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于孝的论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中国古代对于孝的论述?,第1张

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4、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5、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8、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9、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0、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1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3、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4、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5、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16、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17、长幼有序。——孟子

  18、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9、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20、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孝经》、《弟子规》、《孟子》、《论语》、《尔雅》等五部典籍。

1、《孝经》:《孝经》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2、《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4、《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尔雅》:《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尔雅》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伤毁,孝之始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必告,归必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该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唯其疾之忧。

仔细寻找,还有许多。

中国古代对于孝的论述?

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