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艾滋病村真实的许三观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4收藏

《许三观卖血记》: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艾滋病村真实的许三观们,第1张

村里有个老头很瘦,皮包骨头,不管现在吃多少饭,就是吃不胖,听老人说,是年轻时卖血卖的了。

邻县,上蔡,被人叫做艾滋病村(前十来年),也是卖血卖的了,感染成病了。

时代的车轮缓缓走过,小人物的命运随着车轮而碾压,重塑。

《许三观卖血记》:

十二次卖血,贯穿了他的生命历程,他以他的血液,哺育了一家五口。

以人民公社、饥荒、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等历史纪编织了一条时间线索。而“卖血”是在这个时代下的产物。

许三观与许玉兰那三两句话、几坛好酒便能结婚的时代,两人之间直愣愣的对话可谓是“ 快刀斩乱麻”。

余华平铺直叙,不加修饰地叙述二人的婚后故事。

一乐打伤了别人,许三观迫不得已去卖血赔钱,又被别人指出一乐不是亲生儿子,这一段完美的展现了许三观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性格:不愿意吃哑巴亏,也会愤怒。

但最终他难得的善良和宽宏,并愿意为家庭、为他的大儿子去医院卖血赔钱。

在重归于好后,他们面对的是来自历史中的打压。由于人民公社的失败,再加上饥荒,几乎压垮了每一个底层人民。

为此许三观又一次去卖血,来改善他家吃了几个月粥的艰难处境。

在家中耍嘴皮子为家人“炒菜”缓解饥饿,在当时,连米都不能吃到的家庭不可估量。

而炒菜情节中的说的肉和猪肝等,都是许三观一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许三观带着几个孩子去胜利饭店吃上了一顿面条,一顿用自己的血液换来的面条。

许三观对自己的大儿子仍有隔阂,故没有带他去吃面条。

在一乐走丢之后,他背着不是亲生儿子的一乐去吃了面条,再次展现了许三观的善良宽宏,这是在旧时代中难能可贵的。

苦难给予我共鸣。

高潮部分是许一乐的病倒,不论是许二乐连夜冒着风雪送哥哥回家的兄弟深情,许三观一路卖血到上海,血气不足冷得直哆嗦,晕倒在医院里,差点把命都卖掉了的父子深情,都让人扼腕长叹。

故事的最后,许三观一家熬过了时代,年迈的许三观在酒店里吃起了那炒猪肝还有黄酒。

这是余华先生少有的圆满结局,看到这我心里很欣慰,真的很怕妻子像《平凡的世界》里那样得病而亡,也害怕像《活着》中只剩福贵一人孤老终生。

许三观其实是那个时代里一个很小的缩影,他要凭着卖血这一条有生命危险的路,去哺育他的家庭。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艾滋病村

一、艾滋病村的发展史以及救济情况

1986年至1996年之间,卖血成为了上蔡县农民们的一大收入途径,有村民发现卖血可以增加收入,一传十十传百,许多石佛村村民们都前去卖血。

有些年轻健壮的小伙子18岁就开始卖血,有些村民一个月卖了28次血,有些人甚至一天卖3次血。村民们卖完血就去喝盐水和糖水来补充水分,喝完再继续卖血。

1996年,有位村民连续多天低烧,使用抗生素或是其他药品都无效。由此,石佛村确认了首例艾滋病,从此整个村庄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石佛村村民感染上艾滋病不是因为采血器械消毒不严格或是共用针头,而是由单采血浆卖血,回输红血球所导致的。

所谓“单采血浆”,是血站把采到的血用离心机分离,只留下血浆,把红细胞回输给卖血者。艾滋病病毒就是血站在“单采血浆”回输红血球的过程中,在卖血人员中传播开来的。

人们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也不知道这种病会以怎样的方式传播,更不知道要怎样预防和治疗这种病。村内的艾滋病患者又黑又瘦,身上有许多疱疹和溃烂。因为当初没有针对性治疗,一旦发病,患者往往坚持不过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

由于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匮乏,当时的石佛村村民们不敢接触艾滋病患者,担心肢体接触就会被传染上病毒。

艾滋病患者们从而受到了来自其他村民们的歧视,患者用过的碗和杯子都会被其他村民直接扔掉,没有人愿意与其家属和孩子接触交往。

患者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和绝望。由于失去了生存的希望,有些患者开始进行打砸抢等违法犯罪行为,但是政府对于这些违法犯罪的艾滋病患者也没有合适的处理办法,当时的社会稳定便受到了危害。

不少村民不得不想方设法逃离家乡。产于上蔡县的农产品也无人购买。

1996至2004这八年间,上蔡县几乎每天都有艾滋病患者去世,有时甚至一天会有十几个患者发病去世。

2004年,上蔡县的艾滋病疫情被公开,河南省共有38个疫情村,上蔡县占了其中22个,邵店镇有13个,包括石佛村。

2004年,河南省政府对全省的的各个艾滋病疫情村都派出了工作队,帮助当地村民防治艾滋病。从美国引进的抗病毒药物逐渐稳定了艾滋病患者的病情。不少来自德国,加拿大和其他地方的医疗专家都前来石佛村进行调查和宣传。

专家们告诉村民们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与患者的日常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一接触到空气就会死亡。村民们看到这些专家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并且一起吃饭,逐渐打消了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心理。

专家们也给予了艾滋病患者们关于新药物和治疗的研发希望,并且鼓励他们与病魔斗争。

二、卖血种祸根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由于主管部门疏于管理,血站这一以救死扶伤、为民服务为宗旨的社会公益事业被一些利欲熏心、牟取暴力的人看中。

血站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河南省某地区一度曾有33个血站成立,仅上蔡县城就办了4个。

其中有公办的、私营的、卫生医疗部门办的,也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办的;有技术、有条件的办,无技术、无条件的也办。

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摆脱贫困,纷纷加入了卖血者的行列。卖血被当成了一种有效的致富门路。

当时,一些上蔡县的有识之士就对此现象忧心忡忡。卖血的确为一些急等钱用的人解决了燃眉之急,但由此发生的悲剧也不少。

例如,频繁卖血使卖血者的生理机能遭到破坏,体弱、贫血、甚至染上乙肝。但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艾滋病已悄悄走进上蔡县,并卖血者已被成批成批地感染。

80年代末期,卖血队伍出现了所谓的"血头",血头一般由三种人担任:卫生防疫部门的工作人员;卫生防疫部门工作人员的亲友;有头脑、有关系的卖血者。他们实际上都是采血后再高价转卖,以赚取利润的生意人。

为了赚钱,他们草菅人命,采血时不体检、不化验,有血就抽,来者不拒,抽血器具消毒不利,很多人在抽血时共用一个针头,如此交叉感染,一病百病,在大张旗鼓的卖血中酿成了这场大祸。

大祸终于在90年代末爆发。

不要怪他们,不要怪上蔡人,太穷了,日子太难了。

书中的许三观不是乐于卖血的,不是被生活逼到无路可走,没有人愿意卖血的。

但生活总是会会有无路可走的一天,许三观这辈子几次无路可走都是他卖血熬过来了。

所以,**这些事永远无法合法化,因为底层人民日子太难了,肯定会碰到走不下去的时候,如果**合法了,后果将难以想象。

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已波及31个省市区,现有艾滋病毒携带者84万,为了寻求对艾滋病治疗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从临床实践来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艾滋病,优势更为明显。近日,记者就相关的内容采访了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王融冰教授。

观察对象和方法

据王融冰介绍,北京地坛医院于两年前即开始对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进行中医症状证候的调查,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免费中药治疗。为了确切分析中医药疗效,该院对32例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在西医抗病毒治疗同时加用中医治疗,与同期基础情况接近的单纯西医抗病毒治疗的33患者进行了初步对照分析。参与本组治疗观察的人群全部为2005年2月至7月在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门诊的治疗者,诊断标准依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制订的《艾滋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2005年《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在抗病毒治疗半年后记录CD4以及CD8作为观察起点,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患者,其免疫功能已进入相对稳定期,此后3个月后的复查结果作为观察指标终点,用中药者疗程3个月。

观察指标包括人口自然项目,病程,用药情况,血常规、肝功ALT、肾功Cr,CD4、CD8数量和CD4/CD8比值。T细胞亚群检查用流式法,以该院检查为主。部分病人治疗前检测了病毒载量。中西医结合组的主证及症状以咳嗽、腹泻、纳呆、头痛、自汗盗汗、乏力、消瘦以及体重作为观察指标,用中医症状证候积分规则记录治疗前后变化。两组基础治疗均可用抗逆转录酶药物,中医药治疗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为基础,个性化辨证论治,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患者加用中药后继续抗病毒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

王融冰说,客观地看,中药治疗3个月后免疫指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有显著差异,患者临床症状以乏力、腹泻、纳差改善为最明显;治疗后CD4T细胞上升,自身对照具有显著性差异,CD4/CD8比例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11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体重增加,17例体重基本平稳,中药治疗有6例未用抗病毒治疗者,治疗3个月后CD4T细胞、CD8T细胞数同步轻度上升。

单纯用西药抗病毒治疗,治疗后CD4T细胞轻度上升,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CD4/CD8比值治疗后升高,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组CD4T细胞上升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恰当的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

关注选择中药加入治疗后的影响

王融冰对于目前临床治疗艾滋病患者如何正确使用中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医药介入艾滋病的治疗以发病前期的患者较为适宜,此期患者自身抗病毒能力存在,处于正邪抗争阶段,中药显示具有保护细胞免疫,增强抗病毒能力,在抗病毒作用方面中医药虽非所长,但中药的毒副作用少,适宜早期单独应用,可能推迟抗病毒药的使用,避免诸多不良反应,或与抗病毒药同用,发挥协同作用。

她指出,注重个体化,从患者的体质和主症辨治,虽症状表现各异,但舌质多暗淡,脉象多为沉细,究其本质为气阴两虚,卫外不固,疫毒耗伤正气,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病机为正衰邪盛,百邪丛生,继而变生诸症,故以扶正为要义,以健脾益气养阴类中药使用频率为最高。根据患者就诊时的情况,从改善患者的主症入手,随症加减,获效后及时调整机体的全身状态,疗效较好,多数病人依从性尚好。

抗病毒鸡尾酒疗法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了希望,在用药后的前半年病毒被快速抑制,CD4T细胞迅速回升,全身情况同步改善,继续用药则CD4T细胞上升逐渐放缓,多数患者的CD4T细胞维持在一定数量后,难以达到正常水平。部分晚期病人虽然病毒载量难以测出,但细胞免疫长期处于衰竭状态成为致死原因。因此针对用抗病毒治疗有效,其免疫系统处于相对稳定期的患者使用恰当中药,目的在于促进免疫恢复,初步疗效说明中医药早期应用和与抗病毒药物同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所观察的病例数较少,同时因病毒载量指标没有监测,因此对于中医药如何与抗病毒药配合应用,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还需要深入研究。

关于药物制剂问题,王融冰举例说,水煎汤药效果是最好的,如果用成药效果就差,所以如果有好的工艺把汤药的疗效显现出来,那么会有更多病人希望用中药。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那就是在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同时,有计划、有目标作一些翔实临床观察,才能充分说明问题。

王融冰总结说,一方面,国外一些学者根据药物代谢产物及其理化性能分析,认为某些中药参与治疗可能导致抗病毒药效受到干扰,本组对照观察未证实此种现象。人体代谢的复杂性使体内外试验并不一致,中国有广大的中药资源,适当注意可以回避。另一方面,现行疗效评价方法主要针对抗病毒疗法设计,反应了艾滋病治疗本质,但不能全面反映中医药临床特点。中医药改善症状,增强人体抗病毒能力在临床中得到普遍承认,中医药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此应根据我国国情开发确有疗效的中药,尽快完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标准。

提醒您:中西医结合治艾滋病有优势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艾滋病是人类尚未攻克的疾病之一,但研究人员从未放弃研究。甚至有研究者开始从中医中寻找方法。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

艾滋病2005年11月21日,加上国家艾滋病计划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艾滋病感染人数将达到4030万。2005年,新增感染人数为490万,310万人死于艾滋病。目前,全球每天新增艾滋病病例15万例,8000人受艾滋病影响而死亡。世界上每年约有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这种疾病于1981年6月在美国首次报道。到目前为止,它已经扩散到世界上近百个国家的艾滋病试纸上,中国也不例外。1985年6月底,北京协和医院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中国自1994年以来。艾滋病病例数和受艾滋病病毒影响人数迅速增加,全国各省区无一幸免,但云南、新疆、四川等地最为深刻。截至2005年8月底,中国报告了132,545名艾滋病毒感染者、30,158名中间艾滋病患者和7,643例死亡。迄今为止,还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理想方法。

临床症状多样化:

有的患者只有感冒症状,但并没有发病,反而成为无症状的毒物;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咽炎、咳嗽、皮疹、肌肉痛、关节痛、乏力、恶心、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便血、体重减轻、惊厥、肿瘤、深部继发感染、颈部、腋窝或腹股沟淋、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最后因为患者免疫系统崩溃,很快死亡。该病的特点是:传播快,扩散快,多为无症状的du携带者分散,不易发现。潜伏期长,一般为6个月至2年,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难度大。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后一年内死亡。根据目前的讨论,此病为T细胞白血病杜型(HTLV型),是性传播的重要途径,其次为血液污染和围产期母婴传播。其他的,比如眼泪和唾液,也可以传播。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性传播,为血库和血液制品中的献血者提供病原体疾病的du检测。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讨论,目前并不宏大的治疗方法是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国组织中医专家参与国内外疾病预防。

目前,就艾滋病的治疗而言,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很难彻底清除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西医常用的抗恶化病毒药物有AZT、拉米夫定、拉米夫定、那地那韦等。杜联合疗法(HAART),即鸡尾酒疗法。它的作用是直接瞄准靶心,控制病杜的数量及其在体内的进展。这种病毒甚至无法在血液中检测出来,但尽管如此,艾滋病病毒并没有在体内完全消亡。虽然西药的疗效已经得到证实,可以治疗慢性可操作性疾病,但由于杜的价格高、覆盖面有限、耐药性强、副作用大,不适合大规模实施。据调查,艾滋病感染者服用。在\'鸡尾酒\'套餐后,河南40%的患者退出治疗,包括全身反应、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四肢麻木、腹痛和腹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五省中医艾滋病治疗临床技能计划(试行)》将艾滋病分为三期21型。但总的来说,临床症状是‘精虚标实’,即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热瘀互结。治疗标准‘宜补不宜泻’,通常可以承认: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清热化瘀,解郁散结。单一药物可以在体外抵抗疾病。发现70多种中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艾滋病病毒恶化和蛋白酶的作用。一些中药中还含有多糖、生物碱、黄酮类、萜类和蛋白质

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人参、茯苓、当归、大枣、杜仲、*羊藿、苦参、柴胡、香菇、丹参、黄连、金银花、黄芩、天花粉、夏枯草、穿心莲、牛蒡子、紫草、狗脊、贯众、千里光、

二。一种治疗艾滋病的中药组合物:

人参汤、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清营汤、三黄解毒三甲杨蓉汤、牛黄解毒汤、清宫汤、八味地黄汤、六味地黄汤、补阴汤、消炎解毒汤、龙胆泻肝汤、白虎参汤、羚羊钩藤汤、银黄注射液、复方丹参。

三。抗其他疾病的中药杜:

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黄芩、黄柏、大黄、野菊花、紫草、柴胡、穿心莲、茵陈、虎杖、百部、大蒜、牛蒡、赤芍、牡丹皮、夏枯草、贯众、射干、树枝、鱼腥草、蒲公英、马齿苋、

四。治疗机会性感染的中药:

1广谱抗菌中药: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黄连、黄芩、大黄、青黛、紫花地丁、蒲公英、穿心莲、败酱草、山豆根、龙胆草、龙胆草、知母、厚朴、牡丹皮、白芍、夏枯草、南瓜粉、牛黄、大蒜

2防霉中药:如黄连、黄柏、苦参、白鲜皮、射干、大黄、白头翁、桔梗、鱼腥草、黄芩、黄精、山豆根、芙蓉皮、丁香、川楝子、凤仙花、石榴皮、枯矾等。

抗螺旋体中药:如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土茯苓、黄连等。

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经验主要是通过提高患者免疫力、调节身体机能来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甚至完成患者与艾滋病病毒的共存。但从目前的思考和报道来看,中医是在降低病督负荷(疗效最好),结果比西医差。我认为是药物剂量有限造成的。如果我们想突破常规剂量,疗效就会提高。与西药相比,中药副作用小,耐药性小,价格低廉,符合我国国情,患者依从性好。它可以防止病人死亡,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流行市场情况、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中医对一些疾病的称呼(如文怡、虚劳、积劳等。))有相似之处。这种相关性为中医治疗艾滋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诊疗经验和用药思路。目前,我们对艾滋病的中医病机和证型有了大致的了解。由于中医的治疗非常重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整体调整和单项治疗,主要针对艾滋病患者,而不是单纯的杜病,因此,这对患者意义重大。在治疗过程中,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把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联系起来,具体病情具体分析。

艾滋病最早从哪里传来的

 艾滋病最早从哪里传来的,现阶段对于艾滋病的治疗还处于降低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阶段,世界卫生组织也于1988年开始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最早从哪里传来的。

艾滋病最早从哪里传来的1

 我们都知道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它由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使人体慢慢丧失免疫功能,让患者更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同时引发恶性肿瘤。因为艾滋病潜伏期很长,甚至可以达到8-9年,故艾滋病人在发病以前还是可以无症状地正常生活和工作。

 但艾滋病也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病症,迄今为止,它在全球已经夺去了3500多万人的性命,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那么,这种原本是在黑猩猩身上携带的病毒,是如何一步步传播给人类的呢?

 早在1981年6月5日,艾滋病就有了世界上第一次正式记载,当时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第二年这种疾病被正式命名为“艾滋病”,并开始在各大洲迅速蔓延。而我国的首例艾滋病病例出现在1985年,患者是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病发不久后就死于北京协和医院。

 此后对于艾滋病的研究从未断绝,医学研究人员在非洲黑猩猩的身上就发现了一种病毒,后被证实艾滋病病毒就是黑猩猩血液里跨越种间屏障进入人体的病毒。换言之,最早的艾滋病病毒就是由黑猩猩传染给人类,再由人类进一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我们知道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分为三种,母婴、血液和性传播。而最开始的传播中,病毒要跨物种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杀死很多外来的病毒,所以最开始从黑猩猩到人的传播最有可能的就是血液的直接接触或交换。

 很久以前的非洲部落里经常会猎杀大猩猩,人们在捕猎过程中极有可能受伤,在伤口处沾到含有病毒的大猩猩血液,人类就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世界上最早一个患上艾滋病的人类已经不可考证,但可以确定病原体就是从非洲的黑猩猩的身上传播到人类体内的。

 而第一个把艾滋病带出非洲的人叫Gaetan Dugas,这个加拿大籍的空少被疾控中心称为零号感染源,他的私生活混乱,平均每年有100个不同的性伴侣。这个在1984年因为艾滋病而去世的男人,为艾滋在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今的艾滋病还属于不可根治的疾病,无论是特效药还是预防疫苗都尚未被研制出来,一旦感染几乎是无药可医。现阶段对于艾滋病的治疗还处于降低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阶段,为了提高人们对于艾滋病的认识以及提醒人们注意艾滋病的防治,世界卫生组织也于1988年开始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向人们普及和宣传艾滋病的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可能遇到艾滋病患者,然而艾滋病只会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日常接触并不会感染艾滋病,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艾滋病人,以平常心对待他们。如今我们的医学越来越发达,将来有一天也许艾滋病能够被攻克,不再成为夺走人性命的可怕绝症。

艾滋病最早从哪里传来的2

 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是如何传染的,有许多说法,

 第一种说法:有确切记载显示,科学家发现最早的艾滋病是来自于一名加拿大飞行员基坦·杜加,他有一个称号“0号病人”,说的是目前人类所有的艾滋病都是被他一代代传染来的。

 1980年初,科学家发现纽约和洛杉矶的一些男性同性恋患者患上了一种皮肤病和肺炎,当时还没有艾滋病这种说法,疾控预防中心为了调查这种病毒的来源,采访了一些患者,发现这些患者都和加拿大籍飞行员基坦·杜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发现,杜加作为一名飞行员经常利用飞往美国职务上的便利,空余时间停留在美国的夜店酒吧,和一些美国男性基佬一起玩耍。

 调取了他在加拿大的就诊记录,发现在1980年他的皮肤上就已经开始长出红疹和紫斑,当时医生建议他洁身自好,暗示这种病可能来自于他放荡的生活,于是基坦·杜加开始破罐子破摔,他想,这种病可能是别人传染给我的,那我什么不能传染给别人?带着这种想法,他在私生活上更无所顾忌。据他本人声称,他在美国和2500多名性伴侣一起玩耍过,1984年,年仅31岁的基坦·杜加就去世了。

 第二种说法:有资料显示,艾滋病的发现可能更早,要追溯到1930年,生活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男性黑人的血浆样本中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当地人认为这种病毒是从喀麦隆的黑猩猩身上传染来的。至于传染的方式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黑人和母猩猩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通过性传播;第二种认为是黑人在丛林里打猎时,杀死了一只猩猩,无意中自己的伤口感染了黑猩猩的血液,感染上了艾滋病。

艾滋病最早从哪里传来的3

 1985年6月初,八达岭长城景致迷人,游人如织。美籍阿根廷旅游者阿斯克墨西纳来到这里,实现了他的一大愿望。但正当他兴致勃勃,举步攀登时,突然晕倒在地。事后,由于病情发展,他被迫走进协和医院就诊。

 尽管中国医生对阿斯克墨西纳进行了及时的抢救和治疗,但病人还是很快就死于重症肺部感染和呼吸循环衰竭。其间,经与其在美国的家人联系,才知道此人有同性恋史,在美国已确诊为艾滋病。这次到中国旅行是他早有准备的一次绝命之旅。

 中国医生经过对阿进行血清学检验,完全证实他死于艾滋病。这个备受病魔痛苦折磨而死的“老外”,结束了中国“无艾”的历史。

 在此之前,艾滋病已在世界横行4年,共有7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了艾滋病。而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还是一块纯净的大陆。但有识之士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复杂多样,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艾滋病传播的所有可能性在中国都存在。

 果然,阿斯克墨西纳携带病毒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国。 而不久,有关方面在开展艾滋病监测中,又发现4名浙江省血友病人已被艾滋病病毒感染。他们都在1983年前后使用了进口血液制品第VIII因子血液制品,病毒由此而来。

 1989年10月28日,一则电视新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卫生部门正式向公众公布,我国在性病患者中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是一男性青年,在北京某副食品商场当售货员。据查,此人两性关系混乱,还多次与外国人有同性恋行为,他是在治疗性病时被发现的。

 1989年底,云南省卫生防疫部门在滇西边境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规模不大的艾滋病血清学监测,很快就确诊已有146人成为病毒感染者。这一地区临近世界最大的毒品产销地之一,罪恶的“金角”地区。

 这里的许多边民长期以来就沾染了吸毒的恶习。由于吸毒时共用不洁的注射器,导致病毒侵入和迅速传染。这是我国大陆首次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和吸毒者中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由于阿斯克墨西纳之死给中国带来了艾滋病的阴影,我国开始制定一系列措施,努力控制外来传染的可能。但国外艾滋病猖獗,日胜一日,来华外国人中的病毒感染者和发病者不断增多,增加了传入的机会。

  传染病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病因及传染途径

  本病由麻风分支杆菌感染引起,从染色特性而论,麻风菌和结核杆菌一样,是一种抗酸菌。麻风菌的形态和结核菌相似,但较粗短,人工培养迄今尚未成功。本病的传染途径尚未十分明了,其传染源为瘤型和界限类患者,患者的鼻、口分泌液、汗液、泪液、乳汁、精液及阴道分泌物均含麻风菌,通常认为主要传染方式是藉上述分泌液或患者皮肤病变的微小伤口(甚至无破损的病变皮肤)排出的菌感染他人,一般系通过长期的直接接触,但间接接触(通过衣服、用具)可能也起一定作用。麻风杆菌侵入体内后,先潜伏于周围神经的鞘膜细胞或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内,受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展为何种病理类型,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患者虽亦有特异性抗体的产生,但抗体对抑制和杀灭麻风杆菌似不起重要作用。在细胞免疫力强的状态下,麻风杆菌将被巨噬细胞消灭而不发病,反之,麻风杆菌得以繁殖,引起病变。本病的潜伏期长达2~4年,但也有在感染数月后发病者。

  麻风杆菌不能体外培养,使该菌表型鉴定困难。最近,用麻风杆菌特异核酸探针以点印迹杂交可分析活检组织中的麻风杆菌。PCR技术已被迅速应用于麻风病的诊断。

  病理变化

  由于患者对麻风杆菌感染的细胞免疫力不同,病变组织乃有不同的组织反应。据此而将麻风病变分为下述两型和两类:

  1.结核样型麻风(tuberculoid leprosy) 本型最常见,约占麻风患者的70%,因其病变与结核性肉芽肿相似,故称为结核样麻风。本型特点是患者有较强的细胞免疫力,因此病变局限化,病灶内含菌极少甚至难以发现。病变发展缓慢,传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肤及神经,绝少侵入内脏。

  (1)皮肤:病变多发生于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肤,呈境界清晰、形状不规则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边缘略高起的丘疹。镜下,病灶为类似结核病的肉芽肿,散在于真皮浅层,有时病灶和表皮接触。肉芽肿成分主要为类上皮细胞,偶有Langhans巨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图18-17)。病灶中央极少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见抗酸菌。因病灶多围绕真皮小神经和皮肤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觉减退和闭汗。病变消退时,局部仅残留少许淋巴细胞或纤维化,最后,炎性细胞可完全消失。

  图18-17 结核样型麻风

  真皮内有主由类上皮细胞构成的结节状病灶,其中可见Langhans细胞,颇似结核结节,但中央无干酪样坏死

  (2)周围神经:最常侵犯耳大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神经及胫神经,多同时伴有皮肤病变,纯神经麻风而无皮肤病损者较少见。神经变粗,镜下有结核样病灶及淋巴细胞浸润。和皮肤病变不同的是神经的结核样病灶往往有干酪样坏死,坏死可液化形成所谓“神经脓肿”。病变愈复时类上皮细胞消失,病灶纤维化,神经的质地因而变硬。神经的病变除引起浅感觉障碍外,还伴有运动及营养障碍。严重时出现鹰爪手(尺神经病变使掌蚓状肌麻痹,使指关节过度弯曲、掌指关节过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缩、足底溃疡以至指趾萎缩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体改变已不复见到。

  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 本型约占麻风患者的20%,因皮肤病变常隆起于皮肤表面,故称瘤型。本型的特点是患者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内有大量的麻风杆菌,传染性强,除侵犯皮肤和神经外,还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结、肝、脾以及睾丸。病变发展较快。

  (1)皮肤:初起的病变为红色斑疹,以后发展为高起于皮肤的结节状病灶,结节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团块,常溃破形成溃疡。多发生于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结节呈对称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肤结节使面容改观,形成狮容(facies leontina)。

  镜下,病灶为由多量泡沫细胞(foamy cell)组成的肉芽肿,夹杂有少量淋巴细胞。泡沫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在吞噬麻风杆菌后,麻风杆菌的脂质聚集于巨噬细胞浆内,乃使后者呈泡沫状。抗酸染色可见泡沫细胞内含多量麻风杆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谓麻风球(globus leprosus)。病灶围绕小血管和附件,以后随病变发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与浸润灶之间有一层无细胞浸润的区域(图18-18),这是结核样型麻风所没有的。由于患者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缺陷,病灶内不出现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也很少。经治疗病变消退时,麻风杆菌数量减少,形态也由杆状变为颗粒状,泡沫细胞减少或融合成空泡,纤维组织增生。最后病灶消退仅留瘢痕。

  图18-18 瘤型麻风

  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有泡沫细胞的弥漫浸润,后者与表皮层间有一薄层无细胞浸润区相隔

  (2)周围神经:受累神经也变粗,镜下,神经纤维间的神经束衣内有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细胞和Schwann细胞内查得多量麻风杆菌。晚期,神经纤维消失而被纤维瘢痕所代替。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和结核样型相似。

  (3)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阴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发生病变。

  (4)脏器:肝、脾、淋巴结和睾丸等脏器常被瘤型麻风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镜下皆见泡沫细胞浸润。睾丸的曲细精管如有泡沫细胞浸润,可使精液含有麻风菌而通过性交传染他人。

  3.界限类麻风(borderline leprosy) 本型患者免疫反应介于瘤型和结核样型之间,病灶中同时有瘤型和结核样型病变,由于不同患者的免疫反应强弱不同,有时病变更偏向结核型或更偏向瘤型。在瘤型病变内有泡沫细胞和麻风菌。

  4.未定类麻风 本类是麻风病的早期改变,病变非特异性,只在皮肤血管周围或小神经周围有灶性淋巴细胞浸润。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风菌。多数病例日后转变为结核样型。少数转变为瘤型。

  麻风的早期诊断和分型有赖于活体组织检查。及时的有效治疗可治愈。

  瘟疫

  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温疫在我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温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温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温疫流行之猖獗。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温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并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金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元代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疫的治疗方法。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吴氏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又进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的。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而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与散发性的不同表现。而戾气致病又有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情况。此外,由于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认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并且还指出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在与温疫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作用。

  瘟疫成人类头号杀手列入八国首脑议题

  近期,八国集团***(G8)将在日本冲绳举行年度会议。鉴于包括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等在内的传染病已成为人类头号杀手,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数计,如何遏止全球瘟疫的蔓延将首次正式列入此次会议的议题。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言人格里高利-哈特尔表示,“此举标志着人类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三种传染病很有可能彻底摧毁人类经济和社会结构。相反,如果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能共同为此做出贡献,事情将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共有3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70%的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该地区迄令为止已有1100万人死于艾滋病。

  三分之一的艾滋病患者最后都死于肺结核,后者每年夺去200万人的生命,同时又有800万人感染,几乎全部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疟疾只需借助蚊子叮咬就可以传染,在非洲,它每年要夺取100万人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发展中国家,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疫这三种传染病使各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过去35年中,仅疟疫一种传染病就使国内生产总值损失了三分之一。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一次重大艾滋病会议上曾表示,他将在八国集团***会议上敦促其他国家的***支持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水平。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八国集团所做的允诺往往最终不能兑现。例如,去年,八国集团曾宣布将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削减1000亿美元的债务,但迄令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采取具体行动。

  有鉴于此,正在积极呼吁向贫穷国家提供廉价药品的世界慈善医疗卫生阵线(MSF)警告说,八国集团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实现所许下的诺言。

  MSF女发言人萨曼莎-波尔顿说,“八国集团应该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生产一些普通药品,如治疗艾滋病的抗逆转录酶病毒药品,以使这些国家摆脱对国外大医药公司的依赖。”

  此外,鼓励、支持公共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要,研制新药品不应该象商品一样为某个跨国大公司所垄断。肺结核的治疗就是一个突出例子。目前仅有的一种疫苗还是在1923年发现的,此后,几乎没有人再去研究新的更为有效的药品。而这种名为TB的疫苗经过30多年的运用之后,不仅价钱昂贵,而且药力也在逐渐下降。

  波尔顿说,“肺结核是穷人的疾病。如果感染了肺结核,你必需呆在医院里几个月,无法工作,而这对许多人来说是根本负担不起的。”

第一例艾滋病什么时候发现已无从考究,但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是在1981年。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扩展资料:

艾滋病预防:

艾滋病的预防,要从它的传播途径,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是最基本的防范。

艾滋病从切断传染源来讲是不现实的,不能说患有艾滋病就隔离起来,而且它的传播途径也不是通过日常的接触就能传染的。

保护易感人群,就像比如我们得了麻疹水痘,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接种过麻疹疫苗了,所以你即使在接触麻疹的患者,可能得麻疹的概率就很低。

艾滋病不一样,直到现在也没有有效的疫苗被研制出来,由于这种病毒的特殊性,所以这一点也被排除掉了所以关键点就在中间,切断传播途径,那就要从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下手了。

血液传播,我们要严格的国家管理血源,避免针具的交换,不要吸毒;母婴传播,要尽早的发现母亲是HIV阳性,生孩子的话要去正规的传染病医院做母婴阻断;性传播避免性乱。

——艾滋病

《许三观卖血记》: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艾滋病村真实的许三观们

村里有个老头很瘦,皮包骨头,不管现在吃多少饭,就是吃不胖,听老人说,是年轻时卖血卖的了。 邻县,上蔡,被人叫做艾滋病村(前十来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