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我国古代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是的 儒家的经典,道德的规范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有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扩展资料: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本文2023-08-05 05:31: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