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孕妇在怀孕第七个月出现胎漏或胎动不安的方法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防治孕妇在怀孕第七个月出现胎漏或胎动不安的方法是什么?,第1张

妇女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称胎漏;妊娠期患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叫胎动不安,二者常是堕胎小产的先兆

本病的发生有母体和胎儿两方面原因,但都因冲任气血不调,胎元不固,方能发病具体到母体方面,是因身体虚弱,肾气不足,或因房事不节,耗损肾精,或由气血虚弱,或因邪热动胎,或受孕之后兼患其他疾病,干扰胎气,以致胎动不安具体到胎儿方面,是因夫妇之精气不足,两精虽能结合,但胎元不固,以致发生胎漏,胎动不安

肾虚胎漏,胎动不安

禀赋体弱,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或孕后房事不慎,损伤肾气,肾虚冲任不固,胎失所系以致胎元不固,而成胎漏,胎动不安证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腰酸腹坠痛,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甚至失禁,或曾屡次堕胎,舌淡苔白,脉沉滑而弱,宜用固肾安胎佐以益气之药膳治疗

鹿角末豉汤

原料:豆豉30克,鹿角末1克

制作:以水200毫升煮豆豉,取汁约100毫升,加入鹿角末搅匀分两次服

功能:益肾安胎,适用于肾虚之胎动不安胎漏

墨鱼鸡肉饭

原料:母鸡一只,墨鱼干(带骨)一条,糙糯米150克,食盐少许

制作:将母鸡宰杀洗净后,连内脏与带骨墨鱼一同放入沙锅,炖烂熟,取浓汤备用鸡肉墨鱼捞出佐餐;以浓鸡墨鱼汤煮糙糯米成饭,加盐少许调味;以鸡肉墨鱼为菜,吃鱼汤糯米饭,一日2餐均可食之

功能:滋肾精,固冲任,适用于肾虚之胎漏,胎动不安

气血虚弱胎漏,胎动不安

平素体弱血虚,或孕后脾胃受损,化源不足或因故损伤气血,气虚不摄,血虚失养,胎气不固,以致胎漏,胎动不安证见: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或腰腹胀痛或坠胀,伴神疲肢倦,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滑,宜用补气养血固肾安胎之药膳治疗

雌乌鸡粥

原料:雌乌鸡一只,糯米100克,葱白三茎,花椒及盐少许

制作:将鸡去毛及内脏,切细煮烂,再入米及葱椒盐煮粥,空腹食

功能:益气养血,安胎止崩,适用于气血虚弱所致之胎动不安胎漏

鲈鱼煲苎麻根

原料:鲈鱼250克,苎麻根30克

制作:将鲈鱼去鳞及内脏,洗净,切成鱼片,与洗净的苎麻根一起放入陶瓷罐内加水1000克,煲至鲈鱼熟透,吃鱼饮汤,每日1次,5~7次有效

功能:补脾胃,益肝肾,安胎,适用于气血虚弱或肾虚而致的胎动不安胎漏

血热胎漏,胎动不安

素体阳盛,或七情郁结化热,或外感热邪,或阴虚生热,热扰冲任,损伤胎气所致胎漏胎动不安证见:妊娠期阴道出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伴心烦不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或有潮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或弦滑宜用滋阴清热养血安胎之药膳治疗

天门冬红糖水

原料:天门冬(连皮)50克(鲜品150克),红糖适量

制作:天门冬洗净后,加水约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加入红糖,烧沸,每日温服1次,连服数日

功能:滋阴清热,滋肾补血,适用于血热所致的胎漏胎动不安

地黄酒

原料:生地黄1200克,酒若干

制作:将地黄洗净切细,捣取自然汁,每服用七分盏酒三分盏同煎稍沸,稍热便服日2~3次

功能:滋阴清热,适用于血热所致胎漏胎动不安

跌仆伤胎胎漏,胎动不安

跌仆闪挫或劳力过度,损伤冲任,气血失和,致伤动胎气,脉滑无力宜用补气和血安胎之药膳治疗

南瓜蒂米粉

原料:南瓜蒂300克,米粉100克

制作:南瓜蒂末混合,用开水冲服30克

功能:养血化淤保胎,适用于跌闪所致胎漏胎动不安

“西医流产包括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及习惯性流产等,保胎指的是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属中医之‘滑胎、胎漏、胎动不安、腹痛’等范围。”国医堂妇科副主任医师杨素芳说。那么,民间流传的一些“保胎”的偏方,如猪肚汤、艾叶煲鸡蛋、送子茶、燕窝、参茸等,这些方法可行吗?请看国医堂杨素芳主任的点评:猪肚汤点评:猪肚甘温,补虚损,健脾胃。可以起到保胎的功效,常作为安胎药膳的引子。艾叶煲鸡蛋点评:艾叶能起到温经止血、散寒除湿的功效,适用于妊娠后阴道少量、反复性、色淡红的出血,即中医所称的虚寒性胎漏下血,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再配以鸡蛋补虚,可以起到安胎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阴虚血热者慎用,同时量不宜过大,以免过热,反而加重出血不止的症状。驴鞭点评:驴鞭可以起到益肾强筋的功效,主治阳痿、筋骨酸软、骨髓炎、气血虚亏、妇女乳汁不足等问题。适宜脾肾阳虚导致的虚寒性胎动出血者,可起到安胎效果。送子茶点评:含有枸杞子、女贞子和覆盆子的送子茶,具有补肾强精、润肺清肝的功能,适宜保胎或习惯性流产之保健服用。燕窝点评: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燕窝入肺生气,入肾滋润,入胃补脾,能起到进补的功效,但又不会因此造成上火或脾胃吸收不良。孕妇在妊娠期间、产前产后进食,具安胎、补胎之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燕窝营养有限,且价格昂贵,没必要过分推崇。人参点评:中医认为,人参可起到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效果。西医讲,人参可提高孕妇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胎盘的血液循环,对胎儿发育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人参偏温,若长期服用或大量服用,反倒易致流产。因此,孕妇食用人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怀孕后期出现阴虚火内热的症状,如果滥服人参,有可能会出现烦躁失眠、咽喉干痛等不良反应,严重者还会导致流产和死胎的情况出现。二、若妊娠高血压患者服用人参,有可能使血压进一步升高。三、由于人参的“抗凝”及促宫缩作用,孕妇在临产及分娩时不提倡服人参,以避免产后出血情况的出现。因此,孕妇如果要食用人参,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黄芩10g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阳明经。

②《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

功用主治-黄芩的功效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

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

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宜忌①《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

恶葱实。

畏丹砂、牡丹、藜芦。

②《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

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选方①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

捣罗为散。

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

(《圣济总录》黄芩散) ②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

服五十丸。

(《丹溪心法》清金丸) ③治慢性气管炎:黄芩、葶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3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滤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入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

每次服二至三片。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

每服一钱,茶、酒任下。

(《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⑥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论》黄芩汤) ⑦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千金翼方》) 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

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

不计时候,和滓温服。

(《圣惠方》黄芩散) ⑨治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末。

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

(《本事方》) ⑩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

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

(《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 ⑾安胎:白术、黄芩、炒曲。

上为末,粥丸,服。

(《丹溪心法》) ⑿治肝热生翳,不拘大Z'bJL: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末。

每服三钱,以热猪肝襄吃,温扬送下,日二撮。

忌酒,面。

((卫生家宝方)) ⒀治眉眶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漫,炒)、白芷。

上为末,茶清调二钱。

((丹溪心法)) ⒁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二钱。

为末,酒服。

((怪证奇方》) ⒂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

((G阴沸验方)) ⒃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

上件,细切。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倘氏家藏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用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天6毫升,1岁以上8~10毫升,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

经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

治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2例。

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天。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黄芩1斤,甘草05斤,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开水10斤,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8斤。

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呈7~8为止。

每次20~25毫升,日服3次。

治疗35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16例。

对单纯型疗效较好。

③治疗急性菌痢取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

每次2克,日服4次,小儿酌减。

对症治疗:失水者补液,高热者配合解热剂。

治疗100例,平均25天症状消失,33天大便镜检正常,43天大便培养转阴,53天临床治愈。

④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05克,相当于生药37克。

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

共治65例,其中一个地区收治59例,治愈58例;另一地区收治6例,失败4例,疗效差异甚大,原因有待研究。

有效病例服药后,开始降温时间平均为75小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8天,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在2~5天内减轻或消失。

以对中、轻度病人疗效较好,退热较快,对重度晚期病人退热较慢,疗效较差。

服药期间未见严重毒性反应,仅少数病例有轻微恶心、呕吐及腹泻现象,停药后即可消失。

⑤治疗传染性肝炎将黄芩的提取物-黄芩素装胶囊,每粒025克。

每次2粒,日服3次,儿童酌减。

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27例,自觉症状和体征均于1月内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其中治疗半月,谷丙转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741%。

亦有用黄芩素针剂,每日肌注2毫升(含黄芩素40毫克),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6例。

另曾配合胎盘组织液每天肌注2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剂,治疗迁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2例;治疗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

未见明显副作用。

⑥治疗肾炎、肾盂肾炎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毫克(儿童减半),每日2次。

共治20例,治疗期间除配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药物。

结果急性肾炎11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两次以上均正常)6例,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仅有少量红、白细胞)5例;肾盂肾炎9例,治愈、好转(标准同上)各4例,1例用药10天无变化。

疗程最长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

治愈病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9天,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56天。

黄芩治疗肾病所以奏效,可能与其具有抗菌、降血压、利水等作用有关。

⑦治疗高血压病将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

治疗51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70%以上。

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

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期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

无明显副作用。

此外,以黄芩煎荆预防猩红热,黄芩含片预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名家论述①《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②《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

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③《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

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

《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

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

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④张元素: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

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⑤李杲: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

细实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⑥朱震亨: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

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

片芩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

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

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

⑦《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大阴、少阳六经典。

盖黄芩气寒味苦,苦人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

……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

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⑧《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

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澼、泄痢,皆温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

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

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入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

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溃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

《别录》消痰热者,热在胸中,则生痰火,在少腹则绞痛,小儿内热则腹痛,胃中湿热去,则胃安而消谷也。

淋露下血,是热在阴分也;其治往来寒热者,邪在少阳也;五淋者,湿热胜所致也;苦寒清肃之气胜,则邪气自解,是伐其本也。

黄芩为苦寒清肃之药,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虽能清热利湿消痰,然苦寒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脾肺虚热者忌之。

⑨《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

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

……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

⑩《药品化义》: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

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膈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

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⑾《本经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著,讵可混论。

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霉,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⑿《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生之湿。

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巳也。

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防治孕妇在怀孕第七个月出现胎漏或胎动不安的方法是什么?

妇女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称胎漏;妊娠期患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叫胎动不安,二者常是堕胎小产的先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