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绘画题材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分别有哪些代表作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30浏览:5收藏

我国古代绘画题材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分别有哪些代表作品?,第1张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画迹来看,可归纳为:帛画;宫廷壁画;墓葬壁画;画象石、画象砖;漆器上的装饰画;木刻画、木板画,其中木刻画、本板画,在古代绘画中并不普遍。

(1)壁画

近数十年,从我国各地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壁画。著名的有: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营城子汉墓壁画,山西平陆枣园村汉墓壁画,陕西千阳县汉墓壁画,辽阳北园汉墓壁画,望都汉墓壁画,山东梁山汉墓壁画等。

其中洛阳卜千秋西汉壁画,题材很丰富,其内容有人头鸟衣的仙人王子乔,人首蛇身的女娲,披羽衣和袒腹的仙翁(方士),交缠奔驰的双龙,二条羊、朱雀、白虎,双髻下跪的仙女,墓主女人乘三头鸟并手捧三足鸟,墓主男人乘蛇形舟,以及彩云、月亮、伏羲、太阳、黄蛇和猪头大耳的方相氏等,组成了一幅“升仙图”,反映了死者魂灵到天国去的美好归宿。

(2)帛画

汉代的帛画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年以来,陆续发现的西汉帛画实物资料有: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发掘出一件震惊中外的彩绘《西汉帛画》,内容分三个部分,上部代丧天,以人首蛇身的女蜗为中心,把她描绘为一个头无冠,披长发的妇女形象。上半身着蓝色衣,两手抄在袖中,向左而坐,显得端庄肃穆。

足以下作红色的蛇身,环绕这位所谓人类始祖呻“天帝”,还表现了一系列的“天国”景象:有“鹤寿千秋”的五只仙鹤,有“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的两只飞舞鸿雁。月下一女,似乘龙轻扬而上。两只兽首人身的司锋骑在异兽上振铎作响。有金鸟的太阳和八个小太阳坐落扶桑间。两条巨龙相对飞舞,祥云缭绕。这幅天国图,真是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3)漆画

漆画指古代彩绘漆器上的装饰画,并非泛指一般的“髹漆工艺”,漆画艺术中应用油漆的方法很重要。长沙出土的漆器很丰富,马王堆一号墓出上了180多件漆画,三号墓出上了316件;近五十年来,从湖北、长沙、四川、贵州、江苏、安徽、甘肃、新疆、陕西、浙江、山东、河北、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等地均发现了丰富多彩的汉代漆器。

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八号墓出土了一件西汉漆龟盾,正面画一种人和一神兽。神人做人首,人身。禽足、眼、口、鼻,结构均很清楚,身着十字花纹的宽袖上衣和长裤。怪兽昂首曲身,伸开两足,与神人同一方向,奔走欲飞。龟盾背面,画两个相向而立的人物,亦身穿十字花纹的宽抽上衣和长裤,腰束带,足穿鞋。右一人身佩长剑,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1、《六体千字文》相传是元代赵孟頫书写的。全卷布局纵横成行,将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六种书体组合在一起,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字体整齐匀称,明快清晰,体现出作者高度的书法造诣。

2、《洛神赋》是宋末元初书法家赵孟頫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赵孟頫曾多次书《洛神赋》,传世版本也较多,但其中保存完整的精品共两幅,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和天津博物馆。

《洛神赋》用笔精纯、圆润,结体严谨、遒媚,章法平和、潇洒。赵孟頫师法“二王”,得其笔法,又结合自身的特点,其行书呈现出清俊、典雅之风,《洛神赋》亦是将他的审美理想呈现得淋漓尽致。在《洛神赋》中,“中和”之美充斥全篇,对后世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3、《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为中国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碑书墨迹。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碑稿为纸本,楷书,纵336厘米,横400厘米,内容为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是赵孟頫奉元仁宗命书写的碑文, 《南阳法书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壬寅销夏录》、《三虞堂书画目》等书均有著录。此卷书于延祐三年(1316),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为晚年碑书之笔。

4、兰亭帖十三跋是赵孟頫57岁时,奉召赴京的乘船途中书于《兰亭序帖》后的跋文。因途中寂寞,故于帖后一跋而至十三跋之多。题跋内容很多,其中,“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乃赵孟頫论书名言。

《兰亭帖十三跋》是小行书,因多次写成,故字形大小不一,但书风统一,基本接近王羲之《兰亭序》而更趋妍媚,用笔较含蓄,骨肉匀净,结体雅洁严谨。

5、《秋声赋》是元代赵孟頫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总40行,共414字。为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名赋,《秋声赋》哀而不伤,皆臻于儒家哲学和审美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赵孟頫以行书书全文。行笔洒脱流畅,结体丰容缛婉,行间茂密,气韵汇通,得二王遗韵。

款识上有康熙帝玄烨御书钤印“康熙御笔之宝”。赵孟頫的《秋声赋》,一气呵成,圆转遒丽,妍润多姿,乃精美绝伦,绝世之作。

—六体千字文

—洛神赋

—胆巴碑

—兰亭十三跋

—秋声赋

卷轴制度到唐代发展至顶峰,唐代后期开始演进到折叠式样。在此过程中,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而且对册页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具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折叠形制的书籍,阅读或查检虽比卷轴方便,但折叠处容易断裂,断裂后整册书就变成了一张张的散叶,容易弄乱。于是有人想到,既然卷轴和折叠形制的书籍本来就是由一张张的印张连接而成,为什么不可以直接用印张来装订呢?大约从五代时期开始,人们便开始采用散叶装订的形式了,首先是蝴蝶装,后来改用包背装,最后是线装。蝴蝶装出现以后的散叶装订书籍,彻底改变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卷子式样,是我国书籍制度上的又一次革命。其方法经不断的改进、革新,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散叶上的名词术语:

书籍采用散页装订法后,刻字版片的式样也随之变化,不仅由原先的长条形变为长方形,还有一套相应的版式,出现了一些专门术语。

散叶装订的书都是单面印刷,一张纸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地方,上叫“天头”,下叫“地脚”,左右都叫“边”。

版面的四周由线条拼连而成“版框”,拼成版框的线条叫“边阑”。“阑线”,也省称为“边”、“阑”(又写作“栏”)。版框上方的边阑叫“上阑”,下方的叫“下阑”,在左右的叫“左右阑”。边阑有单、双之不同。只有一条线的称“单边”或“单阑”,一般用粗线条;在粗线条内侧加上一条细线,就构成“双边”,也叫‘双阑”。雕版印刷的古籍,版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一般没有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

版框内,用直线划分为行,称“界行”或“界格”。正中的一行叫“版心”或“中缝”,不刻正文,有时刻上书名、篇名、卷数、页码、本页字数、刻工姓名等等。蝴蝶装以后的书籍,版心上往往有鱼尾形的花纹,鱼尾交叉之处,正当版面的中心,可作为书页对折的标准点。鱼尾是全黑的,称“黑鱼尾”;白色的称“白鱼尾”,白鱼尾上加各种花纹,是“花鱼尾”。版心上有时只刻一个鱼尾,叫“单鱼尾”,上下各刻一个鱼尾,称“双鱼尾”,在上的叫“上鱼尾”,在下的叫“下鱼尾”。还有的版心上不刻鱼尾,只有上下两道横线,甚至有连横线也不用的。

古籍采用包背装和线装时,一张散叶沿中缝对折,使两个半页的背面相合,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面,这时对折的中缝处在书籍开合的一边,因此也称“书口”。为了折叠整齐,有时书口在上鱼尾之上、下鱼尾之下各印一条黑直线,这是版心线。每页的版心合在一起,从书口上看是黑色的,叫作“黑口”。不印版心线的称“白口”。黑线宽粗的称“大黑口”或“粗黑口”,细窄的称“小黑口”或“细黑口”。在上的是“上黑口”,在下的是“下黑口”。鱼尾和黑口连起来看有点像大象,所以又称“象鼻”。

蝴蝶装时期的书籍,有时在左阑外上方刻一个小小的长方格,内刻篇名或篇名省称,叫作“书耳”。因为蝴蝶装书籍每页是沿中缝将有文字的一面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装订时每页的版心在书背一侧,左右阑线在开合的书口一侧,左阑外有书耳,以便查阅。到了包背装和线装,版心转到了书口一侧,并且时常刻有书名、篇名,书耳也就很少用了。

有些书籍在目录后或卷末空白处刻有“牌记”,也叫“书牌”或“木记”。内容一般是说明刻书人、刻书的时间、地点、所据版本等等。牌记的外形多样,一般是一个长方框,坊刻本的牌记则往往搞得比较花哨,有的还加上几句广告式的宣传文字,以招徕顾客。

(二)蝴蝶装

蝴蝶装始于唐末,盛行于北宋。前面提到,蝴蝶装的装订法,是每页从中缝将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叶用一张纸从前包到后面,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这样就成了蝴蝶装的书。

蝴蝶装书籍继承了折叠形制书籍翻阅方便的优点,装订成册后又不易断裂、散乱,所以很快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制。其所以得名,是因为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省称“蝶装”。蝴蝶装用以包裹书册前后、形成封面和封底的纸,叫“书衣”(今称“书皮”)。书衣往往内用软纸,外加一层硬纸,有时还用绫锦力表,很像现在的精装书。书衣封面左边有时贴上张狭长的签条,叫“书签”,上写书名、册次,有时加上卷次。书册的上端叫“书头”或“书首”,下端叫“书根”,右边粘连的一边叫“书背”或“书脊”,左边翻阅的一边叫“书口。

(三)包背装

蝴蝶装有一个缺点,就是由于每页有字的一面对折在内,空白的背面在外,打开书,往往尽碰上空白的背面。而且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也很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叶的背面同背面对折在内,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叶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成了“包背装”,也叫“裹背装”。包背装的书籍版心转到了书口一侧,一页书版面之外的两个余边粘在书背上,这样,展读时就不会遇到空白,可以逐页读去而不间断。

包背装始于北宋末,经元代,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包背装书籍,书口正是书页的版心,上刻篇名、书名、卷次、页码后,作用如同蝴蝶装的书耳,查阅方便。但如果仍然采用蝴蝶装的插架办法,书口向下压在书架上,经常磨损后势必导致书页从中缝处断裂为两半。这样,不仅版心上的书名、篇名等不可辨识,翻阅和展读时又会像蝴蝶装那样屡遇空白。因此,人们便改用平放上架的方法,把许多书平叠放置。既然是平放,书衣也就不必用硬质的材料了,这样就出现了软书衣。而书根上的书名、篇名之类,也就由上下直写改为横写,如同后来的线装书一样。

包背装的书籍,要想把每页的两边牢牢地粘在书背上,比起蝴蝶装更为费事。而需要粘连的两个外边,版框外又总有较宽的余纸,因此有人便采用新方法,在余纸上打小孔,一般打二至三个孔,再用纸捻穿进小孔,把一册书订牢。这打孔穿订的一边叫做“书脑”,外边再用整张的书衣包裹起来,外表依然和起初的包背装一样。这种经过改进的包背装,就已经为后来的线装打开了通路。

(四)线装

线装起源于唐末,盛行于明代中叶,是在经过改进的包背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背装在书背处容易破损,此时仅靠二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脑的上下两角纸张容易卷起,影响外观和阅读。于是又有人作了改进:在打孔订好纸捻后,另外打孔用线穿订,这就是“线装”。线装书不像蝴蝶装、包背装那样用整张的书衣裹背,而是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软纸,分置书册前后,作为封面和封底,与书册一起装订。

线装书书脑一侧的上下两角容易磨损,有些贵重的书籍便用绫锦之类把书角包裹起来,叫“包角”。有时旧书修补或重装。在每页书里衬上一张白纸,叫“衬纸”。衬纸往往比原书纸长大,这样修补或重装的书籍,原书纸一般黄旧,衬底则洁白,黄白相间,人称“金镶玉”,又称“袍套装”或“惜古衬”。

由于线装书都是软书衣,为保护书籍,也为便于上架收藏,明清以来的藏书家,还常为线装书制作书套,又称为“函”。套函一般用硬纸作衬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籍的四边包起,只留书头和书根,再用两个牙签插紧。有的则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裹在内,树为“四合套”。书套因为是用糨糊裱糊而成,易被鼠咬虫蚀,日久又易散坏,所以有些人爱用“夹板”,就是用两块与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带子,把书册夹紧扎牢。现在图书馆及私人收藏古籍,还常用套匣。

如上所述,我国古代的书籍由简牍到册页(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书籍制度,总是与那一时期人类的文明程度相适应的,书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也同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一样,是沿着由低到高、由粗转精的道路在不断前进,其间凝聚着我国历代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由于书籍制度反映并决定着书籍的外部形态,因此可以说,无论哪种书籍形式,在历史上都曾对记录和交流人类的思想、情感,保存和传播各种文化知识,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文明的形成,也有过不可低估的贡献。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扩展资料:

古籍版本的历史说明:

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这和史的分期有所不同)。

广义的下限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例如旧体诗文集、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之类,一般仍可以划入古籍范围。

以下是长安诗人的代表作。

1、 杜甫的《秋兴八首》和《登高》:这两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城南的秋日登高远眺时创作的,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社会现实为基础,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被后人尊为诗史。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在登高远望时创作的,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时光流转和历史传承的感慨。王之涣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见长,被誉为诗中龙象。

3、 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是孟浩然在春天早晨醒来时创作的,描绘了明媚的春光和繁花似锦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崇敬。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为主要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4、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在送别友人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自己不得志的感伤。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空灵清新、禅意浓厚为主要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长安诗人的诗歌风格 

长安诗人的诗歌风格通常以豪放、激昂、壮丽为主要特点,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还展现了长安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文化氛围。

长安诗人常常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对自然、历史、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其诗歌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特色。此外,长安诗人的诗歌语言简练、精炼,且多用典故、成语等,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些著名书法家的名字及其擅长的书体:

王羲之:擅长行书,尤以《兰亭序》著名。

欧阳询:擅长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和《颜勤礼碑》等作品著名。

颜真卿:擅长楷书,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和《颜勤公碑》等。

柳公权:擅长楷书和行书,代表作品有《石门心书》和《柳公权集》等。

赵孟頫:擅长行书,代表作品有《道德经》和《帝京景物略》等。

陈继儒:擅长行书和楷书,代表作品有《苏轼致欧阳文忠表》和《皇祐笺谭》等。

文征明:擅长楷书和行书,代表作品有《水仙帖》和《蜀素帖》等。

董其昌:擅长楷书和隶书,代表作品有《从容写就四体》和《玉堂丛语》等。

黄庭坚:擅长行书和楷书,代表作品有《秋雨斋诗稿》和《故园疏》等。

程颢:擅长草书和楷书,代表作品有《二王阁集》和《帝范》等。

注意,这里只列出了一些著名的书法家,而且每个人的擅长书体可能不只一个,而且也有其他书体的大师。

我国古代绘画题材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分别有哪些代表作品?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画迹来看,可归纳为:帛画;宫廷壁画;墓葬壁画;画象石、画象砖;漆器上的装饰画;木刻画、木板画,其中木刻画、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