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的学名,到底是叫大鲵,还是蝾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5收藏

娃娃鱼的学名,到底是叫大鲵,还是蝾螈?,第1张

娃娃鱼的学名叫中国大鲵。

俗名娃娃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但它却并非鱼类,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

世上最早的化石出土于中国内蒙古,距今约165亿年。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之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的国宝之一。

扩展资料:

中国大鲵活动在清澈、低温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栖息在泥中或者阴暗的岩石缝隙中。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

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洞的深浅不一,洞口比其身体稍大,洞内宽敞,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

参考资料:

--中国大鲵

大鲵拼音dà ní。

大鲵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

大鲵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

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食性很广,主要以蟹、蛙、鱼、虾以及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

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

生活习性:

大鲵喜欢捕食蟹类,一只体重15千克的个体胃内有蟹6只,总重量约140克;25千克的个体一次能吞食250~300克食物;曾在四川马边县发现一尾体重1蚝多的大鲵,胃内竟有一尾体重05千克的鱼。

对陕西省柞水县境内干右河上段大鲵的食性分析,其中蟹占483%,船钉鱼占125%,水生昆虫幼体占78%,水鸟占31%,木片占31%,小石块31%,大鲵幼体占15%,空胃者203%。

大鲵新陈代谢较为缓慢,停食半月之久,胃内仍有未消化的食物。它的耐饥力很强,只要饲养在清洁凉爽的水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不喂食不致饿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一种名为“大鲵”的动物呢?或许将这种生物换一种说法大家就会更加清楚了,那就是“娃娃鱼”。听起来这么可爱的一个名字,是不是因为这种鱼类长得很可爱呢?

其实娃娃鱼的取名来源并不是因为它长得可爱,而是因为这种动物的叫声跟小孩的哭声很是相似,所以才会被人们称为“娃娃鱼”。而且娃娃鱼也是现在世界上还存在的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同时也是我们国家的二级野生类保护生物。那么作为保护动物的“娃娃鱼”,你知道它的祖先是谁吗?

实际上,早在三亿五千万年前就已经有“娃娃鱼”这种生物了,比起我们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还要更早一些时间,可以说娃娃鱼是跟恐龙同一时代的生物。在生物的进化历史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还有一些人将它称作是“水中大熊猫”,由此可见娃娃鱼的重要程度。

恐龙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极其凶残的动物,但其实在那个时候有一些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猎食者在威胁着恐龙的存在。其中有一种就是霸王蝾螈。这个动物并不是善类,具有非常强的侵略性,让人类惧怕的恐龙都不敢轻易去靠近它们。

而这种生物就是娃娃鱼的祖先,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进化过程,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如此强悍的威慑力。在霸王蝾螈的嘴部可是有着几百颗尖利的牙齿,而且这个生物的身长在3~45米之间,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如此厉害的生物会在物种大灭绝的过程中失去光彩。

有一种说法就是霸王蝾螈的灭绝就是为了给恐龙的存在让位,就好像是恐龙灭绝之后才会产生人类是同样的道理。曾经称霸世界的霸主现在退化成了需要人类加以保护的珍稀动物,但是恐龙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也变成了一种鸟类动物吗?所以这些都是物竞天择的最终结局。

我国的娃娃鱼主要分布在张家界,因为在张家界有着形成于三亿多年前的泥盆纪的砂岩峰林地貌,是娃娃鱼的主要原产地,拥有着娃娃鱼繁衍生息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看完上文后,不知道是不是让你对娃娃鱼的祖先有了新的认知?欢迎大家发表不同意见。

娃娃鱼,即大鲵,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娃娃鱼”。

但它却并非鱼类,而是体形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最长的可达2米,体重为20-25千克,最大的达50千克。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背面呈棕色、红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片断化引起中国大鲵的地理分化和遗传结构变异, 是导致该物种濒临极危的主要原因。

扩展资料:

娃娃鱼的生活习性: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蛙、蛇、鳖、鼠、鸟等为食。捕食方式为“守株待兔”。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

大鲵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娃娃鱼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最后一句便是人鱼膏出处,从字面理解自然是“用人鱼油脂为蜡烛而经久不灭”,那人鱼为何物,古籍中常有将“娃娃鱼”(大鲵)记为“人鱼,孩儿鱼,脚鱼,啼鱼,腊狗”等等名称。

其中如南朝刘宋裴骃《史记解集》:“人鱼似站,四脚。”《史记正义》又引《广志》云:“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大鲵这种动物目前在中国的分布大概是长江、黄河、珠江中上游支流山涧溪流(属亚热带气候),但根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秦汉时期处于第二个温暖期。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提到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柑桔在长江中游地区广泛种植,桑树遍布鲁国;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在渭水流域也很茂盛。秦朝和西汉气候继续温暖,物候生长发育要比清初早3个星期,说明这一时期,整个亚热带北界比现在更偏北。

二、

《辞海》的解释,鲵有二种:一种是两栖类动物,四足、长尾,能上树,亦称娃娃鱼;另一种即雌性的鲸。庙庾《哀江南赋》云:“大则为鲸为鲵。”《广州记》载:“鲸鲵长百尺,雄曰鲸,雌曰鲵”。

由于鲸鱼属于大型水栖类哺乳动物,体长,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点灯确实也具有经济意义。秦始皇曾令人以连弩在海上射杀过的大鱼,有可能就是鲸。而且据国外科学家做的推算:用鲸脑油制成的蜡烛,一支的燃烧值是8克/时,则一立方米的鲸油可以燃烧五千天。

再根据汉唐时期流传甚广的《异物志》载:“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即鲨鱼),锯材木人。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这些特征不就在说鲸鱼吗?

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大鲵起源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素有“活化石”之称,是两栖类种个体最大的动物,在中国属二类野生保护动物。

娃娃鱼的种类有哪些

一、中国大鲵

我国大鲵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尤以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陕西、重庆等省市居多。3种大鲵的个体属中国大鲵最大,体长可达18米,重100千克之上;大鲵起源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素有“活化石”之称,是目前所知两栖类种个体最大的动物,在我国属二类野生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营养、食用及药用等价值。

二、日本大鲵

日本大鲵主要分布在本州到岐阜西部,四国和九州的局部地区的山区河流中。体型大,全长一般为60厘米左右,体长可达15米,重45千克;身体的北面通常为灰褐色,大都有花斑,眼很小;口裂大;背面有很多疣粒、躯干部长筒形,两侧又很厚的皮肤褶;四肢肥厚而短,扁平状;尾部短。

三、美国隐鳃鲵

美国隐鳃鲵主要分布于美国东部在纽约到密西西比一带,往西抵达密苏里州、阿帕拉契山脉以及欧扎克山脉的溪流中。美国隐鳃鲵个体最小,体长最大为074米,重18~23千克。构造与日本大鲵、中国大鲵相似,外形主要区别在于它有一对或者左侧有一个鳃裂,身体背面为褐色或灰色,其上有许多暗色斑纹,腹面颜色较浅,头部大而扁平。摄食河蟹、鱼类等动物性饵料,产卵季节为9月份左右,一般一尾成熟的雌鲵产卵有300粒左右。目前没有关于美国隐鳃鲵人工繁殖的报道。

娃娃鱼的学名,到底是叫大鲵,还是蝾螈?

娃娃鱼的学名叫中国大鲵。俗名娃娃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所以俗称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