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谈谈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1张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学加以改造或剔除。1、 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有两传统2、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影响3、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4、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四、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其实是早在上世纪的五四时期就已经有过反思和激辩的,那个年代的青年曾经响亮地喊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陈独秀、胡适、鲁迅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但是,在高喊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回答一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才有弘扬的必要”这个老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表示,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

  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传统文化应当接受普世价值的检验。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被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像爱、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正义和教养等。凡是符合这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被继承和弘扬,相反,凡是违背这些价值的,当然要予以抛弃。”对于一些人以“保卫民俗”为由发表的“磕头和作揖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需要保护”等言论,朱大可认为这是“文化恋旧癖”在作怪:“磕头是奴隶人格的表达,它违背了人格平等的普世信念。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文化中最愚昧的部分之一,正是从这种磕头人格中产生了家长威权体制和国家专制主义,历史上整个东亚地区都曾受到这种文化的污染。”

  而学者裴钰则对此看法不同:“在法理社会中,我们需要尊重个人的文化权利。一些旧俗的出现,本身就体现了多元化文化的兴起,这也是国际文化的潮流,早在198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变为‘世界文明’,引导学生从西方文明的单一视野,扩展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西亚和中国在内的多元化的世界文明。这是大势所趋。”他表示,传统文化需要理性和真诚的传承,而不是做作的“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博大精深的,想要一下就通晓或者无论是谁都通晓,肯定是不切实际和苛刻的。所以,像“京剧进小学”和某专家呼吁“全球读经、论语100遍”之类,才会招来那么大的骂声。

  一网友说:“‘全球’这个提法很有创意,就像大跃进时中国的钢材一样,雄踞世界。除此之外,100遍是个什么概念?假如有耐心来个‘论语100遍’,一个星期读一遍的话,连续不断就要100个星期,差不多就是两年。如果比较忙,而且觉得老读一本书乏味,那读一遍休息一个月再接着读第二遍,大至上需要10年,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在10年时间内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总之我是绝对不会的。”

  还有网友说,“作为‘国粹’的京剧,对它的弘扬,肯定不是以中国人人会唱为指标的。没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的所有国粹恐怕都要遭殃。而喜欢京剧的没人搭理,不喜欢的偏要填鸭,这个拧巴的局面,我觉得不应该是国粹应得的待遇”。

  裴钰则认为,京剧进小学,作为学生选修课是应该被允许的,但是,“我反对样板戏借着这一进程,僭越京剧的传统。有人说对传统文化的遗忘是可怕的,我却认为遗忘可以通过普及来弥补,可怕的是文化的僭越,用虚假和偏见制造的伪民俗、伪文化,这是弘扬传统文化中需要提防的最大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提出应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也在文化界激起很大波澜。北大教授孔庆东对此非常不以为然,他在博客里写道:“孔老师认为他们说得还不够狠,为了不忘我堂堂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政府应该下令,全国人民都写甲骨文,因为那些所谓‘繁体字’,也是从甲骨文、金文,一步一步简化来的……”

  接受记者采访的大部分专家学者也主张逐步恢复使用繁体字,起码不会写也应该认识繁体字。朱大可说:“繁体字应该叫‘本体字’,也就是汉字的本原字形。这是中国文化历史密码的主要承载者之一,也是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工具。这是中国文化最独特伟大的遗产之一。应该排在四大发明之后,列为第五大发明。简体字部分地颠覆了‘本体字’的文化密码承载功能,是对汉字遗产的严重破坏,应当尽快予以纠正。”

  裴钰非常认同文字是文化复苏的核心问题之一的观点,并提出了“处女中文”的概念:“我们对传统的继承,关键在于继承最精粹、最本色的内容,即没有经过篡改、扭曲和僭越的最纯洁的部分。”他认为唐代武则天的造字运动就是对汉字的僭越,她造出了十多个新汉字,结果都失败了。他说:“繁体字是数千年文化的主流,直到今天也在世界华语圈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在简繁体的争论中,我们容易有狭隘的情绪,以为两个字体势不两立,恢复繁体字就要打倒简体字,其实,繁体和简体是同一种文字的变化,而不是造出了新字,汉字并没有分裂成了两种‘字体’,因此,我主张现代人会写简体字,会认繁体字。”

  近一段时间,最大也最被痛批的就是山东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了。对于这个经众多院士和专家学者参与,耗资300多亿也打不住的项目,文化界几乎是群情激奋,许多专家学者更毫不留情地斥之为“文化赝品”、“民族的羊癫疯”、“最愚蠢最荒谬”,是对传统文化的无情嘲弄。

  朱大可斥责道:“文化标志城是一个荒谬的狂想,它是权力美学和旅游经济的混合产物,也是近几年各地祭拜狂潮的集大成者。此前我们已经看到‘中华第一祖龙’和汉高祖塑像之类的水泥怪物,除了浪费民脂民膏之外,这类建筑物没有任何文化价值。”

  而裴钰则把标志城比喻成鼓捣泰山封禅的宋真宗“文化安全套”,他说:“我刚提到武则天造字,现在就有造城,伪学术方案只会产生一个新的文化赝品。有人让我预测这个城的未来,我想起了武则天造字的后果,后人在辞典中对武则天造的‘曌’字的注解是:同照字,任何的文化僭越最后往往成为一个黑色幽默。”

  北大教授陈晓明也在博客里写道:“传统文化是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它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存活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言行中,存活在人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关怀中。它首先通过教育来传承,通过社会中的人们的自我修炼来提升。通过对书籍的阅读、交流和实践体悟来抵达。耗费巨资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所谓的文化标志城,那是旅游娱乐项目,与文化无关。”

  而面对中华大地不断冒出来的像标志城这样的非驴非马的“文化”项目,有人建议干脆由政府出台有关“文化”用地标准的法规,省得各地像横店造城运动般造假上瘾,造了“天安门”、“故宫”、“清明上河图”还嫌不够,现在又打算投200亿开始建造赝品“圆明园”。

  非问题

  清明节该如何祭奠

  今年是第一次实行清明节休假制度,对此,公众和专家学者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有网友建议用网祭来替代传统祭俗:“网祭真的是值得提倡的方法。它可打破亲临现场去祭祀的时间和空间之限制,随时随地,我们坐在家里或在遥远的他乡就 可进行了;网祭很安全,可避免传统烧香烧纸的火灾事故发生;网祭比传统的祭祀方法,成本更是省到了最低;网祭比传统的祭祀方法更真诚,因为传统方法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去送点东西了却个人心愿而已,而以写祭贴和祭文方式,其内容可是我们发自肺腑最真心的祭语。”

  80后的王可一进3月,就开始筹划自己的清明节假期出游行程。她说:因为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已为这个节日定了“悲伤”的调,所以人们早就忘了清明节其实是古人一个踏青寻春、进行户外运动的节日。而民俗学家还表示,清明节其实还是一个社交的节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说:“如果追本溯源,就会发现,清明其实既是悲伤的日子,又是欢乐的日子,还是社交的日子。”

  而专家学者普遍比较认同传统的祭奠方式。朱大可说:“在作为亡灵节的清明追思先人,这是人类的共同情感需要。”但他对纳头祭拜表示了深深的厌恶:“纳头祭拜不是继承历史传统的最好方式,尤其是那种盲目的膜拜,只能制造出新的文化奴隶。只有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对旧事物进行阐释、辨认、甄别、取舍、改造和推进,才能完成对历史垃圾的清除和对文化精髓的弘扬。”

  裴钰则一如既往地反对伪文化的僭越行为,“今年清明节,西部要推出祭祀黄帝,它是又一个臆造的伪传统,新的文化僭越。因为人们在清明节最重要的是祭扫‘父母丘墓’和私家祖先,清明时节祭祀黄帝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且,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还需要历史科学的进一步考古印证,推出黄帝清明祭祀,用世俗血缘传承对待文化符号,是非常荒谬的”。他表示,清明节根本的人文意义在于对个体的关怀,只有切实落实到个人心灵的层面,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所在。

  对于近两年的国学热、各地哄起的祭孔和寻祖热潮,专家学者表示是新的文化恶搞,除了跟风炒作,最重要的还是利益的角逐,其本身的精神实质早已丧失殆尽。朱大可表示,大规模的公祭活动是“经济与政治的亲密联盟,而文化虽然被打扮得楚楚动人,却永远只是一个受利用和奴役的婢妾”。裴钰说:“‘国学’这个概念早就被民国学术界废除了,今天哪来的‘国学班’?因此,我引用西方学界的‘阐释学黑手党’概念,来评价这些伪文化的制造者。”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如下: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宗教信仰是一种个人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信仰。因此,我们不能强迫任何人接受我们的信仰观点。对于那些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并避免对他们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或排斥。

同样地,对于那些信仰宗教的人来说,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信仰自由,并避免对他们进行任何形式的干涉或攻击。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传统。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传统和价值观念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信仰,而且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宗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并努力学习和了解它们。

第三,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指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例如就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焦虑和困扰。而宗教信仰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些负面情绪,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同时,宗教信仰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指引,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正确的方向。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宗教信仰并不是万能的。虽然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指引,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现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也依然被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能够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并且现在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底蕴,这就说明了儒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任何一种事物,如果没有存在的价值,就会逐渐消亡,被其他更具生命力的事物所取代。如今,中国在世界上大力修建孔子学院,这更证明了儒学生命力的强大,以及儒学所蕴含的价值。 我们大学生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振兴中华的目标而奋斗,就必须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必须要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整理与挖掘。因此,我们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构成的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有许多,我们应当有所了解:(一)儒家重视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在现在,也是被大家共同认可和实施的。儒家还创造出“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儒家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还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这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这与如今教育的目的,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二)儒家重视做人,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做人要重视“仁德”,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儒家就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其一,要具备多种才能;其二,要重视自我修样,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其三,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其四,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五,与人交往要做到“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这在当时,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就算是对当代人,也具有借鉴意义。(三)在关于学习的思想上,儒家也有所建树。如提倡人追求学问要爱学、乐学;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学习要专心致志,不为世俗所累,敢于知难而进;学习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学习要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并精益求精。这对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尤其具有借鉴意义。(四)儒家提倡以“礼”治国,“为政以德”。不仅要重视选拔优秀人才,重视富国,教育民众,还要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这些思想,不用忽视,值得我们借鉴。此外,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的安定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当然,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儒家有许多本来就存在的消极思想,也有许多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故意歪曲产生的。我们也应对其消极的思想,作个大致上的了解:(一)儒家思想由一开始的“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发展成为后来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强调群体服从个人,造成国民的愚忠、愚孝,使人的精神得不到发展,最终变得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二)儒家思想强调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提出“三纲五常”,“家长专制”等思想,压迫人身自由,虐杀人的自由精神,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阻碍了中国民族的前进。(三)儒家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约束广大妇女,自己却阳奉阴违,荒*无比,坏事做尽,内心无一点惭愧羞耻。(四)儒家以“期盼明君”的思想来麻痹人民,使人民屈服于残暴的统治,不识反抗。(五)儒家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只是有强烈的政治目的,轻视其他阶层的人,导致社会落后,技术更新无法跟上。(六)儒家不重视逻辑推理,一味重视以往的经验,形成“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无法萌芽,社会逐渐落后,最终为他国赶上,保守挨打。 虽然说,儒家思想有其消极之处,但总的说来,它对中国人的正面影响,是远远要多于其负面影响的。知道儒家思想的积极与消极方面,但怎样对待它们,我们也应有所了解,以更好地利用它们,为我们为社会而服务。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众所周知,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必须要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民族的东西不能丢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了民族的东西,民族也就不复民族了。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一重要阶段。 但是,应当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思考这一问题,对担任着复兴民族希望的大学生来说,这尤为重要。 我们应当以理性的思想,这样做:(一)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我们可以将之转化为时代的精神来继承。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这些有价值的思想,都应该为我们所继承。(二)对有些内容,我们可以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但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这就很有意义了。儒家的其他思想,也应当可以这样改造。(三)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就必须要否定和抛弃,绝不能有所留恋。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尽管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积极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对儒家产生了极大的偏见,以至儒学在中国大陆,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在今天,仍然不少人认为,“儒家思想”是腐化的思想,没有任何作用,是需要破除的。这和韩国和日本,致力于保存过去文化,甚至儒家文化的态度,截然相反。对于儒教的形成并发源于中国,却昌盛于韩国的尴尬局面,我们应当认真地思考。不过,由于道德败坏等各种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少部分良知者已经重拾起这份民族的宝贵遗产,认真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例如,中国大陆学者目前正努力编纂《儒藏》,以弥补历史的遗憾(三教中,道教有《道藏》,佛教有《大藏经》,惟儒教无自己的经藏),大力传承和弘扬儒学。我们也因此看到了儒学在新时代光大的希望。 注:此文也参考了大量文献,个人以为,不算完全的原创。</a>

谈谈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