龙是一种具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甚至也包括鸟类的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龙肯定是后人难以想象的,更是没有见到过的。按照古人的理解来看,龙属于神物,那么“坠龙”就是在惩罚龙。

从文化层面来说,“坠龙”的记载出现了很多,但是这些记载都是模糊不清,其次大部分都是听别人说记载下来的。那么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就是“坠龙”是别的什么动物从天上掉下来,然后被记载为龙呢?这个观点也是一种答案。

通过文化层面可以知道,古代的时候,历朝历代都是打仗的,这些王朝不断的兼并其它王朝。这就让文化得以同化,由此说来古代的时候,中原王朝也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同化能力。古代的时候,不管遭受到了多少入侵,中原文化都得以流传。

各地出现了很多占领中原地区的王朝,比如说南北朝、东晋十六国时期等等,这些都是大乱世,不过大部分王朝都被汉化了,这足以说明中原文化的影响力非常广大。那么龙就是古代王朝同化的一个表现,为什么这样说呢?

龙是具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特征的,那么古代的时候,中原文化也是融合了很多其它文化的。那么“坠龙”就成为了古代文化的一种现实印证。也就是“坠龙”记载的出现,让人们对龙这种动物深信不疑。

古代的时候,龙被看成是皇帝的象征,从这个层面来说,龙很可能是“杜撰”出来的,那么之所以出现很多龙和“坠龙”的记载,为的就是让后世的天下百姓相信龙是真实存在的。古代的时候,皇帝拥有一切,那么龙就自然成为了一种很美好的寄托,这是一种不存在的动物。

从这一点来说,龙是人们杜撰出来的可能性比较大。其次看看史籍资料的记载来说,大部分目击龙或者“坠龙”,都是模糊不清的,其次都是史官或者记载的人听别人所说,并不是史官或者记载的人亲眼目睹。这就难免造成差异。

那么古代的时候,龙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是统治者,这也可能是百姓希望皇帝是一位明君,所以才杜撰出来的。当“龙”坠落以后,也代表了老百姓对皇权的一种民间戏谑。从这些方面来说,“坠龙”可能并不存在。

我国古籍中对于龙凤的记载是怎样的?

古文献中关于龙凤的记载很多,如《说文》中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又有:“凤,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