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分别距今多少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4收藏

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分别距今多少年,第1张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

距今在2200年至2600年之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唐诗宋词并不是指的某一部作品或某几本书,而是对唐代(公元618-907年)和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期间发展和繁荣的两种文学形式的统称。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格律诗;格律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格律诗派生出新的体裁,到了宋代这种体裁最为发达,,这就是宋词。由于宋词是由唐诗派生出来的,所以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有人也称为“长短句”。

《唐诗三百首》是无锡人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合作选编的,历时一年。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春成书。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有关它的成书年代,迄今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作于秦八年说。吕不韦在《吕氏春秋》的《序意》篇中说:“维秦八年,岁在沼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问十二纪。”高诱注云:“八年,秦始皇即位之八年也。”古人的习惯,书作成后才作序,那么,吕不韦自说《吕氏春秋》成于秦始皇即位八年(公元前239年)是不该有什么问题了。

二、作于秦十年说。时移世易,到了汉代,《吕氏春秋》的作者自说书成.于秦八年,居然受到被誉为“良史之材”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疑弃。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说: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张守节《正义》说:“即《吕氏春秋》。”这就是说:“《吕氏春秋》成于‘不韦迁蜀’之后。”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记载的吕不韦迁蜀的那一段历史可以用作佐证自己《吕氏春拗成书于秦十年后的观点,“秦王(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十月免相吕不韦,出文信侯(吕不韦)就国河南。岁余,诸侯宾客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变,乃赐文信侯书,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鸩而死”。不韦迁蜀很清楚在秦十年之后,与上所证吕氏之书成于秦始皇六年(即秦八年)之说不相蒙。

三、初作于秦八年。完作于秦十年说。《吕氏春秋》的《序意》篇中说到:“岁在涒滩。”依太岁纪年“涒滩”是“申”,而秦始皇即位八年是“壬戌”,不是“申”,所以太岁纪年与干支纪年不一致。就此,清人孙星衍作了重新考虑。他说:“考(秦)庄襄王灭周后二年癸丑岁至秦始皇六年,共八年,适得庚申岁,申为涒滩,吕不韦指谓是年。”这言下之意是说,所谓“秦八年”应该从秦庄襄王灭东周后的第二年癸丑(公元前248年)起推算。

春秋,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吴越春秋,越绝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三朝北盟汇编,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论语》现存20篇,487章,其中大部分是孔子的言论和行事,基本上都是孔子的学生记录的。孔子与不同学生的谈论和学生见到的孔子的行事,分别由学生在当时记录,或后来追记。从这些章节尊称“子”、“子曰”、“夫子”,可以证明它们绝非孔子自己写的。由此也可以推断:这些章节最初记录的时间,是在春秋末年孔子生前或死后不久。

孔子学生的言论行事,基本上是由他们的学生记录下来的,这从这些章节屡用“曾子曰”、“有子曰”之类尊称,可以证明是他们的学生所记,并可以推断其记录时间大致在春秋末年至春秋战国之交的一段时间。

《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段话比较笼统,只说是在孔子死后其门人辑纂的。《释文叙录》引申说: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以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

话是说明白了,不过说是孔子的学生在老师死后大家分散之前共同编纂的,却又说错了。

《论语》487章不但不是一个人记的,而且其前后相距年代不止于三五十年。曾参是孔子最年轻的学生,孔子死时曾参才二十六岁,曾参活到七十岁,那时,孔子死后已经四十六年。《论语》中有一段是记录曾子临死前与鲁国孟敬子的谈话,那时孔子的其他门人大概都死了。由此可以证明,《论语》中时间最晚的记录,无疑是曾子的门人记的,全书中记录最多的是孔子的言论行事,其次就是曾子的言论行事,而且处处用尊称,所以可以推论曾子门人是最后的编纂者。书中有一些章节前后重复,出现于不同篇次,可证编纂者不是一人,而出于多人之手,曾子门人则是最后的编纂者。

据此考察《论语》最后成书的年代,只能在公元前429年之后;因为曾参死于公元前436年,与他谈话的孟敬子在公元前429年还从事政治活动,而敬子是谥号,因而只能成书在孟敬子死亡受谥之后。从这些考证来看,今人杨伯峻推定《论语》成书在公元前400年左右,这个推论是基本可信的。我们可以认定:《论语》是在战国初期由曾参的门人最后编纂而成的。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大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刘秀(歆)在整理《山海经》时,认为是“出于唐虞之际”,为伯益所著。司马迁和班固都承袭此说。南宋朱熹则认为是战国屈原之后人为解释《天问》而作。当代学者认为,《山海经》的成书情况较为复杂,决非一人一时所作。大都认为,《山经》,即《五藏山经》成书最早,保存了许多远古的传闻资料,产生的年代当不晚于战国中后期。《海经》和《大荒经》产生的年代要晚一些,但最晚也不会晚于西汉初期。由于《山海经》内容及成书情况非常复杂,要确定其具体的作者及作年是非常困难的。

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分别距今多少年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距今在2200年至2600年之间。《诗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