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写作背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五柳先生传写作背景,第1张

人文融合的境界:自然恬淡

质朴的性格,做人顺其自然。性情爽快,胸怀磊落的陶渊明,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他诗文上的卓越成就,同时这也是诗人理想中的人物的自我体现。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在这之前,在隐和出仕之间徘徊不定,心情很是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公元427年贫病而终,走完了诗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谥号靖节先生,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这两大信念不仅在他的处世上体现出来,同时还表现在他的散文中。我们都没真的见过陶渊明本人,但从他的诗文中折射出来的陶渊明:他一定是悠然的,面对着雄伟矗立的南山,幽幽的发着哲思。透露着无限的风度。

陶渊明活了六十三岁。这六十三年,横亘魏晋风流的最后阶段。他只是书写内心的感受却无意间构建了一个自然的学派,并达到了极致。

魏晋时期名家众多,各领风骚。曹氏父子(曹魏散文名家,首选即曹氏父子。曹操文章清峻通脱,质朴简约。曹丕以书札见长, 《答曹洪书》等,清丽卓约,富于情韵意趣,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还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还有老庄哲学、孔孟儒学,以及魏晋盛极一时的玄学,都对陶渊明的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陶渊明身上有颖悟、旷达、率真等多种秉性,有他来自个人生活实践的独特的哲学思考。文章中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和人生的智慧。他对黑暗的朝廷不满,四十一岁辞官归隐,淡泊名利,对易逝的生命却多有感伤,对多舛的命途心有不甘。他的草庐往来多是白丁,诗人的心灵是异常孤独的,唤起在他脑子深处的智慧精灵。然而,思考得越深,则对世间纷纭看得越淡。陶渊明仕途不得志,又“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间小儿”,无奈中选择归隐田园。陶渊明是魏晋时期重要散文家之一。他的文章自然淡泊内涵丰富,在内容上消除魏晋间玄学佛理的虚缈空幻,开辟了另一种风格——自然恬淡。

而作家的生活时代和他的经历,直接影响着他的创作特点。陶渊明一生所处的独特社会环境及其独特的人生观和美学思想,决定了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这个“自然”是本身存在的,自然就有的东西。陶渊明在他的散文中无不渗透了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天真性情的思想,从而使其散文在抒发追求自然本真表达、崇尚自然方面比前人更有自己的魅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简洁流畅的塑造了一个超脱俗世、清高怡然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他自身形象的显现。

散文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语言优美而朴素,文中虚构的“世外桃源”,有儒家幻想的淳朴的思想,,其中也有着田园诗的意境。它既是作者依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从而达到了语言、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统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所描写的都是一些农耕景象,而不是神仙和长生这也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

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伟大的潮流。它开拓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从在意个人的厉害得失到关心社会人民的出路。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陶渊明的诗文弥漫着他的田园气息,随口念上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已经超然了,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开篇点明准确时间地点,让人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故事,而不是虚无缥缈之说。然后描写一番桃花林的美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好铺垫。笔锋一转,渔人误入山中村庄,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直写到“不足为外人道也”也是顺其自然,因为他们是来避世的。到最后,谁再去也没找到。留给后人极大的想像空间和无穷韵味。整篇小说文字简洁浑然天成,印证了苏东坡给予陶渊明诗文的美学评价:“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桃花源记》是经典之作,因此得已流传千年而仍魅力无穷。沈从文说它增加了无数人的幻想。说得一点也不错。

陶渊明和他的散文

观其散文如见其人,他散文的风格和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休戚相关,在魏晋这个混乱,政局不稳的时代,很多有才华的文人选择了归隐山林,陶渊明便是其中一人,《宋书》本传说陶渊明归去的原因是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这是个多么清高傲气的人哪!在儒家衰退,道家中兴的魏晋时代,隐本身就有其独特的价值,除了避难全身或表示政治抗议之外更可以成为个人追求合乎自然逍遥游放人生的媒介,甚至还可以成为个人怀有高志的表现。而陶渊明正是这样一个怀有高志的隐士,出生于士家大族的陶渊明不堪忍受这个时代的混乱和其所受的压抑,他拒绝政治的参与,企图从儒教世界中自我解放出来,追求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人生之地,在当时确实有很多隐士但绝少坚决与世俗决裂的真隐,独有渊明自最后一次归隐后坚持不出,而且躬耕田园,自食其力,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陶渊明的思想与散文确实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他的成就正是他通过自己的思索和社会生活的实践,在吸取和批判当时哲学思潮的基础上取得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

《桃花源记》写成于作者归隐田园很长一段时期之后。陶渊明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诗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因此当县吏要求他"束带"去见会郡遣督邮时,他便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就辞官解绶,写下《归去来兮辞》,回家过小日子去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一个没有官位的人生活是很艰辛的,况且陶渊明的田地也不多。但陶渊明却以他超凡脱俗的旷达和洒脱超越了这些艰辛。尽管他常常要借米下锅,依然怡然自得地生活--至少他自认为是这样。刚开始时,陶渊明还只是自己享受着悠闲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到后来,经过多年的躬耕与贫困之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在艺术创作上也堪称经典。这个篇幅短小的小说,因其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念起来如同诗歌一样。而作为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开篇点 明准确时间地点,让读者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故事,而非"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虚无缥缈之说。然后描写一番桃花林的美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给即将出场的世外桃源作好铺垫。笔锋一转,渔人误入山中村庄,描写村民时细节很到位,"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直写到"不足为外人道也"也是顺其自然,因为他们是来避世的。到最后,太守派人去找没有找到,而南阳的高士刘子骥去找也没找到。这就巧妙地解释了现在为什么找不到这个地方,而留给后人极大的想像空间和无穷韵味。

《桃花源记》的创作是他在当时那个社会无法看到的景象,也是他内心所向往和追求的另一个世界,在结局众他设置了一个悬念,让世人找不到这个美丽的圣地,在我看来也是想表现自己的心灵圣地不可侵犯,他决心与这个黑暗的世界分裂,不再留念,更不再追悔,将自己整个的心身融入山水之中,通过儒道哲学的思考,把归隐的心情上升到一种人生的理想,这是一种超世的境界,他的生活更令人赞赏和神往。

他的田园诗是他开创反映田园生活的诗的代表。他为什么要辞官,“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即从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情,情性本来就是爱丘山的,在我看来这点也很难得,他并不职责当时惯常生活的黑暗,直接表明自己不出仕适由自己性情所决定的而不横加指责。他把做官比做“落尘网”,“ 在樊笼”,把归田说成本性由很多感触,他却不细说,在这些地方把深情和感受都含蕴着,所以“质而不绮,癯而不腴”,这与他的恬淡的性情是很有关的,把一切生活的遭遇用自然朴素的话表达出来,不喜欢高调的诉苦,只是默默承受着,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淳朴厚道的可爱文人形象,诗中也常有"自嘲"的感觉,寄情山水,复得返自然后悠闲自得,没事自我调侃。

从陶渊明的散文诗作中看到的是悠闲自得的诗人,体会到的确是一个因着不惯淳朴风气,官场的虚伪为保持情操而归隐的隐士,既是种无奈,却因着他天生的乐观从容,也平添了几许欢快与喜悦。就这样,悄悄寻着他走过的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的足迹,学习一种从容与洒脱。

陶渊明的散文与其人

读陶渊明散文犹如品酒,初读无甚味道,但再读之就会感到愈品愈香,正所谓是“历久弥新”之感。欧阳修曾评陶潜的散文曰:“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虽言之过甚,但也是足见陶渊明文章的成就之高。

陶渊明在当时是与众不同的,他被后人视为“隐士”的先驱正因其诗文中那清新自然的追求田园生活的描绘。散文只是陶渊明人格写照的冰山一角,但也正是这冰山一角,开创了魏晋之风。在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中就已初是诗人那种向往田园生活,崇尚自然质朴的情操。他的《五柳先生》更是开历代抒情散文之先。他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是他独一无二的首创。尤其是最后他运用“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的独到形式让全文顿时渗出无限情趣和深意来,自古以来为自己写自传的人不计其数,但能够像他一样自誉自娱的人却寥寥无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的行文,无矫情,无造作,及其平易自然。看似随意挥发,却创造出一位潇洒旷达,不受拘束,富有奇趣的高人形象。靖节先生以“五柳”自况,其深意无不跃然纸上。

陶渊明在生活上是贫困的,正如《五柳先生传》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飘屡空”的描写一样,但他却又是富足的亦如《五柳先生传》中阐明的一样“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矣,以此自终。”人生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的人看重生命的长度,有的人更注视生命的深度,陶潜正是重视后者的人。他没有因“五斗米折腰”并非他孤傲不群,他也有“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遣。”(《檀弓》)他深深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虚怀若谷,他潜心向学,他之所以拒绝像其他人的文人一样追求仕途,并非是不想成为“人民的衣食父母”,只是当时的政治太过腐朽,正如老子所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隐退于山,正是因心怀家园,关心百姓的无奈之举啊!

《桃花源记》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从劳动、生活富裕、和乐而安宁的理想社会,也是伤者为穷苦无依的百姓构建的精神家园。尽管他深知这只是井中月,水中花,是虚幻飘渺的,但他还是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安慰,又有谁可以否认人是该心怀希望的呢?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之所以三进三出,弃官还乡,是其本质所在。他既知田园之乐,又怎会委屈自己以事权贵呢!更何况“富贵非吾原,帝乡不可期”。

陶是豁达的,是淳朴真挚的,表现在他的诗文上,则显示出一种清然自然之气。“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发于情,止于理,既言明心愿,而又不过分赘述,宁静、平和、正如其人。

陶的散文在生前是不被承认的,像生前他辞官归隐一样也是人所不看重的。但无论是其诗,还是其人,那光辉是不会永远被遮着的。他不存驰誉之心,只求心之所安;他不随风而走,只追心之所思。把生活的感触和希冀转化成诗一样的语言,把日常生活诗化,即便是田耕之事也写得生趣盎然,感人至深。没有雄辩的力量,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轩昂的气象,有的只是如春雨一样慢慢渗透进人心的细波微澜,真可谓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描述最深刻动人的情感。但他的语言并不是不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朱光潜《诗论》中所言“他的文字是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的,但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才使他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

陶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安贫乐道,视死如归。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深感钦佩,顿生那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感吧!

从俗世中诞生的陶渊明之梦

读陶渊明的散文,我常常被其平淡而自然的文字吸引,平实的叙说中存在着浓厚的韵味。或许这就是散文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确,散文的最好篇章,无不是质朴,清澈的,以表达自己人生感受和自由心性。陶渊明较多的散文都在自然的笔调中传达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俗世中的陶渊明因“家贫,耕植不足自给”而再次出仕,但终因“偿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而辞官归家。从此以后,41岁的陶渊明正式开始了他的隐逸生活。至于陶渊明如何于俗世中寻灵魂之梦的,那得从他的散文中得到论证。散文的核心为自由与真实,陶渊明散文中的文字传达着一种“人生味道”,让我钦佩。其中,有他对人生的觉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索,因此淡雅的文字中蕴藉着灵魂深处的追求。

陶渊明的散文,如《感士不遇》中感慨世俗的颓风“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因此他归田后的作品都有“厌闻世上语”,“但畏人我欺”的心声。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这些都是他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归去来兮辞》较好地交代了其归隐的原因。文章以坦诚的语言表达俗世中的无奈和寻灵魂之梦的决心。我特别喜欢陶渊明用清新、简洁自然而又流畅的语言,真挚充沛的感情所描绘的高远而又惬意的田园意境:“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画面更是和谐生活的象征。他清新自然的文字继承和发展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疏爽自然而情韵隽永的风俗。我每读这抑扬跌宕、韵味深远的文字,仿佛进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界,远离喧嚣,还能享受怡然自得的隐逸生活。美酒消愁,美景当前,真是赏心悦目。陶渊明的梦好美!

《归去来兮辞》描绘的画面是陶渊明很快就将实现的,那么他晚年的另一篇散文《桃花源记》更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那世界美得让人神往。

在《桃花源记》里,我看到陶渊明的寻梦路更深入了。当然这也是有社会原因的,虽然他“厌闻世上语”,但是还是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那时正是东晋和刘宋交替的时代,土地兼并和赋税徭役相当严重,战乱不息,人民生不得保。陶渊明怎能不产生愤恨之情呢?因而灵魂之梦中开始上演了一出闻名古今的“世外桃源”景象。文章中,生动逼真的描写,加上浪漫主义色彩而组构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生活。浪漫的色彩下的与世隔绝的新环境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且人与人相处和谐。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极大的反差。文章用白描的手法,语言质朴无华,使用的形容词无非“平”、“美”、“俨然”等,但这种和平安宁、风气淳朴、衣食丰足、老幼安定的环境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是极美的境界,想必古今都是如此。我认为陶渊明此种理想境界是植根在他灵魂深处的意识,在俗世的环境催化下绽放出来的神秘景象。陶渊明的梦更美了。

我认为陶渊明的散文乃是他内心的呢喃,以其智慧的警觉来体现的具有美感的语言。我总认为散文背后必站着一个有生命的思考者,从中让我体味着“人生味道”。正如梁实秋在《论散文》中所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可谓他的自况。“不慕虚荣,不求甚解”的陶渊明有隐逸的思想也是正常的。这篇散文也是亲切道来,不含蓄,平实地叙述了自己,没有恣肆富丽的辞藻。

当然,陶渊明于俗世中,寻灵魂之梦同他所接受的儒、道、佛的思想也有关系。但是我们不能说他的思想只体现儒家、道家或者是佛家。他既像儒家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却有与儒家不同的态度,如《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魏晋玄学盛行时,他受玄学的影响,但是他并非是玄学的虚谈,也有根据现实。他有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田园生活能自给自足,虽是隐士但坚持力耕。当然他在对灵魂之梦的追求中也体现着对人生的思考、参悟,恰与佛教相通。

真正的隐士是眼耳不闻俗世事,然而陶渊明不是。如他晚年创作的《桃花源记》,也是受到现实社会影响,因此表达自己的不满。陶渊明虽隐居,但非真正的隐士,其实他还是在俗世中,寻着他的灵魂之梦。可以看出他有一颗世俗心,他也愿意入世,只是现实黑暗,同时他兼有灵魂的视力,正如他求救于人性的复归。他能够在世俗中安放自己的灵魂,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反归一个“真我”。他对实际感受到的世界有切身了解,因此成就了有一定心灵质量的散文。而灵魂对俗世的觉悟正体现着散文的美感,陶渊明这种以冲淡为美的风格,有别于建安风骨创造出来的一种悲慨风格。他崇尚自然,追求隐逸生活的思想在当时也是难得的。

  目录

  译文和点评

  重点句子

  扩展

  文言常识/课后练习

  注音

  作者简介

  主要内容

  总体概括

  展开

  思想感情作者资料

  作者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与精神气质,更加突出本文主旨。语言朴素洗练,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

  本文作者在文中多处言“不”证实表明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体现了陶渊明的高洁志趣,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和安贫乐道的境界,以及对自己人格的坚持。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2)不详(3)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5);每有会意(6),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7)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8)知其如此,或(9)置酒而招之;造(10)饮辄(zhé)尽(11),期在必醉(12)。既醉而退,曾(zēng

  )不吝(lìn)情去留(13)。环堵萧然(14),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5),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6),晏(yàn)如(17)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18)示己志。忘怀得失(19),以此自终(20)。

  赞(21)曰:黔娄(22)(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23)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25),以乐(26)其志(27)。无怀氏(28)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2亦也。

  3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于是,因此。以,把,用。为,作为。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6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今意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7嗜喜好。

  8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9或有时。

  10造往,到。

  11造饮辄(zhé)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12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3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4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5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6箪(dān)瓢(piáo)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7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安然 如:……的样子。

  18颇"稍微"。 

  19忘怀忘记。

  20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1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22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3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4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5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衔,含着。

  26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27志:心志。

  28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编辑本段

  译文和点评

  译文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喝酒。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他去喝酒,他总是一醉方休,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有意留下。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丁,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失,只愿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赞赏他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不因为处境贫困而终日忧心忡忡,不为了追求富贵而到处奔走钻营。”推究她所说的话,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娄那样的人物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满足自己的志趣,他也许是无怀氏时期的人吧?他也许是葛天氏时期的人吧?

  点评

  这篇传的写法很特别。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这几句也和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

  编辑本段

  重点句子

  1表明隐者心境的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精神愉悦的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3率真放达的句子:性嗜酒、期在必醉

  4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句子: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6表明志趣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率真自然

  编辑本段

  扩展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 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并且有5棵。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qián)娄

  战国时齐国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本文已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互动的21课拓展阅读中。

  编辑本段

  文言常识/课后练习

  1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很

  今:略微

  2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如: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7志:1、以乐其志志趣,志向

  2、处处志之标记

  3重点虚词

  1 以 因以为号焉 "用",助词

  2 因 因以为号焉 表顺承,"就"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字表判断 翻译成 是

  4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为动用法,为……感到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因以为号焉。(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文: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

  缺少主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因以为号。(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译文: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3、疑问句:

  无怀氏之民欤?(一般疑问式)

  4、判断句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5、流传下来的成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6中考练习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4、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5、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处所 (2)到,目 (3)同类,辈

  2、(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5、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

  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我,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详细) (2)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3)期在必醉(期望)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参考答案

  1、(1)清楚 (2)体会、领会(3)期望(4)辈、同类

  2、不忧心忡忡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编辑本段

  注音

  嗜 shì 辄 zhé 吝 lìn 褐 hè 箪 dān 黔 qián 俦 chóu 觞 shāng 赋 fù

  瓢 piáo 蔽bì 屡 lǚ 晏yàn 戚 qī 兹 zī 欤 yú 汲 jí

  颇 pō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有《陶渊明集》传世,本文亦出自此。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陶渊明 五柳先生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道,“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以他众多诗作抒发了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 。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编辑本段

  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总结“不”(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体会朗读语调的轻微变化

  第一段:写五柳先生的生活(包括性格、志趣等)

1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到,往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2一词多义:

  1以: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1、闲静少言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如: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7志:1、以乐其志志趣,志向 2、处处志之标记

3重点虚词

  1 以 因以为号焉 "用",助词 2 因 因以为号焉 表顺承,"就"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字表判断 翻译成 是

4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为动用法,为……感到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译文:先生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字句的解释。 因以为号焉。(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文: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 缺少主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因以为号。(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译文: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2、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译文: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3、疑问句: 无怀氏之民欤?(一般疑问式) 4、判断句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意思是: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5、流传下来的成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6中考练习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4、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5、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处所 (2)到,目 (3)同类,辈 2、(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B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5、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 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详细) (2)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3)期在必醉(期望) (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参考答案 1、(1)清楚 (2)体会、领会(3)期望(4)辈、同类 2、不忧心忡忡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有《陶渊明集》传世,本文亦出自此。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陶渊明 五柳先生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道,“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五柳先生传写作背景

人文融合的境界:自然恬淡 质朴的性格,做人顺其自然。性情爽快,胸怀磊落的陶渊明,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他诗文上的卓越成就,同时这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