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船济水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4599 成语 同船济水 注音 ㄊㄨㄥˊ ㄔㄨㄢˊ ㄐㄧˋ ㄕㄨㄟˇ 汉语拼音 tóng chuán jì shuǐ 释义 义参「同舟共济」。
见「同舟共济」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同舟共济」之典源,提供参考。
《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1>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注解〕(1)恶:音ㄨˋ,憎恨、讨厌。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同舟共济」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同舟共济」原作「同舟而济」。
《孙子.九地》曾说到用兵要如「率然」。
「率然」是生活在会稽常山的大蛇,如果攻击它的头,尾巴就会来救应;攻击它的尾巴,头部就来救应;攻击它的腰部,头尾都会一起来救应。
孙子认为善于用兵作战的,指挥军队,也可以用这样的做法。
像吴、越两国的人,一直是世仇,但是当他们同坐一条船,在遇到风雨的时候,也一定会团结一致,互相救助,如同左右手一般,合作无间,同心协力地度过难关。
后来「同舟共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在古籍文献里,也另有类似的词语,《邓析子.无厚》云:「同舟渡海,中流遇风,救患若一,所忧同也。」
意思是在同一艘船中,遇到风雨时,因为大家所担忧的同样是害怕失去生命,因此便会互相团结,共度难关。
语义和《孙子.九地》是相近的。
书证 01《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源)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同舟共济
“实事求是”是一个汉语成语,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近义词:脚踏实地、不折不扣、量力而行。
反义词:弄虚作假、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例句:对他的工作,首先要肯定成绩,然后再实事求是地指出缺点。
造句:
1、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
2、我们要实事求是,多做调查,决不能诬陷人。
编号 2612 成语 享帚自珍 注音 ㄒㄧㄤˇ ㄓㄡˇ ㄗˋ ㄓㄣ 汉语拼音 xiǎng zhǒu zì zhēn 释义 义参「敝帚自珍」。
见「敝帚自珍」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敝帚自珍」之典源,提供参考。
《东观汉记.卷一.光武帝纪》十一月,众军至城门,述1>自将背城而战。
吴汉2>鼓之,述军大破,刺伤述,扶舆3>入壁4>,其夜死。
夷5>述妻、子,传首于洛阳6>,纵兵大掠,举火燔烧。
帝闻之,下诏让7>吴汉。
副将刘禹8>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
家有敝帚9>,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于放麑啜羹10>之义,二者孰仁矣?失斩将吊民之义。」
〔注解〕(1)述:公孙述(?∼西元36),字子阳,东汉扶风茂陵人。
王莽时起兵,自立为蜀王,都成都。
性苛细,察于小事,敢诛杀而不见大体。
被刺伤而身亡,公孙氏尽灭。
(2)吴汉:?∼西元36,字子颜,东汉南阳宛人。
为人质厚少文,勇鸷有智谋。
为讨伐公孙述时之大将,后位至大司马,卒谥曰忠侯。
(3)舆:车箱。
泛指车。
(4)壁:军营的围墙。
(5)夷:诛杀。
(6)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洛阳盆地内。
东汉建为都城。
(7)让:谴责。
(8)刘禹:东汉时人,生卒年不详。
吴汉的副将。
(9)敝帚:破扫帚。
敝,破败。
(10)放麑啜羹:春秋时人秦西巴因为偷偷放走小鹿,被主人赶走的故事。
战国魏将乐羊为表忠心,吃下敌人送来他亲生儿子的肉做成的肉羹的故事。
麑,音ㄋ|ˊ,小鹿。
啜,音ㄔㄨㄛˋ,吃。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敝帚自珍」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据《东观汉记.卷一.光武帝纪》载,新莽败亡之后,光武帝刘秀即位继承汉朝天下,这时公孙述也在蜀自立为王,由于屡次招降不成,因此光武帝就派吴汉率军攻打公孙述。
光武帝十二年十一月,吴汉的军队攻到成都城门下。
公孙述不敌,被刺伤,扶著车子退回军营,当晚就过世了。
隔天其手下部将即向吴汉投降,吴汉却下令诛杀公孙述的妻子儿女,将他的首级传送回洛阳,并且放纵士兵在城中烧杀虏掠。
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下诏谴责吴汉。
当时吴汉的副将刘禹也对他说:「成都城里的老弱妇孺数以万计,一旦放任士兵纵火抢夺,后果将不堪设想,光是听到就让人鼻酸。
在一般人家里尽管是残破不堪的扫帚,也会当作价值千金的宝物来珍惜!何况他们都是我大汉的子民,你怎么忍心这么做?古籍中也记载:春秋时人秦西巴,因为不忍心看母鹿伤心,于是偷偷放走主人猎得的小鹿,结果主人知道后很生气的把他赶走;战国魏将乐羊攻打中山国时,正好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杀了他儿子并做成肉羹送给他,为了向魏文侯表示自己的忠心,他吃下肉羹。
由这二个故事来看,谁比较仁慈呢?如果放纵兵士胡作非为,那就失去斩杀将领抚慰百姓的仁义之心了。」
后来「敝帚自珍」这句成语,就从刘禹话中「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东西虽不好,却因为是自己所拥有,故非常珍视。
书证 01唐.李善〈上文选注表〉:「杀青甫就,轻用上闻,享帚自珍,缄石知谬。」
02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一四.法式善之谦下》:「文人结习,享帚自珍,一集成书,如膺九锡,亟愿海内之我知。」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敝帚自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女娲补天》近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创造──发明、燃烧──焚烧、难过──难受、决定——决心、寻找——寻觅。
反义词:幸福──痛苦、巨大──渺小、燃烧——熄灭、危险——安全。
概述: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个: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传说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一日中可以变化七十个模样,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本文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类,先寻找五色石头炼石补天,然后斩乌电、杀黑龙、焚烧芦苇,成功拯救人类的故事,塑造了勇敢顽强、智慧能干、甘于奉献的女娲形象,赞扬了女娲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联系语境理解本课的“轰隆隆、塌下”等11个词语的意思。
2、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讲女娲补天的故事。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围绕:女娲为什么补天?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编号 749 成语 不见经传 注音 ㄅㄨˋ ㄐㄧㄢˋ ㄐㄧㄥ ㄓㄨㄢˋ (变) ㄅㄨˊ ㄐㄧㄢˋ ㄐㄧㄥ ㄓㄨㄢˋ 汉语拼音 bù jiàn jīng zhuàn(变)bú jiàn jīng zhuàn 释义 以往的典籍中从未记载过。
经传,指经典和解释经典内容的著作,后用作典籍的代称。
「不见经传」比喻没有名气。
语本《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序》。
亦用于比喻缺乏根据,没有来历。
典源 《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序》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冄伯牛,仲弓。
政事:冄有,季路。
言语:宰我,子贡。
文学:子游,子夏。
……自子石已右三十五人,显1>有年名及受业2>闻见于书传。
其四十有3>二人,无年及不见书传者纪于左:冄季字子产。
……公西葴字子上。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
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
〔注解〕(1)显:明白、清楚。
(2)受业:追随老师学习。
(3)有:音|ㄡˋ,通「又」。
典故说明 「不见经传」原作「不见书传」。
「经传」、「书传」都是典籍的代称,「不见书传」即是指从未出现于文献记载中,在《史记》里就有这种用法。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众弟子的身世,取材自古籍文献。
孔子桃李满天下,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但并非每个都像颜回、子路、子游、子夏等那么有名,可以在文献里找到相关的生平资料。
有不少人是不见于书传中,生平不详,只好将他们列在后面。
后来「不见书传」变为「不见经传」,较早的书证如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一三.再书博古图》:「考诸前代,叔液之名不见经传。」
意思是说:「在以往众多典籍中,都没出现过叔液这个名字。」
后来「不见经传」就被用来比喻没有名气,亦用于比喻缺乏根据,没有来历。
如:「这种说法不见经传,恐是作者自创的吧!」 书证 01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一三.再书博古图》:「考诸前代,叔液之名不见经传,惟周八士有叔夜,岂其族欤?」02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指心而言也。
三字虽不见于经传,却亦甚雅。」
03《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那九州四海之中,目所未见,耳所未闻,不载史册,不见经传,奇奇怪怪,跷跷蹊蹊的事,不知有多多少少。」
04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尧冢灵台》:「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其陵在会稽。
惟尧之巡狩不见经传。
而此其国都之地,则此陵为尧陵无疑也。」
05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痘神之说,不见经传。」
用法说明 一、语义说明比喻没有名气。
使用类别用在「毫无名气」的表述上。
例 句<01>今年参展的画家,虽多半名不见经传,但作品水准都很高。
<02>他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说的话却比你们这些有头有脸的人还要合情合理。
<03>这本文学杂志专门登载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作品,对提携艺文新秀,推动文学创作,深具影响。
<04>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伟大的成就,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人创造出来的,可见史书所载,确有其局限。
二、语义说明比喻缺乏根据,没有来历。
使用类别用在「无凭无据」的表述上。
例 句<01>这种说法不见经传,恐是作者自创的吧!<02>写文章要引据确实,尽量避免使用不见经传的资料,以征昭信。
近义词: 没没无闻,湮没无闻
反义词: 史不绝书,名垂竹帛,名垂青史,名扬四海,引经据典 辨识 参考语词 不见书传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书中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研究学问要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然后再从事实中找出真实的结论。
实事求是:shí shì qiú shì
1、释义:指按照事物的方法实际情况说话、办事等。
2、示例: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不可弄虚做假。
3、近义词:脚踏实地、墨守成规
4、反义词:弄虚作假、故弄玄虚、好高骛远
5、例句:她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跨越百年的美丽》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
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同船济水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本文2023-10-30 06:43: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3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