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国学经典通过漫画的形式推出对原著有哪些影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2收藏

将国学经典通过漫画的形式推出对原著有哪些影响?,第1张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积累了五千年的学术系统,在新时代非但丝毫没有在历史洪流中褪色,并且用你所想象不到的表现形式,继续在世界发扬光大。

在29日刚公布的由凤凰网主办的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公布获奖书单中,能见到各种国学巨著,其中,获得了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传播奖”年度卓越奖(图书类)的《蔡志忠典藏国学漫画》系列漫画,在一众清心寡欲的文学作品中显得格外独特

中国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老师,把经典古籍漫画化,让拗口的文言文变得浅显易懂,不仅挖掘了原著中的精髓,还以独特的幽默手法再现了六祖、孔子、庄子等大师的传学情景,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又给予文字更加生动的诠释,让读者轻松愉悦地领会到老祖宗们的智慧。

这实在让本君喜出望外。毕竟有太多像我这样晕字的新青年,遇到一大堆明明看得懂,凑在一起却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字,会觉得辣眼睛,流眼泪,然后不得不合上书。而这一套漫画完全避免了因为过于晦涩难懂而让人有心无力的局面,十分符合不懂看字又想学国粹的人~~

而“漫画+古籍”这样的形式不仅用在国学典藏漫画上,笔者最喜欢的古人的生活故事也沿用了这样的套路。

将国学经典用漫画的形式推出是很好的创意,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做得就相当不错,他的《漫画老子》、《漫画列子》、《漫画孔子》、《漫画世说新语》、《漫画菜根谭》等系列作品,影响很大,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漫画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确实有利有弊。

其利处是: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传播,便于推广,可为大众喜闻乐道。

其弊端是:如果在没读懂,或在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臆想经典,必会糟蹋经典。最终创作出的作品,不过是假圣人之名,谈今人的一点浅薄感悟,所谓“诬古人,惑来者”。

因此,漫画经典,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对经典要有敬畏之心。这是个基本的态度问题。

第二、对经典要认真研读,深刻理解。这是个学问的问题。

第三、要有清晰的定位,确定给什么层次的人看。这是个具体的技术问题。例如《论语》的漫画,就可分出五六个层次,同一则语录,给不同层次的人读,突出的主题可以不一样。但不管画的深浅程度如何?都不能歪曲穿凿经典。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现在的“国学热”暴露了两大问题:一是反映了我们以往教育的不当,学生接受的人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空白,以至于到现在还有那么多读者——不仅是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上了年纪的人——还要买一些解读经典的书籍而非原著来对文化经典表示佩服;二是正因为我们人文教育的缺失,所以整体的人文水平下降。一旦脱离课堂教育走上社会,在人文学习和经典教育上应该读什么书完全就找不到方向和感觉。他认为,个性化的阅读是衡量一个社会人们素质的参数。现在个性化阅读的严重退缩,说明人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

国学热,加速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进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不再使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也使原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让一部分人觉得严肃文化其实可以通过“戏说”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其弊端。

国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只是到了近代才衰落下来,不能说是民族的悲哀,但这是历史的趋势所在,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理由自豪,改革开放后,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有相应的需求,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国学无疑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开始研究国学,从中汲取精神食粮,至于国学的复兴我想应该理性看待,毕竟一种文明的复兴,不是容易的事~

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嬴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赵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嬴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ǎ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fánwūjī),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十二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立刻穿上上朝的衣服,在咸阳宫接见荆轲。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秦武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当然,《刺客列传》里,谋士田光对燕太子丹说的一段话:“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之荆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武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武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武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这时,左右大臣提醒道:“把剑背在背上,把剑背在背上。”秦王政遂将宝剑背在背上,再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张开双腿坐在地上,傲慢地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

国学名著如《史记》《资治通鉴》之历史类名著要求文字精简、清楚达意且韵律畅通,司马迁与其祖父对史句的争论便是一个经典,这是白话文达不到的。《大学》《中庸》之类一旦通俗化,便将文中天马行空的思维架上了条条框框,成为了思想上的教条,原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蕴就无法传达。

将国学经典通过漫画的形式推出对原著有哪些影响?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积累了五千年的学术系统,在新时代非但丝毫没有在历史洪流中褪色,并且用你所想象不到的表现形式,继续在世界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