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4收藏

丁公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藤茎 41 拉丁名 42 英文名 43 丁公藤的别名 44 来源 45 植物形态 46 采制 47 性状 48 化学成分 49 性味 410 功能主治 5 石南藤的别名·丁公藤 6 丁公藤中毒 61 临床表现 62 治疗 7 丁公藤药典标准 71 品名 72 来源 73 性状 74 鉴别 75 检查 751 水分 752 总灰分 76 浸出物 77 含量测定 7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7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74 测定法 78 丁公藤饮片 781 炮制 782 性味与归经 783 功能与主治 784 用法与用量 785 注意 786 贮藏 79 出处 8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丁公藤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丁公藤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丁公藤 1 拼音

dīng gōng téng

2 英文参考

obtuseleaf erycibe ste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rycibe obtusifoli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aulis Erycibe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obtuseleaf erycibe ste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丁公藤为药名:1丁公藤又名包公藤,是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藤茎;2丁公藤为石南藤的别名。

4 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藤茎

丁公藤又名包公藤。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anth的藤茎。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辛,温,有毒。发汗,祛风胜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四肢麻木,跌打肿痛,坐骨神经痛。内服:水煎或水酒各半煎,3~6g。外用:浸酒局部涂擦。内服过量中毒,则产生出汗不止,四肢麻痹等症。孕妇忌服。含有效成分东莨菪素、东莨菪苷及包公藤甲素。东莨菪素、东莨菪苷有抗炎、消肿作用。包公藤甲素有缩瞳及降低眼压作用,还可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增强心缩力。丁公藤还可 免疫[1]。

丁公藤

41 拉丁名

Caulis Erycibe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42 英文名

obtuseleaf erycibe stem(《中医药学名词(2004)》)

43 丁公藤的别名

麻辣子。

44 来源

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的茎藤。

45 植物形态

攀援藤本。幼枝被密柔毛,老枝无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长5~15cm,宽2~6cm,先端钝尖、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干时显铁青色或暗绿色,下面有光泽,具小斑占。总状聚花序腋生或顶生,密被锈色短柔毛;花小,金**或黄白色;萼片5,外被褐色柔毛;花冠浅钟状,长9~10mm,5深裂,裂片2裂,外被紧贴的橙色柔毛;雄蕊5,着生在冠管上,花药卵状三角形,顶端锥尖;子房1室, 胚珠4。浆果珠形,具宿萼。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地丛林中,攀援于树上。产于广东。

46 采制

全年可采,洗净,切段,隔水蒸2~4小时后,晒干。

47 性状

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4cm。外皮灰**、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的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状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木部宽广,有不规则的花纹(异型维管束)及多数小孔。无臭,味淡。

48 化学成分

含丁公藤甲素、东莨菪内酯。

49 性味

性温,味辛;有毒。

410 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

5 石南藤的别名·丁公藤

丁公藤为石南藤之别名[1]。出《本草拾遗》。

石南藤又名南藤、爬巖香、丁公藤。出《本草图经》。为胡椒科植物巴巖香Pipe wallichii (Miq) Hand Mazz varhupehense(DC)Hand Mazz的茎叶或全株。分布湖北、湖南、广东及四川等地。辛,温。祛风通络,强腰脚,止痛,壮阳。治风寒湿痹,肾虚腰痛,痛经,阳痿,咳喘。煎服:915g;或浸酒饮。本品含生物堿、鞣质等[2]。

6 丁公藤中毒

丁公藤属璇花科植物,以丁公藤的根、茎供药用。性温、味辛、有毒。[3]

61 临床表现

大汗、出血、四肢麻痹等。[3]

62 治疗

丁公藤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1如出汗不止,可以用糖盐水。

2甘草60g,水煎成150~200ml,加蜜糖30g服完。3用温水洗身。

7 丁公藤药典标准 71 品名

丁公藤

Dinggongteng

ERYCIBES CAULIS

72 来源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或光叶丁公藤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干燥藤茎。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73 性状

本品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10cm。外皮灰**、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剥落。质坚硬,纤维较多,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导管呈点状。气微,味淡。

74 鉴别

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40m1,浸渍过夜,加热回流6小时,滤过,滤液加6mo1/L盐酸溶液6m1,加热回流3小时,蒸干,残渣加乙醇l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东蓖若内醋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l ml含02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户,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醋一甲酸(6:10: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

75 检查 751 水分

不得过1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一法)。

752 总灰分

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7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

7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7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冰醋酸(32:68:01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8nm。理论板数按东蓑若内醋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0

7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东夏若内醋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I ml含40[tg的溶液,即得。

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人70%乙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6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烧瓶中,浓缩至约l ml,加3mol/L盐酸溶液loml,水浴中加热水解2小时,立即冷却,移人分液漏斗中,用水10 ml分次洗涤容器,并人分液漏斗中,加氯化钠2g,用三氯甲烷强力振摇提取5次,每次15m1,合并三氯甲烷液,加无水硫酸钠2g,搅拌,滤过,容器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涤,滤过,滤液合并,70℃以下浓缩至近干,立即加甲醇使溶解,转移至IOmI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7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醉,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东蓑若内醋(C10 H804)不得少于0050%。

78 丁公藤饮片 78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干燥。

782 性味与归经

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783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784 用法与用量

3~6g,用于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785 注意

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786 贮藏

置干燥处。

79 出处

(1)段成式,唐朝人,所著《酉阳杂俎》成书于公元1000年之前,其中有“又有一种,形如番芋,蔓生,艺者架小棚使蔓之,花开亦落土,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的描述。

(2)贾铭(1279—1368),元朝人,在《饮食须知》中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食,滞气难消……”的记述。《饮食须知》中的内容均来自诸家本草,成书年代应在14世纪中期,而所摘引材料的来源则应更早于成书年代。

(3)蓝茂(1397—1476),明朝人,所著《滇南本草》中有关于花生的记载,其成书年代约在15世纪中期。

(4)《常熟县志》(1503年)中有花生条目称“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亦生子土中,故名,露后食之,其味才美”。

(5)《上海县志》(1504年)、《姑苏县志》(1506年)均有关于花生的描写。

(6)赵学敏,清朝人,1765年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对落花生有较详尽的考证,书中引用过唐朝《酉阳杂俎》中有关花生的叙述,认为唐朝时已有花生栽培。

(7)檀萃,清朝人,1799年所著《滇海虞衡志》中有“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宋元间,棉花、番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棉花、番瓜、番芋、落花生同时传入中国”的记载。这说明中国在宋、元年间(即公元1000年左右)已有花生栽培,而且是与甘薯等作物同时从南洋诸岛国得来的。客观上,我国古代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与农业有关的著述并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很多。明朝后期李时珍作著《本草纲目》(1578)和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1628)均未见关于花生的记述,其原因可能是到明朝末年在中国花生还不是一种广泛种植利用的农作物。唐朝《酉阳杂俎》对花生的描述是现存最早而明确的文字记载,但该书若干不同版本中又没有关于花生的文字表述,因此该书关于花生的记述是否出自唐朝原始版本尚有待考证。更早的文献如西晋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304)中有关于“千岁子”的描述,性状均与花生相同,清朝广东编撰的《大埔县志》中则称千岁子即是花生,而千岁子这一植物名称最早见于汉朝文献《三辅黄图》。从上述有限的文字记载中,暂且不考虑若干不确定的部分,也可以说明在14世纪中期之前中国已有花生的栽培和文字资料。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1492年,欧洲文献中直到1535年才有关于花生的记述。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桂花 21 拼音名 22 桂花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桂花的用法用量 27 备注 2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桂花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桂花 1 拼音

guì huā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桂花

21 拼音名

Guì Huā

22 桂花的别名

银桂、木犀、九里香

23 来源

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桂花O anthus fragrans Lour,以花、果实及根入药。秋季采花;冬季采果;四季采根,分别晒干。

24 性味

花:辛,温。

果:辛、甘,温。

根:甘、微涩,平。

25 功能主治

花:散寒破结,化痰止咳。用于牙痛,咳喘痰多,经闭腹痛。

果:暖胃,平肝,散寒。用于虚寒胃痛。

根:祛风湿,散寒。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肾虚牙痛。

26 桂花的用法用量

花1~4钱。果2~4钱。根2~3两。

27 备注

(1)另有两种变种金木犀O anthus fragrans Lour var aurantiacus Makino与淡黄木犀O anthus fragrans Lour var thunbergii Makino,均同等入药。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桂花的方剂 桂花饼

拼音:guìhuābǐng处方:桂花1两,儿茶5钱,诃子7个,甘草5分。制法:上为末,桂花水调为丸饼

合香丸

香1两,芎藭1两,藿香半两,甘松半两,当归半两,桂花半两,桂心半两,白芷半两,零陵香3分,木香3分,

桂花散

术(醋煮,焙干)3两,良姜3两,甘草(炙)3两,桂花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脾积气痛。用法用量

续骨膏

氏集验方》卷十三:方名:续骨膏组成:黄柏、半夏、桂花。主治:打扑、伤损、骨折。用法用量:生姜自然汁调

法制缩砂

,以朴消水浸1宿,晾干,以麻油焙燥,香熟为度),桂花1钱半,粉草1钱半。制法:上为细末,和匀为丸。功

更多用到中药桂花的方剂

古籍中的桂花 《寿世保元》:[卷十]杂方

加炼蜜和成剂。略带硬些。丸如樱桃大每一丸。噙化。桂花饼清痰降火。止咳生津。桂花(一两)孩儿茶(五钱)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八通用诸方]饮食类第五

木樨香茶九月桂花盛开,清晨以布单铺树下,以杖打下花头,收起。约用茶叶一斤,和露桂花一两,用浓皮纸作袋

《医学入门》:[内集·卷二本草分类]食治门

末,蜜丸饭后含化,或加百药煎尤妙,善能消痰降火。桂花饼桂花一两,儿茶五钱,诃子七个,甘草五分,为末,

《普济方》:[卷二百六十八杂录门]制曲法

酒曲方曲(一百斤)绿豆(二升)桂花(俱要六两)川芎砂仁丁香益智白术人参荜茇茱萸绿豆去风。蒸熟七日曲(

《普济方》:[卷二百六十七诸汤香煎门]诸汤

梅花与樱花均为蔷薇科李亚科李属的落叶小乔木或乔木,同属的梅类仅有1种,原产中国;而同属的樱类有山樱桃、福建樱花、冬樱花、小彼岸樱、江户樱、大山樱、山樱、里樱等,前三者原产于中国,后五者多产日本。

梅花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栽培历史,早在公元700年,梅花传入日本。目前,在国际上除中国外,日本植梅最盛。日本盛产樱花,栽培历史较为悠久,日本人民尊其为国花。日本樱花品种极繁,据记载有800余种。樱花在我国古代亦早有栽培,但直到唐代李商隐的“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才开始提及它。由于樱花与樱桃形态相似,在我国古籍中,有些记载较为含混。目前,一些植物学家多将樱桃作为樱花的一个品系来对待。

梅花与樱花品种均是千姿百态。梅花有直枝者,也有垂枝者,甚至还有龙游者,樱花有直枝和垂枝两类,但还未见到龙游樱花;梅花与樱花的花色均有白色、粉色、红色、**、绿白色等颜色;梅花与樱花均有单瓣、重瓣花,梅花的‘金钱绿萼’的花瓣多达84枚,而樱花的‘菊樱’,其花瓣多达200枚;梅花与樱花均有花梗朝上的,也有花梗朝下的,不过梅花花梗朝下的少,如‘骨红照水’等,樱花花梗朝上的少,如‘笤帚樱’等;梅花一般2月盛开(以武汉为例),樱花一般3月盛开(以武汉为例),但在秋季梅花和樱花均有少量花开,这是干旱引起过早落叶造成的不正常的二度开花现象,不过樱花中有这种秋季开花的品种,如‘四季樱’,它在春夏季开花多,秋季开花少;梅花大多数品种的花具清香,仅有少数品种无香味,如杏梅系梅花,而樱花大多数品种的花无香味,仅有一些品种有香味,如日本晚樱。

梅花与樱花在生理习性与栽培管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均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均忌植积水低洼之地;梅花与樱花均可进行芽接繁殖,梅花除本砧外,可以以桃、杏为砧,樱花除本砧外,可以以樱桃为砧,但梅花与樱花互接均未成功;在药剂防治病虫害时,梅花与樱花均对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等)敏感,喷药时应特别注意。但是,它们在某些习性上也有不同,如梅花萌枝力强,耐修剪,而樱花萌枝力弱,不耐修剪,有谚云:樱花剪者为笨伯,不剪梅花亦笨伯。另外,梅花与樱花均有一定的耐寒力,但樱花比梅花耐寒力略强。

丁公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藤茎 41 拉丁名 42 英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