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古代银子,上面真的全部都是人的牙印吗?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勉学》中言道:“于是莫不蒙尘触雨,戴霜履冰,怀黄握白,提清挈肥,以赴邪径之近易,规朝种而暮获矣。”这其中的“怀黄握白”就是指身怀钱财,黄,指黄金,白,指白银,也就是俗称的银子。
近年来,一些电视台喜欢制作一些鉴宝类的节目,除了一些陶瓷器具,也会有不少人携带古代钱币或者金银元宝前往鉴定真假。因为这些东西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对于历史研究也很有作用。随着近代工业水平的发展,提取银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不但更加节约成本,产量也逐渐增高,所以银子在今天已经不是特别贵重的东西了。
▲鉴宝节目照片
01在我国古代,常用于流通的货币主要有三种:金、银以及铜币。银子的价值介于金和铜币之间。在各个朝代,不同的时期,银子的价值也有所不同。有一个判断银子价值的办法是用这一时期的大米价格来推算。按照这种办法计算,在明朝时期,一两银子大约价值等同于660元左右的人民币。
一般来说,提起银子,大家能够想得到的形象都是银锭或者像碎石子一样的碎银。还有一种银制货币的形式是银币。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的政府当局都曾经发行过银币,俗称“袁大头”的银币经常可以在影视作品里看见。
▲“袁大头”银币
02众所周知,银子的最普遍的一种使用形象便是银锭。银锭是采取特殊的工艺熔铸而成的白银。我国在考古工作中出土了不少银锭,在目前发现的出土银锭中年代最早的,是在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所铸造的银锭。在隋唐时期以前,银锭有着不同的称呼如:“银饼”、“银铤”。在明代也有相关记录,根据《明史》记载,此时“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就其外形来说,银锭除了常见的元宝状,还有扁平形状和棒形的。
而银锭根据其重量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马蹄形的宝银,重达五十两;第二种是多为锤形的中锭,又被称为小元宝,重量大约在十两左右;第三种被称为小锞或锞子、小锭,形状像一个小小的馒头,重量为一两或者二两。最后一种就是不到一两的散碎银子,又被称为滴珠、福珠。
▲古代银锭照片
古代的银锭由官方铸造,上面会刻上铭文。这些铭文在不同的朝代各有差异,汉代的银锭上面所刻铭文字少;唐代银锭上的字便开始多起来;宋代很多金锭银锭上的铭文内容更加丰富,包括了用途、地点、成色、和工匠姓名等;到了元代,银锭上的铭文还包括了税课银徭役折银税等内容;明代的银锭上铭文内容更加丰富,还有涉及税务的内容。
03至于碎银,多半都是由银锭切割而来。在商业交易中出现找不开钱,或者需要鉴定真假银锭的时候,人们会用专门的剪刀把银子剪开,剪开的碎银会称量好加以记录。影视剧里也有咬银锭辨别真假的桥段,也是同样的道理。专家表示,这样做的坏处很明显,就是会让白银表面布满牙印,相当不美观,而且也不卫生。久而久之,银锭看起来便十分粗糙。
▲碎银子照片
银币相对银锭,在我国作为货币流通的时间很短。银币俗称“洋元”,从这个俗称就可以看出银币最初并不起源于中国,而是15世纪的欧洲。银元流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我国第一次铸造银币,是在清乾隆五十八年 (公元1793年)铸造的“乾隆宝藏”银币。此后,道光、光绪和宣统年间,清政府都曾经铸造过银币。满清覆灭以后,民国也是以银元为主要流通货币。
不同时期的银币有着不一样的名字,在民间也有一些有趣的称呼。墨西哥人带来的银元叫做“墨银”、“番饼”或“洋钿”,因为上面有一只鹰又称为“鹰洋”,还有人甚至把它称为“番佛一尊”。光绪年间的银元,因为上面有一条龙,俗称“龙洋”。在民国年间铸造的有孙中山和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分别俗称"孙小头"和"袁大头"。
▲民国时期的银元照片
结语白银作为长久以来的流通货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在它作为主要货币的时候,市场,经济,贸易,这些无疑不与白银紧紧相连。因为时代背景的变化,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在现在已经不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渐渐变成了工艺品以及收藏品,纸质货币取代了它们。而现在,电子货币又大行其道,时代的发展总是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巨变,每个人都必然受其影响。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穿到古代拿铝锭当银子使?你快拉倒吧,大兄弟你会赔个底掉!铝在古代的价值可不是一般的高。
您这种行为好比就是拿着黄金,群情激奋的和人家掰扯您手里的是黄铜,结果一帮子没见过什么世面的老祖宗,就会感觉对面这位是不是傻了?
当然您也别和俺说什么,铝这玩意满地球都是,地球最不缺的就是这物件。
大家伙都是九年义务教育走出来的难兄难弟,您清楚俺也不是不知道,但您要明白,铝这物件那是活泼金属,没事就喜欢找其他元素搂一块做朋友,所以自然界当中压根就没有纯铝这物件。
兴好这物件氧化的速度快,而且氧化之后质地紧凑,能把里头的铝给包裹的严严实实其他物件压根进不去,这才能够让大家伙在现实中用铝来做东西。
要是铝的氧化物像铁锈一样酥酥脆脆的,您就别想了,这个世界压根就不会有纯铝的,这物件太喜欢找朋友了,挡都挡不住。
所以按照当时的条件,您想要整个纯铝出来,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的。
问题来了,古人为嘛会认为铝比较贵重呢?
难度高,他成本就高,跟着这物件就少,按照老规矩物以稀为贵,可不就比白银,甚至比黄金都贵。
再加上,在古人的眼里,铝的贵重不在铝的色彩,毕竟他可没有闪闪发光的技能,总是黯淡无光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物件轻,居然还有着铁一样的硬度。
好了,咱接着说事。
所以您真要穿到古代,拿着铝锭也不用假装是银子,就拿他直接换金元宝,他们都不带拒绝的。
这么说有点空,咱举几个实例,让大家伙嚼咕嚼咕。
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同时他也是拿破仑的侄子。
这位能力不错,但同样也是一位炫耀的君主。好吧,他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办宴会,招待一帮人蹲一张超大的长条桌子上吃饭。
当然作为一位君主,必要的奢侈是必须的,所以大部分地位参会的人员,他们用的是银制刀子去切他们的牛排,然后用银制的叉子去叉牛排,银碟子,银碗,一水全是银子做的。
而拿破仑三世却使用一只色泽相对比较暗淡的铝碗,喝着他的汤。
瞅见没,二百多年前,铝还是一种很金贵的金属。
如果在当时的宴会上,您用一只银碗喝一份胡辣汤,他们都不会拿正眼瞧你一眼,甚至会忽略你的存在,可你要是用铝碗整一碗胡辣汤,他们会拿眼睛戳死你。
用铝碗装点自己的高贵,这其实还不算什么,后来拿破仑三世还将他们军旗上边的金星换成了铝星。
连他自己的皇冠,都是一顶铝冠,谁能相当现如今咱用铝做锅盖,很尬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拿破仑三世他们高看了铝的价值,这基本是当时世界的一个共识。
门捷列夫大家伙应该记得这个大胡子吧,他的元素周期表是敲开化学大门的一块含金量超级高的砖头,当年背元素周期表的时候,俺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太坑了,但当年沙皇奖给他的奖杯却是一只铝杯,想不到吧!
您也别咧嘴,俺说一组数据,您就明白了是咋回事。
1857年的时候,全世界能造铝的地方似乎也只有法国,而法国一年撑死了只能生产七百五十公斤,就这点产量那可比黄金还低好多啊!
知道美国那华盛顿吧,这地有一个方尖碑挺出名的,这玩意是埃及人最喜欢的东西,如今这东西就蹲在华盛顿的中轴线上,您现在搁网络上翻,都能翻到。
就这塔尖上如果是埃及人他们会在上边放一块闪闪发光的黄金,预示这是太阳。
而美国人绝对把黄金换成了铝锭,这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一块铝锭了。
谁能想象的到,1890年也就是五年以后,人们发现咱可以用成本非常低廉的电解方式,获得非常纯净的铝块之后。
这铝的价格,咣叽一下就砸脚面上了,这都赶上铁块的价格了。
您其实可以现象,有些富人,把他们收藏的金银,偷偷换成铝锭,接着听到铝锭价格的暴跌会是什么样的一种表情。
再如果一帮子海盗,劫持了一箱箱铝锭,把他弄成一张藏宝图,结果后人千辛万苦弄出来的时候,都要吐了的表情吗?
毕竟现在咱用来包装香烟的锡纸,这玩意就是铝压成了超级薄的薄片做成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铝的存在,这玩意根本不值钱的好不好。
无价变成白菜价,也就是前后脚的距离。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世界上第一块铝在哪里出现的呢?
1825年这是人类公认的第一次提纯了铝,但有一件事,把这个时间点提前了上千年。
咱挖掘了一座西晋时期一位叫周处的将军墓(就是那个除三害的周处),这个墓基本上是被盗空了,但咱在这个将军的尸骨上却有一个收获。
十七件被镂空雕琢花纹的金属带饰,其中一件已经破碎了,经过检测这一件就是用铝合金做的,因为他的铝含量达到了85%。
瞅见没,咱在西晋时期就能制作了。
只不过现在很多人不认可这个事实,千方百计的去反驳这件事,甚至说这是后来盗墓者带进去的。
俺就琢磨,这些人也真会瞎掰,盗墓的那是进去偷东西,他们还会把自己的东西留在里头?还专门挂在尸骨上?这是为了抱歉啊,还是为了道歉啊?
这就像咱家的地动仪, 历史 记载有这东西,结果一帮子人非要严谨严谨再严谨给踢出了教科书,原因是咱现在都没法造出来,古人就不可能!得找到实物严谨的研究过了,验证过了,这才成。
哎!现在出现了实物,他们又在严谨的反驳再反驳。毕竟在他们看来。1825年的时候,人家丹麦人第一提取的铝,他也提取了仅仅几毫克而已,现在这么大一坨铝,还比丹麦人更加遥远时代弄出来的,似乎就不可思议了。
铝的色泽和外貌和白银非常的相近,而且二者的硬度也相当,在上面咬一下之后就会有一个牙印。
所以也就有人曾提出过,若是在古代的时候拿上一公斤铝是否能够当成一斤的白银用?或者现在的铝块放在古代能够当银子用吗?
其实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不过铝在古代的价值性确实很高,甚至要超越白银和黄金。
铝这种金属最早被提炼出来是在1854年,当时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发生之后还处于半封建锁国的状态,所以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根本不知道什么东西是铝。
当时铝在欧洲被提炼出来之后,被视为了一种“比黄金还要贵重的金属”。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发现电解法治理的方式,而造铝主要是通过“在实验室中用比较尊贵的锌采用置换方的法”提炼,其制作成本远高于当时的黄金。
所以当年拿破仑在宴请群臣吃饭的时候,大家用的都是银餐具,而唯独拿破仑用的是一个用铝做的餐具
可能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拿破仑有点傻,用这么便宜的东西。但是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至尊无比的荣耀。
而且在当时的欧洲,纯铝一度被炒上了天价,有人甚至当做一种比黄金还要稀有的金属去收藏,不过铝在自然环境中的存量却非常的高,所以也就有人去研究怎么用最便宜最简单的方法去提炼纯铝。
于是在1890年的时候,人们已经发现了,可以通过用电解的方式将铝给提炼出来,而从那之后,铝的价格便开始直线下降。直到后来铝的冶炼被一些工厂实现了工业化的生产,所以铝的价格也就下降到了和铁差不多的价钱。
等到后来制造飞机的时候,发现铝是一个比铁轻,但是硬度又不比铁差的金属之后又,价钱从一度被炒上去,但是后来很快又落了下来。
尽管银子和铝块长得非常的相似,其实这两个东西在古代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混淆古人的。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铝的密度远小于银子的密度,二者达到了5倍之差,所以稍微有经验的人拿在手中的时候,肯定可以感受出来二者的分量之差,拿着铝块冒充银子上街,肯定会被众人打死的。
不过若是将这一块铝放在当时的市场上,交给一些研究钱币的人来鉴定的话,还真的可能会赚一笔大钱。
因为当时这些古代的一些富甲根本没有见过铝这种金属,你完全可以编造一个谎言说这是来自于一块天上的陨石所掉下来的东西,或者说这是神仙之物。
中国古代的时候比较迷信,大家没有见过这种东西,自然也就觉得有着很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可能你拿上一斤的铝块换过来10斤白银也是可能的,将铝块奉献给皇帝的话,得到的恐怕就不只是有金银珠宝,还可能有高官之位。但是如果拿着这个铝块去菜市场上糊弄小贩,肯定是不行的,只有糊弄上层 社会 的大人物才可以。
谢谢你的邀请。针对这个问题我先从我们现代铝的冶炼过程来加以分析。
现代工业我们冶炼铝主要就是铝矾土先生产出氧化铝,然后氧传铝经过电解生产铝锭。就这种生产工艺就局限了铝这种金属在古代能大规模生产和流通。地壳中铝并非稀有,别看现在我们各种铝合金制品什么的在市面上大范围流通,可这都是我们现代工业保证的前提下。
可在古代铝是非常稀有的,因而也极其贵重,100多年前为了表彰门捷列夫对化学的贡献,英国皇家学会当时花重金给他打制了一个铝杯作为奖杯,当时可是比黄金还珍贵啊!法国拿破仑三世为了显示自己的珍贵,用铝做了一个头盔,成为一个轰动的大新闻。
所以说在古代铝的是要比银子还珍贵的。
其次铝和银子的密度也不同,银子的密度要比铝大,这就是同样体积大小的铝和银子比较,银子要比铝重一些。
在古代,银子是最重要的货币之一,连国库收入都是用多少多少万两银子来记录。
而且那时候银子的购买力相当惊人,明朝时期一两银子可以买到200公斤的大米,青天大老爷海瑞一年的俸禄是20两白银,而普通家庭的年收入更是只有4两。
即使是现在,白银依然是贵金属之一,但是铝就便宜多了。虽然古代没有铝锭,但是铝和银子颜色都差不多,假如某个穿越类的小说主人公,将现在的铝锭带到古代,可以当成银子用吗,如果可以的话是不是发财了?答案是不能当成银子,但是说不定比银子还值钱!
一、 古代银子的防伪办法
虽然古代没有银锭,但是也有人会通过铜、铁造假,只在外面包裹一层白银来以次充好。古人为了鉴别银子的真假,也想出了很多办法。
首先是称重法,因为银的质量很大,相对原子质量达到了108,而铜只有64,铁为56,这二者用来作假很容易被有经验的人掂量出来。
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只有27,相当于银的四分之一,意味着同样大小的银,重量是铝的四倍左右。这个差距就非常明显了,如果别人用称重法很容易辨别出真假。
(铝块)
其次是扔地上听声音,银子扔到地上的声音比较闷,而掺了铜的银子扔到地上声音会比较清脆。如果是铝锭,扔到地上,声音比铜还要更清脆,因此这种方法也很容易被别人发现作假。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牙咬,因为银子用牙咬上去会有一个非常深的牙印,但是铜和铁则不会。这主要与它们的抗拉强度有关,银的抗拉强度只有125Mpa,铜为230~240Mpa,铁的抗拉强度为170~270Mpa,所以银子可以质地比较“软”。
但是这个方法用来鉴别铝和银就没办法了,因为铝的抗拉强度为80-100Mpa,比银还要低,换言之铝也能轻易地留下牙印。
(银锭)
通过以上比较,铝锭和银锭还是非常容易分辨出来,因为两者重量差别明显,扔在地上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也就没必要通过咬的方式来辨别。
二、 铝在古代的价值
因为铝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因此自然界中的绝大部分铝都是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直到1825年,丹麦化学家奥斯特才第一次分离出了不纯的金属铝。1854年,德国化学家德维尔通过用钠还原氯化铝的方法,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铝锭。
19世纪末期,随着电解铝方法的应用,铝真正开始大量制备。但是在此之前,因为高昂的生产成本,铝的价格甚至高于黄金,被称为“银色的金子”。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专门命人为他定做了一顶铝做的王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物以稀为贵,这是铝之前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如果铝锭放在古代的中国,一样是举世无双的珍宝!关键就是要让大家意识到这是全新的一种材料,才能凸显它的价值。
通过前面的介绍,很容易就能让人找出铝和银子的区别。而铝更轻、更软的特点,也不会有人将其与铁混淆。
所以,铝锭放到古代,不应该当成银子使用,但是价值却实实在在高于白银。
三、 千古疑案
现在世界公认铝是由近代西方科学家发现并提取,理论上中国古代并不会出现铝锭。然而,在中国一处古墓之中,却发现了铝的存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953年,考古学家在江苏宜兴发现了西晋名将周处之墓,就是那个“周处除三害”中的主人公。这个故事是说周处少年时期为祸乡里,别人把他和老虎、鳄鱼统称为三害。
后来他幡然悔悟,帮助乡亲杀死了三害中的老虎和鳄鱼,自己也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虽然该墓有被盗过的痕迹,但是专家仍发现了17件带有镂空花纹的金属带饰。在对这些金属进行检测后,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因为其中一件破碎的金属带饰含有85%的铝!
(出土物)
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结果,引来了众多中外专家们的兴趣。有人提出这些金属碎片是由盗墓者带进去的,但是盗墓者并没有破坏到淤土层,而这些金属的发现正是在淤土层中。何况盗墓者的目的是为了求财,没理由还在墓里面留这些金属。
而且,考古专家推算出周处墓两次被盗的时间是元朝至正年间和清朝咸丰年间,均在金属铝的提炼法发明之前, 据此可以断定铝不可能是盗墓者带进去的。
中国学者杨根推测周处墓中的铝,纯属西晋时期的炼丹士无意中提炼得到。
苏联专家别略耶夫以及著名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李约瑟则认为,西晋时期的人已经能冶炼出金属铝。
虽然他们的观点迄今还没有得到进一步佐证,但是中国古代的炼丹术确实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最早就是来源于炼丹术。
唐朝以后,中国的炼丹术经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也催生了近代化学,所以中国古人最早发现铝还是有可能的,也让我们现代人感叹老祖宗的伟大!
歪眼小史
文:小熊猫看 历史
银和铝都是银白色,抗腐蚀性都较好,如果只用眼来观察,铝锭冒充银子,几可乱真。
但银的密度是105 10³kg/m³,铝的密度是27 10³kg/m³,以10两(不考虑古今的差别)银元宝为例,相当于一瓶普通矿泉水的质量。而同样大小形状的铝锭的质量大约只有130g,要知道一袋方便面的质量100g左右,这比一袋方便面的质量多不多少。一瓶矿泉水与一袋方便面放在手里掂一下,差别不可谓不大,对经常使用银子的人而言,实在难以蒙混过关。
不过,这话给一些影视导演说,就有点对牛弹琴。曾看过一部以**军阀门树仁的黄金(金的密度是193 10³kg/m³,几乎是银的两倍)为线索的电视连续剧,第一集门树仁正与军火商潘老板讨价还价,郭副官提着一个皮箱走了进来。说是从民间搜刮的最后一批黄金,供65块,打开皮箱一看,满满一箱子黄澄澄的金砖。皮箱有多大,看一下截图,比一般电脑主机还略大。
一般电脑主机的尺寸是:450mm 450mm 250mm 50625000mm³ 0050625m³。这一皮箱金砖的质量就是:m ρV 193 10³kg/m³ 0050625m³ 9770625kg,将近1t。打个比方,我们在粮店买的面粉,大袋的是25kg,1t就是40袋面粉的质量。再看郭副官提着皮箱,轻松自然,胜似闲庭信步,真服了我们的导演。接着往下看,类似这样的情节好有好几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你说用铝锭当银子,找导演试试,说不定真能成功!
因为首先,虽然铝和银的外观接近,但铝比银轻,轻很多。用铝锭结账,老板拿在手上随便掂一下就知道不是银子。
拿铝锭回古代,假装是银子,浑水摸鱼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铝是活泼金属,自然界中的铝,绝大多数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在西方发明电解铝工艺之前(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铝锭”。
现代人拿一块铝锭回古代,古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可能会拒收。
当然,众所周知,在十九世纪的欧美,铝的价格比黄金昂贵。要昂贵的多。
法皇拿破仑三世的王冠、吃饭的餐具。英国皇家学会奖励给门捷列夫的天平(因为发明元素周期表,所以有此重奖。另有一说是奖了一个碗),美国华盛顿纪念碑顶上的压顶石。之所以都是铝制的。就是因为当时的铝稀有,连一般权贵得都不到,在当时是顶级权贵的身份象征。
(十九世纪的铝制餐具)
(华盛顿纪念碑,竣工于1885年)
(美国的国之重器,是一大坨纯铝)
但那毕竟是在十九世纪,不是古代,十九世纪已经属于近代范畴了。
十九世纪的欧美 社会 ,大家都知道铝是什么玩意,知道这玩意稀有。
在这种大背景下,所以铝的价值才能被权贵们炒作起来。
但如果换作是古代,在一个连科学家都不知道铝是啥玩意的时代(铝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化学家汉弗里·戴维于1808年提出)。现代人拿着铝锭跟当时的人说这玩意稀有,值钱,当时的人不懂。怎么可换到银子呢?
总之,铝的价值在十九世纪能被炒起来,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欧洲权贵热捧。
我们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一点要有识货的人炒作,才会产生超出这个物件价值的额外附加值。
比如说“甲骨文”被学者发现之前,殷墟当地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这玩意的价值,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很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直接就被古代老百姓磨成粉末当药吃了。
还有胡椒,达伽玛不远万里到印度,说要买珍贵的胡椒,印度人听了都蒙圈了。这玩意也值得不远万里来买?不是遍地都是的廉价货吗?
所以铝能在十九世界的欧美被热捧,不代表拿着它穿越回中世纪的欧洲,也能被热捧。也不代表拿着它穿越回中国古代被热捧。这都是不一定的。
(铝制的盆,在古代可能更有市场价值)
第三,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以前,白银不是流通货币。而是作为一种贵金属商品和储备货币在民间流通的。
也就是说,明末前的中国民间 社会 ,老百姓一般用的都是铜钱、铁钱,见不着银子。更不可能使用认证的银子。一两都不行。
那个时候,银子被收入国库后,要铸造成统一式样,刻下官银标志的字样或图案。民间或官员,私人或组织,不得私自使用。
用了就是杀头的大罪。
官银的主要用途是发军饷,官薪,宫用,各地建设,赈灾等支出。
当官银支出给各地和个人以后,获得官银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将官银再溶化一次,炼出新的银锭或银块(碎银子)后,才能在民间流通。
所以现代人拿着铝锭回古代,在绝大多数朝代不仅用不了。而且很可能会被官府抓起来,被县太爷追问“轻银锭”是从哪里偷来的,是用何种手段炼制出来的。
你给他们解释,这不是银子,是铝锭。他们如果听不懂,那你的麻烦就大了。
当然,你也可以“跳大神”,谎称这是天上掉下来的“神器”。
古代人普遍比较迷信,把谎言编圆,大家没有见过这种稀罕东西,也找不到第二件相同的。可能会有大财主认为这玩意具有收藏价值,会出资收购。
或者,你还可以上贡给皇帝。毕竟你手上抱着的铝锭,是全国独一份的存在。如果皇帝心情好,一高兴,赏你金银财宝,赏你个爵位,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的话,你就算是拿铝锭换银子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有价值的东西,只在识货的人的眼里才有价值。现代的铝锭,拿回去糊弄上流 社会 的大人物还有可能。拿到街上糊弄老百姓,就肯定不行了。一般老百姓就算有意收购,他们也没银子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提炼铝是非常困难的。
铝不同于普通金属比如铁、金银等只需要相对简单的开采和冶炼方法。
铝在自然界中的储量很大,但它很难分离出来。
而在自然界中,铝基本都是以化合物的方式存在,天然的纯铝极少极少。
在古代,铝制品是极其昂贵稀少的。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个故事,1860年拿破仑三世请各国国王和贵族吃饭。
给这些贵族和国王准备的都是精美的金银餐具,而拿破仑三世自己则用一套铝制的盘子。
在我们看来,拿破仑三世是主动表示自己简朴?
其实,这套铝制餐具,比下面一桌金银餐具还要昂贵得多。
1860年尚且如此,古代就更别说了。
著名的门捷列夫创建了元素周期表,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表彰,发给他一个铝制的奖杯。因为当时铝比黄金昂贵多了。
人类直到1825年,由电学化学专家奥斯特发明了化学方法,才能分离出金属铝。
但这种方法的问题很多,导致金属铝不纯净。
到了1854年,法国化学家德维尔把铝矾土、木炭、食盐混合,通过氯气加热,等等手段,才第一次分离出高纯度的铝。
大家看清楚,在古代是很难得到金属铝的,更别说你拿去乱用。
也就是说,大家如果穿越到古代,只要带一个铝制的锅盖回去。
恭喜你,你发大财了。
额!这种东西在古代是稀有物品,当然可以啊!
贵重金属的严重缺乏,一直是制约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汉代出现过铁钱。但这种东西,做为货币的结果你懂的,不容易保存不说,还tm很重。很快就被奥特了。
到了唐代,还是贵重金属不足,除了银和铜外,老百姓还很喜欢用丝绸,直接抵价交易。
宋代稍微好点,但还是捉襟见肘,所以直接被逼出了纸币,这种划时代意义的货币种类。
到了明代,由于西方资本的进入,再加上中国抢手的丝绸、瓷器、茶叶,白银逐渐成为主流。据说西班牙从墨西哥搜刮过来的白银,全部进入了大明。
由于白银流入太多,到了清代,白银依然是主流。
铝,这种金属。公认的时间是1824年,由丹麦科学家厄斯泰德发现的。
首次制成纯铝是在1827年,由德国化学家维勒完成。
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在晋代以前就制成了铝合金。周处的衣服上就有铝合金的饰物。
但最早的铝制品,是战国时代。没有记载,但在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发现过铝块。
不可能的,铝锭不能做货币用,为什么呢?因为铝容易磨损和氧化,用着用着就少了,黄金白银为什么能够成为货币,就是因为它们化学稳定性高,例如黄金在自然界几乎不和任何东西产生化学反应,能够一直留存于世的,银比黄金差许多,时间长了能够被空气中硫氧化,时间长了重量是逐渐减少的,当然这个没有几百年看不出来。
古代人类也是知道铅和锡,这2种金属也是比较贵重的,但是从来没有被当作货币,为什么呢?就是容易和许多物质产生化学反应,出现价值丢失现象,铜为什么一度是货币呢?原因是铜也是不容易生锈,一般20年内看不出来,所以有铜币。
现在的铝锭放在古代当银子用可以吗?有何依据?
完全不可以的。
第一个问题是,铝这种金属,公认的时间是1824年(清宣宗道光四年),由丹麦科学家厄斯泰德发现的。首次制成纯铝是在1827年,由德国化学家维勒完成。在此以前,压根就没有铝这种东西。
并且铝刚刚出现的时候,价格是非常昂贵的,远远超过银。
为什么这样说呢?
银虽然比较稀少,但是冶炼相对比较简单。
银元宝
但是铝虽然在地球上储量是天文数字,在地壳中含量是83%,但是开始的时候冶炼非常难。主要原因是,铝的矿物氧化铝,熔点为2054 ,并且当时需要使用很昂贵的钠和钾来置换生成铝,所以铝刚发现的时候,价格十分昂贵。以至于铝仅仅是帝王贵族们享用的珍宝。例如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在宴会上使用过铝制叉子;泰国国王使用过铝制表链。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门捷列夫还曾得到伦敦化学会赠送的铝合金制成的花瓶和杯子。这些例子都说明,在当时,铝的价格是远远超过银的。
铝的价格平民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发展。首先是西门子公司改进了发电机后,有了廉价的电力;其次是由于法国和美国的两个青年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分别发展了将氧化铝溶解在冰晶石(Na3AlF6,六氟合铝酸钠)中电解的方法,使铝冶炼的门槛从两千多度一下子降低到不到一千度。这是一项使铝价格暴跌的关键技术。
第二个问题是,银作为长期使用的贵金属,其性质为人们熟知,很难假冒。例如银的比重是105,铝的比重是27,前者是后者的39倍,也就是说同样大小的金属锭,银和铝重量差别近四倍,这是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不提出质疑的。
铝
所以说,用铝代替银,是很难办到的事情。铝刚出现的时候,价格远远超过银;铝便宜了以后,铝和银区别太明显。
一般不会有固定的密度。旧时民间用作银饰的银料成色多在八成以上.民间匠人也常用银和铜及其他金属的合金来制作银饰,这样可使银饰的物理性能有所改进,色泽也有所变化,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因此选择老银饰并非一定要选成色在九成以上的,主要是选做工,选款式,选最合自己眼缘的。
银含量评估歌诀:九九银,青细查,白口;九八银,细灰查,白口;九七银,猪肝查,微黄口;九六银,粗灰查,微黄口;九五银,炉灰查,微黄口;九四银,炉灰查,多红色,微黄口;九三银,青白查,黄口;九二银,青白查,黑宗眼,亮黄口;九一银,白查,黄口;九成银,酱黄查,黑宗眼;八九银,微黄查,黄口;八八银,微黄查,黑宗眼;八七银,老黄查,黄口;八六银,微黄查,微黑宗眼;八五银,微黄查,有红宗眼,有菊花心。
清老银风格:1644年-1911年,分清早、中、晚期,代表纹饰:蝙蝠纹,云龙纹,回字纹。清代银器风格工整华丽,工艺特征可用“精细”二字概括,继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营养因素,为银器制作的颠峰时期。
不需要保养。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银锭赝品有以下几种:有在假银锭中掺铅锡,这种赝品表面呈青黑色,比较容易辨认;有在真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银后灌入铅,再封焊洞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底部洞口留有封焊痕迹;还有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这种假银锭虽体大而分量轻,手掂也可以辨别;较难识别的是用新白银铸老银锭,这种赝品的重量和体积虽和老银锭相似,但细细观察会发现这种新银锭的包浆、蜂窝和铸文款识等都没有老银锭的风韵。主要鉴定方法有:从银锭的颜色和蜂窝进行辨认,新银锭的颜色泛白而生硬,老银锭表面有自然的银锈和包浆,呈现灰白色或灰褐色,蜂窝排列自然,孔中有金**的多色彩光。老银锭的形制和铭文内容,历朝历代不尽相同。因此收藏者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银锭形制和铭文的特点,以便发现破绽,避免上当受骗。 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锭为目前拍卖市场上仅见的带有年号的明代银作局银锭。银作局是明代专为宫廷制造金银器饰的作坊。目前已知存世的银作局银锭仅四件,其中两件不带年号,上海古玩跨国交易中心2009年秋拍曾拍卖过其中一件,另一件藏于博物馆;此次上拍的拍品为另两件带有年号的银锭之一,上刻铭文“银作局永乐陆年十一月内销铸花银五十两重作头顾阿福匠人仇士平陆字一千陆百七十号”,铭文详细,制作规范,保存完好,白光闪闪,品相极佳,弥足珍贵。 香港跨国集团艺术品交易_古代银锭_ 近年来成交记录如下: 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兴国路”五十两银铤-----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1992年组至1996--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明代“徽记万历二十七年都水--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清代湖北“宜昌关光绪二十--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明代永昌二年伍拾两银铤-------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1916年袁世凯像中华帝国--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五十两银锭天宝炉匠全佐-------成交价:HKD成交日期 --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型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深受银锭集藏者喜爱。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近几年价格暴涨
观色
银锭的颜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银锈,一是内在的成色。
的外面用白银裹住,并做成银锭形状。这种里面藏铜、铁等金属的伪银锭虽然重量也在 1800 克以上,但没有真银锭那样的沉重感。里面包藏铅金属的伪银锭,尽管重量达到了真银锭的重量,但由于在化学元素中,铅的比重高达 207 ,差不多是银的一倍,当这种假银锭拿在手里时,就比真银锭还要沉重。所以,检验银锭的重量,我们不光要称重,还要看拿在手里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的把握,需要长年的多接触、细品味和不断地总结经验。
看铸造
古代银锭表面往往能够看到像螺旋一样的丝纹,这种丝纹由外及里,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银锭表面往往微凹。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丝纹和微凹,是当熔化的银水倾入金属范时,在没有冷凝前用钳子轻敲金属范侧面产生震荡后形成的。其实,更科学地说,银水成色在 90% 以上的情况下,因氧的作用,一旦由很高的温度急剧冷却,随着氧的释出,就会急剧收缩,冷却总是由外围向中心,这便形成了丝纹和锭面微凹的现象。如果纯度低的银水在急剧冷却收缩时,是形成不了丝纹的。当然,锭面是否微凹与有没有丝纹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控制的方法是:( 1 )不使银水在成型时急剧冷却收缩,而使它的冷却收缩速度放慢变缓;( 2 )吹气或不吹气。对于这种技术的掌握,恐怕是在清代晚期至民国时候了。所以,对明及明以前的银锭,看看锭面是否微凹和有无丝纹,就可以知道它的成色如何了。
除了看有无丝纹和微凹,很重要的就是看银锭底面的气孔,或称蜂窝。由于各种银锭成型时氧的释放,当浇铸银水时,所产生的气体逸出,就在银锭侧面或底部产生了气孔。虽然有气孔,对银锭来说,使得它不太美观,但是,正是这种气孔,成了我们鉴定真伪银锭的重要依据。气孔较深,孔内圆润光亮、有神,说明成色高;反之,则成色较低。铸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气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而伪造的银锭的气孔,口大洞小,深浅均匀,一般较浅。另外,从孔的大小上,也能鉴定出银锭的铸造年代。大体上说,宋元时期的气孔要比明清时期的大。这点也是作伪者常常想不到与忽视的地方。
有时在观察银锭侧面时,不仅会看见气孔,还会发现真的银锭有层层叠加的感觉。所以,侧面具有这层次感的银锭,肯定是真的。有的作伪者不会注意到这么细微的程度,将银锭侧面做得相当光滑,反而露出了马脚。
审造型
不同时代的银锭,有着它那个时代的形制特征,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比如说,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银锭长。宋元时期的银锭两端呈弧形,并且,虽然周边也起棱,但不上翘,锭面微凹,且有由外及里的丝纹,一般锭面要比底面大些,束腰较宽。明代银锭比起宋元时期来,显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当厚。束腰处的弧度缩小,两端双翅上翘,弧线增长。明代的圆形银锭发现很少,形制与清代民国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形制。所以,银锭的形制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即使如此,大致也可分为元宝形、方形、圆形、腰形、牌坊形等几种。需要搞清楚的是,各地使用哪一种或哪几种,在形制上又有什么变化。比方说,牌坊银锭是云南地区的特产,如果出现标明其它地方铸造的牌坊形银锭,就要考虑它的真伪性了。
视铭文
视铭文,不仅要看铭文的内容,还要看铭文的形成以及采用的方式等其他一些因素。
鉴别真伪,需要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格式特征,包括哪些内容。比如说,唐代的银锭中,没有出现过检验成色的“行人”之类的职位,直到宋金时期的铭文才出现。就是宋金时期,也各有特点,如往往具有“京销铤银”和“出门税”等字样的银锭,肯定是南宋时期的;而出现“盐判”、“店户”、“使司”等字样的银锭,大体上是属于金代的。
唐代的银锭铭文与时代的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尽管是錾刻的,但好象是手书上去的。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金代则以錾刻为主。元代早期为戳记,排列无规,背面常铸阴文;晚期则以錾刻为主。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除“金花银”之外,一般都是錾刻。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尽管有序,但依然给人的感觉是杂乱。
清代以前的银锭铭文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圆锭外,基本上都是阴文。清代及时性国的银锭都是阳文,或许是在银锭成型、还未完全冷凝时砸刻上去的,文字一般没有变化,内容丰富,因地而异。 总之,对银锭的真伪辨识,就是要多接触。要仔细观察,认真琢磨,掌握时代特点,善于总结。碰到伪品时,也需要细细品味,找出可疑之处,归纳作假的方式和采用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熟能生巧,辨别清楚,无往不胜。
看颜色、查硬度、掂重量、听声韵
1、看颜色
纯度愈高,银色愈洁白,首饰表面看上去均匀发亮,有润色。如果含铅,首饰会呈现出青灰色;如含铜,首饰表面会显得粗糙,颜色没有润泽感。
2、查硬度
白银硬度较铜低,而较铅、锡大,可用大头针划首饰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测试,如针头打滑,表面很难留下痕迹,则可判定为铜质饰品;如为铅、锡质地,则痕迹很明显、突出;如实物留有痕迹而又不太明显,便可初步判定为白银饰品。
3、掂重量
白银密度较一般常见金属略大,一般地讲:“铝质轻、银质重、铜质不轻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对其是否为白银做出初步判断。若饰品体积较大而重量较轻,则可初步判断该饰品属其它金属。
4、听声韵
纯银饰品掷地有声,无弹力,声响为“卟哒卟哒”。成色越低,声音越低,且声音越尖越高而带韵;若为铜质,其声更高且尖,韵声急促而短;若为铅、锡质地,则掷地声音沉闷、短促,无弹力。
真实的古代银子,上面真的全部都是人的牙印吗?
本文2023-10-30 06:49: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