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爆发瘟疫,人类是通过什么方法度过艰难的?
大家好,我们是红太阳健康科普,关于古代爆发瘟疫,人类是通过什么方法度过艰难的?这个问题很有趣,我先抛砖引玉,大家一起讨论
首先给大家总结一下,古代医家对付瘟疫的各种方法:
1、古代医生提倡“养内避外”的瘟病预防原则,制定了种类多样的预防瘟疫传播及流行的方法,既有中药调理之法,又有饮食起居调节之法;既有外用之法,又有内服和内守之法;并发明了汤、酒、丸、散、丹、饼、粉等多种剂型。
2、虽然时间久远,但这些方法是古代医家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对现代临床实践、新药开发或保健产品研发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口服方法对于现代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涂抹方法对于精油制品的研发、焚烧和悬佩方法对于香薰制品的研发、沐浴方法对于洗浴制品的研发,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接下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更清楚,我们祖先的一些聪明智慧
1、香薰、焚烧方法,在《良朋汇集经验神方》记载:“凡遇天年大行瘟疫,四时不正,一切疠气者,多以苍术烧之,能辟瘟邪,至奇。”
2、涂抹方法:预防瘟疫主要涂抹于鼻孔内。如《外治寿世方》记载:“雄黄研细末,水调多敷鼻孔中,即与病人同床,亦不传染。”或用油调敷鼻孔,如《经验良方全集》记载:“辟疫方:用雄黄末,菜油调,涂鼻中。”除雄黄外,常用药物还有苍术、麻油、清油、米醋等
3、好心情很重要,《鼠疫约编》记载:“避疫圣法,若能静心调息,一志凝神,以运气法行之,无不灵验。”由此可见,调理情志宜静心安神,忌烦躁易怒
4、好好吃饭:在《潜斋简效方》记载:“薄滋味,远酒色,尤为先务。”《慈济医话》记载:“预防之法,室不宜过暖,宜少食厚味,多食萝卜、绿豆、梨、藕等物。”由此可见,调理饮食应以凉性食物为主,忌嗜酒及肥甘厚味。
以上古人智慧结晶,目前在临床中都有借鉴,但说到古代对抗瘟疫的方法,不得不提的是,古文献中也有一些属于封建迷信的预防之法,比如桃符、咒语之类,这些方法需要鉴别和摒弃。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也举几个例子。
1、道符,一般是由一些奇特的图案或文字组成。古人认为符是由天神所授予,具有召劾鬼神的作用,并且可以消灾解难,招财求福。
2、咒语,是由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符号所组成,并且是一些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师也就是行咒者,通过咒语对鬼神进行祈求或者命令,并把这种思想表达出来,以求达到驱除鬼邪、消灾灭祸、强身健体等目的。
这是我知道的,希望大家继续留言,不同的思想会有更多的火花。
1 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 难经校注 3 难经语译 4 难经本义 5 外科精义 6 温疫论 7 血证论 8 研经言 9 良方集腋 10 赤水玄珠全集 11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2 伤寒论校注 13 伤寒六书 14 金匮要略论注 15 厘正按摩要术 16 本草蒙筌 17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8 明医杂著 19 本草从新 20 圣济经 21 子和医集 22 辨证录 23 杨氏家藏方 24 活人书 25 简明医彀 26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27 针灸大全 28 伤寒论语译 29 病机汇论 30 本草崇原集说 31 经穴解 32 本草衍义 33 幼幼集成 34 诸病源侯论校注 35 针灸易学 36 疡医大全、 37 徐大椿医书全集 38 痘疹辨证 39 疯门全书 40 金匮玉函经二注 41 王旭高临证医案 42 读素问钞 43 妇人大全良方 44 广瘟疫论 45 海药本草 46 喉科指掌 点校本 47 问斋医案(无封面) 48 刘涓子鬼遗方 49 学古诊则 50 人身通考 51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52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53 伤寒瘟疫条辩 54 世医得效方 55 类证治裁 56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57 金匮要略校注 58 御药院方 5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 金镜内台方议 61 千金宝要 孙真人海上方 62 伤寒总病论 63 吴鞠通医案 64 形色外诊简摩 65 种福堂公选良方 66 疡科会粹 67 名医别录 68 幼幼新书 69 外科证治全生 70 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71 吴普本草 72 食物本草 73 中藏经语译 74 中藏经校注 75 脉经语译 76 针灸甲乙经校注(上下册) 77 本草易读 78 医学指归 79 胎产心法 女科辑要 80 外科证治全书 81 松峰说疫 82 医方考(附《脉语》)(校点本) 83 仁术便览 84 医灯续焰 85 医方考(附《脉语) 86 验方新编 上 87 验方新编 下 88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89 随息居饮食谱 90 医经溯洄集 91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下) 92 祖剂 93 易简方 94 医林改错 95 冯氏锦囊秘录 96 饮膳正要 97 不居集 98 寿世保元 99 古今医统大全(上下) 100 脉经校注 10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1册-医经注释(上册)(卷1—卷46) 10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2册-医经注释(下册)(卷47—卷70) 10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 第三册 诊断(卷71—卷92 ) 104 明目至宝 105 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 106 蠢子医 107 刘纯医学全书 108 千金翼方校释 109 遵生八笺校注 110 难经正义 111 痰火点雪 112 续名医类案 113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114 医碥 115 本草经集注 辑校本 116 勉学堂针灸集成(PDF) 117 汤液本草 118 养生月览 119 饮食须知 120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21 小儿推拿广意 122 全生指迷方 洪氏集验方 123 孙真人千金方 附真本千金方 124 景岳全书 125 四明心法 四明医案 126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127 调燮类编 128 本草求真 129 河间医集 130 小儿药证直诀 13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2 神农本草经辑注 133 痧胀玉衡 134 韩氏医通 135 卫济宝书、集验背疽方 136 温疫论补注 137 医门补要 138 医学读书记 139 医学纲目 140 证治准绳 14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4-12册)
《地母经》是《黄帝地母经》的简称,相传为轩辕氏黄帝所著,伴随着黄帝起造的历书《黄历》和中国的文化历史一直在流传。《黄帝地母经》,是一部根据太岁干支依六十甲子的顺序排列,预测每一年农作物与养殖业的长势及收成,各个地方上可能会发生的农事的书籍。
《地母经》最早见于什么朝代,被什么史料书籍所记载,流传了多少年,都已无从考证。中国的农业情况和自然灾害的确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预防瘟疫和灾害上有着其独有的意义。
《地母经》言语平实不花哨,大概出于古代勤劳中国人民对自然规律口口相传的总结,也可以看作是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规律的一种探索。
古装剧中出现的瘟疫通俗说来,就是现代的传染病。而瘟疫指的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传染性强的病症。瘟疫的出现主要是由容易传染且感染性强的细菌、病毒和微生物引起的,非典、鼠疫、天花、流感也属于一种瘟疫。
至于瘟疫的症状,在古籍《丹溪心法·瘟疫五》中有记载,里面记录得了瘟疫的人的特点是发病很快,一旦发病死亡率特别高,而且容易出现一开始怕冷继而浑身发热,还会伴随头疼、舌头发白等症状出现。
在我国古代,瘟疫常出现于恶劣环境中,如战后尸横遍野之时微生物和病毒大量生长容易引发瘟疫。同时,在类似旱灾、洪水这样的天灾过后,也容易出现瘟疫。古时每每天灾过后,生态环境一定程度被破坏,这便意味着当时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因而极易出现病菌、微生物等大量繁殖的情况,而古代环境卫生难以维护,一旦病菌入体,便容易引发瘟疫。
同时,瘟疫在我国古代的各个朝代皆有记载,如春秋时期的《吕氏春秋·季春纪》中就有说:“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书中指明,在我国春秋时期的时候,人们对瘟疫就不陌生,并且已经摸索除了瘟疫的一些规律,继而侧面表明我国古人在春秋时期就对瘟疫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春秋时期的古人发现,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有出现瘟疫的可能,而时令之气不正时,即天气反常之时,就容易出现瘟疫。可见,瘟疫无论出现于何时都害人不浅,由古至今,人类都在与瘟疫斗智斗勇。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传染病的记载,那时候都称之为“瘟疫”。古人遇到瘟疫是如何应对的呢?
一是隔离病源
任何时候,对于传染病,都是防胜于治的。古人对会传染病,跟现在一样,隔离也是一个重要手段。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细菌和病毒的概念,但是古人凭经验也知道瘟疫也是可以人传人的,所以会把病人隔离开来。
为了切断传染源。人们会及早把病死之人深埋或烧掉,甚至把病人的个人物品都烧掉。
在极端恐慌的情绪支配下,人们甚至会把疑似病人赶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让他们自生自灭。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还有一些地方有“麻风岛”,岛上的居民都是麻风病人。这些病人就是被赶到岛上隔离的。
二是个人防护
人们很早就知道“病从口入”,因此,他们也会用纱布之类的东西遮住口鼻。
此外,人们还会用一些其他办法防护。
生活在明代中期的温疫学者万全,在他的《万氏医书》中就告诫人们,遇上瘟疫,“凡入疫室,饮食之物,不可便咽”,避免接触疑似传染源; 同时,可用雄黄点入鼻窍,将疫病阻挡于口鼻之外。
三是中医治疗
中医对防治瘟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每遇瘟疫,医生会大量熬制汤药给病人饮用。这些汤济对瘟疫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多数时候,还是要靠病人的免疫系统起作用。免疫系统强大的病人可能就挺过来了,差的就只能尽早处理了。
明崇祯十四年,中国东部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瘟疫,疫情之惨烈,到了“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的地步,苏州医学家吴又可毅然投入到治病救人的行动中。通过观察与诊治,他确认了疫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当然,在细菌和病毒概念都不存在的时代,他无法准确地为瘟疫的源头定名,而只能称之为“戾气”或是“厉气”,但他已经找到了瘟疫的真正传染渠道:“邪自口鼻而入”。疫病过后,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分析瘟疫的起源与治法,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
四是清洁环境
当时还没有酒精消毒的说法,但是人们会焚烧一些草药之类的东西,用来熏居住的地方,用以驱除疠气。
人们还会在门上和屋里挂一些有香味的草药来净化环境。现在端午节在大门挂柳枝和重阳节“遍插茱萸”的习俗就是古代抗击瘟疫遗留下来的。
五是求神拜佛
古人对瘟疫其实没有太多的办法,因此每次瘟疫都会死很多人。很多时候只能等人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有抗体或体质比较好的人,瘟疫才平息下去。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求神拜佛,让神佛保佑他们。当然,求神拜神对防治瘟疫也起到一定的心理作用。起码拜过之后恐慌情绪会减轻一些。
古代瘟疫口诀如下:
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完于春分,灭于清明。
千万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中国古老的历法一次次证明着这个规律。天行厉气瘟疫病,为病挨门合境同,皆由邪自口鼻入,故此传染迅如风。当分表里阴阳毒,因时取治审重轻,古法皆以攻为急,荆防普济救苦攻。
瘟疫一证,乃天地之厉气流行,沿门阖户,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盖邪气自口鼻而入,故传染之速迅如风火。但毒有在表、在里、在阴,在阳之分,其或发、或攻、或清,当因春风、夏热、秋凉、冬寒之四时各异,随人虚实,量乎轻重以施治也。
古法皆以攻毒为急者,以邪自口鼻而入,在里之病多故也。发以荆防败毒散,清以普济消毒饮,攻以二圣救苦丹,则酌量合宜,审度医治,庶几临证时有得心应手之妙矣!
凡遇瘟疫盛行之时,若欲出门走东过西,须饮酒几杯,然后出门。回家之时,亦当饮酒几杯,然后可食别样物什,自然气壮,决不染瘟,但不可至醉。
水浒中有“三世佛”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根据印度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起来的,因此三世佛有纵横之分。横三世佛指东方药师王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他有两位胁侍,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中央现在佛,释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西方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勇”大势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纵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话就是鲁智深一生的判词:
“林”指林冲,“山”指二龙山,“江”指宋江,四句指的是鲁智深到东京后结识林冲,夺取二郎山,以及三山英雄会合梁山泊英雄攻破青州,见了宋江,同归梁山泊。“遇水而兴,遇江而止”一句说得非常明白,鲁智深将以在梁山泊归于宋江为其终。
另一说法:水浒中的“三世佛”指的是文殊菩萨,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
遇林而起:遇到林就有争斗厮杀。赤松林、林冲、野猪林、万松林,琳琅山松林。
遇山而富:遇到山就有财富好运。桃花山、二龙山、乌龙岭、琳琅山。
遇水而兴:遇到水就兴旺发达。水泊梁山。
遇州而迁:遇到州就有大的变动。青州归水泊,华州被擒被救,杭州圆寂。
遇江而止:遇到江就终止完结。宋江,钱塘江。
~~~~~~~~~~~~~~~~~~~~~
一提起《水浒传》,大家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一百单八将的雄姿。他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丑或俊,不一而足。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事迹,使他们不再是纸上死板的符号,而成了人们心中灵动的形象,永不磨灭。
花和尚鲁智深或许是梁山好汉中最受大家喜爱的形象了。他的天真甚至略带有一丝孩子气为他争夺了不少人气。鲁智深是个直人,心里从不藏着掩着,有什么就说什么。他有着极单纯的性格,爱便爱得痛快,恨就恨得彻底。他第三回刚一出场就义救金翠莲妇女。他本与那两人非亲非故,只因路见不平,便慷慨相助,当下掏出五两银子,然后便向史进与李忠二人借。史进掏出十两。而李忠只掏出二两。鲁智深并没有因为李忠是史进的师父就给他面子,只把十五两递与金老,把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说道:“你也是个不爽利的人。”弄得李忠很下不来台,可是读者谁也没有觉得鲁智深做得不对,而是觉得对这种小气的人就该这样。从此在鲁智深心中,李忠就是小气吝啬的代名词,不再被他看得起,而史进却和他交情一直很好。这就是爱得痛快,恨得彻底,不仅是他,连读者也被感染,一股豪气在心中荡漾。
可豪爽如鲁智深一般的人也不愿过漂泊无依的生活。在三拳打死镇关西之后,流亡天下,到了五台山落发为僧,总算暂有容身之所,可是没多长时间,就因醉打山门,大闹五台山而被“介绍”到大相国寺,又因在野猪林救了林冲而被高太尉报复不能容身,不得已再次浪迹天涯。茫茫天下,何处为家,即便豪爽如鲁达也不禁感到有些茫然。《寄生草》中有一段唱词特别好:“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茫鞋破钵随缘化。”原来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漂泊的心灵有一个依靠。
要说到梁山武艺第一人,非林冲莫属。豹子头,林冲,读起来有一股气势在其中。林冲这个人颇有些争议,喜欢他的人可以找出他身上很多的优点,如:武艺高强,待人宽厚等。而不喜欢他的人只吐出两个字:窝囊!的确,林冲有些软弱。妻子被高衙内调戏,他忍了,自己被高俅设计陷害,他忍了,在刺配沧州的路上差点被押解的公差所害,他也忍了。有人说,这正是他精于世故的表现。“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他仅仅是一个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不是总教头。最高也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他拿什么去和炙手可热的高太尉相抗衡呢?所以他一忍再忍,谁知道这不是他复仇前的假象呢?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他内心宅厚,随遇而安的表现。
林冲是一个好丈夫,他对妻子呵护备至,也因为爱,恐自己耽误了妻子的青春,才会将她休掉。爱之深,痛之切,一纸休书,每一字都让他痛断肝肠,可为了妻子,他无怨无悔。林冲是一个好朋友,只可能是他的朋友背叛他,而他绝不会去背叛他的朋友。所以他才会被陆谦陷害。可也正是因为此,他才会交到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鲁智深。两人仅在大相国寺菜园子里见过一面就结为生死之交,是因为两个人都在灵魂深处找到了对方与自己的契合点,这或许就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吧。即便是对陌生人来说,林冲也是一个好人,他救济过李小二,让他免受官司;他不忍去杀一个无辜的路人去作为自己投靠梁山的投名状。而当他被刺配沧州时,是李小二夫妇时常帮他;当他因交不了投名状而无可奈何时,恰巧来了青面兽杨志。这可能只是巧合,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好人有好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谓是《水浒传》中最经典的片段之一了。即使当林冲到了沧州时,他仍是守着本分,等着自己出狱,好回到东京汴梁与家人团聚。可是天不遂人愿,高太尉始终没有放过他,就算他被发配到沧州也不行,必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幸好天佑善人,大雪压倒草房,才使林冲逃过一劫。当他听到差拨、富安、陆谦泄露密谋的对话时,再也无法忍耐了。毕竟林冲也是一条血性的汉子。林冲的心里仿佛有一根弦,他越是退让,弦便绷得越紧。终于,弦断了,此刻的他再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他也没办法再退让了。当他把尖刀插进陆虞侯的心口时,他知道他只能反了,从此他就走上了一条以一己之躯对抗大宋王朝的路,他原本不想这样,可惜他已无法回头。大雪纷纷,烈火熊熊。一人,一枪,一斗笠,雪地上两行伴着北风渐渐远去的脚印,给人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凄凉与无奈。
如果说鲁智深是个豪人,林冲是个好人,那么我想不出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武松。相比而言,鲁智深像佛,林冲像圣,而武松更像一个人,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市民。
武松一直想象一个普通人一样过普普通通的生活。可是背负了天伤星的命运就注定与普通无缘。本以为是店家欺诈,悠闲地上了景阳冈的武松,没想到真碰上了老虎。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那么壮硕的一只猛虎就真的被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要在平时,恐怕他连打虎的勇气都没有,就是这么巧,打虎武松的名头在江湖上传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至于后来李逵怒杀四虎与之相比也逊色三分。武松因受阳谷县知县抬爱,做了步兵都头。本来他也就满足了,或许今后表现出色还能再往上升个两三级的。然后置地,娶妻,生子,在当地小有名望地终老一生。可是此时他偏偏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潘金莲。
潘金莲本不是一个放荡的女人,否则她就不会拒绝那个大户。他只是想嫁一个自己中意的人,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可惜她看上的是她的小叔武松。武松未必对潘金莲不动心,有人说武松不食人间烟火,若是如此,他为什么要娶张都监的养女玉兰为妻呢?玉兰比潘金莲可是差一截。问题在于潘金莲是他的嫂嫂,中间隔着的伦理道德的鸿沟,是武松无论如何都无法逾越的,所以武松才会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她。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她与西门庆勾搭在一起。错不在武松,只是他已无法再安安稳稳地当他的武都头了。潘金莲与西门庆毒杀了武大郎,这一下将武松逼到了风口浪尖上。这条血性的汉子不得不采取行动了。不知道当他将尖刀剜向潘金莲的胸口时,心里想些什么。哥哥被嫂嫂毒死了,毒死哥哥的嫂嫂被自己杀死了,自己仅有的两个家人就这样离自己而去,武二郎心中的悲愤又能向谁诉说?即便是干了这么大的事,他随遇而安的个性还是没有改变,他自收服罪,被刺配孟州后就安心当他的囚犯。而后与金眼彪施恩交好,仗义地帮他打跑了蒋门神,重夺快活林。可没想到这使他连囚犯都无法安稳地当下去。不多久张都监就把他要了过去,对他十分器重,还要把养女玉兰许配给他,正当他沉浸在光明前景的美梦中时,天伤星的命运又一次无情地捉弄了他。张都监的千般好处原来只是为了陷害他。当他愤然杀死一十五口人时,他的心,冷了;他的血,凉了;他的梦,碎了。当他落草以后,出场次数就不多了,有也是以冷面杀手的形象出现,那个豪气过人的打虎武松,已经永远留在了景阳冈。这正是:
一部水浒传,梁山众生相。起义称兄弟,豪气岂万丈。
招安征南北,魂各归天上。芳名传千古,一百单八将。
《水浒传》,忽有所悟,觉得该书是“崇道抑佛”的。不知对否,试举数例,聊为证明。
我们先来看道教:
其一,皇帝出世乃是上界天仙下凡所致。宋太祖是上界霹雳大仙下凡,宋仁宗是上界赤脚大仙下凡。而天仙则是道教虚构出来的。至于宋徽宗是何方神圣下界,《水浒传》却没有交待。而宋徽宗是一个推崇重新道教的皇帝呵。《水浒传》对此没有交待,这应是一个疏忽。
其二,道教祖师道行高深。宋太宗时瘟疫盛行,朝廷派员邀请江西信州龙虎山道通祖师张真人(是否张三丰?)前来祈禳,做了七天法事后,瘟疫尽消。怎么没见高僧出来禳灾呀?
其三,宋江等108将都是妖魔,来到世间后,义气为先,屡犯王法,但最后都接受招安,封官授职,封妻荫子。死后还得到黄帝圣旨,获准起盖庙宇,妆塑神像,接受百姓的享祭。
其四,宋江受到九天玄女的保护,并授予三卷天书。后九天玄女又授予玄女秘诀,助他破了辽军的太乙混天象阵。九天玄女始见于汉代《纬书》。该书编造了一个九天玄女助黄帝破蚩尤的故事。唐代道士杜光庭据此整理成《九天玄女传》,他明确地把九天玄女当作道教的神仙,并且身份很高,是“黄帝之师,金母元君之弟子”。有她护佑,宋江焉能不胜?
我们再来看佛教:
其一,和尚都是色色的坏东西。《水浒传》转述苏东坡的话说,“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秃转毒,转毒转秃”,这是对和尚的刻毒的调侃。但苏东坡一生与僧侣交往甚多,其中最有趣的是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交往。据说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与佛印所住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苏东坡作了一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意谓自己禅定已深,不受世俗评议影响。他派人把偈子送给佛印禅师。禅师看后,在上面批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看了批语,大为光火,亲自乘船过江问罪。禅师说,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为何一屁就打过江来了。苏东坡听后方感自愧不如。看来《水浒传》引述的苏东坡的话语只是他一时的戏谑之语。《水浒传》又说,“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宫,四个字色中饿鬼”。不但如此,《水浒传》还专门作了解释。但凡世上之人,惟有和尚色情最紧。因为他们吃饱喝足,闲着无聊,免不了寂寞难耐,欲火攻心。世俗之人则难有闲着的时候。有钱人家操劳事多,心神难定,纵有娇妻美妾同床共枕,却难生情趣。至于普通老百姓,终日为柴米油盐发愁,即便妻子有些颜色,也没有什么意兴。这种分析最能体现出市井文学的特色,它没有像《红楼梦》那样矫揉造作地掩饰人的性欲本能。可不,病关索杨雄家做道场时,众僧看到他那颇有姿色的老婆,个个都成了猪八戒,禁不住心猿意马,把佛性禅心都抛诸脑后了。这是很要命的话,很恼人的描写,恐怕就连得道高僧见了也会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我们也可注意到,这种市井文学的人性论,与在上层占据主流地位的宋明理学绝然不同。后者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
其二,鲁智深到五台山出家,首座和众僧纷纷反对,觉得这人形容凶恶,没有出家人模样。但智真长老对其弟子说,他是天星下凡,日后正果非凡。后来,宋江率鲁智深到五台山参拜时,智真长老一见到鲁智深便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倒是宋江为他打了圆场。鲁智深后来就如他师傅说的,在杭州六和寺坐化。死后朝廷还给他封了个法号。看来,成佛自是前身注定,与个人修行无关。不仅主张渐悟的各种佛教毫无必要,就连主张顿悟的禅宗南宗也毫无必要。禅宗南宗曾经认为,成佛不需要经过长期刻苦修行,也不需要钻研佛教教义,而只需当下领悟即可。即使是恶贯满盈的人,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故事却告诉人们,不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如此说来,佛教休矣。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丰山集》
(明)孙存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
此书版刻精美,半叶十行十八字,白口,黑鱼尾,左右双边。卷首钤“拙者之庆”竖长方阳文印。《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仅著录本馆有藏,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古文渊鉴》
(清)徐乾学等撰注,清康熙内府刻五色套印本。
此本为清代康熙内府朱墨黄绿蓝五色套印本,版式精美,色泽鲜豔。半叶九行二十字,粗黑口,双顺黑鱼尾,四周单边。
《广金石韵府》
(清)林尚葵辑,清康熙刻本。
此本为清康熙九年周亮工赖古堂朱墨套印本,刻印精良,半叶六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边。
《重刊明心宝鉴》
(元)范立本辑,明嘉靖刻本。
此书刻印精良,宽行大字,粗黑口,双对花鱼尾,有元刻之遗风,且保存完好,品相上乘。此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
(唐)杜甫撰,(宋)王十朋集注,(宋)鲁訔编年并注,宋刻本。
此书版刻精美,纸墨优良。谢国桢先生认为其所刻字体、刀法、行款与宋黄善夫所刻《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蘇东坡先生诗》大致相同,断为南宋建阳麻沙坊刻本,刻于孝宗之後。此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宋)欧阳修等撰,元刻明递修本。
此书具有典型元刻风格,书中有三页出现三黑鱼尾,上顺下对,原刻与递修本都有刻工。元刻遗留已罕,虽经递修,亦属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版本价值。此本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唐)陆德明撰,明汲古阁影宋钞本。此书系明末汲古阁毛氏影宋钞本,墨妙笔精,与真刻无异。本叶钤有“席鉴之印”、“ 萸山珍本”等印记。此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古代爆发瘟疫,人类是通过什么方法度过艰难的?
本文2023-10-30 07:15: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3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