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2收藏

古代的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第1张

剑由剑身、剑柄和剑鞘三部分组成。

一、剑身包括剑锋、剑脊、剑从、剑锷和剑腊五部分。

剑锋:剑身前端锋利部分;

剑脊:剑体中线凸起;

剑从:脊两侧成坡状部分;

剑锷:从外的刃,即剑身两旁的刃;

剑腊:脊与两从合称为腊。

二、剑柄包括剑茎、剑格、剑首、剑箍、剑缑、剑缰和剑穗七部分。

剑茎:也就是剑柄的把手部分,主要有扁形与圆形的两种;

剑格:剑茎和剑身之间的护手,又称为卫、璏、剑镗;

剑首:茎的末端常有的圆形部分,又称为镡;

剑箍:茎上的圆形凸起的纹饰;

剑缑:在茎上缠绕的绳子;

剑缰:系在剑首的皮绳,用于悬挂在手腕上便于取用;

剑穗:系在剑首的流苏,又称剑袍,有穗的剑称为文剑,佩戴于文人权贵身上,无实际用途。

三、剑通常配有剑鞘,又称为“室”,套在剑身之上,有保护剑身和方便携带的作用。

古代名剑:

一、越王勾践剑

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且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

二、吴王光剑

总长773厘米,剑格宽48厘米,剑体长65厘米,重1公斤。此剑于1993年春安徽南陵县盗掘出土,旋即流入香港古玩商肆,后由上海博物馆以重金购回。

这把剑身饰有精美花纹的吴王光剑在历经2500余年后仍锋利无比。由于此剑剑身近腊处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剑以战戍人。”从而可以确认是吴王光(即吴王阖闾)使用的剑。

三、兵马俑秦剑

此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出土时被一尊高级军吏俑压弯。但是之后,这把被压弯千年的剑竟然弹直,当场去土锈后,表面光亮如新,剑刃非常锋利,一剑可划透12层报纸。

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氧化物保护层,表明曾采用铬盐氧化处理技术。这些兵器的表面有一层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其含铬量达到078%至232%,厚度为10至15微米。

江淹《铜剑赞》序说:“春秋迄于战国,战国至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即不克给,故以铁足之。铸铜即难,求铁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

最早的铁剑是在长沙一座古墓中发现的春秋晚期的铁剑,工艺水平又有较大提高,淬火锋利,式样别致。铁剑代替铜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剑身由最短的如北京琉璃河发现的175厘米到最长如衡阳发现的那柄14米,威力大增。

据《左传》、《国语》等史书记载,当时的名剑有“湛卢”、“大夏”、“龙雀”、“纯钧”、“莫邪”、“干将”、“鱼肠”、“胜邪”、“巨溯”、“龙渊”、“豪曹”等,割玉物如割泥。拳谚说“一寸长,一寸强”,剑身由短变长,两侧剑刃能更好地发挥劈、撩、扫、斩等技法,促成了剑术和剑法的多样化。

铁剑

湛泸剑

至仁之剑。

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 越王允常恳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己铸剑。欧冶子奉命之后,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莫邪,从闽侯出发,沿闽江溯流而上,来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卢山,这里发现了铸剑所需的神铁(铁母)和圣水(冰冷的泉水)。欧冶子在这里住下后,辟地设炉,取仁者无敌之意,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炼成。

“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剑。”欧冶子带妻子朱氏、女儿莫邪和女婿干将,到闽、浙一带名山大川遍寻适宜铸剑之处。当他们见到松溪的湛卢山清幽树茂,薪炭易得,矿藏丰富,山泉清冽,适宜淬剑,就结舍于此铸剑。3年辛苦,终于铸就了锋芒盖世的湛卢之剑。时世上五大名剑是: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又作纯钩),湛卢名列第一。此剑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举世无可匹者。后代诗人题诗曰:“十年云卧湛卢下。斗间瞻气有双龙,人间何处问欧冶?欧冶一去几春秋,湛卢之剑亦悠悠。”

泰阿剑

至威之剑。

剑名泰阿(又名太阿)。取刚直不阿之意。通体金色,观其纹,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能陆断马牛,水击鹄雁。

欧冶子铸造此剑时,尚未铸成,已献于楚王,晋王出兵伐楚,两国兵力悬殊,楚国眼见覆灭。楚王于是亲上城头杀敌,手持太阿,只见一团磅礴剑气激射而出,城外霎时飞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兽咆哮其中,晋国兵马大乱,片刻之后,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军覆 没。事后,楚王召来风胡子问道:泰阿剑为何会有如此之威?风胡子对道:泰阿剑是一把至威之剑,大王身处逆境威武不屈才是真正的至威。”后为始皇佩剑传至二世胡亥赵高乱政。太阿倒持及比喻这个时期政权不在皇帝手中。

有成语“泰阿倒持”,意为“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所以,泰阿剑又被命名为太阿剑。

后太阿边比喻社稷神器。

三干将莫邪剑

至情之剑、至悔之剑。

干将,春秋时吴国人,中国古代传说中造剑的名匠,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

莫邪和干将

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干将将雌剑献与楚王,雄剑传给其子,被楚王所杀。其子眉间尺长成,终于为父报仇。

根据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的《吴越春秋》记载,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以铸铁剑。三月不成。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制成的两柄剑分别被称为“干将”、“莫邪”。剑身均有花纹。干将剑“作龟文”,莫邪剑“作漫理”(水波纹)

七星龙渊

至尊之剑。

这把剑传说是由欧冶子和干将两大剑师联手所铸。

欧冶子和干将为铸此剑,凿开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铸剑炉旁成”北斗七星"。剑成之后,俯视剑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渊,飘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龙盘卧,是名"龙渊"。

此剑铸造的技艺固然精湛,但它的闻名还在于无法知道其事实姓名的普通渔翁:渔丈人。 全名“七星龙渊”,故又作“七星剑”。

据传: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一天慌不择路,逃到长江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滚滚。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巨阙剑

至寿之剑。

单以个头来论,全长四尺三寸,却是十大名剑最大一把。能‘穿铜釜,绝铁粝 ,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

此剑初成,即献于越王勾践,他拔剑一指时,手中的剑气已将马车砍为两节。于是勾践又命人取来一个大铁锅,用巨阙一刺,便将铁锅刺出了一大个缺口来。此剑无锋,正所谓‘大剑无锋,大巧若拙。

图一:今人臆造干将莫邪剑(青铜)

干将莫邪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最早出自出汉代刘向《列士传》和《孝子传》中,后来由历史上诸多著作摘录和引用。现如今,最流行的版本为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干将莫邪的故事。

图二:某景区 干将莫邪雕像

★墨子生当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初期,《内储说下》宰人称刀刃“利犹干将”

★《盐铁论 论勇》称“莫耶之利”,谓干将之剑为“利兵”。干将似为利剑的符号。

★跟干将、莫邪之锋利相对的是铅刀之钝滞,《韩诗外传》卷七第十八章正闹言之①,而赀谊《吊屈原赋》反说之,以讽刺世人颠倒黑白。

★陆贾《新语术事》云:良马非独骐骥,利剑非惟干将,美女非独西施。“知千将、莫邪是各种利剑中最为锋利也最为有名的一种。”

★《艺文类聚》卷九三引《东方朔传》载朔答骠骑难曰:“干将莫耶,天下之利剑也,水断鹄雁,陆断马牛。”

★刘向《说苑杂言》:“干将为利,名闻天下。”所以,干将莫邪的名声来源于其锋利之刃,锋利之效又使之成为天下利剑、名剑的符号。

图三:干将莫邪铸剑情景插画

因为早期传说不但没有充满情意和奇趣的情节,其至连“干将莫邪” 也还仅只是剑名。以干将、莫邪为人名自《吴越春秋》始以干将为吴人(也有说是楚人),莫邪为干将之妻。其他说法虽不同,但同样以为人名,不过依然总有误以干、莫二字为姓,遂致众说纷纭。暂且不论干将、莫邪是否是自《吴越春秋》开始作为人名,即就作为剑名也有必要略做下说明。

根据后世干将莫邪为吴王阖闾(前514--前496年在位,卒后二十年,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作剑的主流说法,以及莫邪为欧冶子之女之说,也有干将与欧冶子一起为楚王铸剑之说。即使传说非真,从欧冶子(公元514年)与墨子(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内储说下》宰人称刀刃“利犹干将”可以大致推算出干将莫邪剑的大致时间在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76年之间。(注:刘向《孝子传》载是为晋王铸剑,《搜神记》说法是为楚王作剑,晋王春秋时期(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大致时间类似,故可忽略不提)。

图四:龙泉宝剑 干将莫邪剑(百炼钢)

从图二的雕像和图三的插画等一些作品的锻打上可以看出剑为钢铁。而★《山海经注》曰:"汲郡冢中,得铜剑一枚,长三尺五寸,今所名干将剑,明古者通以锡铜为兵器。"(注:《山海经》为战国初至汉初楚人所作,经西汉学者刘向(前77—前6)、刘歆(一名刘秀,约前50年-公元23年)父子校刊而成。《山海经注》为西晋郭璞(276-324年)所著,郭璞为《山海经》最早研究者。研究《山海经注》发现:郭璞主要围绕文字校勘及词语、名物考证两个方面进行注释,主要使用征引古籍、列举实物两种方法。在对郭璞的注释方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他不仅注重传世文献,还非常重视新出土的文献,他所征引的诸多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学、神话学价值;)

那么干将莫邪剑到底是青铜还是钢铁剑呢?

图五:青铜干将莫邪雌雄双剑(仿)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青铜剑发展的第一个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工匠已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的掌握冶炼青铜的技术,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铜与铅、锡比例也有所不同。(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锺鼎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居二,谓之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斧斤、戈戟要求一定的硬度与韧度,而大刃则硬度更高,但韧度稍差一些。<考工记>上所提出的比例,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是相当正确的。)青铜合金,硬度高而熔点低,容易加工,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与军事兵器等。越王勾践剑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

图六: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 剑长557厘米

这柄越王勾践铜剑铸制精良,集华美和实用于一身。据发掘者说,铜剑刚从素漆剑鞘中取出时,光洁如新,不见一点锈痕,摞起来的二十几层纸一划而破。东周时期吴越兵器即已利甲天下。《考工记·叙》说:“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又说,”吴越之剑,迁乎其地弗能良也,地气然也。其锋利“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可见此时期青铜铸剑术的高超。

青铜剑的制作过程(图示):

图七:青铜剑的铸造过程

春秋至战国时期青铜铸剑技术虽精湛。然而就青铜和钢铁刀剑本质上来说,青铜并不如钢铁剑的硬度和韧性高,也不如钢铁刀剑锋利。(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干将莫邪剑的大致时间在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76年之间,这一时期也正是青铜钢铁并存且钢铁兴起的阶段。)以“利剑”著称的干将莫邪会是钢铁剑吗?

铁剑始于春秋早期。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距今2900年前后的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晚期。欧冶子,中国古代铸剑鼻祖,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约公元前514年前后)。铸造了一系列赫赫青铜名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冠绝华夏。发现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三把绝世钢铁剑“龙渊”(后改名龙泉)、太阿、工布,开创中国冷兵器之先河。可见干将莫邪之时钢铁剑已然展露锋芒!《越绝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判定该书作者为汉朝的袁康和吴平)说,干将和欧冶为楚王锻造了龙渊、工布、泰阿3把钢铁名剑,这个传说是基本符合春秋实际情况的。直到战国初期钢铁剑兴起,长度不断增加,开始于青铜剑并驾齐驱,甚至超过青铜长剑。

图八:玉柄铁剑—最旱的中国铁剑

此玉柄铁剑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鉴定为:块炼渗碳钢,是公元前9一8世纪的早期人工冶铁制品,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把铁剑。

图九-1:春秋晚期·杨家山钢剑(块炼铁)

图九-2:春秋晚期·杨家山钢剑(块炼铁)

春秋晚期·杨家山钢剑,长度384cm 宽2-26cm,此时期的剑为熟铁,熟称“块炼铁”,是有矿石在800-1000度的条件下,木炭还原得到的,出炉时含有大量杂质和固体块。经金相检验,这把剑含05%的中碳钢,在剑身断面上可以用放大镜看出反复锻打的层次,约7-9层。

图十:百炼钢折叠锻打

这是用块炼铁打成片后进行固体表面渗碳,使两面形成高碳层,中间夹着低碳层,经过对折锻合,并用若干片迭搭锻打成长剑,钢的含碳量为0.5%-0.6%,金相组织均匀,可能进行过热处理。缺点:生产效率低,产量小。含碳量很低,质地很软。需要经过反复锻打才能造出一些形状简单的器物。由于上诉缺点所以未得到普遍应用。但由此也可知此时已然已经出现了“百炼钢”技术。

图十:楚铁剑(战国)

解放初湖南衡阳出土了14把楚国钢铁剑,其中最长者长达140厘米。近年在湖北宜昌出土的一柄铁剑通长120厘米,柄长30厘米以上。这种长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冶铁技术的发展与锻造技术的提高,此时钢铁剑已然由春秋时代装饰和自卫的短剑发展为了实用性武器。

图十一:战国铁剑

图十二-1:河北省博物院藏易县 战国时期燕下都 辛庄头M30出土的铁剑(金饰件) 铁已经朽烂

图十二-2:河北省博物院藏易县 战国时期燕下都 辛庄头M30出土的铁剑(金饰件)

图十二-3:河北省博物院藏易县 战国时期燕下都 辛庄头M30出土的铁剑 金饰件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秦昭王(前325年-前251年)对范睢说“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这是那个年代的秦国国君对楚国铁剑技术的赞美。由此也可以看出晚了干将莫邪剑(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76年)至少150年后的钢铁剑也只是少量但仍未普遍应用于军队(保密工艺?锻造不易?)。即铁剑只能是熟悉冶铁技术的能工巧匠为等级极高的贵族锻造。物依稀为贵,又因春秋战国时期钢铁冶炼技术的提高以及钢铁对青铜材质上的天然优势,剑君私以为干将莫邪剑为百炼钢铁剑。

三年而成,天下名器的雌雄名剑“干将、莫邪”,以君之见到底是钢铁还是青铜剑呢?

这把或已出土的千年宝剑,征服古代第一相剑师,为铸剑师之绝唱!

1965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它的剑身上有一行古篆—— “越王勾践自用剑”,拾净后它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有人说,根据古籍记载,这很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纯钧剑。

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在位的时候,命令欧冶子为他打造了五把宝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豪曹、鱼肠,还有巨阙。欧冶子是我们中国有正史记载的铸剑师鼻祖。像这种功力不俗的铸剑师,在那个时代就相当于顶级的奢侈品制造商,因为他们打造的这些名刀剑,一般人根本消费不起,所以他们的客户基本是王公贵族。欧冶子当时的主要客户就是楚王和越王。  

古代除了铸剑师之外,还有一个职业叫相剑师,就是专门相看刀剑,判断它的等级和价值的。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的相剑师叫薛烛,年纪轻轻就名动列国,被当时的人称为天下第一相剑师。有一天,薛烛游历到了越国,越王勾践就把允常留给他的这五把宝剑请出来,让薛烛给评价评价。在当时,越国以盛产刀剑著称,而这五把剑呢,又出自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之手,所以勾践就些洋洋得意、炫耀的意味。 

但薛烛表现得非常淡定,他先看了豪曹和巨阙,只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了两眼,直截了当就说,这两把算不上什么宝剑。毫曹光华散淡,巨阙,质地粗拙。越王听了这话,大感意外,面子上也有点挂不住,让手下把纯钧剑给呈上来。薛烛刚听到“纯钧”这两个字,就脸色大变,扑通一声,栽倒在地。然后才缓缓地从地上爬起来,整理好衣冠,毕恭毕敬地来相看这把纯钧剑。

纯钧剑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根据《越绝书》的记载,它周身的光华似芙蓉始出,花纹如星宿排列;剑身之光泽,似水漫池塘;剑刃之巍峨,如壁立千丈;剑气之寒光,像冰雪消融。薛烛看过之后,也不由的感叹,真乃宝剑也。

越王勾践对薛烛说,之前有人用骏马千匹、有市之乡两处、千户之城两座,打算换我这把纯钧剑,阁下以为如何?薛烛斩钉截铁地道,不可。这把剑在铸造的时候,赤堇山开裂,山中出锡,若耶溪干涸,水中出铜,天上的雨师洒水,雷公参与锻造,蛟龙看护炉灶,天帝填装炭火,方始铸成。铸成以后,天神归位,赤堇山合拢,若耶溪恢复波涛汹涌。所以这把剑,可谓是天人共铸,欧冶子之绝唱。怎么能轻易拿这些俗物交换呢?

只是非常可惜,目前这把纯钧剑并没有确切的实物,只有一把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过了几千年依然是寒光锋利,剑身剑格的纹理雕琢,都让人叹为观止。至于纯钧剑,即便不是这把已出土的勾践剑,也只能更好不会次之。  

排名不分先后,另:其实中国春秋时期名剑甚多,所谓十大名剑或八大名剑并没有明显的定论。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铸剑大师,叫欧冶子,他所铸造的剑很多都是名剑。一般来说比较出名的有有八把(也就是LZ说的八大名剑):湛卢、纯钧(又作纯钩)、胜邪(又名磐郢)、鱼肠、巨阙、太阿、龙渊、工布、另加上干将、莫邪公为十大名剑。

1、湛卢:湛卢或湛泸是春秋时期铸剑名将欧冶子所铸名剑之一。五大盖世名剑之首。汉˙袁康《越绝书˙卷十一˙外传记宝剑》:“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2、纯钧: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亦作“纯钩”。关于纯钧还有一个故事,这里就不讲了,要不太长。LZ有兴趣可以找找看。

3、胜邪(又名磐郢):春秋战国时欧冶子所铸五把宝剑之一,排第三,是小剑。欧冶子铸此剑时曰:吾每铸一剑,便铸一恶,故此剑名曰胜邪。

4、鱼肠:《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意谓极小之匕首,可藏置于鱼腹中,由此得名。

5、巨阙: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所铸。干将,莫邪,巨阙,辟闾号称四大剑,钝而厚重。阙:通“缺”意为残缺,但其坚无比故号“天下至尊”就是其他宝剑亦不敢以之争锋。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宝剑,一为巨阙,其余依次名为纯钩、湛卢、胜邪(又名磐郢)、鱼肠,全都锋利无比,而以巨阙为最。(巨阙剑〕刃长三尺有三,柄长七寸,刃宽约五寸,重约五斤,挥动时剑气纵横,乃越国名匠欧冶子所铸,上好须非的宝剑,亦是旷世利器。

6、太阿:古代楚国宝剑名,《越绝外传·记宝剑》中楚王请欧冶子、干将、莫邪来西平棠溪铸成太阿名剑。又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使人于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亦作“泰阿剑”。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三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翠凤之旗,树灵龟之鼓。”一作“太哥”。太阿问世之后一直为威道之剑,和鹿鼎类似,代表国家的权威,因此,“太阿倒持”经常代表中枢权力下降,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7、龙渊: 龙渊剑出自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四大铸剑师之一的欧冶子之手。欧冶子在龙泉的秦溪山旁冶铸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 当年为纪念龙渊剑出世,楚王赐名此剑出产之湖为“剑池湖”。唐代亦为纪念龙渊剑,欲将龙渊剑出产之县命名“龙渊县”,但忌讳用高祖李渊之名的“渊”字,故改名“龙泉”。龙泉县由此得名,龙渊剑亦从此改名为“龙泉剑”,更扬名天下。

8、工布:源于《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汇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所以说此剑为欧冶子及干将为楚王所铸。又有传说此剑乃秦始皇佩剑,工布乃霸道之剑,挥舞之时可觉叱咤天下、气盖山河。

9、10、干将、莫邪:干将是春秋末著名冶匠,相传为吴国人,与欧冶子同师,善铸造兵器。曾为吴王阖闾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金铁不销,其妻莫邪断发剪爪,投入冶炉,于是“金铁乃濡”,成剑两柄,即名为干将、莫邪。

都是搜索的,和实物有多大的差距我不好说,因为真的我也没见过。这是我找的觉得差不多的。

两汉四百载,分为魏蜀吴。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

孙权在金陵,鼎足互相图。

提起三国时期的名刀宝剑,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刘、关、张三兄弟的雌雄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原因也很简单,《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成书于明朝时期的小说,在武器的描述上与三国时期肯定有不小的差距。下面小编就以魏、蜀、吴、晋、群五个部分,盘点一下古籍中记载的三国刀剑,以飧读者。

1、魏文九宝

“魏文九宝”见于《文心雕龙·铭箴》,文中评价为器利辞钝。《全三国文·卷八》中载有曹丕的一篇文章《剑茗》,其中交代魏文九宝中有三把剑,名为飞景(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五两,“光似流星”)、流采(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四两,色如彩虹)、华锋;三把刀,名为灵宝(长四尺三寸,重三斤六两,龟纹)、含章(长四尺三寸,重三斤十两,色如红霞)、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刀身如霜雪);两把匕首,名为清刚(肌理如冰)、杨文(光芒四射);一把露陌刀,名为龙鳞(长三尺二,纹理如龙鳞)。

2、太一刀

在消灭蜀汉之后,钟会在成都得到太一刀。后来钟会死于兵变,这把刀落入部下王伯升手中。王伯升有一次渡江,刀自行飞入水中。

3、“黑漆刀”

邓艾在十二岁时,在《陈太丘碑》下挖到一口刀,刀身黑色如漆,小编称之为“黑漆刀”。“黑漆刀”长有三尺,刀上面能隐约感受到刀气,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一把神刀。

4、王双刀

王双曾经在集市上买到一把刀,卖刀人说得到这把刀的人会大富大贵,说完就消失不见。王双买刀以后,果然成为曹魏将领。后来王双将这把刀与曹真的一把刀相换。

1、蒲元神刀

蒲元为蜀汉巧匠,善于制刀。曾为诸葛亮制作三千把宝刀充当军械。蒲元神刀极为锋利,可以轻易砍断装满铁珠的竹筒。诸葛亮能够在正兵上压制司马懿,或许就有蒲元的功劳。

2、万人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武器是八十二斤重的冷艳锯,这种重量的武器显然不适合用于实战。《古今刀剑录》中记载,关羽自己采集铁矿,铸造出两把刀,刀铭为“万人”。后来关羽发动北伐围攻襄阳、樊城,却遭到孙权的偷袭。他第一时间没有沿汉水撤退到上庸、房陵、西城三郡,而是南下取回南郡。结果落到孙权布置的包围圈中,兵败身死。关羽覆败时,由于爱惜宝刀,不想让它为孙权所得,将其投入水中。

3、新亭侯刀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大部分荆州,张飞被封为新亭侯。他自己命令工匠打造一把刀,刀铭为:“新亭侯蜀大将也”。后来张飞被账下范强、张达所杀,二人逃亡东吴,新亭侯刀也流入东吴。

在明朝以后,张飞的形象发生了转变,由骁将莽夫转为善于书画的风流儒将。《新亭侯刀铭》就成为张飞善于书法的证据之一。但这个说法并不能站住脚。其一,《古今刀剑录》中并未说明此刀铭为张飞手书;其二,这个刀铭本身就存在较大问题。张飞封为汉寿亭侯的时候,刘备尚且没有入蜀,“蜀大将”存在“时空穿越”的问题。

4、“赤血刀”

“赤血刀”为黄忠所持。刘备借取南郡后,得到一把宝刀,刀身红色如血,小编称之为“赤血刀”。在“汉中之战”中,黄忠就以“赤血刀”杀敌,一天下来手刃敌人以百计。可见“汉中之战”的激烈程度,还有“赤血刀”的锋利。

古代的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剑由剑身、剑柄和剑鞘三部分组成。一、剑身包括剑锋、剑脊、剑从、剑锷和剑腊五部分。剑锋:剑身前端锋利部分;剑脊:剑体中线凸起;剑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