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用的是什么纸?
古籍书画用纸种类繁多,以时代而言,有宋纸、元纸、明纸、清纸等;以原料而言,有麻纸、树皮纸、 竹纸 、草纸等;以产地而言,有 宣纸 、开化纸、麻沙纸等;以形态分,有硬黄纸、罗纹纸、玉版宣等。
其中麻纸是我国最早应用于书画的纸种,迄今传世的最早的书法是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晋文学家陆机的章草《平复帖》。
古籍修复的原则包括最少干预原则、整旧如旧原则、可逆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
1、最少干预原则
在古籍的修复中,摈弃传统的整卷整叶托裱的方法,对文献各部分的残破现状做具体分析,对不同情况予以不同处理。尽量少地在藏品上添加修复材料,避免因过度修复而造成的保护性破坏,尽量保留古籍文献的各种研究信息。
2、整旧如旧原则
在修复中尽可能保持古籍文献的原貌,保留文献的装帧风格。这里所谓的“整旧如旧”,并不是企图回复该文献没有损坏以前的原貌,“如”古代的“旧”。古代的那个“旧”,不可能再恢复,而是尽可能保持该文献修复前的原貌,就是在修复工作中仅使该文献的残破部分得到养护,决不使其它部分的现有状况产生任何形态上的改变。
3、可逆性原则
即修复措施是可逆的,可重复的。如果将来 发现有更科学更适宜的保护修复技术,随时可以更换修复材料,回到修复前的原来状态。同时可逆性原则对于我们改正工作中的失误而尽量不损害古籍非常必要。
4、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
即修复中所用的修复材料(纸张、线、颜料、墨等)必须与原始文件的材料有一定的色差,避免与藏品本身固有的历史信息混淆。
扩展资料
古籍修复选取纸张的注意事项:
选取修补古籍的纸张,首先要注意纸张的酸碱度,不能用酸性纸张去修补古籍,以免引起或加速古籍纸张的酸化;其次,如果选用旧纸修复古籍,要注意旧纸的纸张强度不能太低。
同时,还要注意所选纸张的纤维组成应该与古籍的纸张相近,厚薄相近,颜色相似但不能相同。补纸的吸水性要强,才易于粘合,纸张帘纹的宽窄也要相近。
具体修复工作中还要注意补纸与古籍纸张的帘纹方向要一致。总之这些都适宜了,才能使修复处纸张粘结的牢固服帖,与原来的书叶协调自然。
-古籍修复
2009年11月27日下午3点32分,国家图书馆古籍图书部传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农民王兴武创办的丹寨县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全手工制造的古籍图书修复用纸的PH值高于国家标准017。
这不得不让人兴奋,因国家目前执行古籍图书修复用纸的PH值在7—8,而丹寨县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全手工制造的古籍图书修复用纸达到了78。
接完电话,王兴武高兴得像小孩一样跳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下好了,这下好了……妻子小文站在一旁,见丈夫如此开心,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跟着绽开了兴奋的笑容。
是啊,他们能不高兴吗?从2008年开始,在中央美院、荣宝斋教授岳黔山的指导下,研究并实验生产古籍图书修复用纸即“迎春苗纸”一年多来,王兴武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与痛苦,尝尽太多的酸甜苦辣……
石桥苗寨的古法造纸传承
石桥苗寨位于丹寨县北部,距丹寨县城36公里,南皋河如玉带一般弯弯曲曲由大簸箕寨流来,在石桥苗寨拐了一个“S”型大弯,把个石桥苗寨打扮得格外妩媚迷人。自古以来,石桥苗寨就有用树皮造纸的历史,湖南 烟囱维修,世世代代沿袭着古法造纸技艺。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先民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后汉书蔡伦传》中就已经有了“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但在有关史籍中对用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步骤却记叙不多,以至我们不能详尽地了解我国古代生产皮纸的方法。
到了石桥村以后,经过走访曾经从事过手工造纸的一些老农,才粗略地知道这里的手工造纸,从采集原料到生产出产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采伐构树皮,水沤,浆灰,蒸煮,二次水沤,地灰蒸,漂洗……在经过这些天然脱胶、化学脱胶、漂白等诸道工序后,余下的还有选料,碓舂,袋洗,打槽,抄纸,压纸,焙纸,揭纸等等。
据一些专家考证,石桥村的手工造纸术与《天工开物》中记述的皮纸生产工艺和陕西长安构皮纸生产工艺是十分接近的,从而证实了石桥村白皮纸生产工艺的古老性。
古法之上探新篇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石桥苗寨的造纸作坊还有80余户,生产的皮纸主要销往周边县市,由于宣传不够,市场信息不灵,皮纸销量一直在几十万张徘徊,年收入也只在几万元至十几万元之间。如今,生产皮纸的农户只剩了40余户,王兴武家就是这坚持下来的40余户之一。
王兴武家是石桥苗寨的造纸世家,到他这一代已经传承了18代。1980年,王兴武从丹寨县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石桥苗寨,开始跟父亲学习造白皮纸,这一干就是18年。18年来,王兴武跟着父亲起早贪黑,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只收入2万多元,尽管如此,王兴武却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全身心地悉心向父亲学习手工造纸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8年的造纸实践,王兴武掌握了全套手工造纸技术和流程。这时,王兴武想,能不能在生产白皮纸的基础上做点文章呢?
王兴武是一个善于思考,肯动脑筋的人。2000年,王兴武试着生产彩色纸,南通 堵漏工程,并用这些彩色纸做成各种旅游工艺品。就是这一小小的改革,却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青睐,使他的彩色纸和用彩色纸做成的旅游工艺品销售猛增,一年下来,仅彩色纸的销售额就相当于过去18年白皮纸的销售总额。
尽管如此,王兴武仍不满足,内心又在琢磨构思生产国画、书法用纸的蓝图。
想法倒是很好,做起来却是很难。喜好国画、书法的人都知道,国画、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纸张的要求十分苛刻,就全国而言,从古到今,国画、书法大师们使用的宣纸多为安徽徽州生产的宣纸即“徽宣”,而徽州生产的宣纸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竹子。虽然,用树皮造纸在《后汉书·蔡伦传》里就有记载,但近现代用树皮造宣纸的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王兴武能成功吗?
实践出真知,2006年,王兴武经过反复试验,硬是用构树皮生产出了第一批宣纸,经过上海国画院组织的书画大家试用,认为王兴武生产的宣纸浸润度好,用于国画则更耐皴擦,有很好的表现力,十分难得。
书画大家的评价就是最好的证明,王兴武成功了。
精益求精 迎春苗纸销路多
短短两年时间,王兴武生产的各种规格的宣纸便销售到了香港、上海、浙江、新疆、北京等地,年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但是,王兴武觉得石桥的手工纸还有潜力可挖,于是,2008年,在生产宣纸的同时,他又在琢磨生产古籍图书修复用纸了。
想法十分大胆,做起来谈何容易?古籍图书修复用纸要求必须是弱碱纸,苏州 堵漏工程,也就是说,PH值必须达到7—8之间,而且对原材料、水质、纸张厚度也有严格要求。在了解生产古籍图书修复用纸的各种指标后,王兴武通过走访,请来了贵州大学徐衡老师,又通过徐衡老师介绍,请来了中央美院兼荣宝斋教授岳黔山,请他作生产古籍图书修复用纸的技术指导。
与此同时,王兴武为了带动更多村民就业,自筹资金,联合22户农户在距石桥村下游一公里的大岩洞里办起了造纸作坊,成立了丹寨县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要求凡是进入合作社的技术工人,造纸工龄必须在20年以上。
就这样,从筹办到生产出古籍图书修复用纸,在合作社工人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半年时间,经岳黔山教授推荐到国家图书馆检验并试用,认为产品全部合格,并于当年与该合作社签订了80万元的销售合同。
王兴武又成功了,为给古籍图书修复用纸命名注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星,王兴武煞费苦心想了很久,最后在有关人士的建议下,将古籍图书修复用纸命名为“迎春苗纸”。这样,“迎春苗纸”的名声便带着古老文化的丰富信息,带着贵州苗乡石桥的名字,冲出大山的阻隔,飞向全国,飞向世界。
2009年,是王兴武的又一个丰收年,国家图书馆在2008年与王兴武的合作社签订80万元销售合同的基础上,又与该合作社签订了290万元的销售合同,到11月,已完成50万元的销售额。另外,上海复旦大学古籍一部、江西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日本也与该合作社分别签订了5万元、45000元、10万元(人民币)的订购合同。
为了扩大石桥手工纸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王兴武还在北京宝翠斋开设了门市部,专门销售石桥白皮纸、宣纸、彩色特种纸、云龙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皱褶纸、麻丝纸等,以及用这些特种纸、宣纸制作的信笺、工艺灯笼、折扇、手提包等纸制工艺品近100多个品种,天星,经营效益十分看好。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只是人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近几年来,王兴武经过艰苦的探索,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老造纸文化的基础上,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创造性地生产出了科技含量很高的“迎春苗纸”,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闯出了新路,也为家乡争得了荣誉,为贵州争得了荣誉
以纸为媒 带动外向型乡村旅游发展
一步步成功后,一直深藏在王兴武心头的愿望也在逐步实现。那就是如何把石桥宣传出去,黄山 化肥厂碳化塔防腐,把客人请进来,让世界各地的游客进入石桥领略古老手工造纸文化,体验苗家生活,让乡亲们通过手工纸的销售和发展乡村旅游中真真正正得到实惠。
王兴武的愿望达到了,在短短的几年中,石桥村依托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手工造纸文化,天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览。
他们诧异,在遥远的东方大国——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居然在石桥完整地保留并传承至今,并且在继承传统手工造纸工艺的基础上,经过石桥苗族人魔术般的手,创造性地生产出了近百个品种的手工纸!
他们感叹,感叹石桥苗族人的聪颖、智慧与勤劳。
于是,美国人来了,法国人来了,德国人来了,日本人来了,意大利人来了,澳大利亚人来了,荷兰人来了,就连北欧的冰岛人也来了,他们带来了用白皮纸、特种纸做成的贺卡、信封和其他手工艺品。王兴武一看,这不就是他们生产的纸张吗?
这戏剧性的一幕,令王兴武兴奋不已,也令冰岛游客钦佩不已。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从香港购进的纸尽然出自石桥苗寨王兴武的手工造纸作坊!
这是巧合?抑或缘分?总之,石桥的手工造纸,通过各种媒介,架起了通往大洋彼岸、通往世界的桥梁。
现在,河北 凉水塔外壁防腐美化,石桥古法造纸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石桥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古法造纸艺术之乡”。近年来,石桥村丰富的自然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金子招牌和“中国古法造纸艺术之乡”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群众收入,繁荣了地方经济,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以纸为媒,石桥村走出了一条外向型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目前,石桥村已成立造纸协会1个,造纸合作社2个,常年从事手工造纸的农户有30余户,正常开展“农家乐”旅游接待的农户5户,组建有村文艺表演队2支共150人。2008年,石桥村共接待外国内外游客10000余人次,其中外国游客6979人次,创汇58万美元,旅游综合收入480余万元。2009年1至11月,接待国内外游客37000人次,其中外国游客35000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00余万元。王兴武创办的“丹寨县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纸张销售纯收入40万元,他家开办的“农家乐”旅游接待收入达30余万元。
(欧阳昌佩 杨国军)
有虫可以用这种方法:旧书如果保护不周就容易生虫受损,如果书籍生了虫子,就把书用塑料袋包好,然后放入电冰箱冷冻12个小时左右,蛀虫就会被冻死。如果书籍被水浸泡,无论阴干或晒干,纸张都容易变皱变黄,这时如果把浸水的书面抚平,放入冰箱冷冻两天后,书便能恢复原样。另外,将旧书先用酒精球擦一遍,然后把书放进塑料袋里,放入冰箱冷冻两天,这样既杀死了细菌,擦净了污垢,旧书又能平整如新。酒是陈的香,好书也是如此。久盛不衰的名篇就似多年的佳酿,要您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一定回味无穷 。
这是教你怎样御防生虫和一些保护书的方法:一、 立体显微镜检测法
采用立体显微镜检视碎屑,就可知道有没有虫蛀。一经发现虫卵粘附,修复人员便立即采取救亡行动处理。
用该方法香港中央图书馆馆长助理钟达志先生曾对收到的袖珍版本的古籍书进行过多次修复。透过显微镜,可清晰看到要修复的部分,书页与修补物衔接的位置,就可精确地进行吻合修补。
二、 速冻冷藏灭虫法
将书籍用塑料袋包装,抽出大部分空气并密封后,放入冷柜中,将温度调至-30℃速冻,经冷藏10天后,用低温将书虫杀死。若要处理的书籍数量较大,可送博物馆等单位处理。那里有氮气灭虫室,把有虫的书籍放进密封的铁柜内保持柜内的氧气含低于03%,害虫和虫卵便能完全被杀死。
为什么不采取更为直截了当的化学杀虫剂,钟达志先生这样说,一般我们都不鼓励用化学试剂,因为一来会污染环境,还会引发使用者的安全问题。另外,很多化学剂也会残留在文献上,对文献造成不良影响。日后读者或研究人员翻阅时,也可能会对他们带来伤害,所以这样的做法是可免则免。
三、异物去除法
除了灭虫,古迹修复人员要应付的问题还有许多,例如:回收的书都曾用过,上面或有些不适当的修补物料,如粘有标签、透明胶纸等,时间一久,便会留下残渍,令书页变黄。还有一些书籍钉有已经氧化多时的铁钉,铁经过氧化后体积便会增大,连带钉着的书页也会被扯破。所以遇到这些情况,就要在第一时间将有害的外物移走和祛除。
四、 颜料处理法
一些民国早期的身份证明文件如护照,印刷用的是水溶性颜料,里面签署用的也是水溶性颜料。通常用以修补书页的粘合剂多是采用水调制,涂上去也会有融化颜料的可能。如何掌握既可以弄湿纸张又不会令墨晕开,那就要配合工具和操作技巧来完成。利用真空吸力台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将有水性墨水的文献,以吸水纸承托,然后放置到吸力台上,再在四边封上一层塑料薄膜。因为吸力台另一端接驳了真空泵,开动后吸力便会令文献与吸水纸紧贴,促使湿气向下走,减少向四周晕开。所以很适合用来处理一些有水溶性颜料的文献。
五、 文献修补法
不同的古籍,纸张厚度各有不同,修复时应备有最常用的五、六种修补纸以作配用。一般均采用中国手工纸,如宣纸、毛边纸、连史纸等等。遇到书籍的用纸较厚时,采取将修补纸重叠使用,调配其厚度,不然会影响外观的美观,也会因读者翻受力点不匀而令书页有再破损的可能出现。
破损图书的书边沿,可先用小刀把重叠的钎维分开以及整平,然后用毛笔沾水润湿。用以修补的纸张亦同样沾湿,然后将之撕开,纸边即会突出一丝丝纤维,用粘合剂将书边与修补纸粘在一起,修补的位置便会很吻合。假如需要修复的文献本身用纸很厚,那就要先在修补纸张底下垫一块胶版,用针打小孔,再沿界限撕开,这样修补出来的接口就能较紧合、牢实。
六、 水溶性粘合剂
修复人员采用的粘合剂主要是水溶性的,是用小麦的淀粉掺水调制而成,稠度按需粘合纸张的厚度而改变。一般不采用含有机溶剂的胶水,原因在于纸张由湿变干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拉力。施与适当的压力,可以令它更平直。其它虽然使用上比较方便,但一经粘合后,还原的方法比较费事,甚至可能会影响文献的原貌,而且它亦没有那种粘合剂的特性,也无法令修补好的文献比较平直。
七、 除霉法
文献大敌中,不得不提可恶的霉菌,它也是直接威胁古籍安全的。收到发霉的书籍就要第一时间放它到干爽的地方,用吸尘器吸走发霉孢子,待情况稳定后,再用工具刮走霉菌的主要部分。而发霉的霉渍,可先用温水清洗,再用双氧水处理。此法虽简单,但并非一般人可自行完成。吸尘器安装了高效能隔尘网,较小的粒子也能隔除,假如隔尘网不够幼细,只会一边吸,一边将霉菌在空气中散发出来。另外,用双氧水清洗文献也不是直接倒入那么简单,需根据文献状况,采用不同的浓度和步骤,否则会将书页漂得过白,甚至造成破坏。
八、 干湿处理法
古籍干裂的情况处理,先给它一点雾气,让它变软,在用纤维托底,避免裂痕伸延。书籍最好存放在相对湿度在50-60%之间,空气流通,温度低于25℃、没有阳光直射的环境,以减少光线的影响。应鼓励读者和馆员定期将书籍取出翻阅,以便检查它们是否一切正常。
九、结语
书籍修复方式不断的发展进步,除了以人手修补,也有相关机器配合。由于修补物料对书籍的影响,现实环境中一般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察觉,但后果可能相当严重,所以选择修复方法时尤为重要,更应小心考虑周全。
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纸很快便取代了竹帛,而广泛应用于书写或印刷。桓玄废掉晋安帝以后,曾下令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至少在一定的范围内,对纸的普遍应用起了催化作用。
我国古代的纸张种类繁多,但用于书写和印刷的,主要是麻纸、竹纸和皮纸。麻纸分白麻纸和黄麻纸两种。白麻纸正面洁白有光泽,背面略为粗糙;黄麻纸微呈**,纸张亦比白麻纸略厚,但皆宜于书写或印刷,而且这种纸经久耐用,很受人们看重。早在唐代,宫廷起草诏书就用黄麻纸,故后世又称“草诏”
为“草麻”,宋、元(包括辽、金)刻本,不少都采用这两种纸印刷。
五代有一种名贵的纸叫澄心堂纸。所谓澄心堂,是南唐烈祖李弁的宫室之名,可见这种纸是专为南唐宫廷制造的。这是一种楮皮纸,生产于安徽的池州和歙州。据说,这种纸要用腊月敲冰所取的水抄纸,故宋人梅尧臣写诗歌咏这种纸说:“塞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
这种纸后来大抵只供文人把玩而已,因其昂贵,没有普遍使用的价值。
宋代开始用竹造纸,称为竹纸。宋人周密在其所著《癸辛杂识》前集《简椠》条中说:“淳熙末,始用竹纸,高数寸,阔尺余者……”竹纸的颜色微黄,故又称作“黄纸”。我国南方产竹,故竹纸多产于南方。福建的麻沙镇,不但印刷业发达,而且造纸业同样发达,所生产的纸即竹纸,称为“麻沙纸”,多为当地印书所采用,故宋麻沙本多竹纸。竹纸质地较脆。吴、越和蜀地的竹纸质地较好,南宋陈《负暄野录》认为越地的竹纸“甲于他处”,并且说:“今吴人取越竹,以梅水淋,晾令干,反复捶之,使浮茸去尽,盘骨莹澈,是谓舂膏,其色如蜡。若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鉴。故吴笺近出,而遂与蜀产抗衡。”这是说,吴人将越地的竹纸再行加工,制成了一种与蜀产竹纸质地相仿的竹纸。
以树皮为原料所造的纸称为皮纸,也称棉纸,常见的`主要是楮皮纸和桑皮纸,质地平滑、细白,南宋廖莹中世采堂所刻《昌黎先生集》,就是用桑皮纸印刷,是现存宋刻的珍品。
明清以来,造纸技术不断改进,纸的质量亦不断提高,著名的宣纸就是一种皮纸。以前多认为宣纸的原料是楮皮或桑皮,今人潘吉星先生则认为是榆料的青檀皮。因这种纸产于安徽宣州府的泾县,故称宣纸。这种纸洁白,质地绵细腻,且有韧性,特别是其受墨性极好,故印书、绘画广为采用。后来的“棉连纸”、“料半纸”、“玉版纸”,都是宣纸的不同品种。
明人毛晋汲古阁印书用竹纸,“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见《常昭合志稿》)。毛边纸或毛太纸略呈米**,正面光洁,质地较脆,清乾隆以后的印本,多用毛边纸。由于造纸技术的提高,明清
之际出现了不少纸的新品种,如产于浙江开化县的开化纸,又称桃花纸,质地细白,有较强的韧性,清初内府及武英殿刻书,多用这种纸印刷。
再如太史连纸,只是颜色略比开化纸微黄,质地则很相近,清雍正间用铜活字印《古今图书集成》,即采用了开化纸和太史连纸。
古代造纸,由于主要是手工操作,技术不平衡,纸的质量亦各异,但大体掌握了麻纸、竹纸和皮纸的基本特点,对于考定古书的年代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古代书画用的是什么纸?
本文2023-10-30 10:20: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