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岱宗堂国医馆中西医结合能根治精神分裂症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3收藏

山东泰安岱宗堂国医馆中西医结合能根治精神分裂症吗?,第1张

传统医学:在中国的记载中,最早治疗精神病始于上古时代,那时记载为“狂”。治疗采用“巫术”治疗,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扁鹊提出,信巫不信医的人没办法治好精神病,提倡科学的态度,对当时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之后出现的张仲景、孙思邈等名医也对精神疾病采用科学的治疗方法。尤其孙思邈,提出了妇产科精神病、儿童精神病、营养性精神病、中毒性精神病、精神疾病的营养食疗等,发展出一套13穴道的针灸方法,是中国第一部对精神病有详细治疗方法和讨论的医籍。

现代医学:开始于19世纪中期,欧洲一些医生开始对该病有研究,直到1896年,德国的克雷丕林将该病命名为“早发性痴呆”。20世纪,瑞士的精神病学家布鲁勒提出了“精神分裂”的概念。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疾病?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疾病,可涉及一个或者两个以上功能方面的损害。通常起病于青壮年(20-35岁之间)为多,极少数发病于50岁之后。通常有如下特点:

1,思维出现障碍:包括思维内容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多表现为妄想,通俗解释为“多疑”,比如,患者怀疑有人要杀害自己,或者有不切实际的高科技监视自己,或者周围人有意针对自己。思维逻辑障碍表现为患者提出一些自己独特的理论,比如:认为鸭子吃草,人吃鸭子就相当于吃草。

2,感知觉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和幻触。简单概括,就是缺乏事实基础的前提下被病人感知。比如,眼前本来空无一人,病人却说能看见“披头散发的女鬼”。

3,情感反应不协调:该高兴的场合不高兴,或者哭泣,或者面无表情,表情平淡。

4,行为异常:初期可表现生活懒散不被发现,后期可出现“异常”表现,比如不穿衣服外走,吃脏东西等。

5,大多数病人不承认自己精神异常。

6,病情严重,大多影响了病人的正常生活。

现代医学对于分裂症的治疗:

最早的抗精神病药是1952年的氯丙嗪,开始时被用来治疗麻醉手术期间的过度代偿反应。后来被证实在急诊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后来接二连三的出现了奋乃静,氟哌啶醇等药物。

随着科学对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局限性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步研制成了二代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药物,不但疗效显著,而且某些方面,如椎体外系反应的副作用小于传统抗精神病药。

除了药物治疗,尚有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电休克,也就是诱导癫痫发作,而传统的电休克缺少麻醉过程,病人感到痛苦,被接纳的例数有限,直到改良电休克,也就是无抽搐电休克的出现,使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有了一个更大的进步,尤其对于冲动激越的病人,以及自杀倾向高的病人疗效显著。

对于现代医学来讲,在治疗精神疾病的同时,同样注重心理治疗,一个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够使治疗增效10-20%,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穴名冠“鬼”诸穴的统称·鬼穴 5 经穴别名·鬼穴 51 风府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风府穴的定位 57 风府穴的取法 58 风府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风府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风府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风府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风府穴研究进展 5141 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5142 对血压的影响 5143 调整胃功能 5144 增强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5145 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鬼穴 1 拼音

guǐ xué

2 英文参考

thirteen evil acupoint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ēngfǔ GV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鬼穴:1.穴名冠“鬼”诸穴的统称;2.经穴别名。

4 穴名冠“鬼”诸穴的统称·鬼穴

鬼穴是指穴名冠“鬼”诸穴的统称。或指“十三鬼穴”。[1]

十三鬼穴是指治疗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出《备急千金要方》。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认为精神失常多因鬼邪作祟所致,故把能治疗这类病证的穴位称作“鬼穴”。即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子的阴下缝穴或女子的玉门头穴(鬼藏)、曲池(鬼腿)、舌下中缝穴(鬼封)。但《针灸聚英》所载的《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与此有所出入,少申脉、上星、曲池、阴下缝穴和玉门头穴,增神庭、乳中、阳陵泉、行间[2]。

5 经穴别名·鬼穴

鬼穴为经穴别名,即风府[1]。出《备急千金要方》。

穴位 风府 汉语拼音 Fengfu 罗马拼音 Fengfu 美国英译名 Windy Prefecture 各

号 中国 GV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5 富耶氏 IVG15 德国 LG15 英国 Gv16 美国 Go16

风府为经穴名(Fēngfǔ GV16)[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鬼枕(《备急千金要方》),曹溪(《本事方》),惺惺(《画墁录》),鬼林(《针灸学》(南京))。属督脉[3]。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3]。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3]。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51 风府穴的别名

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鬼枕(《备急千金要方》),曹溪(《本事方》),惺惺(《画墁录》),鬼林(《针灸学》(南京))。

5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53 穴名解

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3]。

54 特异性

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3]。

55 所属部位

后头[4]

56 风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风府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5]。

风府穴位于项正中线,入后发际1寸,当枕骨粗隆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6]。

风府穴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正坐,头微前倾取穴[3]。

风府穴在督脉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57 风府穴的取法

正坐,头微前倾,于后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取穴。

风府穴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正坐,头微前倾取穴[3]。

正坐,头微前倾,当枕外粗隆直下,于后发际正中上1寸凹陷处取穴[7]。

58 风府穴穴位解剖

风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的分支及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的分支。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腱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3]。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8]。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再深层可穿透被膜,损伤脊髓[8]。

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枕动脉分支[6]。

59 风府穴的功效与作用

风府穴具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的功效。

风府穴有祛风邪、利机关、清神志作用[3]。

风府穴是督脉、足太阳、阳维脉之交会穴,临床擅长治内风、外风。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项强、背痛,或外感风热所致的头面五官诸疾,均可疏风解表以治之。[9]

风府穴为十三鬼穴之一,名鬼枕,意谓本穴具有醒脑开窍、熄风宁神的作用,故可治疗肝风内动,上扰神明之癫狂、痫证、中风。[9]

风府穴为风邪聚结之处,又乃风邪侵袭人体之门户,故以祛风而擅长,临床可以治疗内风、外风等多种病证[9]。

风府穴为足太阳经、阳维脉、督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化痰开窍之功[10]。

后脑与颈项最容易受风邪之侵犯,而其间之诸风穴(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秉风等)也为治疗风邪所必须。[10]

510 风府穴主治病证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及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等[3]。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8]。

风府穴主治癫狂,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鼻衄,鼻塞,聋哑,咽喉肿痛,头痛;项强,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等[7]。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咽喉肿痛,中风不语,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流行性感冒等[6]。

治舌急不语,咽喉肿痛。失音,头痛,眩晕,颈项强急,中风癫狂, 。神经性头痛,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感冒,癔病。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寸[6]。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8]。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3][7],深度应根据患者颈围的粗细掌握[7],一旦出现肢体麻电感应立即退针[7],不可再行提插 [7]。

注意:

禁深刺[6]。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3]。

不可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延髓[8]。

由于针尖向上深刺易入枕骨大孔,因此,针刺时以针尖朝向口与鼻尖方向较为安全。本穴深刺时一般有两个阻力感,第一个阻力感来自项韧带,然后是落空感,第二个阻力感是硬脊膜。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针尖不要穿过硬脊膜,以防刺伤延髓。[7]

5112 灸法

可灸[7]。

不灸[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此穴禁灸,诸风穴多忌灸,以火入风穴则走窜愈烈也。犹炉灶之火,得风则旺也,慎之为要。[10]

512 风府穴的配伍

风府穴配风门、风池、列缺、合谷、复溜治风寒感冒[3]。

风府穴配后溪治后头痛[3]。

风府穴配阳谷治目妄视、狂走[3]。

风府配风市,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寒 伤肌肤经络。

风府配肺俞、太冲、丰隆,有理气解郁的作用,主治狂躁奔走,烦乱欲死。

风府配风池、水沟、太冲、合谷,治小儿惊风[7]。

风府配大椎、本神、身柱、腰奇,治癫痫[7]。

风府配百会、太阳、风池、昆仑,治头痛[7]。

风府配承浆、天柱,治头项强痛[7]。

风府配哑门、廉泉,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7]。

5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伤寒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灸甲乙经》:足不仁,刺风府。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欲自杀,及目妄见,刺风府。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风府。

《针灸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聚英》:项后入发际1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针灸资生经》:风府者,伤寒所自起,壮人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颈急不得回顾,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视。

《扁鹊心书》:但此穴入针,人即昏倒,其法向右耳入三寸,则不伤大筋而无晕,乃千金妙法也。

《针灸大成》: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肿痛,伤寒狂走欲自杀,目妄视。头中百病,马黄黄疽。

《肘后歌》:腿脚有疾风府寻。

514 风府穴研究进展 5141 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针刺风府、哑门,观察其对脑出血患者血液凝固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经两个月治疗后,测得血凝固程度降低,纤溶时间显著缩短。说明针刺风府、哑门有促进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的作用,有利于脑出血部位血块的溶解、吸收。[7]

5142 对血压的影响

风府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针刺家兔“风府”,发现连续针刺5次(每日1次),在末次针后3h,脑皮质、肝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均增强。连续针刺7次后3h,皮质下组织和肾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亦出现增高。[7]

5143 调整胃功能

针刺风府穴,对胃功能有良性调整作用[3]。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7]。

5144 增强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针刺动物风府,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10]。

5145 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

中医治精神分裂症见效快。主要看你的技术怎么样。配方又怎么样。如配方正确5一1O付中药即可恢复。对症下药。多吃几付中药。恢复症状甚佳。优好。

中医什么都能治!治不好是缘分没到!治死了是命该如此,比如天花、霍乱、结核、炭疽、血吸虫、黄热病……!比如所谓当代中医泰斗邓铁涛的老婆孩子,都亲手误诊治死,这就是命!再比如某中医院士,自己胆囊炎都搞不定,要做胆囊摘除术,这就是缘分没到,和自己胆囊没缘分!所以,要坚信中医无不治之症,绝对可以让你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精神分裂属于中医癫狂范畴。古代中医治疗癫狂,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只要辨证及治疗用药准确,能够快速、彻底的治愈患者。但是,由于癫狂患者的难于配合诊疗辨证、服药等行为,给中医治疗带来许多难题,加上癫狂患者疯狂的行为,难于监护,给患者、家属及 社会 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近代医学出现以后,由于其镇静剂的广泛适应性、速效性、以及给药方法的先进性,还有医院设施、监管护理的专业性等,都有着中医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现在癫狂(精神分裂)患者优选西医精神病院治疗。中医几乎接诊不到精神分裂患者,也使得现在的中医对之缺乏临床经验。但事情都有两面性,由于西药的认症不辨证,所用药大部分属于压制病症的,没有从病根上给予快速治疗,可能造成长期甚至终身服药。

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主要从人体内部入手,把人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五脏六腑的调理来治疗,依靠人体自身能力来对付疾病。我们要看到精神分裂症虽然表现在思维、 情感 、行为方面的异常,但发病的根本原因却在于机体肝心脾肾的整体失调。也就是说,导致精神分裂症发作的深层机制已经深达脏腑。因此治疗上单纯控制症状或豁痰、开窍、安神等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神分裂症发生的根源。

中医不但能治精神病,而且可能比西医用药效果更好,而且治愈率好,《内经》早就告诉华夏儿女,问题是看你彻底了解了祖国医学没有!道可道,非常道。

我是@精神心理科医师俊朗,说来惭愧,即使是中西医临床专业,也做了这么久的精神科医生,曾经试过用中医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但是效果不太好。

精神分裂症在中医上称为癫狂。用的药物也是重症安神之药。成方没有几个疗效,也没有得到验证。朱砂、磁石、琥珀、远志、穿心莲等中药都可以用于治疗癫狂。癫狂梦醒汤,曾经用于治疗癫狂,也有相关的报道和论文,但总体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是:起效慢,甚至没有效果,病人家属耐受性比较差,一个癫狂的人,打砸东西,骂人毁物,情况比较危急,不可能用鸡汤中药就可以控制住,所以病人家属都不耐受,目前的情况下 社会 也不接受,因此接受性比较差,转而采用西药打安定,5毫克就可以控制。

还有就是我国对中医中药的发展,促进作用比较低。总是有一些毁除中医等等的论断,在一些地方或者是在一些有中医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成方秘方都得不到推广。从而没有人得到精神分裂症用中医中药治疗好的案例。人们的相信程度就会低!

相信在大力推广中医中药治疗精神病方面的措施下,能有一定的成效,期待!

个人知识不足,简单谈个人的看法。

精神分裂症,是患者的神经系统出现紊乱,行为表现为两种或几种性格差异的表现。实际上在神经元传递信息时,其传播回路出现的差错,反应也就偏离较大。

中医治疗的过程,是从中药的各中特性,也就是其内含的主要成分,以主要功能,次要功能,辅助功能,调和功能的中合性的治疗手段,对人身各机能进行平衡性的调理。

中医的功能强大也就在于此。

所以,我认为中医通过的望,闻,问,切,加之现代医疗的检查手段,中药中奇效,治好精神分裂症是完全有可能的。

精神分裂用中医治疗效果稳定,服药周期短。一般以桃核承气汤,下瘀血汤,癫狂梦醒汤,柴胡龙骨牡蛎汤加祛痰剂,大黄等。

精神分裂症中医属郁证范畴,中医对郁证有着严谨的辨证,只要对症施治,辅以心理疏导,大多数分裂症患者及时、及早医治疗效确切。

如何治疗精神分裂症呢,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症状,面对如此多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何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人们急需知道的问题,大多数的精神分裂症都是可以治愈的,下面 情感导师就说说精神分裂症如何治疗。

一、精神分裂症如何治疗

1、维持治疗:在急性期的精神症病症状得到控制后,为使病情获得进一步缓解。要逐渐减少药量进行维持治疗。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原则上应尽可能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

2、心态恢复健康治疗:要给患者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制定为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健康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通常是在不良影响和生活中的刺激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心态刺激是引起疾病复发中较主要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了解病人在病情好转阶段对疾病的态度、顾虑,并且加以鼓励支持引导。

3、家人的帮助及支持

家庭干预的一条指导性原则就是家属应该尽的可能去参与,并且投入到患者的心态治疗当中。通过对家属的教育、指导以及大力的支持可以使患者更好的痊愈。

二、精神分裂治疗的几个阶段

1、急性期治疗

急性医治,从小剂量的药物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至有用医治量,一般来说在用药医治的头2周内到达有用剂量,要到控制的效果,一般需要6~8周。本期的医治目标是减轻和缓解急性症状,重建和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

2、稳定期医治

维持着治疗,药物医治的目的为预防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或削减副作用。

3、恢复期治疗

也称为巩固治疗,本期继续和急性期药物用量一样,巩固治疗一般要3~6月。恢复期精神病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患者的过激行为,降低复发可能性和增强病人适应能力。

大多数的人在面对别人的情感问题时,都会看的很透彻,但是一旦关于自己的情感问题,就会措手不及,

狂(manic psychosis)为病名。是指因七情化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热壅盛,迷塞心窍所致,以神志错乱,精神亢奋,打骂呼叫,躁妄不宁,动而多怒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即精神躁狂失常的病证。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症见发作刚暴,骂詈不避亲疏,甚者持刀持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力大倍常;或多食,或卧不知饥,妄见妄闻,妄自尊大,妄走不止,日夜无休等。脉弦滑数或沉紧而实等。癫与狂在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癫狂并称。癫是因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致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致。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多见于青少年,治当疏肝理气,化痰开窍,以及补养心脾等法;狂是因七情化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热壅盛,迷塞心窍所致,以神志错乱,精神亢奋,打骂呼叫,躁妄不宁,动而多怒为主要表现,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治当镇心祛痰,清肝泻火,以及安神定志等法。由于癫狂二证,常与气血凝滞有关,故可根据不同证候,适当参用活血化瘀之品。本证多见于青壮年。

针灸治疗狂病有较好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防止自杀及伤人毁物。本病易复发,应在病证缓解后连续治疗,以巩固疗效。

狂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可见于狂躁性精神病、中毒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及癔病等。

详见百科词条:狂病 [ 最后修订于2018/7/27 10:16:09 共595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经穴别名·五会 31 人迎穴的别名·五会 311 五会的别名 312 出处 313 特异性 314 穴名解 315 所属部位 316 人迎穴的定位 317 取法 318 穴位解剖 3181 层次解剖 3182 穴区神经、血管 319 人迎穴的功效与作用 3110 主治病症 3111 刺灸法 31111 刺法 31112 灸法 3112 配伍 3113 文献摘要 3114 研究进展 32 百会穴的别名·五会 321 百会穴的别名 322 出处 323 穴名解 324 特异性 325 所属部位 326 百会穴的定位 327 百会穴的取法 328 百会穴穴位解剖 3281 层次解剖 3282 穴区神经、血管 32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32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3211 刺灸法 32111 刺法 32112 灸法 3212 百会穴的配伍 3213 文献摘要 32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32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32142 退热作用 32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2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2145 对痛阈的影响 32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 32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32148 治疗子宫脱垂 32149 治疗小儿脱肛 32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321411 降低cGMP 32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32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321414 矫正胎位 4 经外奇穴名·五会 41 五会穴的定位 42 主治病证 43 刺灸法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会 1 拼音

wǔ huì

2 概述

五会:1.经穴别名;2经外奇穴名。[1]

3 经穴别名·五会

五会为经穴别名[1]。

31 人迎穴的别名·五会

穴位 人迎 汉语拼音 Renying 罗马拼音 Jenying 美国英译名 Weled by Man 各

号 中国 ST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E9 富耶氏 德国 M9 英国 S9 美国 St9

人迎为经穴名(Renyíng ST9)[2]。别名天五会、五会[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2]。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此穴在人迎脉部位,故名人迎[2]。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

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311 五会的别名

天五会(《针灸甲乙经》),五会(《铜人针灸经》)。

31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人迎各一。

313 特异性

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314 穴名解

人迎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之会,此穴在人迎脉部位,故名人迎[2]。

315 所属部位

颈[4]

316 人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人迎在颈部,结喉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5][6]。

人迎位于颈部,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颈总动脉处[3]。

人迎穴位于颈部,横平喉结,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2]。

人迎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人迎穴的位置

人迎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人迎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人迎穴的位置(肌肉)

317 取法

仰卧去枕,侧头取之[2]。

正坐仰靠位,当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动脉后取穴[7]。

正坐仰靠,与喉结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距喉结15寸处取穴。

318 穴位解剖

人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动脉三角。皮肤由颈丛的颈横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颈丛的皮神经以外,还有颈前浅静脉及面神经颈支支配的颈阔肌。针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在喉结水平,穿皮肤、皮下组织深进颈动脉三角。该三角内,有颈深筋膜形成的颈动脉鞘,鞘内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二者之间后方的迷走神经,舌下神经襻位于颈动脉鞘的表面或鞘内。

3181 层次解剖

皮肤一皮下组织和颈阔肌一颈固有筋膜浅层及胸锁乳突肌前缘一颈固有筋膜深层和肩胛舌骨肌后缘一咽缩肌[2]。

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6]。

31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颈横神经、面神经颈支和颈前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舌下神经和甲状腺上动脉分布;再深层有颈血管鞘(鞘内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干),鞘后有颈交感干经过[6]。

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有甲状腺上动脉,当颈内、外动脉的分歧处[3]。

319 人迎穴的功效与作用

人迎有利咽散结,理气降逆的作用。

人迎有疏调气血、清咽利膈、消肿散结等作用[2]。

人迎、寸口、趺阳3大动脉,在中医脉诊中居于重要地位。人迎者,胃脉也。人得天地之气而成,水谷之气而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迎位高可以迎受天气,经穴属胃可以迎受地气。胃为水谷之海,阳明多气多血。五脏六腑既可迎受其气,使“气凝为人”。[8]

3110 主治病症

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6]。

人迎主要用于治疗胸肺、颈项等部疾患:如胸满气逆、呼吸喘鸣、咽喉肿痛、瘿气、喘息、食不下,以及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等[2]。

人迎主治咽喉肿痛,咯血,喘息,瘰疬,瘿气,以及高血压等[3]。

人迎穴主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瘰疬,瘿气;胸闷气喘[7]。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心脏神经官能症;

2呼吸系统疾病:咽喉炎,扁桃腺炎,声带疾患,哮喘,肺结核,咯血;

3其它: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大,雷诺氏病。

3111 刺灸法 31111 刺法

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2~04寸[6][7],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肩部发散散[7]。

一般直刺03~05寸,避开动脉[2]。

直刺或斜刺03~05寸,避开颈动脉[3]。

注意:人迎穴不宜深刺或强 ,或留针时间过长,以免发生反射性休克[2]。

31112 灸法

禁灸[2]。

不宜灸[6]。

3112 配伍

临床常以人迎配曲池、足三里治疗高血压[2]。

人迎配曲池、太冲,治高血压[7]。

人迎配天突、膻中,治喘逆[7]。

人迎配内关、太渊,治心悸[7]。

人迎配天突、合谷、中封、内庭,有涤痰散结的作用,主治单纯性甲状腺肿。

人迎配太冲、曲池,有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高血压。

31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针灸甲乙经》:阳逆霍乱,刺人迎。胸满呼吸喝,穷诎窘不得息,刺入人迎,入四分,不幸杀人。

《备急千金要方》:凡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鸣,穷窘不得息,人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吐逆霍乱,胸满喘呼不得息,项气闷肿,食不下。

《针灸聚英》:足阳明、少阳之会。

3114 研究进展

降压作用:

针刺人迎对血压的影响十分显著,无论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高血压或实验性高血压(如夹闭麻醉家兔一侧颈动脉,使血压反向性增高)都有明显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明显[7]。

指压或针刺人迎穴,均能使血压显著下降,心率减慢,后者可被阿托品阻断[2]。

治疗急慢性咽喉炎:

于人迎穴注射清开灵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等药物,隔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0%以上[7]。

治疗中风恢复期吞咽困难:

选取双侧人迎,配合双侧颊车、廉泉,人迎直刺1寸,平补平泻,留针20 min,每日1次,共治疗30 d,总有效率达9047%[7]。

32 百会穴的别名·五会

五会指百会穴[1]。是将“三阳五会”误分二名[9]。出《针灸大成·行针总要歌》。

穴位 百会 汉语拼音 Baihui 罗马拼音 Paihui 美国英译名 Hundred Meetings 各

号 中国 GV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9 富耶氏 IVG19 德国 LG19 英国 Gv20 美国 Go20

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DU20)[10][1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属督脉[10]。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0][12]。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10]。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0]。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321 百会穴的别名

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

32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323 穴名解

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0]。

百,《说文》:“十十也”,乃众多之称。会,有会合之义。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8]

本穴曾名为昆仑。盖头为昆仑,以中国地势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巅首,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8]

324 特异性

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0][12]。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10]。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13]。

325 所属部位

头顶[14]

326 百会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5]。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12]。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10]。

正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327 百会穴的取法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10]。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10]。正坐取之[10]。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15]。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328 百会穴穴位解剖

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32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0]。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6]。

328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16]。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12]。

32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百会穴具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的功效。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10]。

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神苏厥、升阳固脱的作用,故以治疗督脉病、神志病及气虚下陷证为主[13]。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本穴是治疗督脉病、神志病,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和风热上攻引起的头部疾患的要穴。[13]

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又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且督脉起于胞中,经 部贯脊上行,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常用穴。[13]

百会穴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鼻塞,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8]

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后世以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8]

32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10]。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12]。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16]。

百会穴主治颠顶痛,眩晕,耳聋,鼻塞,目不能视,鼻衄,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口噤不开;癫狂,痫证,癔症,瘛疭,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脱肛,阴挺;久泻,痢疾,痔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15]。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10]。

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3211 刺灸法 32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2][10]。

平刺05~08寸[15][16],局部酸胀[15],可扩散至头顶部[15][15]。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10]。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15]。

32112 灸法

可灸[10][1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2]。

可灸,强身保健可隔姜灸3~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1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212 百会穴的配伍

百会穴配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10]。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10]。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10]。

百会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会配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15]。

百会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15]。

百会配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15]。

百会配内关、水沟,治休克[15]。

百会配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15]。

32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则吐沫,心烦惊悸健忘,痎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

《针灸大成》:主头风中风,言语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痃疟,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食无味,百病皆治。

《圣济总录》: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普济》: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

《类经图翼》: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畔,用三棱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目暗。

《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

《杂病歌》:乃若脱肛治百会,灸至七壮是尾穷,此疾须用治三穴,随年壮兮灸脐中。

《玉龙歌》: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3214 百会穴研究进展 3214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研究发现百会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艾灸百会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9 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03 mmHg,降压作用良好,而对失血性休克的动物则有升压作用,如血压下降20~30 mmHg,稳定后,针“百会”30 min,血压即可上升,大部分上升超过35 mmHg。[15]

灸犬“百会”,对实验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10]。

32142 退热作用

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 5min,间隔10~15 min再刺,连续操作1~3h),对开始发热者有抑制效应,对发热已达高峰者有迅速降温作用。[15]

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如果封闭该穴,却无退热作用。

3214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动物实验表明,艾灸“百会”、“肾俞”可升高白细胞、血清补体含量和血清免疫球蛋白,艾灸前后差异显著(P<001)。针刺常态家兔“百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针刺补泻对家兔血浆cAMP、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含量呈明显双向改变,cAMP尤为显著,主要呈负性影响,cGMP主要呈正性影响,cAMP/cGMP亦朝负向波动,泻法略大于补法。[15]

321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观察320例患者针刺百会前后血液流变学情况,分别于针刺前、后30 d测定红细胞比容、血液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五项指数。结果:针刺后,除红细胞沉降率外,其余指数均显著下降,与针前比较P值分别小于001与005。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15]

32145 对痛阈的影响

用百会透曲鬓和前顶透悬颅的方法,观察偏瘫患者的痛阈改变。结果:患侧和健侧上下肢痛阈均下降。患侧上下肢的痛阈从针后5 min已明显下降,一直延续到40 min以后;健侧上下肢从针后5 min开始也有下降,20 min时较明显,到40 min时则有回升,各测定时间点痛阈均没有患侧变化大。[15]

32146 对胃分泌的影响

用重手法针刺巴氏小胃狗、海氏小胃狗的“百会”,对肉粉、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15]。

3214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针刺癫痫大发作病人百会,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规则或使电位降低,即对患者脑电图有调整作用[10]。

32148 治疗子宫脱垂

隔附子片灸3~4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2149 治疗小儿脱肛

配长强,先温和灸5分钟后,再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即可。

3214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取百会,行艾炷无瘢痕灸,以感到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为度。

321411 降低cGMP

针刺百会穴,不论是补法组或泻法组,均能使多数患者明显增高的cGMP下降,并趋于正常。

3214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对实验性糖尿病动物,艾灸百会可降低尿素氮含量[8]。

3214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以放免分析技术观察针刺百会穴对健康育龄妇女卵泡早期血浆中雌二醇、孕酮和睾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提示,在双向性影响基础上,主要倾向是孕酮和睾酮明显升高,雌二醇偏高。[8]

321414 矫正胎位

艾灸百会穴还有矫正胎位的效应[8]。

4 经外奇穴名·五会

五会为经外奇穴名[1]。出《江苏中医》。位于眼内眦之鼻侧01寸,与眉内端之连线之中点处[1]。左右计2穴。主治高血压[1]。

41 五会穴的定位

经外奇穴五会位于眼内眦之鼻侧01寸,与眉内端之连线之中点处[1]。左右计2穴。

42 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五会主治高血压[1]。

43 刺灸法

自己碰碰吧,我就治了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还没好,正在治疗中。这个病人吃了十年的西药,屡治屡犯,这个病医院的大夫说要终身吃药,我治疗不到一个月,已经开始有效,现在已经在逐步减西药的用量,这是我第一次治这样的病,病人家属也了解我的情况。我不认为西医治不了,中医也治不了,遇到这种情况病人岂不是要绝望了?

查阅中医古籍,有不少治疗这方面疾病的先例,我想, 词采华茂 的回答太极端,中医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当然我不是说我行,因为我的病人究竟能不能好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做广告的中医不要相信,那些往往不是真正的中医,是无良的伪中医居多,会让你大失所望的。

山东泰安岱宗堂国医馆中西医结合能根治精神分裂症吗?

传统医学:在中国的记载中,最早治疗精神病始于上古时代,那时记载为“狂”。治疗采用“巫术”治疗,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扁鹊提出,信巫不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