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哪本奇书,能看到人们口中说的大明真面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4收藏

通过哪本奇书,能看到人们口中说的大明真面目?,第1张

《杜骗新书》 以故事的方式描绘晚明时期各种各样的骗局,虽然属于文学创作,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明时期底层社会的生活面貌。

万历皇帝

《杜骗新书》写了什么?

《杜骗新书》是明万历年间张应俞所作,书中有大小骗局83个,根据欺骗手段将骗局分为24个门类,即脱剥骗、丢包骗、换银骗、诈哄骗、伪交骗、牙行骗、引赌骗、露财骗、谋财骗盗、盗劫骗、强抢骗、在船骗、诗词骗、假银骗、衙役骗、婚娶骗、奸情骗、妇人骗、拐带骗、买学骗、僧道骗、炼丹骗、法术骗、引嫖骗,从另一方面反应了明代社会乱象。受骗人主要为小官、商、学、农、妇这几类人,主要以财色功名为饵,以骗盗窃为手段设局。在骗局中,受骗人往往贪婪、粗率,而骗人者狡诈凶狠,骗局之后,受骗人失财丧命家常便饭,能识破骗局或者追回银钱者少之又少,仅有几个主人公成功摆脱骗局。骗局中不乏经验丰富的客商,但往往防不胜防,这些骗局基于人性私欲设下巧局,是众多骗子们设下的天罗地网一样的骗局,无从招架。

《杜骗新书》不只是一本防骗的经验之书,书中不少的骗子虽然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最终都没什么好下场,张应俞在书中最后还给这些谋财害命的骗子们都安排了凄惨的结局,东窗事发锒铛入狱经受法律的质材,要么没有逃过老天的法眼,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张应俞怎么看

《杜骗新书》将骗局归为二十四种门类,为方便研究,这里简单区分骗局种类,将骗局按照手段区分,主要是以色骗、以赌骗、以僧道骗、以伪交的几种被张应俞非常鄙视的骗局。

古代女子

以色骗:受骗人主要为男性,骗人之色以为娶妾、狎妓、奸婢、偷人妻的由头为主。首先,对于这些行为张应俞认为都是不应当的,但不该做的理由并非因为道德原因而是因为这样做容易损害自身利益,老天会通过风水地理的改变惩罚*人妻者,是实实在在的功利主义。其次,因为这四种而上当受骗的,都是咎由自取,妾“慕色而娶,多酿后患”。妓“妓家尝是骗人,轻者丧命,重者丧身”,只要涉足就后患无穷难以脱身。婢“岂有奸人侍婢而不取货者”。至于被奸之人妻者,“妇人不爱*者亦爱财”,张应俞认为当时的底层妇女贪财纵欲少有好物,贞操观淡薄 。

以赌骗:一入赌门深似海,如同深陷妓门,脱身不易,对赌博应该要坚决反对的态度。当时的赌博骗局设置已经非常巧妙,出老千的手段出神入化。赌博招致奸人,常以诱哄激言下套的方式将人牢牢套在赌局之中。书中但凡涉及“赌”字一词的人莫不是“家业萧条”“倾家”“破家”,以致于最后家业无成,混成无赖甚至要卖母还债,人伦尽丧。若想不落此中术“凡赌博者,弊外生弊,鉴此而知机,收手勿赌,真良策也。”只有克制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沾赌才能不落人套中。

以僧道骗:僧道本来应该神圣凛然,但是这类人“离佛叛道”,干阴险污秽之事。他们的骗行主要在两点:第一为僧道之人玩弄言语,利用他人善心满足个人私欲,第二点是这些人玩弄妇女感情,奸骗良家妇女。对于这些僧道骗,张应俞多次强调不可信为“邪说诱人”,对僧道之人的种种神异行为进行剖析,所谓神迹都是假象,同时指出真正的神迹并不会被人察觉,因为他们不重名利,指出“寺门藏奸,僧徒即贼,此是常事”。出于善有善报的利己主义,尽管当时的僧道言行不一,张应俞仍呼吁“富而能舍,本是善行,若谓真佛化缘,而施舍者辄有福报。”通过积德行善来完成自己的各种愿望。张应俞之所以发出这种呼吁,是因为晚明百姓秉持实用主义的宗教观,“始终把个人现实利益放在首位……体现等价交换的原则”。晚明的宗教堕落令人瞠目,引起像张应俞这样的读书人的反感,但他们仍然推崇宗教信念中的善恶观,神仙观仍然存在于他们心中,只是这些属于凡人不能触摸的领域。

古代友人

以伪交骗:伪交指的是所交非人,识人不清而陷落骗局。损友往往甜言蜜语哄诱,这些骗人者自身境况并非不好,只不过为人奸邪,贪而无厌,善用歪门邪道。此类骗局与其他骗局相比,骗人者徐徐图之,比如“欲谋田,先引之奸,欲诱其奸,先与之友。且其奸也,非彼明引,而令其自入。其要之田也,俟其有急,而为之解纷,以徐收之,计亦巧矣。”看起来温和无害,实则阴险无比。张应俞对于此类骗局除了对骗局分析以防后人上当外,还对骗局中的骗人者和受骗人发表了自己看法。秉持朴素的善恶观,作者认为骗人和受骗是一个因果轮回,“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天网恢恢,报应不爽。”而受骗人虽然过去受人蒙蔽,但如果能够及时改过自新,为时未晚“则石涓虽诈,安能中自立之士哉”“而能以是自新,彼虽有百般巧计,安能中自新之士”

结尾

《杜骗新书》以“骗”入手,广泛揭露社会各个方面的黑暗,其中除了职业棍徒之外,还有许多普通人在利益诱惑下,贼念顿生。晚明社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晦暗局面与当时社会处于转型分不开。

在思想上,首先是宗教衰微,普通人更加注重现世生活。晚明社会是两个思想的剧烈碰撞。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禁锢人欲,以及心学肯定人欲,主张思想解放,在这种境况下“追求自由,张扬人性,成为时尚,奢侈纵欲不再受到节制”。表现在基层百姓之中一方面是极端的妇贞,一方面是贪财纵欲的底层妇女。故事内容中受骗人大多有名有姓,有地址可考,文章内容有很强的真实性,很有可能是作者从各处听来加以编写。书中许多故事涉及社会伦理禁忌,但故事本身流传,就说明当事人对这样的事应该并不十分难以启齿。

明朝

晚明社会商业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带来的联动效应,一方面是商业迅速发展带来的新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工商皆本;另一方面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对财富的崇拜,思想解放下,百姓不再讳言“利”。

除此之外,晚明社会动荡,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娼妓、赌博、诈骗、流民等问题困住大明王朝,晚明社会状况使得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纷纷拿起手中的笔,通过小说等其他文学作品揭露现实,警告世人。

一方面他目睹了晚明底层社会现状,多次发出“世情艰险”的感叹,对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世情作者重在防,将自己修炼成“自立自新之士”,戒毒戒色,拒绝这种欲望。另一方面,书中有对于欺人太甚的刁民恶棍,这些人做恶被抓下场并不好。对于恶人恶行,他用朴素的善恶报应观进行一定程度的恐吓以达到劝谏的目的。张应俞的劝谏是建立在个人价值观的基础上,受程朱理学影响较深。在鬼神方面信奉传统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防骗手段以“克制”自己私欲为主。身为底层文人,带有比普通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直面社会更多面,书中张应俞多次感叹世风日下,言辞间充满对这种“堕落”现象的担忧,张应俞的劝谏更建立在对社会的关怀上。

四书五经是指什么书介绍如下:

四书五经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几本书,其中《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剩余的五本著作合称为“五经”。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中的必考书目,其中“四书”是儒家学派传道受业的基本教学材料,这四本古代著作当中所蕴含着的哲学思想也是十分丰富的,“四书”也是我们现如今研究古代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资料。

而“五经”,则是古代儒家学派作为研究基础的古籍。据传“五经”当中的五本古代典籍都是由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编辑或修改而成的。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四书五经”是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它们不仅代表着先人们非凡的哲学智慧与文化修养,更体现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价值:

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隋及初唐时期(武则天执政时期之前 684 年)草书书迹遗留下来 的不多。不多的主要原因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书家不重视而不写 或写得不怎么好(与唐中晚期的草书比)而没有流传下来。

为了叙述和阅读方便,从唐朝写经谈起。唐·敦煌草书墨迹《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因明入正理论后疏》 合卷。长 13964 厘米,高约 29 厘米,奘门大德净眼撰,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卷首朽蚀,故《因明入正理论略抄》缺首题和著者名号,现存 446 行,计 12478 字。《因明入正理论后疏》为 508 行,计 13364 字。通卷由无名氏书手以独草体写成。一 个写卷里有两篇文章,分别是关于‘因明入正理论’理论的阐述 和解释。文意深奥,与本文主旨无关,不赘述。

《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开始部分。

《因明入正理论后疏》开始部分

经考证(从教义、教义历史、纸张质量等方面)此写卷书写于贞观年间,或以后几年,但一定是初唐时期。

局部

此卷书风质朴、古雅、有章草遗韵,草法以章草为主,今草为辅。用笔内(扌厌),线条中含、瘦硬,转折处多用转,圆弧形笔画 多呈曲折之势。此书风、用笔习惯、线条特征多承王献之。

初唐时期的行草书都尚 王献之,(苏涣诗句‘亚相指当时的副宰相书 翰凌献之’;再,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中有详细的考证)就 连唐太宗李世民的书风也袭小王书风。

在唐太宗有意‘崇拜王羲之、贬低王献之’的影响下,出现了继承王羲之草书一脉的代表性之作——孙过庭的《书谱》。

孙过庭的草书卷《书谱》有明确记年‘垂拱二或三年’(公 元 687 年前后,武则天执政时期,初唐与盛唐的分水岭),书风 完全是王羲之血脉,用笔外拓,多用折,线条一拓之下,无曲折 势。

从以上两件作品书风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观点——唐朝草 书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有一个大转变——由之前尚王献之转变到 尚王羲之。

那么在回过来看《出师颂》

《出师颂》局部

绍兴本《出师颂》本无名款,后人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 梁·萧子云作,或谓隋贤或唐人书,并无定论。从本幅中有唐太平公主、李约、王涯等人鉴藏印看,书写不会晚于初唐。据宋·米友仁跋定为“隋贤书”当较可信。此书属较典型的章草书体,与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只是若干个笔画相 近)。故被定为隋人书。整体书风规整、 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古拙又典雅,是六朝以来创立规范章草 的传统体貌,唯稍增飘逸之势。线条中含、廋硬、紧密,骨气凛 凛,用笔内(扌厌),转折处多转,草法遵循章草规范,少加变动。

再来看另一件传为隋·智永书《千字文》, 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现已毁),纸本,册装。计二 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 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 人疑为唐人临本。笔者认为是唐人临本。宋米芾《海岳名言》评 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此件作品已无隋时 的用笔习惯,外拓用笔,线条变得圆润,气韵秀丽,没有了古拙 感(与‘出师颂’比)。所以小编认为是初唐至盛唐时期的临作。梁 平 梁平书法馆

  不是的。

  满清以编纂《四库全书》的名义,收录“天下之书”,暗中销毁一部分“三观不正”的作品。但,名头太大的古籍,他们也不好意思“粗暴处理”。

  更关键的是,人手有限、时间有限,他们不可能改编“所有的古书”。也没有那个必要啊。所以,他们主要针对“明朝”。

  ——正如现在,严格限制“网文”,却对传统的“严肃文学”网开一面,所以,《三体》写了“文” “革”,也没有被禁。

青简、韦编、青编

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芸帙、芸编、芸签

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缥缃、缃帙、缃缥、缥帙

“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坟典、坟籍

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二酉

代指丰富的藏书。“二酉“原系湖南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学术观点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

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问题一:古人讲到“书”都有什么别称 除了简,木牍,书的别称还有

百城 《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 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 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人用“万卷”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 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有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 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 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形容藏书极多,堆满屋子,充满栋梁间;运送时让牛马负丁,牛马都累出大汗。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问题二:古代的书是从什么到什么 本篇文章里:乃 丹 书 帛曰:“陈胜 王”翻译为 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称王, 书为写上的意思 当然“书”还有其它的意思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2) 信件,信函 (3) 奏章;文书,文件 (4)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5) 书法 (6) 《尚书》的简称 (7) 文字 (8)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9) 古代皇帝的诏书 (10)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1)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2)写字;记录;书写。例如:大书特书/振笔直书。 例: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13) 姓

问题三:书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一)、动词

(1)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问题四:书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书》:特指《尚书》

或称《书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问题五:在古代 是什么书 1、刻在龟甲上书籍

初期书籍产生的确切时间并没有人知道。现存有实物可稽考,是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龟册,据有关的研究,此龟册距今约三千多年,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这龟册的发现,对我国古文化的研究有了实物依据和出现了新的突破。这龟册是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刻下的辞,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它记载了从盘庚迁都到纣辛覆灭近273年间的重要活动事件,其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狩猎、农业、畜牧业及疾病、祭祀等方面。它真实地再现了商王朝统治者进行的每一项活动,是统治阶级活的记录,是当时的文书。根据这些原始材料,可以了解中国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对中国古代史、文字学史和文学史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自1998年到现在,已先后出土了龟甲、兽骨约十余万件,发现的甲骨文字约4500个,可以认识的字1700个。从这些文字的结构上看,有合体字、形声字 ,是一种相当进步文字,但许多字的笔画和结构部位还未定型,在可认识的字中,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体系。现中外名学者,根据甲骨文上的文字记载,不断研究,写成1000多种甲骨文学著作,并使研究甲骨的文学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2、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书籍

在甲骨文盛行的同时,还出现一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青铜是由铜和锡的合金制成,在古代中国,人们称铜为“金”,故又称铸刻在青铜器上所刻的文字为“金文”。它泛指我国古代在一切青铜器上所刻的文字。我国早在公元前1300年就掌握了铜锡合金的冶炼技术,在铸造工艺上有很高的成就。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和其它日用器具,其中礼器以鼎为主,乐器以钟为最多。其铭文内容有:1、祭礼典礼: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铸器并记载于器物上;2、征伐记功:指战争后的记功留念。这类铭文以西周时期为最多;3、赏赐锡命:指统治者对功臣、贵族、亲属等进行封赏,对受封人作器以示纪念,并将受封之事和被封赐之物记载于器物上,这类铭文较多; 4、书约剂:指有关的法律条文、誓约、文辞或合同、券书、协定等类文件,刻器以作证;5、颂扬祖先:指作器记载祖先的圣事、美德,以著后世子孙等。

青铜器从殷商时期产生至战国末叶衰落,它自西汉以后不断有所发现,至今已出土了上万件的青铜器,其中殷商时期的金文与甲骨文相近,铭辞字数较少,西周时期的金文字体变得弯弯曲曲,在文字学上称“籀文”或者“大篆”,战国后期的字休与小篆接近。这些青铜器铭文的文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也是我国书法史上字体演变和发展的见证。青铜器铭文的出现,给有关专家研究我国自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统治制度及有关的重要事件,提供了有实物可考的重要证据。青铜器作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器,它最初是作为工具,后又用作容器、日用器物等。其中礼器里的大鼎,是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是最高统治政权的代表。史书就有 “禹铸九鼎”的记载,这里的 “九鼎”是最高统治权力的标志,鼎代表了皇权。在春秋战国时期,交战的双方凡一个国被消灭,就要毁其宗庙,迁其宗器。这里的“宗器”也是指“九鼎”了。值得注意的是现存我国历史博物馆的商朝时期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发现的商朝最大的青铜器,它的体积、重量和它的 铸造技术,无不使惊叹不以,在古代的中国就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它的出现,震撼 了世界各国。青铜器的出现是文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使我国古代社会从石器时代进入到青铜器时代,是研究和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

3、刻在石头上的书籍

在石上刻字,也是我国古人的一种风气。他们有刻写记事的传统,而且刻石记事比用金属器物更方便更广泛,还易于长久>>

问题六:书店在古代怎么称呼 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因“姬”与“基”同音,为避讳,“姬姓”改为“周姓”,这一来,分散了姬姓家族的力量。

问题七:古代人把读书称为什么,比如现在去读书,别人都会说,要去读书啦,那古代人怎么说的 “阅”指认真的阅读,如阅尽经典犹不足

“读”指出声的阅读,如读书破万卷

“诵”指大声的阅读,如言之咏之,歌之诵之

“览”指粗略的阅读,如日览千卷

问题八:书法班在古代叫什么 首先你所说的“书法班”应该是现在常见的少儿(青年)书法艺术培训班的概念吧。在古代有文化的人学习书法首先是用来当作做学问的工具,其学习的起步阶段常常是私塾(书院),类似于学校,或者是家庭教育。随着知识和学问的提高有机会进入更高层次的官方教育机构。而书法技艺的提高一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二是拜得名师获得指导,没有现今社会市场经济下的艺术培训班。

问题九:三字就在古代是什么样的书 《三字经》系南宋庆元府(今宁波市)人王应麟所作,后人添加了宋至清末的一段历史叙述。从南宋起被广泛用做蒙学教材,是我国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袖里通鉴纲目”等,与《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统称为“三百千千”,并与《弟子规》、《增广贤文》等作为蒙学经典而被代代传诵,在普及文化知识方面起到巨大作用,至今仍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说到这些《竹书纪年》在出来以后是有多么强大导致了多么大的反应大家也是不言而喻的,确实给力很,算得上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了,让《史记》位置有一点摇摆不定,可是问题依然并不大,尽管《竹书纪年》比史记更加早,但由于政治原因,《竹书纪年》信息真实性就需要查不少了,因此这件事情还真挺尴尬的,近期也有很多人讲了,那样比这个《竹书纪年》更早史籍也有没有呢接下来我们就着这种情况一起来剖析瞧瞧吧!

很不幸运告诉你们,比这个《竹书纪年》更早史籍自然是不存在的,《竹书纪年》能发生都是不幸中的万幸,那时候秦代的焚书基本上把自己的书本也给烧掉,而《竹书纪年》却奇妙的出现,这个我显得十分的有意思了。全部比这个《竹书纪年》更为历史悠久的史籍也有没有呢实际上前边说没有,也太过的始终如一了,这帝王将相的古代大户人家的墓室还剩下多少没被挖掘的,可以这么说数不胜数,因此这个比《竹书纪年》更历史悠久的史籍也说不定在那一天又被发掘出来了啦也说不定呀,哈哈。

再说一下《竹书纪年》吧,实际上《竹书纪年》是确确实实要先于《史记》装订成册的,只是当时秦代被焚灭掉,仅有后来到了汉朝才被发现了,因此从时间范围上来说,这一《史记》又先于《竹书纪年》问世给观众。《史记》又属于汉代官方的史官所写的,可是挖掘于魏王墓的《竹书纪年》就数于野史了,这一是不受史书肯定地。

这样有为什么会有《竹书纪年》不会被史书毫无疑问呢实际上缘故很简单,各位看《竹书纪年》内容就明白了,根本就是改变了历史时间,尧舜禹汤的传位与德政都被完全抹煞,儒家思想一般不会容许这种史籍来冲击性《史记》构建的唯物史观的,所以又再消退历史长河中,直至宋朝又被梳理装订成册。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和《竹书纪年》为什么不一样,其实不是很难,一个就是秦代的焚书坑儒太完全,而司马迁所写的就参考了民俗野史和传奇,也未必是真,很大程度上起装饰功能,因此也说不定究竟是《竹书纪年》真或是《史记》真。

通过哪本奇书,能看到人们口中说的大明真面目?

《杜骗新书》 以故事的方式描绘晚明时期各种各样的骗局,虽然属于文学创作,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明时期底层社会的生活面貌。万历皇帝《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