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考古历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乐山大佛考古历程,第1张

  乐山大佛的建造始于唐朝,当时的皇帝为了祈求天灾不再,便下令在乐山建造大佛。大佛的建造历时近100年,分为三个阶段。阶段是在唐代建造的,第二阶段是在五代时期,第三阶段则是在明代。乐山大佛的发现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位名叫赵朴初的文化学者在乐山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现了一座巨型佛像。他发现这座佛像的规模非常大,便开始对它进行研究。

  乐山大佛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一,因此它的保护历程非常重要。在20世纪初,乐山大佛的保护工作并不完善,很多游客和研究者随意攀爬和破坏佛像。这对乐山大佛的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乐山大佛的发现历史充满了神秘和传奇,它的保护历程也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我们应该珍惜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对它的保护和研究,让它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乐山大佛是弥勒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的具体始建时间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仅记载了一个大致的唐代“开元初”,最早是由贵州僧人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的,修凿的佛像为弥勒佛,其目的是减弱该河流交汇处的水势。佛像开建后受到了人们大量的捐物捐资,当地的官员因此曾向海通和尚索贿,海通和尚拒绝,称“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前来索贿的官员仍然强行索贿,海通和尚便自挖一只眼睛,将这只眼睛放在盘子里递给该官员,该官员此后再无针对大佛的索贿行为。

乐山大佛的设计特点: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峨眉山-乐山大佛(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

乐山的文化遗产有:峨眉山、乐山大佛。

1、峨眉山

众所周知,峨眉山位于乐山市峨眉山市,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为普贤菩萨的道场,自古就有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之称。据传,从汉代开始,峨眉山上就出现了佛寺。从魏晋到宋代,山上共建有大大小小寺庙近百座。

2、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据记载,乐山处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连连遭受水患,当地百姓痛苦不堪。海通禅师见百姓连年为水患所害,遂发愿开凿大佛。

乐山小吃

1、苏稽米花糖

苏稽米花糖,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苏稽米花糖产于四川乐山市苏稽镇,故名,米花糖在清末就有名,是乐山地区传统名产,原料配方主要是白芝麻、花生仁、泡米,特点是香甜可口,酥脆化渣,具有米花清香味。

2、乐山烧烤

是源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乐山的川味小吃,乐山烧烤于2016年入选乐山“十大菜品百道美食”,成为乐山市美食名片代表之一。

3、麻辣烫

麻辣是源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流行于各地的汉族特色小吃,后有东北改良版本。小凉山彝族刺绣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在明清时期盛行,在彝族姑娘的巧手下,彝族刺绣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直流传至今。

峨边县的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彝族文化,其中,引以为傲的便是传承千年、绚丽多姿的小凉山彝族刺绣。2009年7月,小凉山彝族刺绣,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通和尚,出生于大唐开元初年,中国贵州人,是四川省乐山大佛的创建者。他十二岁出家,师从于高僧慧净,二十四岁时离师游历天下。

在当地的地理志古籍当中,记载了这尊大佛的来龙去脉。原来,在我国唐朝时期,这里的水势凶狠,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惨剧。因此,海通和尚为了能够镇住当地的水势,主动要求修建大佛,这一工程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正式动工。他最开始建造乐山大佛的原因是:他发现岷江、青衣江、大渡江三江汇聚凌云山脚下,总是发生“舟随波去,人亦不存”的水患,决心凭崖开凿一座弥勒佛,减煞水势,永镇风涛。

于是,海通和尚四处化缘,历经20多年的艰难,终于筹得一笔修建大佛的资金。开凿之日,万众瞩目,人们奔走相告仅仅是将开凿下来的石块运出去,就可能会耗费几代人的时间,在确定自己要为附近的人民建造一尊大佛来抵抗当地的水灾之后,这个和尚便开始四处筹款,想要筹得足够的善款来为自己修建大佛提供便利。谁知他的这一行为却引起了当地贪官污吏的不满。

无奈之下海通和尚自毁双目,筹得了很多善款,在海通和尚的努力下乐山大佛的建造正式开始,不过海通和尚却因为积劳成疾过早离世。海通和尚离开之后,乐山大佛经历了两次停建才得以最终完成,40多年之后,剑南西川节度使拿出自己的俸禄帮助乐山大佛继续建造。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近100年的时间,这尊70多米高的乐山大佛终于矗立在世人的眼前。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

  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乐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政府拨款对大佛头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维修。同时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及服务设施。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乐山大佛的由来和历史: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简介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

2020年2月,景区宣布对医务人员免门票: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一年(含“夜游凌云山”、“夜游三江”体验)。

名称考义

“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

建造于唐代的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谜。事实上,根据后来诸多专家考察证实,这座被称为“乐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1989年,历时两年多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正式启动。其间,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的时候,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经实测,该碑高66米,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碑宽384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这通摩崖碑的发现具有相当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直接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现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献。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上的酒店,温泉,游玩吃饭有点贵,建议去嘻嘻团参考价格,以避免花冤枉钱

乐山大佛考古历程

  乐山大佛的建造始于唐朝,当时的皇帝为了祈求天灾不再,便下令在乐山建造大佛。大佛的建造历时近100年,分为三个阶段。阶段是在唐代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