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落款的年月日怎么写?
1、古代书画家一般采用帝王年号与干支历、农历按需要相结合的方法来纪年、月、日。
2、硬笔书法落款可以按照上述传统格式,也可以按照现代格式,现代格式写法很简单,照日常应用文书写就行了。
落款简介
古代多在书信、字画上题字,用毛笔竖写姓名年月,用以赠送礼物时表明赠送人和受赠人,也为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件书法作品要整体意义上的完成,落款能看出一个书家的修养和才识。现多在公文、字条上署名,一般为横写,表明其法律效应。
扩展资料书法落款的时间一般写农历的。年份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在一起。
比如,今年2009是:己丑年。月份和日期也可以用天干、地支来写,但是一般比较常用下面的词汇来代替各个农历月份。
一 月:正月、孟月、初春、开岁、芳岁;二 月:仲春、杏月、丽月、花朝、中春;三 月:季春、暮春、桃月、蚕月、桃浪;四 月:孟月、槐月、麦月、麦秋、清和月。
五 月:仲夏、榴月、蒲月、中夏、天中;六 月:季夏、暮夏、荷月、署月、溽署。
七 月:孟秋、瓜月、凉月、兰月、兰秋;八 月:仲秋、桂月、正秋、爽月、桂秋;九 月:季秋、暮秋、菊月、咏月、菊秋;十 月:孟冬、初冬、良月、开冬、吉月。
十一月、仲冬、畅月、中冬、雪月、寒冬;十二月:季冬、残冬、腊月、冰月、暮冬。
另外,提款时,也可以不写具体的月份而写季节:如:戊戌年初夏。春:初春、早春、阳春、芳春、暮春;夏:初夏、中夏、夏暮、九夏、盛夏。
秋:初秋、金秋、三秋、暮秋、中秋;冬:初冬、寒冬、九冬、暮冬、中冬。
参考资料:
_书法作品格式
_书法
_落款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
公元前身是儒略历,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按一年365天计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则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九分九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三百六十五日六时十三分四十八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谓之“回归年”,亦称“岁实”。
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五十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谓之“岁差”。 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
对于回归年之时间,有记住之必要,为便于记忆,编一歌诀如下:
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由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每年余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谓之“闰年”。
无闰日这年,谓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闰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闰余,仅二十三时十五分四秒,今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积至二十五闰,为十七时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二小时五十三分二十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
解释]1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
即夏历。(“农历”一称流行的原因: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旧”,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1968年元旦,全国报纸报头一夜间将“夏历”名称改成了“农历”。
按:所谓“农历”,是指它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月、历年,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干支纪法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六十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法。
传说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这只是一个传说,干支到底是谁最先创立的,现在还没有证实,不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干支的象形文字,说明早在殷代已经使用干支纪法了。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人个对古代的天文历法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历年来我也在网络个搜寻过古代天文历法类的古籍资料,不过所找的古籍很有限,
最多的一次也才在 古籍阁 中寻找到了一百多册古代天文历法的古籍资料,真的是太稀少了,非常珍贵,下面是部分古代天文历法的古籍文献,
《清史天文志》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
《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
《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
《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
《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
《大清时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
《恒星星座书苏菲》
《授时历议》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
《晋书·律历志》
《步天歌(影印版)》
《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
《玉烛宝典》
《甘石星经》
《神道大编历宗通仪 (明)周述学撰》
《月令解 (宋)张虙》
《浑盖通宪图说 (明)李之藻》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
《授时历故 (清)黄宗义撰》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御定月令辑要 (清)康熙》
《御制历象考成表 (清)允禄》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 (清)乾隆》
《御制历象考成 (清)》
《天经或问 (清)游艺》
《天象源委 (清)张永祚辑》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
《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
《历代长术辑要 (清)汪曰桢撰》
《全史日至源流 (清)许伯政》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七政推步 (明)贝琳》
中国日历的由来如下:
1、我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历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这页甲骨历也就叫日历。
2、真正的日历产生,大约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元年,皇宫中就已经使用皇历。最初一天一页,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历分为十二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一样,每一页都注明了天数和日期。发展到后来,就把月日、于支、节令等内容事先写在上面,下部空白处留待记事,和现在的“台历”相似。那时,服侍皇帝的太监在日历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终,皇帝审查证明无误后,送交史官存档,这在当时叫日历,这些日.历以后就作为史官编写《国史》的依据。
3、后来,朝廷大臣们纷纷仿效,编制自家使用的日历,至于月历以后又发展成挂历、台历等各种形式,只是近一个世纪的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日历的品种增多、花样也不断翻新,但仍旧保持着古老日历的格局。
“历”字的笔顺为:横、撇、横折钩、撇、共四画。
一、历的释义
1、经历;经过。
2、统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
3、遍;一个一个地。
二、字源解说
本义是“经过”,甲骨文“历”字像一只脚在林中走过;金文变两“木”为两“禾”,并加“厂”表示山崖。
组词:
一、历月 [ lì yuè ]
历月是指历法所规定的月,即历书上的月。与实际朔望月不同。历月的长度都必须是整日数,因而有大月和小月之别。
二、日历 [ rì lì ]
记有年、月、日、星期、节气、纪念日等的本子,一年一本,每日一页,逐日揭去。
三、公历 [ gōng lì ]
阳历的一种,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通常所说的阳历即指公历。
四、历来 [ lì lái ]
从来;一向。
五、来历 [ lái lì ]
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
历造句如下:
1、我们读一首诗,可以欣赏其中的景物的描写,所谓“历历如绘”。
2、天堂高阁连云,历历在望,正当这个时候,地狱之门却大开,同时那地狱之门却最富有吸引力,成了旅客的最大危机。
3、历历回忆,对未来的憧憬浸润我的灵魂,我悄然微笑。
4、我眼前并没有闪过历历往事——我才只有七岁——也没有呼叫爸妈和上帝。
5、对他来说,这个历历可见的自然界是若有若无的。
6、浅溪清澈,小鱼、小虾历历可见。
7、在35集系列叙述了姐妹俩争取在大城市购置经济适用房(公寓)的历历磨难,房价飞涨,超出了大多数人可以负担的能力。
8、望着你的眼睛,当年的邂逅历历如在昨昔,就在那充满迷人芳香的小花屋。
9、当你仔细品味的时候你可以回顾历历代代妻子和女性的伤害并停止疑惑为什么女人正在伤害你们当中的男人。
10、似一泓清澈的流泉,于心湖缓缓荡漾,一些时光的碎影,恍若历历眼前。
一般来说,人们把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础的历法称为阳历,把以月相周期为基础的历法称为阴历。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参考了包括太阳、月亮、北斗七星、木星在内的各种天体的周期变化所形成的历法,因此可以称为阴阳合历。
古代习惯以十进制计数,以十日为一旬,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进行编号排序,这十个符号后世称为天干。
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将近三十天,十二个月近似于一个太阳回归年的长度。此外,木星的周期也近似十二年(实际上只有1186年)。“十二”这个整数逐步抽象出来,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序,这十二个符号,后世称为地支。
以天干配地支标记日期,是为干支纪日。中国人自从使用甲骨文开始,就在使用干支纪日。殷墟曾经发现完整的六十干支表。战国古籍《世本》说:“大桡作甲子。”大桡是谁?《吕氏春秋》上说大桡是黄帝的老师,但黄帝在历史上是怎么样的情况?可惜我们没有任何第一手资料来描述他的事迹。
▲甲骨干支表摹本
我们只知道,商朝的先公先王先妣都有自己的日名,就是美称加天干组成,后代一般在祖先日名对应的干支日期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先秦文献记载中,夏朝末期几个夏王的称号里也带有天干,因此可以认为商朝甲骨文所用的干支纪日应该有更古老的起源。
古人在长期观测天相的时候发现,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旋转,基本上与太阳年的周期相同。于是,古人根据北斗旋转的方向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再配以十二支作为序列: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东南为辰巳,正南为午,西南为未申,正西为酉,西北为戌、亥。再从地面延伸到天区,沿黄道带也可以等分出十二个区域,沿用十二支作为序列名。斗柄指向某个区域的月份,就以该区域的序列名相称。因此,十二月皆有地支与之匹配。
使用哪个月当作一年的起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直观感受不同。先秦时代的各国在建立政权后,往往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再结合斗柄指向的位置来选择岁首,是为“建正”,岁首确定后再类推导出四季的粗略划分范围,是为“斗柄授时”。
《史记·历书》上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换一种讲法,就是“夏历建寅,殷历建丑,周历建子”。
后人根据《春秋》、《孟子》等书分析,周历基本满足建子的规则,但殷历和夏历是不是完全满足建丑建寅的规则,就不太好说了。不过,由于后人认为建寅是夏历的特征,颛顼历中也糅合了夏历,那么夏历可能也是曾经存在过的历法,只是我们不能完全知晓它的历史本质而已。
东周列国时代,诸侯们开始培养自己的历法团队,自行建正。其中鲁国掌管历法的人水平低于当时的正常水平,经常出现历法计算失误,导致“超闰”或“失闰”,使得建正很难固定。鲁僖公五年(前656年)之前多为建丑之正,但是之后则多为建子之正。
如此看来,三代时期也未必是固定的“建正”,只不过是古代历法家为了渲染建正与王朝正统之间的神秘联系,图个整齐划一而已。
战国时代的历法考古资料发现较多的是楚历和秦历,而且两个历法岁首都离立春很远。楚历建亥,也就是以亥月为岁首。另外,楚人给部分月份起了奇怪的名字,分别是:冬夕(正月)、屈夕(二月)、援夕(三月)、荆夷(四月)、夏夷(五月)、纺月(六月)、夏夕(七月)、八月、九月、十月、爨月(十一月)、献马(十二月)。
秦国据说用的是颛顼历,这种历法是“亥首寅正”,以寅月为正月排列月序,以亥月为岁首,由于寅正序列下的亥月为十月,所以十月就是岁首。也就是说,楚国与秦国的岁首都是同一个月,只是月名不一样。
▲鄂君启节,开头采用以事纪年
秦朝这种以夏历十月为岁首的历法一直沿用到了汉朝。汉武帝元封七年改元为太初元年,颁行《太初历》,将夏历正月扳回岁首的位置。这样一来,元封七年加太初元年一共十五个月,岁首到这个时候才重新落入靠近立春的月份。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书法落款的年月日怎么写?
本文2023-10-30 07:41: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