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里对生命起源是怎么解释的
答:佛家不是解释,佛家给你说真相,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宇宙跟生命同时诞生的,再给你说得清楚一点,整个宇宙跟我自己的生命是同时诞生的。怎么诞生的?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心性,在佛法里面也称之为法性、佛性、自性、本性。性在哲学里的名词叫宇宙、人生万有的本体,这个本体是什么?哲学里提出本体这个名称,本体到现在都找不到,本体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佛法说的清楚,佛法用性这个字来说明。中国古人也用性,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这个性是本体。性不容易理解,只有名字,没有真的东西给你摸到,为什么?它不是物质。所以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身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这个东西麻烦了。但是它存在,所有一切森罗万象是它现出来的。
为什么不叫性现,要叫心现?这就有学问了。性不现,什么时候现?心现了,所以叫心现识变,性变成心就现了,性要不变成心,不行。性跟心有什么差别?性没有念,心有念。所以《华严经》里面才给我们讲,“迷唯一念”,那个念就是叫心,你动个念头就叫心,念叫心,动个念头,我们讲起心动念。但是起心动念,不但我们凡夫不知道,阿罗汉也不知道,菩萨也不知道。菩萨的阶位很多,所谓大菩萨、小菩萨,菩萨阶级在《华严经》上有五十一个位次。到什么样的菩萨才知道?到八地才知道。八地这个位置高了,你看五十一个位次,十信不知道,十住也不知道,十行、十回向,到十地里面从第一地到第七地也不知道,第八地知道了,八地、九地、十地,这个知道了,为什么?他见到了。
前面这些菩萨虽然不知道,跟我们一样,听说的,我们今天知道是听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上说的,我们自己没有证得,听说有这么回事情。念头是太微细了,八地菩萨那样深的定功才觉察到,这是极微细的振动,这个动是振动。什么原因振动的?没有原因,所以叫无始无明。什么时候开始振动的?没有时间。这里头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间、空间是振动之后才发生的,在刚刚振动的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你要问什么原因?佛是不得已说了一个字,叫迷,这个微微的振动就迷了。但是这个迷不严重,为什么?里面还没有分别执着。这一动里面,这个心就叫阿赖耶。你看本来叫性,本来叫真性、本性、自性、佛性,本来叫性,一动就不叫性,叫阿赖耶。阿赖耶能生万法,宇宙万法,我们生命起源就开始了。
可是你要晓得,一念不觉那个动不是真的,就是说能生、能现、能变的不是真的,那所现、所变的这些境界、这些现象哪里会是真的?这个要认识清楚。阿罗汉、菩萨之所以高明,高明在哪里?他认识清楚,他在现相里头他不被现相迷惑,不被现相障碍。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没有障碍,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里面的真实受用。凡夫不然,凡夫误会了,以为这些假相是真的,这个亏就吃大了。以为假相是真的,他就起分别、起执着,这问题严重了。起分别,分别在佛法里叫所知障;起执着,执着叫烦恼障,于是你这二障就起来了。二障起来之后,你对于一切法的真相不了解,也就是说你想错、你看错了,影响什么?你做错了。做错就错的现象变现出来,这个错的是什么?六道三途,这是错误的。佛讲“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想错误,所以错误的境界就出现了。
如果你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现的境界非常美好。那个我们跟六道来比,说那是真的,那是净土,我们一般讲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你看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多么美好,他那是什么现出来的?他那也是心现也是识变,但是他那个识只有阿赖耶,没有末那,也没有意识;意识是分别,他没有分别,末那是执着,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现出来的境界是极乐世界;有分别、有执着,现出来的境界是六道轮回。什么时候现的?就是现前,为什么?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这个很难懂。我们为了大家思惟、观察方便起见,我们用**的放映机让大家去观察。
**放映机里面我们晓得叫幻灯片,一张接一张,那一张就等于好像是一念。你有一念它就现相,你接着第二个又是一念,所以它还现相,放映机照在银幕上的色相相续不断。所以我们看**银幕上的相是个相续相,相似相续相,为什么?绝对没有两张是相同的,相似相续相。我们现前世界就是这么发生的,是你的念头发生的,你没有念头,世界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是什么?你在迷,你有念,你就在作梦,念头一断,你就醒过来,梦就没有了。所以佛告诉我们,迷的时候有现相,觉的时候现相就没有了,这才是宇宙的真相。
为什么会现这么多相,无量无边,无有止境?这个现象我们也没法子理解,我找万花筒来做比喻给大家看。你看万花筒就这么一个东西,把这个比喻作阿赖耶,万花筒里面有些碎片,各种不同颜色的碎片在里面。我们从这里看去,你把筒子转动,它里头就变成图案,你把它转一万次,它现一万个画面给你看,没有一个相同,这就好像阿赖耶一样。所以现相是什么?是你心动,你心动它就起现相,你动个不停,它现相在那里产生变化它不一样。我们把阿赖耶比喻作万花筒,我们自己的阿赖耶,我们自己的思想、念头就是里面的碎片,当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的时候,现象就现前。你的善念就现善境界,三善道,恶念就现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是三恶道。如果你念头清净,就是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它现的就是四圣法界,就不是六道,六道就没有了。
所以,念头一动变成阿赖耶,阿赖耶里头没有染净。到有分别的时候就产生了染净,到执着的时候就产生了善恶,执着是染,分别是清净。执着里面就有善、有恶,有三善道、有三恶道,是这么来的。佛这个说法非常合理。
佛法讲科学,不是不讲科学,科学是什么?证据,你能拿得出证据出来。佛法这个证据不需要用仪器去观察,不需要,它用禅定。换句话说,你要不相信,你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放下,真放下了,佛说放下那个境界你就见到了。你再能把分别也放下,菩萨讲大乘里面的菩萨境界,你就看到了。你能把妄想(起心动念)放下,诸佛如来的境界你看到了。这是证据,佛叫你亲证,不是说你相信他的话就算了,这个没用处。相信他的话,你自己没有证得,你还是要搞生死轮回,你还是要搞三恶道。佛法里头无比殊胜的就是教我们要求证,不是说佛讲了就算数,不是的,我们要把它证明。所以你要了解事实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叫你不可以执着?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
所以佛法修行,真正要入佛的境界,头一个你就要知道“我”是假的,我相空,不可得。我空之后,我所有的当然不可得,你在这上面就不会分别执着了。我们现在最难的,这个身是我,我身体所需要的用具是我所拥有的,这个放不下,这是最严重的错误。所以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两句话很重要,“欲达心源净,须知我相空”,括弧里的注解是宗密大师注的。第一句“欲达心源净”,你要想通达心的根源,这是什么?这是你所迷的,是你所迷,理不迷,心源真的是清净。六祖说得很好,他见性了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六祖惠能大师证得了,他为什么证得?他不迷了,他证得。我们学习从哪里学起?“须知我相空”。你必须知道我相,“我”这个字怎么讲?宗密大师的注解说“万物自虚”,我是一个自体,一切万物都没有自体,所以佛法讲无我。我也当主宰讲,一切万物都没有主宰,为什么?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哪有自体?缘聚相就生,缘散相就灭。
这个话也很不好体会,讲到终极,缘聚缘散讲到终极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念迷,相就现前,就现相,但是现的相时间太短暂,立刻就没有了。第二个念头又迷了,但是第二个念头绝对不是第一个念头,这个要知道。像我们看**幻灯片的底片一样,前一张不是后一张,前个念头生灭立刻就完了,第二个又有生灭出来。这个生灭的现象,佛经上比喻说“如露亦如电”,像闪电一样,一闪就没有了,我们是看到的相续相。闪得多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它在那里闪,像闪电一样闪,闪多少次?闪一千二百八十兆,兆是万亿,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次。万法自虚。我空,人空,人也空,众生也空,众生就是万法、万物,没有一样是有实体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要知道,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宇宙、万法到底是有没有?佛告诉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为什么不能说没有?它有相。为什么不能说有?虽有相,相不可得。所以才跟你讲非有非空,亦有亦空。
可是佛知道,凡夫听了这个话他就起分别,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从这个名言上就起分别、就执着,那又错了,又迷了。所以马呜菩萨才教人,听教、看经不可以执着言说相,不可以执着名字相,不可以起心动念去想它,叫心缘相,你这样一听就开悟了,豁然大悟。悟,没有分别执着才会悟,有分别执着悟不了,分别执着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所听到的是听别人说的,听了一些常识、知识,别人这么说的,佛这么说的,菩萨这么说的,自己没见到。自己什么时候见到,放下分别执着就见到。阿罗汉不执着,见少分;菩萨不分别,见多分;佛不起心不动念,全见到了。所以,佛法里头有高等科学,不是不合乎科学,佛法样样都要你自己去求证,那是真的;你要没有证得都不算数,你还是去搞六道轮回。由此可知,放下是多么重要。
为什么放不下?是因为我们知道的不够彻底。纵然知道彻底了,放下也不容易。为什么?宗密是华严宗五祖,他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说真理虽然可以顿悟,这就是讲你是悟了,妄情难以放下。真的,习气太重了,放不下。那怎么办?必须常常觉察,要常常去看,看一切法本自不生。要历事炼心,这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在事相上经历,天天去磨,去磨练。磨练是天天念念当中想到,实在讲提起《金刚经》上一句话就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很喜欢的东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平了,因为喜欢是烦恼;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心生起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瞋恚心摆平了。用这个方法。
净土宗用的方法更妙,净土宗不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用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把它摆平了。顺境,阿弥陀佛,逆境,阿弥陀佛,善缘,阿弥陀佛,恶缘,阿弥陀佛,用这一句。这个殊胜,这是什么?没开悟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祖师讲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见到阿弥陀佛,你还犯什么愁,还不开悟?净宗殊胜在此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摆平,摆不平的时候,你还是出不了六道。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出六道轮回,能出十法界,用这个方法比什么法子都妙,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天台宗的祖师,从智者大师,没有一个不是念佛往生。《华严》也不例外,《华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法门无比殊胜。
所以大乘教里面,无论是宗门教下,这个认知是相同的。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碍幻有,幻有也不碍真空。所以《华严》给我们讲到究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觉就没有障碍,迷就有障碍。障碍都是从分别执着生的,分别执着是妄心,不是真心。你用妄心你就会有障碍,就有生死,就有苦乐,就有轮回;用真心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在最近讲《华严经》常常讲,常听有好处。常听,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落的《华严》种子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能起现行,就是可以能提得起观照。境界现前,立刻会想到经上这么说的,帮助你在境界里头摆平。慢慢你就能得定,定到相当的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就照见。
1 文言文中 有生命力的词
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为主。
1、通假字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
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和“劳”,本意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使……受苦”“使……劳累”。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 3、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如:①既克,公问其故;②广故数言欲亡;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④温故而知新。①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②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③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④句中的“故”是“旧知识”的意思。
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古今异义 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文中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代汉语中则是“(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复习方法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同学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
梁老师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地发挥集体优势,省时省力。 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即我们常说的“信、达、雅”。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六字法”,即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意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的文言词。如“野芳发而幽香”,可译为“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如“齐师伐我”,可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乡为身死而不受”应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对少数文言虚词可以不译或删去。
“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可以删去。 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
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战于长勺”,应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可照录不译。 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应译为“我想要去南海”。 意译法:对少数文言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
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两相比较联系上下文意义,显然意译要比直译更准确。
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译则为“不因为外物的变化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显然不符合语境,此处作者采用的是互文,因此要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
2 有关于成长,生命力,文言文的,各10句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管子权修》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战国策赵策》始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 屈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满江红》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论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知也。 —— 孔子《论语·为政》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 —— 韩婴《韩诗外传》
顽 强 的 生 命 力 不要以为:只有动物和人才有生命。其实,万物都是有生命的;而且有顽强的生命力。让我说说植物的生命吧。 在我家门前,有一棵大树,前几天,它的枝丫、树干被别人故意地砍断了,一副惨状。不过今天,树上又发出了许多嫩芽,而且在被砍断的地方抽出更多青青的嫩芽。虽然嫩芽还很纤弱,但它是大树的“重要成分”呀!嫩芽随着风轻轻地左右摇晃,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草,是大家最常见的植物之一,它也是生命的代表。山火时,火把草烧个精光,表面上草已经完全被烧毁。但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又有一批批小草冒出来,慢慢地,它们把山野染成了绿色。啊!那一棵棵不起眼的小草居然有如此的气魄。这么随遇而安,在土里茁壮成长。其实,这是生命的力量鼓动着它们,使草儿们有了向上的勇气。 在一块岩石下,压着一颗种子,因为有岩石,阻挡了种子成长的脚步。可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种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终于掀翻了那块重重的岩石,顽强地继续生长。在黄山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最令我惊讶的是黄山绝处逢生的松树了。它们都是野生的。黄山,到处都是悬崖峭壁,那些松树就在缝隙中慢慢地生长。这些光滑的峭壁是植物难以生存的地方,这些松树的根在缝隙中吸收着极少的养分,靠着每天早晨的雾水生存。寒冬,它不怕狂风暴雪,依然默默地成长,永不罢休。这难道还不是生命的壮举吗? 微不足道的植物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人是万物之灵,就更应该克服困难,珍惜生命!
1 文言文中 有生命力的词
中考文言文试题中,一般都是选用较为常用且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实词进行解释,涉及的知识以“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为主。
1、通假字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
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和“劳”,本意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使……受苦”“使……劳累”。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课内所学实词不仅要掌握其常用义,还要注意迁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思考它最适合的意义。 3、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如:①既克,公问其故;②广故数言欲亡;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④温故而知新。①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②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③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④句中的“故”是“旧知识”的意思。
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古今异义 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同学们容易失误的地方。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文中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代汉语中则是“(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复习方法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同学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
梁老师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地发挥集体优势,省时省力。 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即我们常说的“信、达、雅”。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六字法”,即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意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的文言词。如“野芳发而幽香”,可译为“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如“齐师伐我”,可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乡为身死而不受”应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对少数文言虚词可以不译或删去。
“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可以删去。 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
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战于长勺”,应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可照录不译。 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应译为“我想要去南海”。 意译法:对少数文言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
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两相比较联系上下文意义,显然意译要比直译更准确。
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译则为“不因为外物的变化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显然不符合语境,此处作者采用的是互文,因此要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
2 《生命最重要》 阅读题答案1仍然,猛然,果然,居然
2B,A
3兴高采烈,惴惴不安,惊恐绝望,惊喜万分。
4九个儿童划船出海,当风暴来临的时候惴惴不安,发现已经迷失方向,一个人指着小鸟叫开船的人往有鸟的地方开,结果得救了 。
5是啊,在因为无知而在危机四伏的大海中,知识就是岛屿,就是生命的栖息地。
或是
1、此的意思是:这件事发生。
2、人们预料的是:地铁不会关闭。
3、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在奥巴马宣布就职的那天,一位乘客不小心掉下铁轨,被一辆飞奔而来的地铁双出去好远,人们以为地铁不会关闭,但因为任何事物也不能逾越生命的界限,所以地铁关闭了。
4、给文章选题目:(B)
A、奥巴马就职 B、生命最重要 C、华盛顿地铁
不知你说的是哪一个阅读题
3 立志重要性文言文名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名言警句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有关立志的名言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车尔尼雪夫斯基
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
高尔基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司马光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李白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富兰克林
我们唯一的悲哀是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
但丁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塞涅卡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冯梦龙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雨果
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足以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幻想。
罗曼·罗兰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歌德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象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舒尔茨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
4 初中重要的古文诗歌鉴赏六种题型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2007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
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这种题目初看较难,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兰 溪 棹 歌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
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分析技巧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
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描绘画面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六、诗意理解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
5 文言之现代生命阅读答案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B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它体匿而性存。
C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D信息时代,学习文言文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尤其对中小学生现代汉语表达水平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主要是文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文言以它特有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程度。
C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所以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
D现代社会,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中华大家庭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因而文言跨越的时间、空间缺少相对的规范性和稳固性。
C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
是不是这个?
CBD
6 带“所”的古文〈名〉 1 (形声。
从斤,户声。斤,斧子。
( hǔ)本义:伐木声) 2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place] 有截其所。
——《诗·商颂·殷武》 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荀子·王霸》 必于无人之所。
——《吕氏春秋·达郁》 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 不如早为之所。
——《左传·隐公元年》 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儿所;招待所; 收容所;诊疗所;观察所;指挥所;各得其所 3 道理;方法 [reason]。
如:所以然(所以如此。指原因或道理);所诠(佛教语。
所解的义理) 4 地方 [place] 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5 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 [institute]。
如:物理所;农民问题研究所。又指机关或其他机构的名称。
如:派出所;招待所;指挥所 6 着落;结果 [result]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清· 黄宗羲《原君》 〈助〉 1 表示结构 [used before a verb or a V-C construction together with 被 or 为 to indicate the passive voice] 2 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矣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闻所未闻;各尽所能 3 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 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
——《史记》 4 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多与“唯”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是” 臣唯命所试。——《列子》 5 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其后楚目以削,数十年,竟为 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宋· 苏洵《六国论》 又如:为好奇心所驱使;为实践所证明 6 与介词“从”“由”“自”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遗所由使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聊斋志异·促织》 7 和介词“以”组成“所以”这一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与具体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 盏之所以距子者,吾不言。(用什么方法)——《墨子·公输》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吕氏春秋·察今》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量〉 1 用于地点、位置,相当于“处”。
如:有房两所 2 用于山、岛等物,相当于“座”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括地志》 3 用于建筑物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班固《西都赋》 〈副〉 1 尚,还 [yet] 江陵去 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乐府诗集》 2 大约 [about]。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
——《史记·留侯世家》 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 〈代〉 1 这,此 [this]。如:所事(此事);所以然(指“那个东西”。
因不便明言,用“所以然”隐语代指)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 [what] 问帝崩所病,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 1 若,如果 [if]。
如:所不(誓词。假使不) 〈形〉 1 一切,所有 [all]。
如:所事(亦作“所是”。凡事,事事);所有品(所占有的东西);所是(所有) 2 宜,适宜的,为其所需的 [fit]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系辞下》 3 许多的,多种的 [various] 收拾得所事儿温柔,妆点得诸余里颗恰。——《南吕·一枝花》 4 可以的 [permissible]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史记》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⑷汉高祖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
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
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7 读《人生》有感,要文言文形式的,字数200字请 路遥的《人生》是近来看的一本书,它给我们展现了主人公高加林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更让我们对人生有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更透彻的认识、更明确的方向。
人生的未知性、人生的无数选择、人生的美好爱情、人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同无数细流汇 。 回到繁衍生息的空间里,任何人都应该温情满怀地面对这里的每一个人,也接受来自他们的体贴温存,你必须是活脱脱的情感的动物。
若还用理智来当作托词,当作处事为人的准则,无疑会把自己也会把周遭的人拖入一个暗无天日的深渊。 可在那个温馨的空间里却并不一定完全容许你情感的肆意张扬,很多时候必须用理智的方式来处理情感中那些无法被容忍、无法被允许的部分。
任何人面对这个局面都不会好过,因为谁都希望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能够轻松简单地生存在阳光里,而不会有任何质疑与阻碍。大部分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情感必须让位于理智,因为在那理智之中一定蕴含着更加强大的力量、更加隽永的情结、更加绵长的期待、更加难舍的牵绊,是与生俱来、无法抗拒、不可阻挡的,所以要无怨让位了吧。
一切只取决于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本源以什么态度对待,对前方的路是否还有期待,是否相担弗曹煌丨号查铜肠扩信老天的公平——今日做的舍,有朝一日定还你当日所失。 面对一切可预见的取舍矛盾时,不能纵容自己陷得太深,那只会使抉择的做出更加重心理的承受,并对此中的缘由无端生出诸多激烈的情绪与冲突,做出诸多违背心底深处那早已坚定无比的美好愿景的行为,到头来前功尽弃。
在此输入您的回答,每一次专业解答都将打造您的权威形象。
基本释义
1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
2指事物所具有的能够存在下去的性质
3指参加某种活动的资格和能力
详细释义
生命的内涵是指在宇宙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长、繁衍、感觉、意识、意志、进化、互动等丰富可能的一类现象,其外延可以包括生化反应产生的能够自我复制的氨基酸结构,以及真菌、细菌、植物、动物(人类),就未来的发展可能而言,人工制造或者促成的机器复杂到一定程度,具备了某种符合生命内涵的基本属性的现象也将可能纳入生命的范畴,包括人机混合体,纯自由意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
佛学里对生命起源是怎么解释的
本文2023-10-30 12:19: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8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